杭州市下沙中学
学生毛甬获1989年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银牌,陈磊获浙江省第二届亿利达发明一等奖,李建强赢得1986年省高考文科状元,陈桦在国际游泳竞赛中多次夺取金牌。 杭州第四中学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和基础教育,注重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创立以自我管理为中心内容的“值周班”制度,以弘扬“俭朴”精神为目的“全年校服”制度,读名著、听名曲、赏名画、看名影视的“四名”教育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艺术周、拉技节、四中电视台,更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一块天地。杭州四中的德育工作以它易操作、易示范、易推广而为教育界同仁推崇。 学校重视加强国际交往,先后接待来自欧、亚、美、澳等地的教育代表团,并组织师生出访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 杭州第四中学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德育先进学校,浙江省文明单位,被誉为杭州城的求学胜地。 杭州第四中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师资精良、学风严谨、设施完备的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校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针,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在省内外声誉卓著。学校地处浙江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吴山之麓,环境幽雅,景色宜人。 在新的世纪中,培养一支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探索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造就一批跨世纪的学生,这既是国家对杭州四中的期望和要求,也是杭州四中的办学方向与办学的重点。校史沿革杭州四中前身为杭州知府林启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创办的养正书塾,是浙江省最早的现代公立中学,与浙江大学同出一源,文化底蕴丰厚。她历经杭州府中学堂、浙江官立第一中学、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浙江省立杭州初级中学(联初)、杭州第一初级中学等名称变更,1955年正式定名为杭州第四中学,为建国后杭城最早的三所省重点中学之一。 四中百年,群星璀璨,陈叔同、林纾、林白水、蒋梦麟、马叙伦、徐志摩、郁达夫、华君武、刘吉、黄亚洲等文化名流和丁舜年、程裕淇、杜庆华、孙优贤、叶培建等十余位两院院士曾先后在此执教或求学。老校友金庸为百年校庆题辞“树人垂百年,英才遍神州”。 随着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江时代,2004年7月杭州四中主体(即下沙校区)从西子湖畔吴山脚下迁至钱塘江畔下沙高教园区,成为杭城占地面积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公办寄宿制省一级重点高中和现代化示范型学校;同时在原吴山校园基地上兴办了具有省二级重点中学称号的国有民办分校(即吴山校区),发展成为杭城首批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跨地域最广的集团化学校之一。在“以人为本,以质为重,以法为准,以和为贵”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四中教育集团努力彰显“人本养正,教学中心”的办学特色,开拓创新,为高校输送了大量有文化素养、可持续性发展的优秀人才。近年来,杭州四中无论在办学规模上还是办学效益上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杭州市下沙中学,创建于1966年,1978年定名为余杭县下沙乡中学,1996年11月更名为杭州市下沙中学。学校原属余杭县管辖,由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需要,杭州市人民政府对行政区域进行了调整,1996年4月学校划入江干区管辖;1999年5月随杭州市下沙镇政府(现为下沙街道办事处)一道划归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由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和杭州市下沙镇人民政府双重管理。2005年8月学校管理权限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现在学校的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发展局。 2000年10月学校被杭州市教育局命名为“杭州市示范学校”,系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明单位、平安校园和行为规范达标学校,杭州市社区共建先进单位。学校还被全国教育规划“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组授予“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及儿童身心发展”课题实验学校。学校秉承“一个核心、两个着眼点”(即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指导思想,着眼于教师的未来,发展和终身;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的办学理念;努力将学校办成“教师素质一流,办学条件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育质量一流,教师待遇一流”,在本地区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示范性学校。 杭州四中携手下沙中学,将下沙中学纳入杭州四中教育集团,成为集团附属初中部,并由杭州四中教育集团派员从德育、教学和行政后勤全方位参与管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有上级的坚强领导,两校员工基于“搞好教育,造福社会”的共识,同 杭州第四中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师资精良、学风严谨、设施完备的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在省内外声誉卓著。学校地处浙江杭州下沙一角,并且在吴山有分校。 杭州第四中学的前身一养正书塾创建于1899年,是杭州知府林启同期创办的(求是书院、浙江蚕学馆、养正书塾)三所学校之一,是浙江省国人最早创办的中等学校。她经历了杭州府中学堂、浙江官立第一中学、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浙江省立杭州初级中学(联初)、杭州第一初级中学等名称变更,1955年正式定名为杭州第四中学。1954年和1981年学校两次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中学,1996年经浙江省教委评估,再次被认定为省一级重点中学。 学校以“正直、俭朴、尚礼、扬善”为校训,以“严谨、求实“为校风,执着地致力于中等教育的发展。邵章、林纾、陈叔通、马叙伦、蒋梦麟、钱家治、郁达夫、徐志摩、潘天寿、沈尹默、金庸、华君武、吴茀之、程裕淇、丁舜年、徐志强、刘吉、蒋筑英、张启楣、孙优贤、潘公凯、黄亚洲、胡祖光等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两院院士都曾在校执教和求学。 杭州第四中学现有班级42个,学生2000余人,专职教师196人。其中,特级3人,高级教师77。校园集教学楼、科学楼、体育馆、图书馆为一体、荟萃电脑、电教、语言、劳技中心,附设杭州中电视台、艺术团、文学社。 杭州第四中学的前身是养正书塾,它创建于1899年。养正书塾作为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中等教育机构,开 浙江近代教育的先河。一个世纪以来,学校历尽沧桑,几经更名、迁址。自1930年迁入现校址以及1955年定名为杭州第四中学至今,学校的发展突飞猛进,现已成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师资力量学校的灵魂是教师,四中百年,名师辈出,打造出了百年名校。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杭州市唯一的全国德育先进学校、省市两级文明单位、杭州市首批文明学校、浙江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这些是敬业爱生、多才多艺的四中教师的创造。 学校先后涌现出了程宝佩、沈祖炎、陆鉴三等十余位特级教师,有高级教师81人,特级教师、省5522工程名师、市2211学科带头人和省市级教坛新秀46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16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校教师传承百年的职业准则,具有“树英才,培育莘莘学子;创佳绩,回报万千家庭”的进取心、责任心和关爱心。他们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对教育无私奉献,对学生满腔热忱,在教育教学方面成果喜人。 四中教育集团的成立为实施集团内部优质资源共享、外部优秀人才输入和学生跨校区互动提供了其它学校 所无法比拟的优越的前提条件。四中这一名校的品牌效应和四中教育集团成立所带来的机遇,吸引了一大批来自省内外重点中学的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名师和骨干教师,使学校师资力量更雄厚、结构更合理。学校院士姜立夫 姜立夫(1890~1978)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数学家。原名蒋佑。浙江平阳人。1907年进入 杭州府中学堂,录为备取。历任南开大学算学系第一任主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著有《解析几何教程》、《数学名词》等。1948年当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 陈达 陈达(1892年~1975年)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社会学家。又名邦达,字通夫。浙江余杭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主要专著有《人口问题》、《解放区的工人生活状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运动史》等十余部。主要论文有《节育、晚婚与新中国人口》等三十余篇。1948年当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 马叙伦 马叙伦(1885~1970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字学家。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浙江杭州人。字彝初、夷初,号石翁,晚年称石屋老人。1899年入"养正书塾"读书。著有《说文解宇六书疏证》、《六书分纂》、《说文声类疏证》等。其投身民主运动的政论,辑为《马叙伦政论文选》。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沈志远 沈志远(1902~1965)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经济学家。浙江萧山人。民国5年 (1916年)在浙江省立一中读书,主要有《新经济学大纲》、《近代经济学论史》、《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等。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程裕淇 程裕淇(1912~2002)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地质学家。浙江嘉善人。1928年省立一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1938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曾任地质部副部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丁舜年 丁舜年(1910~2004)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电机工程学家。原籍浙江长兴,生于江苏泰兴。1925年考入省立一中,193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对发展电机、电器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吴自良 吴自良(1917~)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物理冶金学家。浙江浦江人。他 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任务,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作出了贡献。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胡海昌 胡海昌(1928~)中国科学院院士。弹性力学家。浙江杭州人。1943年毕业于联初,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弹性力学(包括平衡、稳定和振动)的研究工作,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徐承恩 徐承恩(1927~)中国工程院院士。炼油工艺设计专家。浙江省诸暨市人。中国石化北京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炼油厂的工程设计工作。现任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心同德,同甘共苦,我们定将共铸辉煌,报答父老乡亲。教育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31411m,校舍建筑面积5425m。绿化面积11000平方米,人均11.3平方米。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达到新课程实施标准。配有档案室、财务室、心理辅导室、语音室、美术室、劳技室、音乐室、电脑教室2个,多媒体教室23个,多媒体报告厅1个,理化生实验室各1个。建有标准图书阅览室,拥有藏书近50000册,生均55册。学校规模 学校办学规模为22个教学班,现有在校学生900名左右,其中外地学生占55%左右。 学校在编公办教职工74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本科及以上学历60人,占全体教职工总数的81.1%;中学高级教师8人,占10.81%;一级教师47人,占63.51%;二级及以下教师19人,占25.68%;市级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4人。区级以上教坛新秀15人。区级二层次骨干教师3人、三层次骨干教师11人。品牌建设 2000年10月学校被杭州市教育局命名为“杭州市示范学校”,系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明单位、平安校园和行为规范达标学校,杭州市社区共建先进单位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优秀考点。学校充分利用大学城的资源优势,与杭师院建立了教育教学合作关系;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合作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与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合作建立了“宣法拓展基地”;与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合作建立了“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学校还被全国教育规划“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组授予“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及儿童身心 发展”课题实验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秉承“一个核心、两个着眼点”的办学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指导思想,着眼于教师的未来,发展和终身;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简而言之,为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服务。目标追求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争创省级示范性学校;凭借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依靠高教园区大学城的品牌和教育资源优势,认真筹划学校发展规模和教育结构,努力将学校办成“教师素质一流,办学条件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育质量一流,教师待遇一流”,在本地区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示范性学校。
浏览
1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