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五华中学
五华中学位于长乐古城(华城)紫金山南麓,创建于1902年。其前身为师范传习所、官立初等模范小学堂,1911年改办为长乐官立中学堂,后易名长乐县立中学校、五华县立中学校、五华县立第一中学校、五华县立第一中学,1950年定名五华中学,文革期间一度更名“华城中学”,至1980年省政府批准复名为五华中学,迄今逾百年。学校经过几代人艰苦创业,规模由小到大,设施由简陋到完善,设备由落后到先进,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梅州市一级学校。规模学校占地面积达8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302平方米。拥有2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器械场等运动场地;拥有高标准的朱云开图书馆一座,藏书达12万余册;拥有多媒体教学平台、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等一大批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生物园、地理园、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场室一应齐全;拥有综合电教楼一栋、实验大楼一栋;拥有公寓式的学生宿舍三栋;拥有教学大楼三栋,实现了每个年级独立教学管理,尤其是百年纪念楼,由校友古建筑学专家邓其先教授设计,巍峨素雅,极富文化气息,为学校标志性建筑。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基本合理,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沿革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欧化东来,长乐知县赵子瑗倡议募筹建校,校址设在华城紫金山,委张重瀛、陈元煜、吉逢孙为正副总办,由吉梓庵督建完成(旧称“正校”,后称“团结楼”,即现“校友综合大楼”原址)。之后。再行劝募建筑,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冬完成上下相连五栋校舍。同年,在学宫开办第一期师范传习所,知县王子沂自兼监督,第二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移设新校,以吉逢孙任监督,并设劝学所。光绪三十三年(1907),师范停办,创办长乐官立模范小学堂。后又设师范班一期,自治研究班一期,体育练习班一期。宣统三年(1911)辛亥,知县于祖谦请准改办中学,初名长乐官立中学堂,学制5年。吉逢孙首任校长,原有劝学所及小学俱移设他处,校舍全归中学使用。民国二年(1913)改称长乐县立中学校。三年(1914),长乐县更名为五华县,学校随县名易名为五华县立中学校。七年(1918),学制改为4年。十二年(1923)秋,实行新学制,中学分为初、高两级,均三年毕业。十四年(1925),周恩来率领东征军进抵华城,亲自指导学生成立“新学生社”。十七年(1928),增办高中师范班,并在学宫内附设小学部。十八年(1929),校名易为五华县第一中学校。二十四年(1935)秋,普师班毕业后,改招普通高中班,为县内第一所完全中学,高初中每年分春、秋季招收新生。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日寇飞机频炸县城,学校迁到转水练溪,靠租借民房、神庙上课。二十九年(1940)秋,高中迁至华城五口塘,初中迁回校本部。三十年(1941)秋,高中部搬回原校上校。三十一年(1942)秋,增设简易师范(毕业二期),高初中学生增至1200余人。此时,兴宁、紫金、龙川、河源、和平等县有七八十名学生负笈前来就读。三十五年(1946),奉令将“校”字除去,改为“五华县立第一中学”。1949年5月26日,五华县城华城解放。五华县人民政府委派李抟任校长。1950年,学校易名“五华中学”。1952年下期,乐贤中学归并入华中为华西分教处,同期起改为每年秋季招生,实行减免学费和发放助学金。1954年,县治迁到水寨后,原县府房舍全部拨给学校使用。1956年,华西分校独立。1961年下期,皇中、潭中、长中三校高中部并入华中。1972年校名改为“华城中学”,华西中学复并入华中,设立分校,1979年下期新桥中学高中部并入华中。1980年上期,华西分校再度独立。同年7月3日广东省政府批准恢复五华中学校名。11月26日,举行盛大的庆祝会。同时决定,此后以“11月26日”为“校庆”纪念日。1983年11月2日。成立“五华中学校友会”。之后,广州、北京、深港、汕头等地相继成立校友会。1998年下期起,初中部停止招收新生,增加高中招生数。2001年上期,初中部最后一届毕业。1998年评为县一级学校。至2006年,高中三个级各50多个班,共有学生3000多人,全校教职员工250多人,学校总面积396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2835平方米。师资力量近年来,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巩固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质量,认真落实我县“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创办优质高中”的部署,2001年晋级为梅州市一级学校,并转制为高级中学。办学规模得到飞跃发展。在校生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3441人增加到目前的4703人,由2005年的45个教学班发展到目前的84个教学班,教职员工也由2005年的252人增加到现在的329人。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精良,有高级职称教师37人,中级职称教师137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5%,学校既有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校长”称号的佼佼者,也有荣获“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称号的教坛精英,更有一大批高素质的行家里手,市、县学科带头人。发展规划五华中学创办于1902年,2001年被评为梅州市一级学校,并改制为高级中学。学校现有占地面积44564平方米,生均17.1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生均11.5平方米,有一幢办公大楼,三幢教学楼(共70个教室),一幢实验楼(理、化、生各2个实验室),一幢综合楼(内有二个电脑室、二个多媒体教室、一个语音室),一幢图书馆(藏书6.5万册,生均25册),二幢教工宿舍,两幢学生宿舍,可提供1500个内宿生住宿。学校现有教学班45个,学生2575人,教职工195人,专任教师173人,本科以上学历126人,中级以上职称96人。按县教育局对我校高中教育发展规划要求:2005年我校申报省一级学校;2005年9月教学班应达到57个,在校学生3261人;2006年9月教学班73个,在校学生4326人;2007年9月发展到教学班85个,在校学生5100人。到2007年的发展规划:2005年12月华城镇人民政府办公用地及附属建筑物转让给我校(占地面积4118平方米);学校仍需征地21625平方米(拟征收学宫东面土地2300平方米,征收学宫西面土地19325平方米);建标准体育运动场约13500平方米;建体育馆约3000平方米;建一幢教学楼约4800平方米,建一幢实验楼约2300平方米(两幢大楼用来增加上课用教室15个,实验室6个,多媒体室4个,电脑室7个);增学生宿舍2栋(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建食堂二个(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增加教职工188人。 近年来,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巩固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质量,认真落实我县“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创办优质高中”的部署,2001年晋级为梅州市一级学校,并转制为高级中学。办学规模得到飞跃发展。在校生逐年增加, 由2005年的3441人增加到目前的4703人,由2005年的45个教学班发展到目前的84个教学班,教职员工也由2005年的252人增加到现在的329人。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精良,有高级职称教师37人,中级职称教师137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5%,学校既有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校长”称号的佼佼者,也有荣获“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称号的教坛精英,更有一大批高素质的行家里手,市、县学科带头人。征地、设备、设施经费约2749万元,经费来源,学校从学杂费,择校费等办学经费中可筹集约400万元,争取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拨款约2349万元。影响五华中学素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早在1925年,周恩来率领东征军驻扎华城时,亲自指导华中学生成立“新学生社”,领导师生开展革命斗争,播下了革命种子。在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五华中学又是粤东地区最早成立中共学生党支部的革命学校,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革命干部,被誉为“干部摇篮”,饮誉东韩江。办学理念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五华中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承和发扬固有光荣传统,遵循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规范管理,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个性”的培养目标,强化德育管理和特长生的培养,启动科研促教工程,走实验创新的道路,锐意改革,逐步形成了“立德育才,学有专长”的办学特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年来,有15篇教育教学论文获省级奖励,26篇获市奖励。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2006年高考3A上线466人,本科上线255人;2007年高考省3A上线596人,本科上线318人。2008年高考省3A上线735人,二本上线387人,包揽县总分前四名!2009年高考再创新高,省3A上线859人,本科365人,2人的单科成绩得满分。荣誉连续五年多项统计数据居全县第2,在梅州市面上高(完)中排名第1。被誉为“梅州市面上高(完)中的一面旗帜”。学校还荣获了“高考优胜奖”、“先进党支部”、“先进学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五华县美丽校园”等称号。校风校训在百年办学历程中,五华中学传统与时尚并存,求真与创新互动,兴学与爱国相映,以光大民族教育事业,铸就众多民族精英为己任,形成了“团结、求实、创新、奉献”的校风,“爱、勤、严、实”的教风和“文明守纪、博学善思”的学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三万多各类人才。知名人士如中国影视艺术硕士生导师张凤铸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邓其生教授,现任梅县县长张文广同志等一大批杰出校友。老领导、老校友王明达、梁威林、曾天节、郑群、王屏山、卢钟鹤以及张日和、陈景文等多次来校视察指导,关心华中的发展。市委书记刘日知、市长李嘉、副市长陈卫平等也曾先后多次亲临指导。光荣传统魏耀明魏耀明,又名妙林,别号爱仁,1910年出生于五华县横陂镇联长村一个贫苦家庭。1926年至1929年间,在家乡农民革命运动的熏陶下,树立了救国救民的革命理想,1928年夏加入了中国共党。期间,正在五华县立中学校读书的他,勇敢挑起了党交给他的重担-负责五华县立中学校的学运工作。1928年至1929年任学校学生会长,是学校爱国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在当时白色恐怖下,他立场坚定,在县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一次又一次地组织、团结进步学生,发动广大群众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他始终站在斗争第一线,成为反动当局的眼中钉。1929年农历十二月,由于叛徒出卖,国民党部暗中派特务来到学校,把他抓押回县府,并连夜押解回横陂警委会。横陂封建恶霸与反动官府勾结,于农历十二月十七晨将他押至横陂长岗岭枪杀。面对凶残渣敌人,魏耀明正气凛然,坚贞不屈,壮烈牺牲时年19岁。张永良张永良,五华县华城塔岗村人,生于1922年。1932年进五华一中附小就读,1934年春至1936年在五华一中读初中,1937年春考进梅县东山读高中。后又转回五华一中高中二年级就读,在学校党支部教育下,进步很快,积极参加学运,坚持斗争。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党小组长,是年高中毕业,爱进步校钟国楼聘请为学校图书馆理员,积极向同学们介绍进步书刊。1940年夏中共五华县委委任他为第一区委宣传委员。1941年五华一中成立党小组,张永良也参加该小组的组织生活。1942年春,中共后东特委动员一批党员报考各大专院校,张永便考进国立中山大学院教育系就读,1944年秋奔赴东江纵队,任青训班第七期政治指导员、东纵江北指挥部直属中队指导员。1945年冬,在江北政治部主任饶璜湘率领下,开往紫金古竹一带活动。后来该中队奉命与东纵东进指挥部独立营配合战斗。1946年春,在紫金的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我军。中队长段东生,指导员张永良率部狙击,打得顽强勇敢,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一次张永良率领一个班赴义容,龙窝一带执行任务,在返回部队途中与敌人遭遇,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4岁。张永良烈士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那无私无畏,为民族解放事业奉献青春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钟维元钟维元,又名庚招,别号新民,1910年生于五华县华城镇河子口村。1925年考取五华一中,他大量阅读了进步报刊物,周恩来东征到五华时,他参加了"新学生社",并成为该社在五华中学的负责人之一。他聆听过周恩来,古大存演讲的革命道理,对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学运中,他事事带头,团结广大学生,勇敢地跟反动势力作斗争。在驱逐反运校长的罢课风潮中,他是主要领导人之一,尽管遭到校方开除党籍的威胁,但他继续站在斗争第一线,直至罢课斗争得全胜。1928年夏,钟维元在五华一中毕业,赴转水任教。他积极参加了中共五华县委委员古日晖领导的革命活动。9月25日晚(农历八月十二日),他们在转水圩附近的廖屋举行秘密会议时,因叛徒告密,被反动头子张九华,钟荤率100多军警包围,古日晖、钟维元等21人同时被捕。在被捕的成员中,钟维元年纪最轻,但他不惧威胁利诱,受尽折磨,似坚贞不屈。1928年10月末,古日晖、钟维元等12人,被反动派押赴县城外雷公墩杀害。钟维元遇难时,年方18岁。李英李英,原名李树英。1908年出生于五华锡坑乡东升村。他先后就读于本村培英书屋、河口学校、五华一中、广东政法学校。1925年夏,他老入黄埔军校短期军事训练班。10月,他主动报名参加第二次东征,得到上级批准。在伐#战斗中,他不怕牺牲,冲锋在前,被提拔为某连连长。1925年冬,李英经上级批准留在五华参加农运工作,在中共五华特支领导下,深入农村,走家串户,宣传健全农会和农民自卫军。1926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他被选为五华县革命委员会委员,11月担任中共五华县委组织工作。1928年2月,国民党军队勾结五华反动地主豪绅,组织"剿共委员会",大套肆围剿革命武装力量。在这严峻时刻,李英毫不动摇,跟着古大存,奔赴八乡山,开创八乡山革命根据地。8月,李英调任共青团五华县委。1929年上半年,李英奉命回五华内地组织武装,进行锄奸斗争,卓有成效。1930年2月,他当选五华县苏维埃府委员。1931年秋,东江特委决定成立"西北游击队",任命李为副队长。李英英勇善战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连战皆捷。1933年,反动派不甘失败,调集各县县警队向北游击队驻地进犯。为了牵制敌人,李英奉命向九龙嶂、鸡公石方向撤退。行至半途中,突遇梅县基干队500余人向我驻地进逼,李英立即不令反击,打得敌人四处逃命。李英率领队员乘胜追击,打得敌人四处逃命。李英率领队员乘胜追击,追至鸡公石凹时,李英不幸中弹牺牲,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现任领导校长陈晓红党支部书记孔宪忠副校长饶宜涛副校长张东传副校长邓超能学校办公室主任高乾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林小波教务处副主任张耀清教务处副主任魏冠华政教处主任张旭清政教处副主任吉大忠政教处副主任钟飞龙政教处副主任钟汕政教处副主任卢禄良总务处主任黄质文总务处副主任刘远帆总务处副主任周祥荣学校团委书记郭海镛保卫专干朱茂源努力方向现在全校师生正豪情满怀,秉承百年老校的光荣传统,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发挥整体优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办省一级学校为目标,承前启后,薪火相传,昂首前进。
浏览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