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第四中学
基本内容武汉四中其前身是英国基督教伦敦会1899年创办的博学书院,1928年更名为私立汉口博学初级中学校,1932年恢复高中,该称私立汉口博学中学,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名为武汉市第四中学。学校现有44个教学班,教职工182人,学生2400多人,是湖北省示范中学。 这所创办于1899年的百年老校,原名博学书院,1952年始易现名。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教学仪器设备达国家一类标准。体育特色鲜明,是国家教委1987年首批确定的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校。现已建成全国中学第一条塑胶跑道,有东西看台的标准田径场、足球场和能进行包括排球比赛在内的多种球类比赛和体操比赛的体育馆。学校拥有游泳池,健身房及供运动员集训的运动员村。学校以“勤朴博学,成才报国”为校训,以“严谨办学,质量兴校”为办学方针。多年来,教育质量一直在市、区同类学校中处于先进行列。武汉四中于1899年由英国人创办,其前身为武汉市著名的博学书院。“文革”前即为武汉市重点中学,1998年通过省政府督导评估,成为首批“湖北省示范高中” ,2001年被评为“湖北省园林式学校” ,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文明单位”,2004年又跻身“武汉市优质高中”建设行列,市区政府和教育局给武汉四中的发展定位是争创全国示范高中。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满园的芬芳桃李,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科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艺术家、感动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中国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林华宝院士、外交部原常务副部长浦寿昌、国家审计局局长曾昭远、驻欧共体大使浦山、感动中国的驻伊拉克大使孙必干、西安卫星控制中心主任陈长贵、著名评书艺术家何祚欢等就是四中学子的杰出代表。学校以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越的办学条件,优良的教学质量,明显的办学特色饮誉省内外。具有欧式风格的钟楼是武汉四中的象征,记载着百年的办学历史;154亩的校园面积居武汉三镇中学之最;校园分成运动区、教学区、科技文化区和生活区;新建的理化生实验室别具风格,齐全先进的实验仪器和整齐划一的仪器展示柜以及生物标本长廊,国内中学少见;现代化的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是师生攀登科技高峰的殿堂;宏伟壮观的综合体育馆,标准的游泳池和铺有塑胶跑道的田径场是师生锻炼身体、磨练意志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刚刚建成的教育教学双向监控系统具和有新世纪建设水平的学生、运动员公寓进一步完善了办学设施,使武汉四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武汉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1998年,学校成为武汉市首家示范学校;1999年学校又是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的第一所中学,又被省政府命名为湖北省示范学校。武汉四中是目前武汉市唯一的集武汉市文明单位、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学校、武汉市示范学校、湖北省园林式学校、湖北省示范中学五种殊荣于一身的学校。最近,学校又以体育教育成绩卓著,荣获建国五十年武汉十大体育新闻事件奖。学校校训以“勤、朴、博、学”为传统校训。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宽阔美丽的华宝道旁,“博学中学”金色校牌格外引人注目,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武汉市第四中学以“德才兼容、宽松和谐”为校训,以“让四中每一位学子都成人成才”为办学宗旨,开辟出重点高中特色办学的新路子,探索出多种升学的新渠道,通过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名师意识,加强教师专业水平的培训,积极开展各类教科研活动,激励教师开拓创新,发奋有为,涌现出一批高素质的业务骨干和精兵强将。在近几年的高中学生各科竞赛中取得显著原成绩,如: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尤其是英语竞赛获得了省一等奖至市二等奖不同层次的好成绩。学校以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越的办学条件,优良的教学质量,明显的办学特色饮誉省内外。具有欧式风格的钟楼是武汉四中的象征,记载着百年的办学历史;154亩的校园面积居武汉三镇中学之最;校园分成运动区、教学区、科技文化区和生活区;新建的理化生实验室别具风格,齐全先进的实验仪器和整齐划一的仪器展示柜以及生物标本长廊,国内中学少见;现代化的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是师生攀登科技高峰的殿堂;宏伟壮观的综合体育馆,标准的游泳池和铺有塑胶跑道的田径场是师生锻炼身体、磨练意志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刚刚建成的教育教学双向监控系统具和有新世纪建设水平的学生、运动员公寓进一步完善了办学设施,使武汉四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武汉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1998年,学校成为武汉市首家示范学校;1999年学校又是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的第一所中学,又被省政府命名为湖北省示范学校。武汉四中是目前武汉市唯一的集武汉市文明单位、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学校、武汉市示范学校、湖北省园林式学校、湖北省示范中学五种殊荣于一身的学校。最近,学校又以体育教育成绩卓著,荣获建国五十年武汉十大体育新闻事件奖。学校校训以“勤、朴、博、学”为传统校训。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宽阔美丽的华宝道旁,“博学中学”金色校牌格外引人注目,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武汉市第四中学以“德才兼容、宽松和谐”为校训,以“让四中每一位学子都成人成才”为办学宗旨,开辟出重点高中特色办学的新路子,探索出多种升学的新渠道,通过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名师意识,加强教师专业水平的培训,积极开展各类教科研活动,激励教师开拓创新,发奋有为,涌现出一批高素质的业务骨干和精兵强将。在近几年的高中学生各科竞赛中取得显著原成绩,如: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尤其是英语竞赛获得了省一等奖至市二等奖不同层次的好成绩。7月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武汉四中代表队夺得四枚金牌、二枚银牌、三枚铜牌,勇夺高中甲组团体冠军、破两项全国记录。8月武汉晚报杯七人制足球赛——武汉四中成为最大赢家,继初中队夺得冠军后,高中1队(四中星队)和2队(新四军)在半决赛中胜利会师,再夺冠军,至此,武汉四中已连续三年获得武汉晚报杯高中组冠军。8月18日武汉晚报杯精英组决赛在12中打响,武汉四中以3:1战胜12中主队,《武汉晚报》以《武汉四中两天内喜捧双冠》、《四中“12人”以少胜多》、《学习是根基,足球是特长》三篇文章作专版报道。校园新貌武汉四中是全国六城会的赛场之一,为迎接六城会,在市区领导的关怀下,学校在圆满完成整体改造工程后,又对武汉市优秀古建筑——百年钟楼、魏氏纪念堂作修旧如旧的建设,开学前也基本完工,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学期。四中更新添了校史馆,并在110周年校庆时,著名校友袁隆平院士题写了馆名。今日的四中,还有两个标志性建筑———院士铜像,原貌塑造了袁隆平院士与林华宝院士。校园还有桂花园、紫薇园、桃李园、百草园等多处人文景观,绿色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更能健康发展。教育科研“七五”期间,学校教育科研还处于开发阶段。有刘经智、李永铮、黄家申等多名中年教师参加了市级各学科学会。学校青年教师陈荣华作为“教改能手”,参加了“全国中小学学习方法指导学会”的筹建与宣传组织工作,在省内外主讲了多场学术报告,个人发表的论文与主编、参编的书籍有十几万字。 “八五”期间,学校教育科研由教导处副主任闵启惠负责,当时由陈荣华主持,杨波、黄中林、郭建敏、黄广美、陈惠兰等人参加的学校“初中语文课堂学法渗透研究”课题成为市级“初中学法渗透课题”的子课题。子课题结题论文获省级二等奖。陈荣华主编,陈惠兰、胡端淑参编的《初中语文问答》作为课题组成果,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陈荣华作为市总课题组成员,还与许定璜、徐良栋、熊本章等三人一起各自著写了《初中语文学法指导》、《初中物理学法指导》、 《初中英语学法指导》、《初中化学学法指导》等书。其中,徐良栋的《初中英语学法指导》获全国英语学会教科研成果三等奖;这本书又与其他三人的书一道作为“初中学习方法指导系列丛书”获武汉市教育科研专著成果二等奖,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连续再版两次。 陈荣华还代表桥口,参加了全国教育科研规划的“八五”重点课题“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相关论文由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发行。 陈荣华、杨波等教师参加了湖北省教研室主持的省级课题“初中语文分科新教材实验研究”。 另外,学校还有一个校级课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有秦光鼎、冯业琼等老师参加。 学校参加市区级学会的人数已达到20多人,并有多人担任学会理事。 “九五”期间,学校教育科研开始进行规范化操作。学校在教导处下设立了“教科室”,由教学副校长许定璜负责,教科室成员由高中斯、陈荣华、杨萍、康素娥等四人兼职担任。学校被评为“武汉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朱旭东、陈荣华分别被评为“湖北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武汉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赵莉、屠巍、陈欣宜等三人分别获得“武汉市五项技术全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 学校有由朱旭东、詹楚明主持、刘厚军、高文桥、高山花、陈荣华、郑晓燕、熊本章、高中斯等15人参加的市级重点课题“普通中学田径试点校运行机制研究”、有由许定璜、陈荣华主持,高建国、朱天元、陈欣宜、杨萍、宋艳阳、连建平、余朝晖参加的市级规划课题“初中学科学法指导研究”。两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分别被评为“国家先进课题”与“省级领先课题”。由朱旭东、陈荣华执笔的“普通中学田径试点校运行机制研究”结题报告获教育部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武汉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市体育学会一等奖,发表在《武汉教育学会通讯》上。由陈荣华执笔的“初中学科学法指导研究”结题报告获武汉市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一等奖、武汉社科联三等奖、市级学会一等奖,发表在《武汉教育学院学报》上。该课题研究成果获中央教科所三等奖。 学校参加省市区学会的人数达到30多人。其中各级学会理事、常务理事都有四中的教师。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在全市有较大的影响。先后召开过学习科学、语文、物理、英语、历史等学科的市级学会的年会、研讨会。 “十五”期间,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基本上走上正轨。在校长室下组建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研究室”。由学校副校长(先后有朱天元、高建国、熊本章)牵头,陈荣华兼职担任文科教研员,杨萍兼职担任理科教研员,陈欣宜兼职担任信息技术教研员。2003年起,调整为陈荣华一人主管。2005年,加派教导处主任助理刘艾香来负责。 学校现在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规划课题“班级生本教育与管理的常规序列研究”,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课题、武汉市市政府专项课题“建立与完善课堂研讨式学习的操作模式研究”,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族精神与高中德育的关系研究”。 2005年4月,“建立与完善课堂研讨式学习的操作模式研究”,作为市专项课题已经结题,被评为武汉市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并被评为武汉市教育学会2005年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
浏览
3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