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淳中学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历史悠久,负有盛名,是江苏省重点中学。学校七迁校址,六易校名,迄今已经历了八十六个春秋。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的校史,是一部具有革命传统的光辉历史,又是一部历尽艰辛创业的发展历史。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的前身是高淳县初级中学,创建于1923年2月东坝镇东岳庙后,童铭新是首任校长,当时只有18名学生,称为“十八学士”。1930年施兴旸任校长,1935年8月学校迁至县城学山书院.,在学宫明伦堂,尊经阁等处教学,有4个班200名学生.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县城,学校被迫停课.1938年2月,日军离境,学校复课,韦不凡任校长.我党为建立茅山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4号陈毅司令员率部首先抵达高淳,受到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1939年2月23日,陈毅司令员前往军部途中,夜宿学校,向师生和群众发表抗日救国演讲,挥毫写下《东征初抵高淳》壮丽诗篇。新四军一支队驻高淳办事处政治宣传科长戈白章和张春生、华仁义、侯日千等同志经常来学校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建立了以学生、工人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淳溪大队,发展一批进步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9月,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在高淳县中建立中共淳溪第一支部,戈白章任书记,王长富、顾龙生分别任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学生党员邢中魁、顾金生先后任中共淳溪第二支部书记;陈启木、邢益新、邢中魁、王长富、顾龙生、徐邃志、赵振球、赵逢时等学生被派往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处学习。1939年8月底高淳沦陷,学校变成日军司令部,学校东迁东坝和睦涧村,以陈氏宗祠和泗洲庵为校舍,1941年又迁至东坝镇东岳庙.1943年10月东坝沦陷,学校再度疏散,部分流动学生在渭塘村袁氏宗祠补习班坚持求学.1939年-1945年期间,胡凤鸣、潘正纲、袁辉宇先后任校长。1946年8月周震东接任校长。上海地下党组织先后派遣共产党员李冬鲁、高介子来校任教,进行地下活动,接受周震东、薛礼生、赵善昌等师生入党。1948年10月,建立中共高淳县地下特别支部,高介子任书记,隶属中共上海局外县工作委员会领导。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学校地下特别党支部为迎接解放,组织师生,印发传单,宣传发动民众,维持地方秩序,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党在学校播下了红色革命种子。一大批学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骨干力量,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祖国的建设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高淳高级中学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峥嵘岁月,艰苦创业。解放前我县文化落后,长期没有中等教育,高淳县立初级中学创建时,只有平房校舍24间,礼堂3间,膳厅厨房10间;学校迁至学山书院,以书院部分建筑为校舍,增建了话雨亭、雨天走廊等。1949年5月高淳解放,学校获得新生,校名改为高淳县初级中学,薛礼生任校长,学校发展到7个班307名学生,22名教职工。1953年9月又在西舍增设了分校。1956年增办高中,校名为高淳县中学,共有15个班307名学生,首届高中2个班104名学生。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教育革命,形成了良好的校风。1957年的反右运动和1958年的“大跃进”,使学校工作受到一些挫折。1959年7月建立中共高淳县中学党支部,王建中任支部书记,1962年7月汪起坤任支部书记。学校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执行《全日制中学暂行条例》,形成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培养出大批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和走上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1966年学校已有18个班近千名学生,65名教职工。十年文革浩劫,教师受到迫害,学校损失巨大。1968年8月成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9月工宣队进驻学校,1971年10月学校改名为高淳县红旗中学,王云程、汪起坤、苗安、陈庆华先后任革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纠正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1978年8月学校恢复校名为高淳县中学,陈启炎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学校有42个班2500多名学生,158名教职工。1980年9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定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3年,学校占地面积48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有教学楼3幢,科教楼1幢,综合教学楼1幢,实验楼1幢,行政办公楼1幢,新建了学生宿舍楼、食堂和运动场等。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微机、语音、音乐、美术、劳技、阅览、卫生等室配套齐全。学校规模为24个班,1400多名学生,122名教职工,专任教师98名,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58人。学校形成了“勤奋、求实、文明、守纪”的校风,“严谨、务实、求精、创新”的教风,“勤学、善思、好问、进取”的学风。学校多次被县、市评为文明单位和先进集体。93年11月,经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检查验收,学校被确认为省重点中学。1982-1997年期间,陈启炎、刘春山、陶代枝、吴良福、吴新兆、邢精良先后任校长和党支部书记。 桃李竞艳,再创辉煌。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素有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治学严谨务实的优良传统。七十七年来培养了两万余名学生,其中高中毕业生近八千人,初中毕业生一万两千多人。有许多毕业生现已成为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英雄模范、经济学家、教育家、军事家、企业家、艺术家和教育、体育、医务工作者。有200多名学生获得高学位和出国深造机会。很多校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建功立业,取得了显著业绩,为母校争得了荣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有310多名学生在省市、国家各学科知识竞赛中获奖,其中获省级奖的55人、国家级奖的44人。在市级以上运动会有203人次获得好名次,其中金牌5枚、银牌10枚。1998年,174名学生参加高考,127人达本科分数线,其中理科33人在600分以上,文科9人在550分以上。本科上线率为73%,高考升学率为91.8%。教职工中有118人次受到各级表彰,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优秀教育工作者3名,市优秀教育工作者30名。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校友遍及神州,驰誉海外,艳如桃李,灿如群星。1996年县委县政府根据省教委有关文件精神决定停招初中生,将县中改办成高级中学,1997年高级中学选址在县城复兴路,征地114亩,投入3000多万元,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运动场地26000平方米,新建的教学楼、科教楼、实验楼、艺术楼、行政楼、教师办公楼、体育馆、阶梯教室楼、学生宿舍楼和食堂交错 立,雄伟壮观、环境优美、设施配套,是一所设施装备现代化的学校,1997年8月邓中材任校长、党支部书记,吴尔霄任副校长、党支部副书记,张培成任副校长,1998年8月杨纪军任副校长。 2004年年8月张培成任校长、党支部书记。现有60个班,3000多名学生,200多名在职教职工。学校领导班子以“团结、敬业、开拓、拼搏”的作风,率领全体师生员工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同心同德,继往开来,奋发拼搏,开拓进取,将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办成一流师资、一流设备、一流水平、一流质量的江苏省重点中学,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展现英姿、再创辉煌。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办学特色 学校办学特色是在学校的优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的办学思想为指导,经过全体教职工的不懈努力而逐步形成的。近年来,省淳中立足新起点,抓住新机遇,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下特色。 (一)课程改革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学校以新的课程计划为依据,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用新的观念实施好国家、地方课程,用新的视野开拓落实好校本课程。建立了能支撑育人目标的现代课程体系。 1.改变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大力提倡“启发式”“讲座式”和“发现式”“探究式”。以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的目标探索课堂教学情景的设计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实现实习过程的“情”和“知”互促,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式,让教学的过程不光是“文化的继承”,是生命的延续。 2.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校本课程是教育民主化进程的产物,又是学校教育个性化的一个阵地,为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开发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加强领导进行科学研究,学校成立了教科研及课程开发处(教科处),专门负责教科研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并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积极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同时积极引导教师自觉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落实,做好五个把握:一是把握好目标框架,目标框架的建立考虑到对育人目标的支撑,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教学资源的可能;二是把握校本课程的审核标准,使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 生的人格特征、价值观、意志品质和正确的态度;注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削减繁琐的陈述性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概括性高、包含范围大、牵移价值大的知识,注重学生合理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良好的认知风格的养成,针对上述要求开发指导小组成员对每一拟开的校本课程进行辩护与选拔,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落实校本课程,确保课程目标落到实处;三是把握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的过程考核;四是把握学生评价方案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五是把握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反馈,适时调整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成为开放式的动态过程,现有校本课程七大类60门。 3.研究性学习落实到处。我校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发展自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获得亲自参与研讨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激活各科学习的“仓储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建设祖国及保护人类自下而上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我校的研究性学习开展二年多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较深刻的改变,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观。 (二)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改革装上了助推器。 为实现教育信息化,我校率先建立“校园网络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校园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开通。每个教室、办公室都有百兆端口与校园网连接,每个教室配有电脑和先进的数码投影仪。校园网的建立,为教育的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设备条件。全面推行电子备课,教师可以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自主开发了个人主页,学生可以在教室或多媒体电脑室实现交互式学习,学校图书信息可进行电子阅读,可以上虚拟网,使学生的学习时空得到拓展,五彩缤纷充满希望的班级网页展现在校园网上,成为我校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校园网的建立使学籍管理、班级考核、师资管理、图书管理、后勤管理全面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由监控系统、演播系统两部分组成校园闭路电视系统,能对整个校园实施实时监控,能同时接收六套卫星电视节目,并及时向全校转播。演播控制中心还可根据学校教学需要,向全校播放教学录相片、艺术欣赏片、中外经典影片,每个终端有8套节目可选择,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 (三)教学调控体系的建立强化了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 一是建立教师的教学目标自我调控子系统。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大纲的基础上制订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力、方法、态度、情感目标。在备课上课过程中注重本学科思想的教学,注重本学科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注重学科知识与社会实际的结合,注重本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之间的整合,通过作业、检测、提问、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目标达成度,并对学生采取作业面批、错题订正、阶段小结、方法指导,再辅之以情感交流心理疏导的方式,多途径地进行补标。同时教师以教后记的形式进行自我反馈,以修订预先制订的课堂教学目标,促使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的同步提高,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建立年级调控子系统。教导处牵头,以行政领导、教研组长和学科带头人为主组成视导组,按照课堂评估细则和教学情况调查表,每学期对年级进行1~2次的整体视导,对年级的教学工作从学科教学思想、学法指导、知识综合、教学环节等方面提出整改意见,并督查落到实处,从而改进各年级教学工作。 三是建立备课评价子系统。学校加强备课组建设,启动电子备课,并对电子备课作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生成个性化的个人教案。学校在校园网上对教师的集体备课、个人教案、课件制作及讲学稿进行随机检查,并将情况及时反馈。 四是建立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教学的调控子系统。根据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原则,学校各年级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会或家长委员会会议,学校向他们通报,年级教学情况,并通过学校开放日活动全方位地向社会开放我校的课堂教学情况。并听取他们对学校教学的评议。组织落实每学期一次的学生问卷调查。 (四)教科研取得实质性成果。 学校要发展,科研需先行。教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着力点,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是教师走上“学术型”道路的转折点。学校制订了教育科研五年规划,出台了教育科研奖励条例及多媒体课件奖励条例,加强了对教师、教研组的教科研常规考核,建立和完善了教科研工作的导向机制、约束机制和评估机制。确定了课题服务于管理和教学的方向,坚持走“以课题带科研,以科研促质量”的道路。追求管理和探寻教育教学规律中的科研含量已成为共识。几年来,教科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的管理和质量也跃上了新的台阶。 学校还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结合学校的特点,由校长主持的省级课题《农村重点高中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培养》的研究,国家级子课题《农村重点高中校本课程的操作体系与理论框架》、《农村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的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当前解决生源扩大,教师整体素质下降,学生管理难度加大,教学质量潜伏危机的一个有效途径。 通过广泛参与课题研究活动,教师理论学习、业务进修等蔚然成风。三年中,教师共撰写论文400多篇,其中276多篇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在国家级和省级教育教学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70多篇。 对教育的深入思考与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模式,学生生活不断丰富,文学社、学生电视台、记者团、辩论会、研究性学习、《淳中作文》等组织和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时代要求我们不断建构新的文明坐标和文化品格,在这重大命题内释放我们的活力和才华,我们的教科研之路将越走越宽,明天会更辉煌。 (五)建立了现代学校管理体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进行了管理观念的更新和校园管理方式的改革,具体包括下列五个方面: 一是以学生自己参与为特征的校园管理。 a.学生参与考核日常规范。 b.学生参与班务分包。 c.学生参与“管理自我”。 二是以教师发展为核心的人本管理。 教师队伍建设是立校之本。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建立了一系列的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策略。即:明确一个目标,实行二级聘任,进行三项培训,实施四项工程。 a.明确了教师培养目标,即: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基础扎实,科研型有特长的教师队伍。引导教师完善自己的人格,做到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甘于奉献;掌握学科思想感情,有宽厚的知识面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能结合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开发并落实校本课程,培养特色学生。 b.学校实行了二级聘任制,学校中层由校长室聘任,实行一年一聘,每学年结束时,全体中层干部向全体教职工述职,并接受评议,每年让出部分中层岗位让骨干教师竞聘上岗。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由教导处聘任,并根据不同的岗位特点,明确岗位职责,制定考核方案;教辅后勤人员在“三公开”的前提由各职能部门负责考核聘任。 c.进行三项培训,推进教学现代化,一是以学生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的培训;二是部分教师的学历培训,确保一定比例的教师进行研究生在职培训。三是信息技术、课件制作的培训、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现在全体教师能熟练运用校园网络进行教学。 d.实施“四项工程”。 新教师“青蓝工程”。学校根据新教师大幅度上升的新情况,提出“一年基本合格,两年业务过关,三年成为骨干”的青年教师培养目标,采用“结对子,一帮一”的形式,由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指导,并定期评选优秀青年教师; 中年特色教师的“名师工程”。学校十分重视名师的培养,在课题研究上压担子,在教改探索上引路子,促进中年教师形成教学特色; 全体教师的“师德工程”。坚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个体规范、整体推进”的原则,全体教师向家长作出十条庄严承诺。自觉接受领导 行,社会、家长的监督; 党组织的“阳光工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事业留人,以情感留人,以待遇留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工、青、妇的桥梁作用,积极推进民主治校进程,确保教职工各项权益。 良好的管理模式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教师的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后发优势正得到体现。 三是以全员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 四是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后勤管理。
浏览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