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是第二十一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10-23 15:41

基本内容 江西师范大学 位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江西省会城市南昌 ,学校缘起于庐山白鹿洞书院,肇基于 1940 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 1949 年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 1953 年改为江西师范学院, 1983 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是江西省本科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普通高等院校。 2003 年,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江西银行学校)整建制并入。学校现有瑶湖、青山湖和共青城三个校区,占地面积 4500 余亩,建筑面积 140 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 304 余万册,电子图书 100 余万册。瑶湖校区不设围墙,四周以一条 5 公里 长的瑶河环抱,具有突出的生态人文特色。   70 年来,学校先后七次迁址,六易其名,四度调整,砥砺出“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的校训,孕育了“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形成了“以人为本、面向社会”的办学思想和“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新世纪以来,学校发扬“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办学传统,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创新强校、文化铸校、和谐荣校”的办学理念,弘扬“爱国荣校、民主和谐、求真务实、开放创新”的师大精神,现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九大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对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被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设有 23 个专业学院, 1 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 4 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 4500 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 10000 余人;有 2 个博士后流动站, 1 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4 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填补了我省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学位点的空白)、 80 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11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 68 个本科专业;有 2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 6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2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个省级大学科技园, 5 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3 个江西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 10 个省级软件科学(高校工程、实验示范)技术中心。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 2900 余人,其中专任教师 1860 余人,博士(含在读) 500 余人。专任教师中, 35 岁以下教师比例为 43% ;拥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 45% ;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 73% 。有国家级教学名师 1 人,江西省教学名师 20 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49 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 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26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4 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 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全国高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 14 人;江西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8 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62 人,博士生导师 27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 25 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教师 8 人。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学校以培养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分制管理、模块化课程、菜单式培养、开放型教学”为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 1999 年开始实施学分制改革,着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以强化基础理论、优化知识结构、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采取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培养模式,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改革,稳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 6 个,国家级精品课程 1 门,国家级教学团队 2 个,教育部万种新教材 5 种,省级特色专业 9 个,省级精品课程 30 门,省级教学团队 7 个,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5 门,省“重中之重”学科 3 个,省高校高水平学科 4 个,省级重点学科 18 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 25 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 个。 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等均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在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体育竞赛、专业竞赛、科技活动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 “ 蓝天 ” 环保社团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获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 “ 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 ” ,为全国高校唯一获奖学生社团;杨文军同学成为历史上第一对蝉联皮划艇项目奥运冠军的运动员,金紫薇和她的队友们实现了中国赛艇奥运金牌 “ 零 ” 的突破,并在第 16 届亚运会上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劳义同学勇夺亚运会男子 100 米 决赛冠军,成为我国在亚运会历史上第一个男子百米冠军;艾黎莎同学参加 2004 年 CCTV 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获得第一名,李凡同学参加 2003 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铜奖。学校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均达 90% 左右,连续多年全省高校排名第一;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 92% 以上,位居全省高校前茅;从 2008 年起,学校在省内开始按一本线招生。    学校始终坚持教师教育办学传统和特色,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融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探索实施基于大学 - 中学合作、培养培训一体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终身学习体系, 积极承担“国培计划”项目,现已成为 江西基础教育教师人才的摇篮、教师骨干人才培训的基地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引擎,累计为省内外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和输送了 10 万余名教师,一大批已成为各地中小学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中坚骨干力量。学校在全国率先实施 “ 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 ” ,被确定为全国实施“农村师资支持计划”和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高校,连续 18 年被授予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校团委被授予 “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 ” 荣誉称号,是全国师范院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学校围绕“立大项目、出大成果、获大奖励”的科研工作目标,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 2006 年以来,学校累计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达 2000 余项,各类科研经费近 3 亿元。其中,承担国家 863 计划项目 3 项(包括合作),其中 863 计划重点项目 1 项,是我省以高校为牵头单位首次获得该类别项目;国家 “ 973” 前期研究专项项目 2 项,其中 1 项是江西省第一次作为该计划类别的项目依托单位;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8 项(含子课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7 项,其中 1 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 20 多年来我省第一次获得该类别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35 项,,其中 1 项为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3 项,国家软科学项目 2 项,江西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2 项,江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 2 项,江西省社科规划重大招标课题 4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是江西省近两年来获得的唯一的国家科技奖;获 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4 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出版著作 400 余部,发表学术论文 7000 余篇,其中 780 余篇被 SCI 、 EI 、 ISTP 、 SSCI 和 A&HCI 等收录。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始终以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服务为使命,充分发挥在江西科学发展中的“人才库”、“发动机”和“智力源”作用,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优秀人才近 20 万名。解放后,学校积极支持和帮助筹建地市大专院校,为全省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学校注意发挥人文社会科学优势以及在我省独有的音乐、体育、美术、外语等学科优势,打造赣鄱文化平台,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充分发挥传统基础学科和理工类应用学科优势,重点加强鄱阳湖学科研究,打造鄱阳湖学科平台,为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服务,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首倡单位。学校积极参与江西省科技振兴计划,总投资 1 亿多元的“年产 1500 吨汽油抗爆剂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实现了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大突破。    学校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与全球 14 个国家和地区的 50 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 17 所高校实施学分互认、师生交流等项目,招收 14 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校学习,与 10 余个海内外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了一批重点实验室,与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共建了该国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学校长期聘请一批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其中外籍教师 Constance Gibson 荣获国家“友谊奖”。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主动服务于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朝着建设一所地方一流、特色鲜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战略目标和发展定位而奋斗,努力 在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伟大实践中再谱新篇 。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