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实验初级中学
基本内容由青岛育才中学改名而成,坐落在前海之滨的太平路2号,面对大学路,学校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山东省青岛实验初级中学面对大学路,东与鲁迅公园相邻,西有海上长廊栈桥,南倚青岛的象征——小青岛,北望著名的小鱼山。设备设施先进,具有一流的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劳技教室、陶艺教室及各种专用教室,使用率高。学校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将在本学期建成一流的校园网,加速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山东省青岛实验初级中学于2010后半年改名成立。青岛实验初级中学是由青岛育才中学————青岛二中初中部整体改制、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市教委有关文件精神而建立起来的一所公办民助性质的新型学校,并于2010年改名而成。多年来,学校在教委领导和教研室领导以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在全校干部教职工的精诚团结、努力奋斗下,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深化改革,无论办学条件的改善、育人环境的优化、教育教学的改革、科研兴校的深入、内部管理的改革等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学校明确提出了“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育世纪英才”的办学宗旨和“把学校办成起点高、体制活、质量优、声誉好,能充分体现青岛市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形象的新型窗口学校”的办学目标,禀承“勤奋、严谨、团结、朴实”的校风和“敬教、乐学、育人、报国”的校训,利用青岛二中70多年形成的独特的优秀校园文化,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确定了“坚持教学改革与科研兴校相结合,坚持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办学策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增强“为学生一生奠基,为民族未来负责”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素质教育”与“培优教育” 的和谐统一,形成了“加强学习反思的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德育工作以提升学生素质、加强沟通联系以形成育人合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水平”的可喜的工作局面。学校连续两年(1999年、2000年)素质教育评估中获优秀等级。目前,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历史:历史是人创造的,我们是创造历史的人。语文:情趣、理趣、物外趣,文学、人学、社会学。卫生室: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政地:国家地理,参政议政。数学:动中真静,苦中真乐;公道、厚道、有道。英语:Let’s stay happy and healthy!音乐:艺无止境。物理:现象、概念、规律,不懈探索物质世界的本质道理。化学:探索奇妙化学,知识改变世界。生物:探索于生命世界,畅游于生命海洋。体育:使学生成为终身体育的受益者。美术:德艺双馨。教导处:管理细化,服务细心。总务处:精心、细心、诚心来服务;真情、热情、倾情为事业。办公室: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教科研: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心理办公室:真诚、尊重、共情。心理咨询室: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学校目前有教职工144人,其中专职教师103人,学历达标100%。其中研究生学历5人,相当研究生学历的13人,大学本科69人;高级教师25人,占24.3%,中级教师39人,占38%。特级教师、市拔尖人才2人,市优秀教师4人、教学能手6人,省市先进工作者24人,青年优秀专业人才18人。青岛育才中学有一批思想作风过硬,勇于开拓进取,教学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师资队伍,他们是该校宝贵财富,也是办好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有干部10人,是一支团结向上,勤政廉洁、精干高效,有高度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干部队伍。学校坚持“为学生一生奠基,为民族未来负责”的理念。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以德育人,帮助学生学会做人,从抓日常行为入手,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个性突出,适应社会的人。学校采取了:传统激励、正面灌输、自我启迪、实践锻炼、榜样引导、美育熏陶、学科渗透、跟踪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基本观点和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基础行为训练,将政治理论与班级、团队和社会实践与学科教学组成的“三线一面”的德育体系,加之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形成立体的“育人场”,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完成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帮助学生打好终生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学校将注意力放在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学校要求教师做到“三个面向”,即:面向每一个学科,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面向每一节课,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自由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他们将素质教育落实于课堂教学,形成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思为主攻的教学四原则。每位教师在备课中突出一个“细”字,上课突出一个“精”字;批改作业突出一个“严”字,辅导突出一个“实”字,考核突出一个学生的人格放在第一位。学校提倡“三鼓励、三允许、一使用”。即:鼓励学生勇于、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向老师提意见,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看法;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和鼓励性评价。目的就是要树立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分,只惟实”的科学探索的精神。
浏览
7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