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永兴第一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10-20 05:25

学校学校介绍校园环境学校位于便江河畔、县城中心,占地158亩。学校环境优雅,教学质量一流。校园四季如春,风景宜人,亭台楼榭、假山喷泉相映成趣,是莘莘学子求学问道的好地方。近几年,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建成了省内一流的多功能体艺馆、造型别致的图书馆(线装书籍9000余册)、功能齐全的师生食堂、宽敞舒适的学生公寓楼以及高品位的教学楼、科技楼、塑胶田径场,设置了电脑室、语音室、双向控制教学系统、云比特办公管理系统,实现了校园网、高速宽带网和教育网三网合一。办学理念学校办学思想先进,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设施一流。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质量第一、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夯实基础,全面发展,着力打造人文一中、质量一中,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形成了“学校:实验规范+特色,教师:整体优化+特点,学生:全面发展+特长”的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学校名师荟萃,英才云集。380多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288人,其中特级教师4人,硕士研究生3人,高级教师127人,中一教师120人,省级以上劳模和优秀教师、省市县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8%。目前,有高中教学班54个,在校学生2800余人。办学成果学校人文蔚起,英才辈出。革命前辈黄克诚、毛泽建、伍若兰、何宝珍、曾志,现代女作家白薇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以及何大祥少将等曾在此励志苦学。101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逾5万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学子足迹遍 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学校被誉为“湘南革命摇篮”和“郴州精英人才培育基地”。80年代以后,学校沐浴改革的春风,加快了发展的步伐,1997年晋升为“湖南省重点中学”,2004年更名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长期以来,学校形成了“习惯铸就性格,细节决定成败,质量就是品位”和“勤奋增值人生,刻苦成就事业,求知改变命运”的校园文化。近几年,学校致力建设师生幸福工程,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加强学科中心建设,着力实施精品办学、英才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攀升,高考升学率、本科上线率、高分段人数均居郴州市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前列,其中李春燕、兰晓明、许和北、邓奕红、李丹、杨萌青等十多位同学分别被清华、北大录取。2009、2010年学业水平测试大放异彩,获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表彰通报。2011年高考,成绩振奋人心,再创历史新高:参考938人,上线929人,上线率达99.1%;本科上线608人,上线率为64.8%,其中本一、本二上线322人,上线率为34.3%;600分以上31人,本一上线71人,各项指标均居省示范性高中前三名(郴州市),特别是王晴昊同学以611分考取空军飞行员,填补了我校近6年的招飞空白,黄小菊同学在今年体育高考中专业测试成绩获满分,此成绩为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郴州市之首例。奥赛成绩斐然,近三年来先后有186人次获省级以上奖励;体艺之花璀璨夺目,体育6人8项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艺术10人次获省艺术节一等奖。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县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县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县三强五好领导班子,市校园文化建设样板学校,市双文明单位,省绿色学校,省群体工作先进单位,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省培养优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重点学校,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CAI课件开发协作单位,省文明卫生单位,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湖南日报》、《中国贸易报》、《三湘都市报》、《郴州日报》和郴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我校进行了推介报道,宣传我校先进的办学思想,一流的办学条件,显著的办学业绩。学校是长沙市一中远程教育合作学校、中南大学优质生源基地、湖南师范大学优秀生源基地、湖南财经学院优秀生源基地、湖南省优秀教育实习基地。学校历史风起云涌,兴办女学省立三女师(1912—1927)辛亥革命后,帝制覆灭,共和新起,妇女得到了参政和受教育的权利,全国掀起“废旧学、办新学”的热潮。1912年夏,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应运而生,第一任校长为唐和声。校址在衡阳江东岸丁家码头荷花坪。校舍占地80余亩,附设小学和幼稚园,这一年,学校始招高师第1班学生(四年制),预科甲、乙两个班(五年制)。1915年暑假,三女师奉命合并于长沙古稻田省立第一女师。1916年上期,三女师建校时所招的第1班学生在长沙毕业。同年秋,三女师又恢复独立办学,并从长沙迁回衡阳原址。1916年秋—1926年冬,学校共招有15个班,1926年下期招收的第18班学生是三女师招的最后一批学生。三女师自创立之日起,便严格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师范教育令》和《师范学校规程》办学,明确以造就国民学校和高等小学师资为目标,师范本科开设修身、读经、教育、国文、习字、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等课程。“五·四”运动之后,学制有了更改,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三年为本科毕业,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分前三年和后三年两个阶段开设课程。学校对教育实习非常重视,认定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实施分为四个内容:参观、试教、勤务、批语。学校对体育活动也很重视,有较大的操场,设备也较齐全。每年春季举行运动会。体育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升级、毕业。三女师对学生的管理是遵照《师范规程》、博采众长并根据女子师范的特点制订的,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分为礼仪、禁令、卫生、服饰、守时、服务、试验、请假、应接、赏罚十章九十多条。1916年6月初,湘南学生联合会在衡阳成立,三女师的学生代表是朱舜华和何宝珍,后来毛泽健、夏明衡等也被选为代表。1919年“五四”运动中,三女师的广大爱国师生,打破封建势力的禁锢,纷纷冲出校门,与衡阳各界进步人士和群众一道集会游行,声援北京的爱国学生运动,并组织“女子救国联合会”。在声援湖南学生驻衡驱张(军阀张敬尧)请愿代表赴吴佩孚司令部请愿中,三女师数名学生被推选为代表,她们还与三男师等校进步同学积极组织成立“文化书社衡阳分社”、“学生互助会”、“俄罗斯研究会”、“妇女励志会”等团体,创办《自助会》校刊。1920年9、10月间,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三女师五班学生朱舜华在长沙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10月,毛泽东同志又亲临衡阳,并指导建立了湘南地区第一个团支部,三女师五班学生刘少祜被选为妇女委员长。1923年秋,毛泽东同志又派他的堂妹共产党员毛泽健同志来到三女师学习,被编入第七班。她边学习边从事党团领导工作,并担任了三女师的首任党支部书记。大革命前后,朱舜华、夏明衡、侯碧兰等,在衡阳司马街城隍庙创办妇女讲习所,开设政治和妇运课。此外,她们还在衡阳各处成立妇女习艺所、缝纫社等组织。1926年下半年,为适应轰轰烈烈的农村大革命需要,三女师的进步学生,如毛泽健、伍若兰等受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派遣,分别奔赴各县农会,组织建立县、乡妇女会,发动妇女冲破樊笼,向封建势力作斗争。担任党团组织重要领导工作的三女师学生有:毛泽健任中共湘南特委妇女部长,夏明衡任衡阳市、县委委员,卜仁贞任衡阳地委宣传委员等。此外,还有不少人担任湘南各县党团组织、女子联合会的领导工作,直至国内的许多省市,远至法国的巴黎,苏联的莫斯科,日本的东京,都有三女师学生的活动足迹。三女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湘南妇运摇篮”。辗转流徙,薪火相传(一)省立第三初级中学和省立六中(1927—1934)1927年上期,三女师与三男师合并,学校奉命改名为省立第三初级中学,男女兼收。校长蒋啸青、耒阳人,中共党员,1928年被国民党杀害于耒阳。他治校治教有方,被尊为“湘南教育王”。他鼓励、支持进步学生走向社会、结合工农、从事革命活动。“马日事变”后,三女师又恢复原名,仍回原校址上课。1927年下期,国民党政府为了清校,全省中等以上学校一律停办。1928年上期,三女师改称湖南省立第六中学。省立六中是“双轨制”的女子学校,既办高中师范科,也办普通初中科,学制均为三年毕业,所学科目分必修选修两种,均采用百分制记分。北伐军总部从广东迁来衡阳后,革命进入高潮,三女师涌现了一大批革命先锋,先后被派到各县农协任委员的有毛泽健、伍若兰、夏明衡、曾志等同志。曾志等20多名三女师学生还参加了农运讲习所的军事学习,接受开展农村武装斗争的训练。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许克祥又在发动了“马日事变”,衡阳反动派接着又发动了“沁日事变”,革命转入低潮,三女师不少同志参加了朱德、陈毅同志领导的湘南暴动,然后上了井岗山,当年叱咤风云的三女师领袖,在此后的斗争中出生入死,浴血奋斗,许多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二)省衡女中(1934—1941)1934年秋,全国改以地名命校名,省立六中又改为衡阳女子中学。“七 七”沪沟桥事变后,日寇继续南侵,为了躲避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1938年1月省衡女中又迁至距衡阳百里外的西乡渣江,租用宗祠继续办学。1940年1月,省衡女中迁至资兴蓼江市郴侯山。由于该处交通不便,又多 瘴气,1941年1月,学校又由资兴迁至便江之滨的永兴县城。1935年8月起,省衡女中校长就一直由万衡女士担任。这是解放前学校最兴旺发达时期,万衡女士思想进步,暗中掩护过不少地下党员和革命师生。此间,三中女师 思想极为活跃,纷纷组成党的外围组织——“沙原”、 “碧原”、 “长夜行”、“ 囡 水”旬刊社等文艺研究社,发行刊物。学校的三次搬迁,万校长率领师生置艰险于不顾,把学校仪器等全部安全运抵目的地,实在令人钦佩。省衡女中时期,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比其他学校更为严格。学校要求学生用功读书,积极向上,热心公务,诚实做人,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衣着整齐,内务整洁。学生在校,不仅每期都评定学习成绩和体育成绩,而且要评定操行成绩。操行成绩分品行、思想、能力等项记分,学校考试严格,实行升留级制,两科不及格者留级。省衡女中在学校管理方面最大特点是建立健全“学生自治会”组织,让学生行使职权,自己管理自己。“学生自治会”开办的民众夜校,机构之健全,与正规中学相差无几。课程设计上,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还增设了战时公民、战时劳作、战时看护、抗战歌曲、抗战漫画等,此外,还让学生走出课堂,组织演讲队、话剧团、卫生队、识字班等,宣传民众,增强民众抗战意识,深受工农群众的欢迎。省衡女中教学质量极高,1936年湖南举行中学会考,省衡女中的教学成绩名列全省第三。省衡女中的女子体育运动曾一度闻名全国。高师第7班学生李森1935年在上海参加全国运动会,取得全国短跑冠军。高师第13班学生资道烂,1937年在武汉举行的华中运动会中获50米和100米两项冠军。(三)解放前的省立三中(1941—1949)省衡女中迁至永兴县城后的1941年3月,按第三行政专区的顺序,学校又奉令改名为湖南省立第三中学,成为了男女兼收的普通中学,是当时湖南的十所省立中学之一。省衡女中原设的师范科便独立办学,称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校址在郴县桥口,省衡女中的最后高师四个班,均陆续在三师毕业。省立三中的校长由省衡女中的万衡女士继任。学校以永兴县政府捐赠的永兴县立小学(原安陵书院)和县立一小(今永兴宾馆旧址)的校舍为校舍,该两所小学便由三中以附小的名义接办,还设有幼稚园。当时的省立三中,是第三行政区的唯一的完全中学,学校在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均较雄厚,在管理、校风、学风方面都很有特色。学校设校长一人,下辖训育、教务、事务三个处,还设有校务委员会。学生方面设有自治会组织。1943年下期,周俟松女士继任校长。这一年秋天,抗日盟军的三架美国飞机在空战中迷航,被迫降落在三中前面的便江沙滩上,学生在扑火与救护飞行员时与县长发生了冲突,引起轩然大波。1944年2月,周俟松被迫解职,曾恒俊继任。1944年,日寇进犯永兴,为了躲避日寇的侵扰,8月,三中奉令与省立二中、十一中三校合并,组成了湘南临时中学,当即迁往蓝山。1946年春,学校又从蓝山迁回永兴旧址,恢复校名省立三中。同年下期,李孝先先生接任校长,直到1949年10月永兴解放。改天换地,古木逢春(一)接管、改造时期(1949—1952)1949年10月4日,永兴解放。因省立三中由人民政府接管已到12月,加之师生 星散,故停办半年,50年3月,重新改组后复学。当时学校只占地37.39亩,设备也极为陈旧、破烂、简陋、缺乏。省教育厅派郭德垂先生任三中校长(1950年3月——1952年10月)。郭先生毕业于北平工业专门学校,到解放前已任中学化学教学30年,在全省中学界称“郭化学”。军代表为贺紫遥同志。教员18人。学校的组织自上而下为校管会、教导会议、总务会议、导师会议、全体教员会议、学生会、团支部、班代表、科代表、小组长等。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省立三中的教导总方针是“培养良好学风,提高自治能力”。50年3月,新生到齐后,学校分学习观点、劳动观点、阶级观点三个单元,对学员进行了专门的政治思想学习,使因停办一个学期而导致的松散局面迅速得到了扭转。50年的课程开设,减去生物、制图、增加动物、植物,其它课程国文、算学、政常、历史、地理、化学、物理、英文、体育、美术、音乐、时事高中与初中同。品质评定高、初中亦一样,考评内容有:学习观点、服务精神、集体纪律、生活态度、旷课、请假及其他。美帝侵朝战火点燃后,省立三中的抗美援朝活动也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同学们组织宣传队,利用秧歌、漫画、展览、话剧等形式下乡宣传,很受群众欢迎。校园出现了参军热潮。全校师生还热情高涨的开展生产劳动、改善伙食,有一学期种植的蔬菜多达4.7万斤。51年10月26日,省政府、省教育厅、省青委、省文教工会、省军区联合组成视察组,由文教厅曹湘治科长领队前来省立三中视察工作。三中师生深受鼓舞。(二)“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1953年4月1日,奉省教育厅之命,省立三中改名为永兴一中,由第一副校长黄存贵同志主持校务工作。随后学校成立了团总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当时一中工作的重点是:加快发展步伐,加强思想教育,巩固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深入地开展了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心的思想教育,成效显著。教学工作中,注重教导合一,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各科教学,实行了教学过程中的“五个原则”(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教学直观性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和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学校建立和健全了集体备课制度、工作考核制度、听课观摩制度和学生成绩考核制度。学校非常重视文体卫生,体艺教学始为特色。1954年——1955年,一中自行创办的《科学月刊》深受师生的欢迎。53年至57年,学校增建教室两栋16间,食堂、住房5栋,新建面积共3607平方米, 到57年,全校教职工增加至85人,学生增加到20个班968人。那时,学校培育的学生除参军外,其余毕业后均升入高一级学校。(三)整风反右和大跃进时期(1957—1960)57年下期开学后,一中开展了整风反右运动,“集中学习”,“自觉革命”、“向党交心”,部分师生受到打击。58年,教育战线提出“教育革命”口号。全校师生走出课堂,大搞生产劳动。永兴一中因勤工俭学运动被评为省先进单位,校长黄存贵参加了58年全国文教群英大会。59年上期,开始恢复上课。60年上期,恢复了比较常规的教学秩序。(四)贯彻“八字”方针及“四清”时期(1961—1966)60年冬,党中央和国务院果断地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简称“八字方针”)。61年上期,学校在教学工作方面开始纠正60年推行的所谓“双高课”,强调在切实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完成教学进度。反对贪多图快,不顾质量的浮夸风。师生在学习讨论中,总结了自58年以来学校忽视教学质量、 教师作用,学生劳动过多的经验教训。学校从抓“双基”教学入手,强调每一堂课,必须贯彻“精讲多练,启发三欲”的原则。学校一 度 削弱了的课余活动又恢复和开展起来了。体育课也走上了正轨。当时学校的无线电发报比赛曾获全地区第一名,乒乓球队在全省颇有名气。此间,学校师生通过勤工俭学,建成了办公大楼一栋,达1545平方米,建造全校围墙长达1021米。65年下期,学校正式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四清”运动,即清政治、清组织、清思想和清经济。到66年8月止,历时17个月,虽然一些领导、教师遭受审查,但教学秩序仍然正常,可又一次出现了大搞劳动的倾向。65年春在老汽车站对门,一中师生经过三个多月的劳动,推平一座小山头,建起了一座宽阔气派的新校门。动乱年代,步履艰难1966年4月,学校开展了对“三家村”的“口诛笔伐”,杨革(教导主任)等八人被打成了“小邓拓”。1966年暑假,高等院校停止招生。8月18日毛主席在北京第一次接见红卫兵,部分上北京的学生回校后成立永兴一中的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红卫兵组织。1967年11月,一中转入大批判、大联合,1968年8月,复课仍是徒有虚名。1969年上期,一中在驻校工宣队的领导下,建立了革命委员会,复课闹革命。当年下期,招收高、初中各三个班共291人。从1972年到1976年,为了贯彻“五七”指示,一中大搞 开门办学,校内校外大办农场、猪场,学生分批下乡和贫下中农搞 “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在长达七、八年之久的开门办学中,再教育几乎取代了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的学习。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华民族的一场空前灾难,教育战线是重灾区,永兴一中同全国各地的学校一样, 也蒙受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春风化雨,振兴发展1978年春,党中央相继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会议,学校遵照中央精神和上级指示,决定把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提出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在师资力量的充实上所做的大量工作为永兴一中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9年永兴一中被定为郴州地区重点中学。1980—1992年,顾义、曾汕、黄承宗先后担任永兴一中校长一职。1982年,学校制定了〈中学生思想工作重点》,强调“三个面向”的方针,“四有”的培养目标,确定德育教育的五条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正面教育为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爱生如子。提出“五化”的具体作法:认识一元化,安排系统化,形式多样化,素质革命化,参与群众化。90年下期,永兴一中党支部拟订了《德育工作计划》,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1982年4月1日是永兴一中七十周年诞辰。老校长万衡给学校题词:“万古长青”。湖南省教育厅也发来贺电。《湖南教育》在“湖南名校志”专栏介绍了永兴一中的历史沿革及办学特色,为承前启后,此次校庆时确定永兴一中的校训为“勤、实、严、活”。1983年学校被选为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会员单位。1985年后,学生会、团支部及各班级创办的刊物有《春鸟》、《茺蔚》、《蓓蕾》等,1986年《中学生》杂志介绍了永兴一中《春鸟》文学社情况,并影印了该刊一个版面。1988年学校还创办了《校园通讯》。1986年上期,学校进入职评阶段。到1988年,经过三次评审,永兴一中被聘为中学高级教师的有35人,被聘为一级教师的有36人。从恢复高考到1991年,永兴一中先后有语文、生物、数学、体育四科成绩名列郴州地区高考第一名。在全国中学数理化各科竞赛中,我校获全国一等奖有两人,全省一等奖有三人,地区一等奖有11人,为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1875名学生。学校还为人民空军输送了9名飞行学员,1984年被湖南省招飞办和湖南省军区誉为“招飞先进单位”。重视体育是一中的传统,重视田径是一中开展体育的特色,人人参加锻炼是一中的风尚。1986年起,郴州地区重点中学之间每年举行一次的篮球对抗赛就是由永兴一中发起的。1990年体育考上本科6人,特招1人,其中就有曾经是省女子排球队大队长的薛意萍。1980年以后的十年,永兴一中的校园建设有了迅速发展。1980年兴建学生宿舍两栋,1982年兴建教学大楼一栋,1986年兴建实验大楼一栋,1984年至1990年先后建成教工宿舍楼两栋,加上校门、浴室等建筑十年之间累计建筑面积达9539.03平方米。1990年,建于1982年的学校档案室被评为省二级档案室。开拓进取,再续辉煌1992年4月1日,在永兴电影院隆重举行了永兴一中八十周年校庆盛典。学校从1993年步入争创省重点中学,狠抓素质教育、特色教育的辉煌发展阶段。1993年元月,县委召开了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一中三年内创办成省重点中学。县政府于1993年11月26日向省教委递交了《关于永兴一中列为省重点中学的请示》的报告。1996年元月,永兴一中党支部扩建为党总支。1996年12月9日至12日,省教委组织的省重点中学检查验收组到永兴一中验收。1997年6月复查,是年8月2日永兴一中被正式批准为“湖南省重点高级中学”,并授予匾牌。2004年9月,学校由“湖南省重点高级中学”更名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自93年以来,永兴一中抓住争创省重点中学和争创省重点中学成功的机会,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校风建设、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