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东川第一中学
东川第一中学 刘象辰东川解放前,一直属会泽县第5区。1949年6月,东川解放。同年7月成立“会巧边区行政委员会”,1954年成立“东川矿区人民政府”,1958年10月成立东川市至今。 解放初期,东川仅有5所中心完小(集义镇、汤丹镇、拖布卡乡、碧谷乡、达朵乡各一所),共有1400多名完小学生和教师20余人。另有一师一校的保国民小学26所(达朵、豆腐沟、茨坪子、大木刻、茨柯田、田坝;腊利、达贝、阿旺、达德、木多、旧屋基、树桔树、上评子、半边贷、新店房、江西街、树持坡、大树脚、碧谷乡、紫牛玻、大寨、石甲地、小营口、洗马塘、洗尾县各一所),每所学生十余人,井小学生400余人。 解放前,东川没有一所中学或中专,凡高小毕业生,要到昆明或会泽才能升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汤丹乡绅赵章甫之子赵光斗(上海光华大学毕业)与同学张永高,郭则拱三人,为培养当地小学教师在汤丹办了一班私生简易师范班,学制两年,招收高小毕业生24人,以后未把过第二班。 东川第一所普中是东川I一中,1955年9月建校;全名“东川矿区初级中学”,是借用深沟小学校舍,招一个初中班,学生54人,教师高博瑶(兼副教导主任)、徐光荣、江拨珍三人。1956年6月,在菜园盖起了新校舍,又招一个初中班,全校两个班,学生共 114人,教职工增至11人,高博瑶任校长,杨颖生任支部书记。1958年8月,学校改名为“东川一中”,并招收高中一个班,调李子真任校长。1962年学校初中已增至12个班,高中一个班,学生 600余人,教职工45人。 1960年8月,张自强(女)调任东川一中支部书记,王武侯调任副校长,才逐步配齐学校领导班子。年秋季起,云南省教育厅每年分配部分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东川一中教师队伍。1963年东川冶金工校停办,调给了东川一中九名教师,又增强了教学力量。 1962年2月,云南省教育厅把东川一中列为全省43所重点中学之一,实行新十二年学制(小学年,初高中各3年),初中毕业班统一命题考试,择优录取免试进入高中,并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学校还选择了专业心较强,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实验文科教学任务。在教学工作中,采用外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注重辅导,因材施教”的经验,并结合本校学实践,总结提高,同时,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方法,学生学习考勤,考绩,思想品德考察,学籍档案制度,也逐步建立健全。东川一中开始成为一所比较正规严格的完全中学。 1963年秋,云南省教育厅长刘鼎铭,曾到东川一中视察,同年八月,在昆明、玉溪、文山、思茅、东川五中地区重点中学汇报会议上,郭副厅长肯定了东川一中取得的成绩。 通过三年教改实验,1965年7月,毕业班(只有高5班)报名参加高考的30人中,录取大学本科11名,专科2名,录取率为70%,东川卜中“文革”前未实行全国统考的1961年到1965年五年中,共毕业5个高中班,高考中录取大学本科34人,专科2人。“文革”十年,东川一中也和全国中学一样,经历了历史的曲折和深重的灾难,行政干部和教学骨子遭到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扣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人格上受侮辱,政治上受歧视,思想上被压抑,健康上受摧残。 1966年秋,学生停课闹革命;1968年春,“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学校最高权力机构是“革命委员会”。 1969年2月19日,东}I卜中八百多名学生到曲靖专区陆良、罗平等地插队落户。同年秋,学校重新花生,学制实行初高中各二年制,按军队建制,年级为连,班为排。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共五科。1973年初中学制改为三年,实行开门办学,学生学工、学农、学军;高中学制二年,开办“红医班”,“写作班”等各种专业班。 1972年3月,东JI;一中划归东厂!矿务局,从此不归教育局辖。 自1976年10月,在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邦后,东川一中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党中央“拨乱反正”的方针指引下,上级党委为学校平反了“文革”中制造的不少冤假错案,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干部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落实,学校出现了安定团结,蓬勃向前的新局面;上级党组织调整配备新的领导班子,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及“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条件,从骨干教师中选拔充任;学校在管理体制上,也作一些改革,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除教务,政教,总务三处外,并增设行政办公室,加强与校行政管理工作。 在管理工作方面,东川一中总结出“三条线”管理经验:一、教学管理工作线: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教研组——科任教师;二、思想管理工作线:书记——政教处——工会——团委——年级组——班主任——教师和家长;三、后勤管理工件线:校长(主管后勤的副校长)——总务处——财务——医务——食堂及各班组;并建立各种责任制和会议制度,以协调并提高效率。这三条线管理经验,1981年3月起,在全省冶金系统学校教育工作中加以推广。在教学研究方面:主要指学校教研组织活动,一般通过观摩课、公开课、研究课、学习讨论,交流经验等方式开展。 在教学方法方面:1955——1960年代,教学采用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方法,以书本知识为主,适当通过实验,实习、生产劳动、参观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1963年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方法;1984年以后,采用“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年业”的教学方法。 在思想教育工作方面:1981年后,主要进行爱国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做合格人才的教育。其他方面:期末考由矿务局教育处参加。由于认真贯彻党在学校的各项政策,提高了教师的政治地位及经济待遇,教师能勇挑重担,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学生能自觉勤奋学习,遵纪守法,全校学风校风端正,学生素质显著提高。从1977年国家恢复大学统一招生考试以来,东川一中的高中毕业生,每年参加高考的成绩逐步上升,录取入学人数逐年增加,自1961年至1992年止,共考入全国133所大专院校学生1815人,考入中专668人,还为技工学校输送七百多名学生,并为矿山,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初高中毕业生,直接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东川一中自建校迄今,办学卓有成效,学校曾先后被授予国家、省、市级先进单位,红旗单位,文明单位称号。一批教师获先进工作者、模范教师等光荣称号。 学校在抓紧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抓好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设学生活动指导小组,开展各项小科研,小创造发明及各种竞赛活动;从1981年以来,在全校各科教师的支持配合下,在开展青少年课外活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国家及云南省有关部门的奖励和表彰。 1979年至1993年,东一中教育经费逐年有坞先后共拨入经费535.4万元。 至1993年4月,东川一中有初中14个班、补习班1个;高中10个班,补习班2个,初高中正式生817人,初高中补习班学生共113人。有教职工121人(专任教师81人,职员工友40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教师10人,一级教师18人,二级教师8人,三级教师17人。在教职工中,有中共党员24人(含离退休13人);民主党派人士10人(民革2人,民盟8人)少数民族教职工 5人。从1987年至1993年,调入教职工37人。调出教职工108人。1983年至今,先后有34人退休,7人离休。 学校占地面积22 5亩,校舍建筑面积10118㎡。该校有图书5万余册,理化生仪器,电化教学,体育器材设备,基本配套齐全,价值60余万。关于学生公寓的管理,值得借鉴。东川一中很重视住校生的管理情别是住校女生的管理),住校男生宿舍紧靠教职工宿舍,高中男生住楼上,初中男生住楼下,每间宿舍有双台床四张住八人,楼上下各有一间和住管理人员三人,每间宿舍选出舍长一人,轮流派值日生打扫宿舍内外卫生,每天由管理人员检查,晚上ll点时熄灯睡觉,因故不能到校住宿的,事先要向管理人员请假、熄灯前,管理人员必须到各宿舍清点人数,楼上下都有浴洗室及厕所,乱倒脏水或不重视厕所卫生的,及时批评教育,各宿舍,都立有公约执行,卫生好纪律好的宿舍给予表扬或奖励,计男生住校生146人。女生的学生公寓设于校大门外的一幢新宿舍,楼上下各有宿舍11间,公寓大门设有门房一间,住管理人员三人,全日值班,楼上下各设有管理人员宿舍一间,各住一人,整栋女生公寓共住初高中女生161人,除浴洗室,厕所等与男生宿舍相同以外,还设会客室(接待家属)及洗澡间,从男生及女生的两栋公寓看,给人的印象是:整洁、安静。 东川一中有着良好的教学基础,相信在中共云南省委“教育为本、科技兴滇”的号召下,经过东川一中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同心同德,一定会将学校办得更好。东川解放前,一直属会泽县第5区。1949年6月,东川解放。同年7月成立“会巧边区行政委员会”,1954年成立“东川矿区人民政府”,1958年10月成立东川市至今
浏览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