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第一完全小学

联合创作 · 2023-10-07 06:10

学校简介巍巍五尖山下,涛涛长安河旁,临湘市第一完全小学以齐备的教学设施,精干的教职工队伍,高素质的学生,先进的教育理念已成为临湘市的窗口学校。近三年来,该校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市教育局的正确指导,全市人民的鼎力相助,在以校长杨美玲同志为首的行政班子带领下,全校112名教职工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教学成果斐然。先后荣获“岳阳市教改示范校”、“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学校”、“全国启发式教学实验学校”。在各级各类教校风校貌学比武中获奖教师达5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刊物和各种学术会上发表、获奖论文近300篇。先后有400多名学生在市级以上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奖。岁月悠悠,沧桑易变。我们这所百年老校三千师生正以崭新的面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积极实践新课改精神,迎接时代的挑战,为创建一所现代化、有特色的新型名校而奋斗!学校领导杨美玲 校 长余冬棉 副校长旷银舟 副校长陈素娥 工会主席卢铭地 办公室主任学校地址临湘市城区北正街17号发展历史1902年4月(清光绪二十八年三月),湖南抚院接奉清政“革新”学校制度的诏谕,决定各川县均设小学堂。于是临湘于1903年在旧县治陆城将莼湖书院改名为“临湘官立实业小学堂”,第一任校长是晚清秀才、旅日同盟会会员陈宗寔。学堂招收年满十二岁至十八岁以下的学生,两班学生共一百人,只考试一篇作文。学生伙食等概由自备,书籍课本、灯油等费用由学校供给,学制三年,名为实业,实系普通小学,仍以升学为主。办理的经费在书院的遗产内开支。临湘官立实业小学堂为县办新兴学堂之始,也是我县小学教育之始。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临湘实业小学堂停办。为培养新学堂之师资,改实业学堂为临湘速成师范班,学制六个月,办了两期约一百人。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废速成师范班为临湘官立小学堂,校长为晚清秀才、同盟会会员李子仪。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在莼湖书院办起了临湘县官立小学堂,校长为曾福康,教员约二十多人,部分教员曾经留学日本,如数学教员向学贞,文史教员陈仲生等。小学学制采用日本四三分段的制度,即初小四年,高小三年毕业,其课程设置为国文、算学、历史、地理、音乐、体育、图画、常识等,有四个教学班(招生前办了一个预备班)在校学生约二百多人,其经费主要是田赋和附加以学生的学杂费(全期学生交费30元,其中伙食24元,书杂费6元)。 1910年(宣统二年),易泽惠等人在莼湖书院创办了临湘县高等小学堂。 1912年(民国元年),在莼湖书院侧扩建房屋,创办了临湘县官立小学校,校长为向化龙。全县所有学堂一律改为学校,采用“壬子学制”。 1912年(民国元年),临湘县官立小学校改名为临湘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仍然采用壬子学制。小学四三分段,课程除了官立高等小学堂所设置的之外,还另加有英语、理科和手工,有七个教学班,学生三百多人。敖伯川、梅子雨、陈宗寔、张南杰等相继在学校担任校长(1911年前,学校负责人叫“监督”)。向学贞(曾留学日本)等二十多人相继在该校任教。教员都由学校负责人聘请,部分是留日学生。课程设有国文:民族英雄史可法,郑成功的文章或讲古文观止、左传、王安石变法以及天演论、进化论等,数学有代数、三角、立体几何,还有英语、历史、地理、化学、手工、音乐等。校旗则用蓝布白字书写校名,学生整队外出时,前面举旗,接着是洋鼓洋号,学生上课作息,均以号声为令,学生一律穿青色学生装,校规很严格,学校经费由劝学所实报实销。每班学生只有十多人,由于熏陶有方,人才辈出。校长梅子雨是我县兴办学校的元老。1916年(民国五年)四月,根据当时教育部审定,学校发行新式小学教科书。 1923年(民国十二年),梅子雨大病痊愈后,在县城仍继续担任第一高等小学校校长。年初因收回旅顺、大连及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县立高等小学根据省工团联合会公布的“反对经济绝交细则”成立了临湘学生对日经济绝交团,开展抵制日货运动。 5月21日,在同盟会员、校长梅子雨的带领下,因不许日本仁丹公司张贴仁丹布告与日本人发生冲突,对日经济绝交团在陆城新港烧毁日货,并在船上搜出日本商人山井大郎,事后省报曾报道了“临湘学校校长梅子雨率领学生烧毁日货”。 1924年(民国十三年),在莼湖书院又办起了临湘县高等小学堂。1924年改为临湘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校长是敖伯川,教员有疗作仁、郑瀚吾等20多人,全部由校长聘请。有教学班七个,学生300多人。学制仍然采用日本学制,课程设有英语、算学、国文、历史、地理、修身、动物、植物、画图、手工、音乐、体操等。 1925年(民国十四年),全县设立五个高级小学校,第一高级小学校为陆城、云溪两区合办,由曾广禧担任校长。 1930年6月15日(民国十九年),县治由陆城迁至长安。 1934年春(民国二十三年)在原“县立乡村师范”(今一中所在地)办起了过渡性质的县局直属初级小学,学制四二分级,即初小四年,高小两年。1934年秋随即办起了临湘县立高级小学(又名县立完全小学校),经费由学田和田赋附加,由县局统筹安排。学校办学规模较大,并设有七个教学班,高小四个班,160多人。初小170多人。1934年下期校长是向化龙,1935年校长是卢武,1936年校长是李紫泥,1937年元月至1938年十一月校长是吴嵩,教员全部由校长聘请。 1938年11月(民国二十七年),临湘沦陷,第一高级小学迁址大云山北麓抬头源。 1941年(民国三十年),抬头源第一高级小学改为县立一高小,校长是张拱枢,设三个班,学生170多人,教员3人。 1942年,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长李祥主辞职,由张永炯接任校长。 1943年初,县立第五高级小学校长李守谦辞职,调第一高级小学校长张拱枢接任。张纯生接任第一高级小学校长。 1945年10月(民国三十四年),县政府为纪念抗战胜利,不忘临湘县城于1938年11月9日沦陷,决定在长安北正街头,大塘之东新建私立完全小学一所,并命名为“一一九校”,董事长为县长王翦波。他任命教育科长李紫泥为校长,不久改由邱玉成为校长。有学生8班(内初级4班)约有260多名,教职员工12人。有校产百余石田,年可收租谷千多石。校舍一部分利用日寇所建筑,其余系新建筑。(邱玉成,临湘云溪人,1937年毕业于湖南省第一师范。毕业后在云溪中心小学任教。1938年日寇占领临湘后,他便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任中队长。1945年抗战胜利,他又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并参与创办私立“一一·九”校,担任校长。)由于是私立学校,每个学生每学期除了书籍课本费和生活费用之外(因有寄宿生)另交两斗五升米,作为俸米。学校除了正常的教学外,还有几项制度不变,即“三会”。每天上课前开“朝会”,升国旗;下午放学前开“晚会”,降国旗。会上由学校负责人总结情况,好的表扬,差的批评,错误大的还要打屁股。每周星期六下午开“周会”,全校学生集中在一起,除了总结情况外,还有专题内容:有时是时事讲话,有时是故事会,有时是各班的文娱节目表演。学校也很注重学生的仪表服装。夏天,男女同学上装一律穿“童军服”(用白棉布做成后再用黄泥染成,一律的土黄色),下装男生是青布裤,女生为青布裙。那时,学生不发符号与证章,每人都在上衣胸前的左边绣上“一一·九”三个字,(学校发给学生三个印好的字,照着绣)白、黄衣服上绣黑线,黑、蓝衣服上绣白线,非常显眼。并规定:女同学的衣袖要过肘,裙子要过膝;头发不能过耳,男同学一律平头。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学生见到老师都要恭立行礼。 1949年7月5日,解放军三五五团解放临湘。7月7日,南下工作团组成的临湘县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来到临湘。7月24日,在原一一九校礼堂正式成立了临湘县人民政府。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结束了动荡不安、时断时续的发展之路。50年代初、中期,随着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的完成,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文化翻身,县内积极发展小学教育,大力兴办工农扫盲教育。1951年3月,县政府通令同意更改原属高级学校或中心校名称者,一律更改为“临湘县ХХ完全小学”,“临湘县ХХ区第ХХ初级小学”。学校更名为“临湘县长安完全小学”。 1952年7月,全县调整各级学校教职工工资,实行“工资分”为单位的工资标准,中学有二十三个等级,小学有十八个等级,学校为全县评新试点单位。 1953年,学校开始贯彻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指示。 1954年2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小学推行五年一贯制,小学学制仍沿用四二制。1954年3月,实行新校历。一个学年分为两个学期,自9月1日至次年1月25日止为第一学期,自2月9日至7月5日止为第二学期。 1955年2月,学校积极贯彻《小学生守则》,共二十一条。 1956年6月,学校参加县政府组织的综合性运动会。运动会有中小学教师、机关干部职工等共255人参加。 1958年,在“大跃进”的浪潮中,学校也和县内中小学校一样全面“大跃进”。同年3月,学校认真开展交心运动,进行“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大学习、大辩论,人人订立红专规划。 1963年9月,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批教育工作者被打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学生“停课闹革命”,外出串联造反,学工、学农、学军;文化课被视为资产阶级“智育第一”,横加批判,取消考试制度。在“社会有多大,学校办多大”的极“左”思潮影响下,教育事业盲目发展,强调“中学不出社,小学不出队”,完全小学办“戴帽初中”,学校也因此改名为临湘县城关工农学校(含中、小学部)。 1978年11月,县委常委集体讨论决定,以城关镇一校、八一、等为重点小学,县一中、桃林中学等为重点中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内教育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课堂教学,走上了以教学为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健康轨道。学校也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1976年9月——1977年2月,易阳生担任学校校长。1977年2月——1984年8月,黎光明担任学校校长。1976年——1984年,王翠英担任临湘县城关一校副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小学部的工作。1984年分校后,县教育局在学校试行教师聘任制,民主选举了省、市优秀教师王翠英任校长,省模范班主任张忠秀任教导主任,省特级教师沈珍芳任副教导主任。1987年,学校评出小学高级教师15人,小学一级教师26人,占学校教师的60%,是当时县内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最多的一所学校。1993年,学校教导主任张忠秀担任学校副校长,沈珍芳接任教导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曾先后易名:“临湘县第一完全小学”、“临湘长安完小”、“临湘县城关工农学校”(含中、小学部)、“临湘县城关镇一校”。1978年学校改名为城关一校。1984年分开办学,小学部定名为“城关镇第一完全小学”。临湘撤县设市后,学校逐步更名为“临湘市第一完全小学”。学校在小学教育改革中,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从1980年起,采用电化教学,运用幻灯机、录音机等教学手段,辅助学生学好功课。1981年以来,先后办了10个五年制实验班。通过10年的实践,效果很好。实验班参加全县六年级毕业升学统考,语文、数学双合格率达到99%以上,毕业率达到100%。 1979年,学生任小三利用课余时间制作的标本《我们家乡矿藏多》获得了省科普活动一等奖,国家科普活动三等奖,并在北京展出。1982年11月,学校电化教学课“一个豆瓣的旅行”参加在湘潭市举行的湖南省电化教学演示赛,获得了一等奖。 1983年元月,岳阳地区教育局组织电化教学检查组,对六个县(市)检查评比,表彰先进。临湘县城关一小、桃林中学、临湘一中为先进单位。 1985年,在岳阳地区10所重点小学巡回检查中,学校被评为优秀单位。1985年8月,学校被评选为湖南省司法战线学校系列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在表彰大会上,王翠英校长是唯一的学校代表向大会介绍《普法工作从娃娃抓起》的经验,到会的各级领导和代表反响很好。大会还号召全省中、小学向临湘县一完小学习。1980年以来,县教育部门先后在城关一完小进行了“语言思维能力”、“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小学数学尝试法”等教学实验。 1985年——1990年,连续五年岳阳市都在学校召开现场会,推广我校电化教学、三算教学实验、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普法教育经验。同时,学校各项硬件建设也日臻完善。1980年建学校南教学楼,1981年竣工。1993年建北教学楼,1994年竣工。1994年,学校建宿舍楼,1995年竣工,有教工宿舍20套,暑假分到房子的教职工全部搬到了新房。2000年,学校开始建科教楼。 1985年,学校开始办临湘第一个学前班。刚开设时,学前班有4个,每班有学生80多人。1984年,学校学生人数达1200多人,1996年增加到了2800多人。 1993年,学校率先在临湘市小学中开设了学生早餐。 1996年下学期,涂国祥任校长,余冬棉、刘艳芬、姚晓英先后担任教导主任。2002年3月,省特级教师杨美玲担任校长。2006年,易锋担任学校校长。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