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双虹小学
福州双虹小学创办于1928年。它的前身是双虹书院。1933年曾一度改名为“劳动小学”,后为避免暴露政治倾向,不利地下斗争,不到几个月就恢复原名。福州解放后,改称沧洲小学。这里,曹聚集着一批革命志士,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革命据点。 1927年,由于蒋介石的无耻叛变,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了。福州一批进步的热血青年为寻找救国真理和继续革命斗争,在双虹书院旧址办起了双虹小学。 福州双虹小学(后改名为沧洲小学)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我党在福州的重要活动据点,许多革命先辈,如林亨元、郑太初、王助、王一平、陈一平、卢茅初、郑挺、顾风、李铁、林白等同志都曾经在这个学校开展活动。 双虹小学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后洲街道,创办于1928年。它的前身是双虹书院,解放后,被市教育局收为公立学校,更名沧洲小学。今年6月27日又恢复校名为双虹小学。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聚集着一批革命志士,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红色据点。 1928年,进步的热血青年林亨元、郑太初、蔡训忠、王书锦、王仰前等和当地人士陈长辉,在双虹书院旧址办起了双虹小学,林亨元任第一任校长。吴仲禧、蔡训忠、王书锦任校董,负责筹款;王仰前、阮宝清在学校管后勤;叶于绍、尤光允、王昌明、姚耐、陈文彬等担任教员。他们以办学为掩护,探索革命真理,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革命斗争。并实验新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启发学生领悟革命道理,努力发挥社会教育作用。林亨元、郑太初、卓如等先后担任该校校长。 原省老区办主任、省民政厅副厅长蔡学仁是曾任双虹小学校董蔡训忠的儿子,他在双虹小学读完小学。作为双虹小学的校友,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该校及教员的情况——— “校园包括双虹书院、沧洲庵、同心堂,学校有鱼池、有操场、有大礼堂。当时教员中有不少留日学生和大学生。抗战期间虽然学校经费困难,教员每年只发10个月工资,每月工资才17.18元,但大家在党的领导下为了抗日救亡的共同目标仍然干得热火朝天。我读三年级时,校长郑太初在礼堂做报告,慷慨陈词,印象十分深刻。” 从学校创办到福州解放,双虹小学在革命的各个阶段都留下鲜明的足迹:20年代热血青年在这里组织进步读书会,这里还是党领导的第一个群众反帝组织———远东反帝非战反法西斯大同盟福州分会的会址。 抗日战争期间,卓如从日本回国继任校长。当时国民党为压制抗日民众,除福建省抗敌后援会外,不允许成立其他抗日组织。卓如等留日同学便把名称改为留日同学会,实际上还是做抗日工作,并与大众社、《回声》文艺社等群众性抗日团体配合,扩大,联合组成统一的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1938年新四军福州办事处成立后,经王助介绍,中共党员卢茅居、郑挺、王一平(当时名王载)、陈一平、郑惠如等到双虹小学当教员,并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卓如还打入抗敌后援会任《抗日旬刊》主编。这时学校不仅掩护地下党员参加革命活动,还是外来同志的落脚点,顾风、李铁、张文旭都常出入或住宿该校。解放战争时期双虹小学成为地下党的一个据点,活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采取更为隐蔽的方式,依然发挥组织发动斗争、掩护革命同志的重要作用。 双虹小学作为据点进行革命斗争、掩护行动是受到社会与人民的支持的。有一次,敌宪兵四团入榕,其中一个连要进驻双虹小学,因郑太初的坚决拒绝而引起冲突。连长滕九皋竟把郑捆绑起来毒打,社会舆论为之哗然,各界人士纷纷声援,宪兵连才被迫撤走。在双虹小学数十年的革命活动史上,有一个人始终将他的个人命运与双虹小学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个人就是中共秘密党员蔡训忠。当年林亨元任双虹小学第一任校长,蔡训忠是校董。林亨元到上海后,蔡训忠经常是上海、福州两地跑。蔡学仁回忆说父亲与林亨元是生死之交——— “有一次父亲病重,他以为自己将不行了,就把我召到床边交待,说他如果真走了,我可以投靠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林亨元、一个是郑太初。当时郑太初在延安,林亨元在上海。我在福州是有叔叔舅舅的,可父亲不叫我投靠亲人。” 作为中共秘密党员,解放后蔡训忠仍是默默无闻地为党工作,他曾任福州市政协委员,对台工作组副组长,忍辱负重,鞠躬尽瘁,至1964年12月逝世,其中共地下党员的身份始终没有公开。80年代中共中央调查部罗青长部长来榕视察工作时,曾赞誉蔡训忠为“无名英雄”。
浏览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