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第四十中学
学校介绍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实干、高素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们凭着开放的教育思想,领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质,进取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踏实的作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学校老师队伍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中高级老师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0%以上。管理严谨规范,科研气氛浓厚,教改意识强,教育教学硕果累累,多名老师在国家级、省、市级教育报刊和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并获奖。学校校现在教职员工183人中,中、高级“双师型”教师占全校教师人数50%以上,他们技精业强,经验丰富,学校以现代教育理念育人,展开以人为本的教育,积极搭建以人文校园、科技校园、绿色校园、健康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注重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养和教育,大力倡导和塑造创新、创业、自主、向上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富于创造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和谐、全面发展。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质量是生命的根本,出台各项办学和新举措,都是围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而制定,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社会认可,已成为成都市三大职教中心之一。学校特色学校管理严谨规范,教研、教改的气氛浓厚,学校实行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把市场需求作为办学动力,每年刷新一些新专业,派遣教师外出学习最新技术和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校为师生讲学。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在国家级、省、市级连年获奖,是同级同类学校中获奖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学校得到了世界银行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援助项目的援助款40万美元,大量引进了实验、实作检测的先进设备。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从二级循环活动的尝试到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捕捉着现代教育最敏感的话题,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学校一贯坚持“品牌、质量、服务”的意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一流的教育质量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赢得了社会的赞誉,是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学校之一。学校一直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作为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的头等大事予以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实习就业指导处负责学生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安置工作。建有完善的毕业生实习就业网络系统。历年毕业生就业安置率均达98%以上,即使在当今工作难找的情形下,我校培养的高素质毕业生仍供不应求。学校地理优势优越的地域优势我校处在天府之国的首府成都,位居北大门出口处,与中国大熊猫基毗邻,与名刹昭觉寺和动物园相伴,靠近昭觉寺客运中心,城区东西南北20多条公交线路可直达学校。成都是四川省乃至西部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这里的人们思想新、信息灵、交通畅、教育基地,商贾汇集,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役之地,与省内其它城市的同级同类学校相比有得天独厚的地域,许多成都以外的人只要有条件都义无反顾地选择成都为他们的求学成才的首选城市。学生在成都求学,在成都发展有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成都遍地是金子,不过不是弯腰能捡得起来,得有真才实学。总之,成都无论对求学者还是创业者来说都充满众多机会,成都美好的未来确实也离不开现代的求学者,将来的建设者,来贡献聪明才智。就业原则学校主研的成都市九五科研课题《职业高中建筑专业课程改革——宽基础、活模块》,获全国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优秀论文《劳动力市场变化与职业中专的发展》获国家二等奖和香港紫荆花教育科研成果奖。论文《中高职衔接、做强做大职教篇章》获2001年省优秀论文一等奖,《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改善中等职校育人环境》获2002年省优秀职教论文一等奖。浓厚的科研氛围,先进的教学思想,为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学校把握市场经济态势,捕捉人才需求信息,把握未来人才标准和人才规格,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不断开辟新专业,并由专门的机构承担专项任务。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教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让学生在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我的前提下,学会求职技巧,提高择业、创业能力,寻求自我发展;尽量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学校本着让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原则。强化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内在潜质,掌握创业知识,创业技巧,创业政策、法规,准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岗位,走立业、敬业、乐业、创业的致富之路。学习交流学校充分利用雄厚的师资、先进设施、设备,充分发挥作为成都市建筑职业教育中心的优势,在省、市、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与西南交大、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合办学关系,通过外聘教师、校际交流、教学沟通、教学信息和图书资料等资源共享,开通了“3+2”、“2+2”模式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经济管理、装饰艺术设计等中高职融合的学历教学班。学生在就读职业中专期间或毕业后,可免试或通过参加普通高考、对口高考或成人高考等途径,进入大专或本科阶段的学习深造,实现“助你升学、解决工作,服务社会、技术致富”。
浏览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