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南仓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10-14 08:36

学校简介林南仓中学校史(初稿)(1956—2006)。  林南仓中学始建于1956年,当时仅有两个初中班,110名学生,教职工14人。至今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42个教学班、2700名学生、180名教职工的全日制高中。学校50年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956—1966:艰苦创业、奠定基础、稳定发展阶段;  1966—1976:文革期间,是动乱的十年,学校正常秩序遭到破坏;  1976—2006: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仓中在崛起。  一、艰苦创业、奠定基础、稳定发展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好转,对教育人材的需求不断上涨。1955年,玉田县委、县政府决定,并报经唐山专署及省政府批准:全县各区均建立一所中学。当年开始征地建设,56年7月正式招生,第一期共招收初中学生110人、2个教学班。由于规模较小,挂靠于林南仓完小领导下,称为“戴帽中学”,主任教师胖弃乔负责初中班具体工作。  1957年7月当时学校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没有院墙,校舍紧张,师生自己动手搬运砖瓦帮助建设学校,陆续满足招生的需要。  1958年“戴帽中学”取消,正式定名为“玉田县林南仓初级中学”,当年办学规模扩大,招生量增加一倍,共200人、四个教学班。  由于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与此同时,学校受大跃进的影响,师生过多地参加支援农业大跃进、大炼钢铁的劳动,冲击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提高教学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1959年贯彻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五八年教育革命中的经验和问题,强调做好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工作,强调了以教学为主的原则,从而稳定了学校教学秩序,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年中考成绩仓中名列全县第一名,超过玉田一中的总成绩,打响了首届中考的一炮。  1959年8月份,学校招收了一个高中班。学生来源为林南仓区各乡的农中,到1960年暑期,由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高中班下马,学生回乡务农。  1959年冬—1961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很多学生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吃不饱饭,或者中途退学、或者盲流外地谋生,在校生流失严重。  1962年,人民生活逐渐好转,学生也逐渐稳定下来。  1963年,由于连续几年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考成绩突出,仓中被唐山地区专署教育局确定为“小宝塔”学校,并和玉田一中、鸦鸿桥中学一起被确定为玉田县重点中学。  二、“文革”期间,是动乱的十年,学校正常秩序遭到破坏   1966年6月份,“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并且很快波及到仓中。开始,少数戴红卫兵袖章的学生成为运动的先锋和组织者,各种规模的批判会、斗争会成为运动开始的主要形式,被批判的对象指向学校领导和家庭出身较高的教师。由于京津唐大中专院校学生来校“煽风点火”,促使学校运动走向高潮。全校师生不断走上街头,对当时的斗争对象戴高帽游街,部分领导和老师还遭到了一些人的殴打和捆绑,一些教师不甘受辱,曾发生三起自杀未遂事件。此时,学校党政组织瘫痪,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  1966年7月,接上级通知,六六届初三毕业生留校参加运动,停止招收初一新生入学。  1966年9月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师生们告别了课堂。学校造反派组织名目繁多,人人都戴上了红卫兵袖标。  1966年冬天开始,师生们自由结组,奔向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串连”。  1967年4月初,在媒体的号召下,学校部分班级开始“复课闹革命”,其它班级随之响应。  1968年3月1日,学校“革命委员会”成立,成员由被解放的原学校领导干部、教工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学生代表由各班(当时称排)推荐选举产生。  1968年7月25日,接上级通知,留校参加运动的“老三届”初中毕业生离校。  1968年学校开始招收初中新生,并于5月份和8月份分两批将1966至1968三年的初中新生招收进来,共300人,编成6个班,这批学生于1970年毕业,以后学校停招初中班。  1968年下半年国办中学进驻了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1969年春,学校招收第一期高中班,招收对象为“老三届”初中毕业生。共招收2个班,学生100名左右,学制2年,春季始业。从1971年开始,高中班扩招为四轨,学生200名左右。  1969年玉田县教育系统恢复对学校领导干部的委派制,并于当年8月对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副主任进行直接委派。  1969年学校正式复课以后,原来的教育方针、教育制度已经被当作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所批判。取而代之的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小将上讲台”,即到田间或工厂去上实践课,把工人、农民请进学校来上实践课,提倡学生代替老师登台讲课。  1970年,学校先后办起校办工厂和农场,作为学生实习基地,每周学校为学生安排半天时间到工厂、农场参加劳动。由于当时学生参加劳动过多,学校政治活动过多,正常的教学秩序未能建立起来,教育质量也无从谈起。  1972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复出,教育系统整顿教学秩序,学校狠抓教学质量,学校工作出现好的转机,但后来被当作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而受到批判。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到学校,校舍、仪器等遭到重大损失,80%以上的校舍遭到破坏。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广大师生自己动手建起了简易校舍,修复了房屋,当年9月正常开学。  文革期间,仓中和其它学校一样成为重灾区。一大批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被诬为牛鬼蛇神遭到批斗,学校的党政组织瘫痪,校舍、仪器、图书等教学设备遭到严重破坏。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全被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所替代,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和做法被全盘否定,学校秩序混乱,学生学业荒废,青少年的心灵受到严重摧残。  三、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仓中在崛起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和全国各地一样开始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文革中被错批错整的干部教师得到平反 和纠正;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逐步恢复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迎来了学校的第二个春天。  1、 学校体制不断变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1978年,国办中学收归县文教局领导(文革中曾一度下放给工委管理),这一年开始恢复初中招生,招生规模为两轨,仓中开始变成高中四轨、初中两轨的完全中学。  1983年,高中恢复三年制,并在县教育局的安排下彩亭桥中学高中班合并到仓中来办。高中班逐渐达到12个班,学生600名左右。  1993年县教育局制定实施了“淡化国办重点初中,加强乡镇初中优化结构的方案”,当年初中招生任务全部下放到乡镇,1995年7月最后一届初中学生毕业后,仓中由完全中学变成了四轨制普通高中。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专院校连年扩招,为仓中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求学的渴望和生育高峰对学校招生工作造成了巨大冲击,促使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1997年仓中招生规模为6轨,在校生近850人;  2000年仓中招生规模变为8轨,有20个教学班,在校生1100多人;  2003年仓中招生规模为10轨,有33个教学班,在校生近1700人;  2005年仓中招生规模为14轨,有42个教学班,在校生达到2700人。  2、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文革前学校校舍仅有70间平房,建筑面积为1400平米左右。  1978年以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在原有基础上向东、向西各扩展20米左右,用于建教师家属和学生宿舍,共建平房72间。  1986年第一个教师节前,县政府为教师办实事,征用原煤站旧址为教师建家属宿舍,共建平房48间。  1997年县政府、县教育局为改善国办中小学办学条件,实施千万元工程,为仓中投资75万元,学校自筹40万元,建起学校第一幢教学楼。总建筑面积为2300m2,能容18个教学班上课,当年4月动工,10月投入使用。  1997年学校投资7万元,添置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设备,一次性通过市教委达标验收。  1998年学校投资2万元为18个班配备了投影仪。  2002年国家投资2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180万元,分两期建成综合楼一栋,共三层,西半部为科技楼,内设仪器室、实验室和学生微机室,东半部为教师办公室和学生教室。春季3月份动工,10月份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3500m2。  2003年学校自筹资金280万元,建成学生宿舍楼一栋,4月份开工,10月份投入使用,宿舍楼五层,总建筑面积5218 m2,集中供暖,使1700多名学生全部实现了集中住宿,彻底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  2003年,学校租地50亩,向西扩展,用于操场占地,总占地面积达到82000 m2。  2004年学校装备了高标准美术画室3个,能同时满足90名美术特长生绘画学习,并装备了2个练声房,可供40名音乐特长生上课练功。当年学校音体美器材投入达到30万元。  2004年以来,学校共投资300万元,先后建成多媒体教室43个,学生微机室、教师电子备课室6个,并开通了千兆主干光纤,支干百兆到桌面、300个节点的校园网络,连入了河北省远程教育网、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和北京英才苑远程教育网,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多元化。  2005年12月唐山市教育局授予林南仓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称号。  2006年3月,为迎接省级示范校达标验收,拟投资千万元,将启动建设面积4728 m2的两层餐厅工程,建筑面积5000m2的宿舍楼工程,建筑面积6200m2的教学楼工程,已经报县政府批准立项,其中餐厅工程已于4月26日破土动工。  2006年5月12日,玉田县教育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场会在林南仓中学召开。市教育局副局长赵俊芳、电教馆任景秋馆长到会并讲话,校长赵仁义在会上做了《充分依托现代教育技术 走科技兴校之路》的典型发言。  3、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1980年、1984年高考取得了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的好成绩。  1997年省专以上入段28人,全部上段45人,综合上线率32%,获玉田县同类学校第一名,唐山市第十七名的好成绩。  1999年高考省专以上上线47人,高考成绩获玉田县同类学校第一名,第一次获唐山市高考强校称号。  2000年高考成绩列唐山市49所普通高中第五名,玉田县同类学校第一名。  2001、2002年高考连续获得玉田县同类学校第一名,获唐山市高考强校称号。  2003年高考二批本科上线122人,名列唐山市普通高中第二名。  2004年高考重点本科上线45人,二批本科上线150人,三批本科上线460人,上线率达到95%,以绝对优势名列唐山市49所普通高中第一名。  2005年高考重点本科上线58人,二批本科上线158人,蝉联唐山市普通高中第一名,实现高考成绩县内“七连冠”。  1999年以来,连续七年被玉田县教育局授予“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七年荣获唐山市“高中工作先进校”称号。  2005年市县局三级领导决定将林南仓中学确定为市、县、局重点扶植和发展的高中学校,明确提出2006—2007学年度仓中要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工作任务。  五十年来,仓中已为社会培养初中毕业生3756人,高中毕业生8150人。仓中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1998年,被大中专院校录取370多人,1999年至2005年高考二批本科上线人数已达660人,为高一级院校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了无数有生力量。其中杰出者已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他们在繁荣祖国经济和振兴中华大业中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从仓中校门走出的上万名学子中,不管是已经成长为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还是一名普通老百姓;不管是统帅全军万马的将军,还是一名普通士兵,只要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过一点贡献的,都为母校的历史增添了一道绚丽的光彩。  仓中五十年的办学历史,历经风雨沧桑,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有曲折、失误和灾难相伴,但仓中人五十年不懈奋斗的历史证明,曲折使她更加成熟,灾难孕育了新的崛起和奋进。  一代代仓中人用勤奋和智慧书写了仓中的历史,用拼搏、奋斗铸就了仓中的辉煌。因此,我们不能忘记一任任仓中的领导,一代代仓中的园丁;和一届届仓中的学子。我们应该铭记住他们的名字,弘扬他们的精神,传承他们未竟的事业。  现在,仓中以“创一流名校,育合格人材”为办学目标,以“育人为根本,德育为先首,教学为中心,改革为动力,发展为主题,质量为生命”为办学原则,以“明德、精学、兴校、报国”为校训,仓中教师树立了“敬业、爱生、博学、正身”的育人形象,形成了“诚信、友善、进取、创新”之校风。全校师生在校长赵仁义同志带领下正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科学务实的精神,为把仓中建成一流名校而努力奋斗着。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