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白璧第二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10-16 22:59

基本内容安阳县白璧二中摘要目录1学校简介 2学校荣誉 3历史沿革目录1学校简介 2学校荣誉 3历史沿革收起 学校简介安阳二中(13张)全校在校生近8000人,教职工598人。有市级名师3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42人,省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69人,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0%。   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和谐、文明、素质”的办学模式,以“绘一流宏图,创一流勋业,竞一流名师,扬一流英才”为办学目标,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严谨,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校风;形成了“教书育人,满腔热忱,诲人不倦,率先垂范”的教风;形成了“勤奋好学,深思苦练,注重基础,勇于实践”的学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终身负责,为学生终生胡耀邦视察安阳二中(6张)幸福营造立身之本,这就是安阳县二中的教育思想。   学校的管理策略是: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全员参与,民主管理。实行分层次三级(校级-学部-班级)管理体制,师生参与管理。   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现代化的进程,实施教学上的“七个化”,即:教学观念现代化、课程设置多样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手段综合化、教学要求层次化、学生学习主体化、教学管理规范化。   学校是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之一的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只指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本部(即南校区)。该校严格执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没有复读班。安阳县二中分校(即北校区),属于民办性质,举办有2009年高考复读班。安阳县二中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教育厅发布的《河南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规范办学行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荣誉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省示范性高中、省文明单位、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读书征文活动集体三等奖、全国重点科研课题“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实验学校、全国中语会导读导写研究实验基地、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先进集体、省电化教育达标学校、省五爱教育先进单位、省绿色学校、省防震减灾示范学校。    “大学生的摇篮,中学生的乐土”是社会各界对这所学校的盛赞。多年来,学校教育成绩一直名列安阳市辖区五县前茅,会考一次合格率达95%,优秀率达50%。自1997年以来,先后向清华、北大、人大、南开、复旦、武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中国科大等名校输送了54名优秀学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优美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校纪校风,严格的管理制度,过硬的师资力量,崭新的办校理念,使这里正在成为千万名学子们的求学胜地。安阳县二中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迈着铿锵的步伐向“树一流鸿志,扬一流雄风,创一流伟业,育一流名才”的办学目标奋进。历史沿革历史概述河南省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是河南省省级文明单位,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她坐落在风光旖旎的洹水侧畔:西望甲骨殷墟,北瞻韩陵片石,南眺大寒仰韶文化遗址,东瞰永和石桥,千年胜迹。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学校的成长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石。   安阳县二中始创于解放前夕的枪林弹雨之中,诞生于中国共产党的温暖怀抱;党的和煦阳光,使这株风雨飘摇中的弱苗得以茁壮成长;人民群众的甘霖雨露,令其硕果累累、桃李芬芳。   1948年5月,中共漳南县委、漳南县人民政府一手创办了这所人民子弟学校——漳南师范,她就是安阳县二中的前身。1949年11月,更名为邺县师范,1951年开始招收初中班;1954年夏迁至白璧集村西,校名定为“河南省安阳第七初级中学”。1958年暑期开始招收高中班,校名改为:“河南省安阳县第二中学”,其后虽又有多次校名更易,而最终还是沿用了这一校名至今。战火催其生春风促其长三年解放战争对人材的急切需求是这所学校诞生的先决条件,建国后的和煦春风又是促使其茁壮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其成长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师范阶段安阳县二中的前身是漳南师范。1947年4月,中共太行五分区根据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在安阳市以东设安东县(次年更名为邺县)和漳南县(以冯宿桥为界)。第二年五月,漳南县师范诞生,校址设在滑河屯(在今内黄县境内)。校长由漳南县县长侯东明兼任;不久,侯县长随军南下,校长之职由当时太行区安阳教育科科长于立廷接任,教务主任是戚执德同志。办学目的:为解放区培训教师,为革命和建设培养干部。办学方式:游击式——打退敌人,就组织学生上课、学习;敌人攻过来,就将教学设备往学校的马车上一装,转移到其他地方。当时学校的主要财产就是那辆牛拉马车和一些简陋的教学设备。   1948年秋,漳南师范曾搬到井儿头村(现河北省魏县境内);第二年春,又搬回滑河屯。 同年五月,安阳解放,漳南师范迁移到高利寺(现安阳县辛村乡境内);九月,漳南县建制撤销,原属漳南县的辛村,吕村、北郭三个乡划归邺县,漳南师范迁到了安阳市北郊南漳涧村,更名为邺县师范。   校 长:于立廷   副校长:翟要生 刘朝东   教务主任:戚执德   办学特色:根据当时形势之急需,学校采取正规教学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材:程度较好而又年龄偏大的学员,参加为期三个月乃至数月的师训班,而后便分配到全县各小学任教,且一期接一期不间断地快速培训;而较年轻者则入正规的师范班学习,2—3年毕业。这样既可解决燃眉之急,又可培养出功底扎实的师资队伍。办学效益:为当时的邺县培训了大批教师,使大部分村庄都办起了小学。同时也培养了许多革命干部,当时的小学教师也是兼做地方行政工作的工作员,其中有不少人都成长为卓越的领导干部。初中阶段邺县师范从1950年开始招收初中班。   1953年,邺县人民政府决定创办邺县中学,并任命刘朝东为校长。第二年春,邺县县制撤销,合并到安阳县。刘朝东遂率邺县师范初中部到邺县县政府原址——白璧集村西头,将原县政府的房舍略加改造,又新建三栋园拱走廊红瓦教室,办起这所拥有15个教学班的初级中学;当时,安阳地区各中学统一排序,定名为:“河南省安阳第七初级中学”。   校 长: 刘朝东(1954.5—1957.12.)   教导主任: 张惠卿(1954.5—1957.12.)   副教导主任:宋文杰(1955年秋调至安阳六中)   总务主任: 郝良臣 (1956.7.—1958.6.)   办学特色:时值建国之初,国家处于恢复发展阶段,各项事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当时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1.教师治学态度严谨,教学工作扎实,培养的学生功底坚实,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差不多每周周末都有文艺晚会、电影晚会等文体活动。常有师生同台演出,曾演大型话剧《万水千山》,豫剧《社,就是家》,舞蹈《江边游艺舞》、《大头娃娃舞》等节目。   3.学校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如平整校园,垫操场等;也曾组织学生到棉花研究所参加搞棉花营养钵、挖渠等生产劳动。完中阶段1957年年底,整风反右运动开始;第二年春,举国上下各行各业展开了全面大跃进。当时,在批判“白专道路”的基础上,响亮提出“又红又专”的口号,各地“红专大学”应运而生;学校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党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在此背景下,学校在加强劳动教育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生产劳动:在学校则组织小排子车运输队、缝纫组,还抬着粪筐到马路上去拾粪,到农村生产社、棉花研究所、棉花加工厂等地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   1958年暑期,原“安阳第七初级中学”更名为“安阳县第二中学”,在原有15个初中班的基础上,新招两个高中班,自此成为完全中学。   学校还先后引进一批新教师:杨荣浦、曾志杰、赵开轩、刘凤岐、张士芳、于彩风、刘宝琦、刘贵田、韩占礼等。学校领导成员:   党支部书记: 武占元(1957.12—1959.12)   校 长: 宋品卿 (1958.5.—1964.7.)   教导主任: 孙望潮 (省政协委员)   副教导主任: 申文质(兼工会主席)   总务主任: 薄尽孝(1958.7—1960.5)   副总务主任: 武瑞贞 狄建堂   团委书记: 李书海(1958年__1961年)   王日进(1961年__1965年)   史书信(1965年——1969年)   校名更易:   1959年10月,安阳县建制撤销,归于安阳市辖管,与市内中学统一排序,学校更名为“安阳市第十二中学”;1961年恢复安阳县,校名也恢复为“安阳县第二中学”。文革十年几经磨难1966年的盛夏,以“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为目标的“四清”运动即将结束之际,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神州大地,各校都相继停课“闹革命”。是年六月,全县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都集中于市内集训;一中、二中师生在原校集中进行文化大革命。这期间,不少领导干部和无辜教师被打成“走资派”、“黑帮”、“反革命”等,惨遭各种形式的批斗和人身伤害,甚或至残、至死。   是年秋,文化大革命深入发展,各校开始划分“造反派”与“保皇派”;红卫兵的全国“革命大串连”,加剧了学生组织之间的矛盾、斗争。安阳县二中当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群众组织,其间矛盾与斗争也在不断产生、发展与升级,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打倒走资派,保卫毛主席!”。就当时二中情况而言,自1964年校长宋品卿调至安阳县职业技术学校任职以后,校长职位长期空缺。副校长申俊华主持全校工作,就成了当时二中“最大的当权派”,受到了不应有的伤害。   到了1967年春,在革命大联合的旗帜下,安阳县二中形成两大派群众组织,其矛盾、斗争不断加剧;继而社会上两大派群众组织之间出现了“武斗”现象,学校也火药味十足。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师生相继离校。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一年有余。   1968年秋,上级要求大中小学都要“复课闹革命”,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原安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并入安阳县二中。这样,职业技校的一批优秀教师,如荣午义、朱现魁、罗乃先、安大寒、郝立奇、张光育、朱先让等,加入到二中教师队伍行列;学校更名为“安阳县‘五七’技校”。接着,“军宣队”、“工宣队”、“贫宣队”相继进驻学校,组织“革命大联合”、“复课闹革命”,学校也成立了革命委员会。11月初,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开始,全县教师集中于 “抗大”技校(原安阳县一中)集训,直到年底,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中小学教师各回原籍,暂时走不了的到附近农村生产队安家落户,教师徐正孚、刘继良、傅秀兰、吉庆彬等,当时就落户于后白璧村。校级领导:   :   校 长:(缺职) (1966.08-1968.07)   副校长:申俊华 (1966.08-1968.07)   党支部书记: 申俊华 (1966.05-1968.07)   说明:四清结束时,学校健全党团组织:申俊华定为党支部书记,史书信为组织委员(兼团委书记),孙晓魁为宣传委员。   安阳县“五七”技校阶段(1968.8-1977.2)   革委会主任:   胡忠民:1970.10到任,1971.3.调到县委宣传部。   薛守煜:原安阳县四中校长,1971.3至1974.7任“五七”技校校革委主任。   莫重福:原县文教局干部,1974年7月调“五七”技校任革委会主任,1976年10年病故于二中。   (学校革委会副主任先后由李秀田、程步学等人担任。)   “五七”技校 培养技术人才   1969年春,各地都开始“复课闹革命”,安阳县“五七”技校也开始复课。学校除招收高中班外,还招收人医、兽医、园林、电工、测绘等班。原二中和职业技校留下来的教师,还有一些从外地返乡的教师,如郑新国、闫文生、彭殿臣、张润川、郝风华、杨春秀、侯宝善等,又从外单位抽调赵少耕、甄志明、熊晋山、郭文学等专业技术人员,加之以分配到校的大学生田金玉、崔素贞、尹志敏等,共同执教,截至1976年,先后为农村培养初级技术人员2000余名。   当时校办工厂也搞得红红火火:兴建了炼铁厂、铝锅厂、机械木工厂等,生产的滚齿机,在社会上享有盛誉。时代特色:   1.时值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一切打破成规,“师道尊严”惨遭批判,“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白卷英雄”称雄一时,废除高考择优录取制而采取贫下中农推荐的方式,许多知识分子被当作“臭老九”而惨遭迫害。   2.校名定为“‘五七’技校”,是为了贯彻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   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3.学校以学工、学农、学军和大批判为主,置文化知识课的学习于次要地位。政治、语文合并为“毛泽东思想课”,物理改为机械课,化学改为化工课等,片面追求知识的实用性而忽视其系统性。改革开放铸就辉煌1976年的金秋,粉碎“四人帮”之后,党中央果断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建设上来;邓小平主持工作之后,于1977年春召开了科学技术大会,科学的春天终于到来!年底,恢复高考,神州大地,春意盎然。1978年春,“安阳县‘五七’技校”又恢复其原校名—— “安阳县第二中学”,同时被定为安阳地区重点高中。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宋治顺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申文质任副校长。继而,又调来马喻文、马庭昌,分别担任教务、总务两处主任;1981年底,又调牛纯标接任校长一职,从而形成了“两马一牛”三驾马车式的行政领导格局。其间还提拔了任道修、刘继良为教导处副主任,恢复杨荣蒲、魏昕两同志总务处副主任的职务。至此,安阳县二中犹如枯木逢春,焕发了勃勃生机;办学思想端正,教学秩序井然,各项工作步入正轨。   在地、县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1980年扩大了学校规模,增建、扩建了校舍,充实了图书、仪器,补充、完善了教学设施,教师队伍进一步增强,相继调来王培初、赵福景、李凤芹、胡国民、孙祥业、孟宪润、马国荣、马显和、充永乾、李治平、程全福、师生武、张宝全、贾彩菱、朱迪祥、裴耀、刘永善、李玉春、郭存善、张玉楼、张贵生、张好生、何业纯、李福林、张新政等优秀教师,充实了师资力量。1983年,学校已扩大到20个教学班的规模,在校学生达1300余人。铸就 八三辉煌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全校师生热情高涨,广大教职员工,悉心耕耘,倾心奉献;学生发愤攻读,废寝忘食。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1982年,李清海、郭金顺、郑治清分别考入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大专上线人数达83人之多,位居安阳地区重点高中之首,学校被评为地、县先进集体,出席了地、县“双先会”,同时还被评为文明礼貌先进集体。   1983年高考,一举创造顶极辉煌——   贾国平:河南省文科(外专)第一名,被北京大学抢先录取;   李洪举:河南省理科第二名,被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   朱文英:河南省理科第八名,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   另有田瑞勋、范文顺、刘树林等,均以优异成绩分别考入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名牌院校。   是年,省专以上人数达91人,中专35人,学校获县教育局颁发的“贯彻两全方针,教学成绩优异”奖,被地、县评为“普教工作先进单位”。   这一年,数学教师胡国民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   这一阶段,学校的文体活动也格外活跃:音乐教师范日庆等组织的学校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豫剧《考前之考》等诸多节目,得到了地、县领导部门的好评。校级领导:   校长: 宋治顺(兼)(1978.3 ——1981.12) 牛纯标(1981.12——1984.12)   书记: 宋治顺(1978.03——1984.09)   副校长:申文质(1978.03——1984.07) 郭新太(1981.6——1984.7)三个面向指路导航1983年9月9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是光芒四射的灯塔,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凭借着“三个面向”的指路导航,安阳县二中象只矫健的雄鹰,振翮展翅,奋力高翔!   学校组织广大师生反复学习“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深入实践,勇于探索。在继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大课堂:他们先后到邯郸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到新乡刘庄、善应小康村、林县红旗渠等地参观学习;还到九龙山、雪花洞、小南海原始洞穴、水冶珍珠泉等地考察;学校团委还组织广大团员、青年,走上街头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法制宣传教育等活动。   这一时期,校内的第二课堂活动也格外活跃。1984年月5月4日,安阳县二中奋飞文学社诞生,其宗旨就是要贯彻落实邓小平“三个面向”的光辉指示,通过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活动,在提高社员文学素养的同时,努力促使其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文学社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办手抄报,举行笔会、报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也经常组织社员走出校门,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考察、调查、采访等。曾先后多次在团中央、团省委、省教委等各级领导部门以及《语文报》、《中学生报》、《青年导报》、《教育时报》、《河南日报》、《少年世界》等多家报刊主办的活动中获奖,社员的作品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成为全国闻名的中学生文学社团,并参加了全国中学生语文夏令营等活动。校级领导:   (1984—1993)   校长:李芬   书记:张振声   副校长:刘继良 史绍良   (1993—1997)   校长:李芬   书记:郭存善   副校长:谢敬林 卢洪礼 王家岭坚持三个面向1984年8月,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校长李芬,副校长刘继良、史绍良,和党支部书记张振声配合默契,与中层领导张宝善、张保全、张耀光以及其他领导成员精诚团结,遵循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的光辉指示,与全体师生员工一道,戮力同心,开拓前进。   这一年的金秋,学校请来了79届毕业生王绍锋给全校师生作报告,他讲述了自己身负国家重托,到世界各地为国争光的生动事迹,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而后又请来了独臂女杰薛玉双来校演讲,她那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深深打动了全校师生。这一阶段,学校开展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984—1988年五年间,共为高校输送大专及本科生452人,占全县总数的51%,超过同级同类学校。1986年,大专以上人数突破百名大关;1992年突破200名大关。1994年,高考成绩居五县第一。1995年,为高校输送大专生400余人,位居市级重点中学之首,在全市享有盛誉。   1984年,学校班级总数为20个,在校学生总数为1300人。到1992年,班级总数达到24个,在校学生达1800人。这一时期,学校各项工作的思路是:发挥群体智慧,倡导协作精神。尤其在教学上,开展拜师带徒活动,充分发挥协作组的作用,张扬团队精神,注重老中青结合,以老带新,一大批中青年教学新秀脱颖而出。   1991年,谢敬林获市优质课政治组一等奖,省级二等奖。1992年,王瑞喜、张玲、师保勇等获市优质课一等奖。鉴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九十年代初,学校毅然决定兴建当时豫北规模最大的综合实验楼。支书张振声亲自书写奠基石,教师踊跃参加建设实验楼的义务劳动。   学校一贯重视文体活动,在市县体育运动会上连年夺魁。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1997年暑期,以校长卢洪礼、书记郭存善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诞生。经过多方考察,反复论证,他们审时度势,响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强化素质教育;又以“科研兴校,机制强校,教育创新”为着力点,坚持“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竭力尽心,以使二中跻身于“名校”之林。   教育教学研究是学校的精神脊梁,也是二中孜孜以求的目标。学校承担国家、省、市、县科研课题多项,教师的数百篇教研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数十名教师在省、市、县教育教学竞赛中取胜,数以百计的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与上海七宝中学、扶沟中学、洋思中学、衡水中学等名校进行交流,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还多次邀请教授、专家以及社会名流来校讲学、做报告,拓宽师生视野,开阔其思路,借它山之石以攻本校之玉,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教研能力,从而造就出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高、敬业精神高”的“三高”教师队伍。目前学校有特级教师2名,市级名师2名,高级教师60余名,学历达标率100%,在职进修硕士研究生者达20余人。   学校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数以万计,他们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国家的富强而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学校的名牌战略工程,硕果累累:孟兆祥、郝学文、陶丽娜、杨艳云、马良鹏、吕艳芹、张凤娟、张凤仙等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以优异成绩先后考取清华、北大、人大等名牌大学。   乳虎啸谷,蛟龙腾渊。经过近几年的彻底改造,安阳县二中“旧貌换新颜”。到了2004年盛夏, 素有“中学生的乐土,大学生的摇篮”之称的安阳县二中本部校园,已成为“秀木参天,鸟语花香,高楼林立,人材集翔”的教育圣地,与宏伟壮观的二中分校遥相辉映,向世人昭示着二中的办学实力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也正是这个时候,以校长王瑞喜、书记卢洪礼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光荣诞生。   安阳县二中师生员工,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以严谨的治学精神、浓厚的育人氛围、先进的办学理念、完整的工作思路,创教育之新,育创新之人,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校级领导:   (1997.11—2004.7)   校长: 卢洪礼(1997.11—2004.7)   书记: 郭存善(1997.11—1999.12 ) 卢洪礼(1999.12—2004.7)   副校长:谢敬林(1997.11—2004.7)   李书林(1997.11—2002.8)   李怀玉(1997.11—2002.8)   王凤林(2002.8—2004.7)   张 斌(2002.8—2004.7)   段守政(2003.1—2004.7)   (2004.7——2005.10)   校长: 王瑞喜   书记: 卢洪礼   副校长:谢敬林 王凤林 张 斌 段守政 沈学国 李庆富 许书军 王新国   现任安阳县高级实验中学(北校)校长:张斌   现任安阳县第二中学(南校)校长:段守政 (王凤林)   九万里风鹏正举——回顾与展望   鲲鹏展翅九万里,其犹未远;砥砺以成五车书,何言其丰?   跋涉岁月沧桑,跨越风雨彷徨,肩负时代重望,孕育灿烂辉煌;如今的安阳县二中,犹如参天大树,经过时代风雨的历练,舒虬枝,绽奇葩,根深叶茂,硕果累累,向世人展现其广博的胸襟和昂然的生机;世人也以敬慕的眼光,瞩目于二中天翻地覆的变化和辉煌灿烂的业绩。   然而二中人并不满足于丰硕的过去,矢志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跻身于省级示范性高中乃至全国名校之林,成为中华大地教育园地上的一朵绚丽的奇葩,成为华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为此,校长王瑞喜、书记卢洪礼,携全校九千名师生员工,谨对上级领导、社会各界以及众多的父老乡亲给予的关怀、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怀二中、支持二中,从而使二中这艘浩瀚大海中劈风斩浪、勇往直前的航船,乘长风,破万里浪,驶向更加辉煌灿烂的远方!   安阳县二中南北校分离   为响应省教育厅下达的《河南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 南北校进行分离。 原老校更名为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新校(北校)更名为安阳县高级实验中学。不再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教学,并且分散了南北校的复习班(高四)和实验班(奥赛班) ,分别将学生分配到各个普通班中进行学习。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