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县大公中学
学校校训校风:文明进取、自主创新。教风:爱生、乐教、善导。学风:严谨、善思、厚学。海中人精神:团结、实干、进取、奉献。地理位置海安县大公中学 海安,江海交汇,兼收并蓄,海中正是植根于这片文化沃土,海中人以开阔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形成了独到的教育理念。长期以来,各级领导高瞻远瞩,殚思竭虑,学校真抓实干,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全校各个方面通力合作,不懈努力,抓机遇,求发展,共同演绎了海中的辉煌篇章。如今,海中已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教育品牌。学校党委班子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始终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教”,贯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幸福成长铺路”的办学理念。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学校管理制度健全,办学行为端正,校风整肃、环境优美。我校紧紧围绕领导班子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学校与家庭、社会关系和谐,校园环境和谐等工作,在学校管理上不断创新,管理效能逐年提升。师德建设引导全体教职工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增强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教职工积极参政议政,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对学校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招生考试等热点问题的透明、公开、公正操作进行监督。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和监督作用,民主理财小组对工会财务和学校行政财务进行检查,并公布结果。在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教育形象和教师形象。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上,我校积极倡导人本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施创新教育,学校追求以发展人的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素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尤其是在“感恩教育”和建设“书香校园”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引导学生确立:“读书改变命运,刻苦成就学业,态度决定一切。”的思想基础,深入开展“四自”活动,即“思想上自育,学习上自研,生活上自理,体艺上自练”。加强服务效能建设,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为师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1]师资力量开会 加强课堂实践研究,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拥有特级教师5名,高级教师100多名,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80余名。学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战略,特别是在新课程、新高考的背景下,全体教师立足课堂,面向全体,着眼未来,扎实实施素质教育,每年都有1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并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近年来,我校教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班主任”等国家级荣誉称号的有10余人,50多人获得省市级各项荣誉。在省、市级教学观摩比赛中,我校每年都有10多名青年教师获得一、二等奖。海安高级中学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连续四届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连续三届被评为江苏省模范学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20余项。连续十年高考高分段人数名列全省第一。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高考中先后出了三个江苏省高考状元,三个省高考第二名。两名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夺得金牌。三名选手在国际中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五枚金牌。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南通市“最安全学校”、南通市“节能型先进单位”、南通市“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学校呈现一派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赖和赞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要求,以巩固四星级高中争创五星级高中为目标,同舟共济,努力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新课程、新高考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进东扩工程,尽快落实四幢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图文信息中心等的建设,硬件软件同步发展,办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一流学校。学校历史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是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模范学校。学校前身为"海安私立紫石中学",1939年秋由著名爱国人士、原江苏省省长韩国钧(字紫石)先生创办。1939年,日寇正蹂躏我苏中地区,而占领海安的日军曾一度撤出,海安善后事务所遂借此机会,开始筹办"紫石中学",旨在教育学生匡世救国。他们邀请社会名流组织校董会,延聘如皋县何景平担任校长,校址借海安镇广福教寺。利用寺院房舍,学校于 1939年秋开始上课,设初中一、二、三年级,计有学生120余人。校领导? 1941年春,海安第二次沦陷,学校被迫停办。到了夏天,新四军东进,"联抗"部队司令黄逸峰大力支持恢复紫石中学,由"联抗"供给经费,邀泰县孟心平担任校长,借用隆政乡王家庄大土庵的房屋为校舍,于1942年3月恢复办学,并增设了高一和简师各一个班。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抗日救亡教育,在海安乃至苏北,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1942年秋,著名爱国新闻工作者、政治家邹韬奋先生莅校视察并演讲,宣传抗日主张,为学校教育添上了光辉的一笔。1943年春节期间,伪军占据王家庄,学校东移,初中部(初一、初二)设在古贲乡的徐家庄,高中部和初三班设在永镇庵。与此同时,原储洋乡储心斋等人创办了紫石中学堤东分校。1944年春,永镇庵的高中部迁到苟园沟(现胡集镇),与成达、进德两校高中部合并为联中,仍由孟心平任校长。共产党派来了学生干部王泽组织学生会,开展时政教育和文娱活动,学校政治气氛非常浓烈。1945年春,联中和徐家庄的初中部一齐西迁到东杨庄,校名仍为紫石中学。除设初、高中之外,又新设财经班。学校设置生活指导部,党派谢承招为主任,陈伟民为生活指导员,狠抓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生活管理,建立党团组织,开展反特、反奸斗争。不久,因环境复杂(校址距敌据点较近),情况紧张,学校又从东杨庄东移到邓庄乡的校林庙。是年,紫中代表 出席了苏中青年解放团代表会。1945年8月,日寇投降,海安于同年秋第一次解放,学校迁回海安镇,借明道小学校舍上课,私立成达中学也全部并入,增设了师资班。学校由孙石灵担任校长,陈伟民继续担任生活辅导员。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海安。7月底,学校随政府迁至长硌头(今吉庆镇)及其以北地区打游击。12月底,情况万分紧张,实在难以办学。于是,上级决定党团员干部随军北撤,其余学生疏散回家。不久,海安镇的上层人士又恢复了紫石中学,校址仍然借广福教寺。学校从 1947年秋起开设初中三个班,历时三个学期。丁祥杰、纪淮、王义耕分别担任校长,陆岱云担任教导主任。学校规模目前,学校现占地200余亩,分为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工厂区、农场区和附属初中部六大部分。高、初中部现均设37个教学班,共有4000多名学生。 学校具有现代化的办学条件,每个教室都安装了闭路电视、实物投影仪、摄像监控系统;有卫星地面接收站、多媒体制作中心、校园电视台、微机房、语音室等现代办公和教学设施;有全省一流的体艺中心(含体艺馆、室内游泳馆、室外游泳池、休闲部、餐饮部、矿化水部等);校园网工程一期工程业已竣工。学校的教学、办公现代化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建有五幢教学楼、教师办公楼、行政楼、奥林匹克楼(内设图书馆、科技活动室等)、实验楼、劳技楼、学生公寓楼等建筑,融民族特色和现代风格于一体,喷泉、雕塑、假山、亭台、池塘、花园、草坪等分布其间,错落有致,各具特色。所获成绩学生 2001年7月,高三学生卢立参加在比利时举办的国际第十二届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一举夺得金牌,填补了江苏省学生国际奥赛生物金牌空白。2001年8月、10月,学生丁卢胤、马启明分别获得全国生物、物理奥赛一等奖,入选国家集训队。2002年,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鲜明的办学物色,突出的办学业绩,使海中连续四届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连续三届被评为江苏省模范学校,并荣获江苏省知识分子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体育田径传统校先进单位等二十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及奖励。学校创办的农场先后被省、市教委命名?quot;江苏省学校德育基地"、"南通市青少年德有基地"。几年来,先后有一大批同志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各类表彰,如: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储有杰,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吴瑞祥,全国德育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先进德育工作者王大庆,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三八"红手章玉玲,全国优秀教师陆红生、吴同芬、钱俊元,全国模范教师肖荣圣,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个人侯希英,江苏省劳动模范吉贵祖等;徐凤生、吴新民、蒋建华、钱俊元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近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和中央及省、市电视台、电台等先后报道过海中突出的办学业绩和管理经验。中国教育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江苏数育电视台先后摄制并播放了《红烛之光—话说海安县中学》、《名校风彩--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巡礼》等电视专题片,学校享誉省内外。办学理念本着"做精做强"的理念,海中人正致力于把学校办成一所具有一流设施、一流管理、一流师资队伍、一流人文环境、一流教育教学质量,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现代化学校。[2]
浏览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