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泉镇中心学校
学校起源白洋湖这块充满神奇的土地,在这里曾经诞生过许多传奇的故事。舍儿岗、落马坡融进了闯王南归的传说。在这风景秀美的落马坡下、两河汇聚的道水河畔,一座具有传统风韵与现代气息的学校——石门县蒙泉镇中心学校就坐落在这里。80年沧桑岁月,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斐然的办学业绩成为石门南乡学子成才的摇篮。1926年,全国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石门南五乡农民运动蓄势欲发,是年春天,共产党根据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白洋湖成立了石门县第六高等小学,任命大学生、中央地下党员易恒新为校长。租用一栋民房为教室,招两个初级班和一个高级班,聘请教师四人。易恒新到任后发现校舍破旧,设备简陋,同时觉得地方人士对办学热情不高,决心对此加以改善。同教师易泽林研究决定采取两大措施:一方面大力宣传办好学校发展本地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带头捐资办校。易恒新变卖自己水田、房屋作为建校基金。在校长的影响下,地方绅民慷慨捐助,此期间共建教室、教师住房十多间,学校面貌焕然一新。1927年马日事变发生后,中共党员袁任远分配到南乡领导革命活动,袁任远以教师的身份到六高任教,除在学校做好宣传教育外,经常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农村,组织农民建立秘密农民协会。半年内,学校工作生机勃勃,党和农民协会发展迅速。因此引起反动派注意,袁任远被迫暂离六高。1928年,石门中学惨案发生后,袁任远又回到六高主持校务,同时继续领导南乡工作。此时常德地委陈昌厚、郭天民来南乡指导工作,他们两人化妆成笔客到六高卖笔。袁任远同他们攀谈中接上了关系并同他们一同开展工作。、这年寺垭暴动树起了南乡武装起义旗帜,此后,南乡农民运动风起云涌。袁任远以学校工作为掩护展开地下工作。在此期间,六高也在党的领导下有较大发展,教师由4人发展到7人,其中有党员4人,学生增加到一百多人。学校实现“四二”学制,开设语文、算术、公民课程,向学生灌述革命道理。1929年7月湖南省清乡督办署将太浮山武装割据地区列为清剿重点,调集大军,轮番攻击,革命失败。袁任远离开石门。六高校长易恒新惨遭杀害,其他三位党员迅速转移,学校暂时停办。学校由梅子惠恢复举办。1940年易国资出任校长,学校改名为石门县白洋乡中心国民学校。全校共6个年级,4个教学班。1941年分6个教学班,学生发展到120多人,教职工10人。此期间,绅民侯宗汉用募捐到了资金在操场南端修了五间二层木楼,因资金不足,木楼没铺木板,最后未投入使用。学校规划基本维持原状。1949年下期,因土匪滋扰,社会秩序混乱,学校再度停办,此期间学校采用四二学制,开设语文、算术、公民课程。公民课教育主要向学生传播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思想,规定将教材充分融化于国语、社会、自然等各科中。建国后,学校重新开办,改校名为白洋中心小学,学校遵循教育为政治服务,向工农开门的教育理念,开展让学生学工、学农、学军的“三学”活动,走向新社会服务的轨道。在学工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掌握了实用的劳动技能,培养了白洋地区建设的主力军。1962年校名更改为白洋完小,共设6个年级,开办6个教学班,由张宏光任校长,调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杨昌书、文玉喜、侯凡清、易长茂,以充实教学队伍。开设语文、算术、自然课程,学制采用“四二”学制。1964—1966年张宏光校长抽调到常德、澧县参加“四清”工作,校务工作由易法本主持。在此期间,学校工作精彩纷呈。领导凝集力强,教师乐于工作,甘于奉献,学生成绩突出。镜溪桥村覃家草堰五十年代末因藏有老虎,留有“卧虎藏龙”美誉。1968年校长张宏光、副校长易法本、总务主任覃仕学三人多次考察研究,认为此地是块办校的风水宝地,决定将白洋完小迁址到镜溪桥村二组。1968年8月学生老师边学习边建校,在新址上建起了一栋食堂,一栋教室。一所初级中学初具规模。1969年上学期蒙泉完小解散,原就读蒙泉完小的白洋藉学生进住该校,揭开了乡办初中的新纪元,是时中学与小学正式分离,并更校名为石门县白洋中学。招收一个初中班,学制两年,开设语文、数学、外语、地理、历史、体育、农基等课程。学生来源于白洋、三板、蒙泉等,此后开设三个教学班。学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学生半天学习半天劳动。1971年白洋中学开设乡办高中,是年招收高一新生一个班,1972年再招两个高一班,以上三班均采用两年制,为了充实教学队伍,教育主管部门调来名师单光泽、文继顺、柳霞新、闫先传、杨进魁、侯桃安。学校主要生源来自白洋、三板、蒙泉,高中部开设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农基、体育、音乐等课程。学校备有校内外学农基地,校内基地主要栽培大红椒,其品种以色彩红润,味道甘甜可口而享誉石门城乡,成了石门的抢手商品。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在荒芜的落马坡开垦荒地40多亩,利用农基课时间种植黄豆、棉花等农作物,学校用收割的黄豆做豆腐改善学生生活。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基本的劳动技能,又使学生懂得了“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在人广田多的荆田村备有水田40亩,农基老师把如何浸种、如何播种、如何栽培、如何培管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水稻栽培技术。水稻亩产远远超过当时农村水平,作为水稻栽培的样板,这里经常接受各级领导参观指导。学校把收割的粮食上交给国家,支持了国家建设。这种教学模式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生产骨干。文艺宣传是该时期办学的一大特色。学校成立的文艺宣传队,队伍强大,业务精通,节目精彩。曹亚教师指导排演的节目到城乡巡回演出都能得到大家的首肯。表演唱、常德师弦、快板、三句半、渔鼓,现代京剧是宣传队的传统节目也是演员们的拿手好戏。如今白洋农村的操琴吹笛能手很多是当时宣传队的骨干。随着学习雷锋活动的不断深入,在学生中兴起了争做好人好事的风气。学习标兵曹顺茂舍己救人,硬是把面临死亡的小孩从池塘里救了出来,他的事迹在农村、工厂、学校、机关广为宣传,曹顺茂也经常到各地巡回演讲,在省城长沙与戴碧蓉一起受到了当时湖南省委书记华国锋的接见。学校建设一年一个新台阶。学校依靠群众办学的力量,在原有基础上新修了四个教室和学生宿舍,修整了操场,建有篮球场、排球场,学生学习条件大为改观。白洋中学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涌现了一大批名师和优秀学生,他们为祖国的建设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曹亚老师,1971年下乡到白洋中学担任民办教师,教音乐和英语等课程,主抓学校文艺宣传队,排演的节目多次在县级获奖。1973年到湖南医科大学读书,毕业后留校工作。1985年赴英留学,1989年学成回国任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院长,长沙市副市长,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长沙市委,全国自然科学评审委员会委员,世界肿瘤研究协会会员。出版专著二十多部,每年都到美国进行学术研究。单光泽老师,历任石门县教育局长,后任石门工商局办公室主任。易法银,军事院校毕业,兰州军区空军司令部文职干部,大校军衔。田时洪,历任中学校长、蒙泉镇党委书记、石门县教育局局长、石门县政府副县长、现任湖南高等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田玉华,现任石门县委副书记。易长梅,常德烟机厂厂长,高级工程师,2003年谢世。潘兴海,石门工商局局长,硕士研究生。彭万里,曾任常德畜牧局局长,高级畜牧师,留美研究生,现在美国工作。文福之,常德工业学校校长。徐绍辉,湖南医科大学毕业,现任石门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康菊生,北京邮电电大学毕业,湖南移动通信公司副总经理。易长春,三峡总公司梯度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作为技术骨干曾参与了二滩电站援建。易宗秋,军事院校毕业,现在广东省公安厅工作。张传柏,历任石门检察院副检察长,现任石门县法院副院长。肖文振,曾在新西兰留学工作。蒙泉镇中心学校1976年10月,“四人帮”反党集团覆灭,全校师生以饱满的热情,深刻揭批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篡改党的教育方针,破坏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罪行,逐步整顿,建立正常的教育秩序。1977年,贺德荣出任校长,上任伊始,就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迅速恢复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上。当时学校开设了4个初中班,1个高中班,在校学生160余人,教职工16人。1979年春天,学校遭遇罕见的龙卷风袭击,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学生两死多伤,校舍损毁严重,高中部三个班紧急并入了石门五中,学校从此停办高中班。在当地政府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学校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完成了灾后重建工作。1980年,实行教育资源整合,礼阳小学办的初中部并入白洋湖中学,同时,下七里办的初中班也停止招生,学校的规模有所扩大。1982年,学校共开设了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余人,教职工25人。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教学设施的严重滞后牵制学校的发展。1986年,学校建成了一幢有6间教室,5间教师住房的砖瓦结构平房,建起了理、化、生实验室。1989年,学校共设有9个教学班,学生人数达450余人,教职工35人,狭小的校园和有限的房舍已无法满足学校的需要。1992年,在政府和大力支持下,校园进行了征地扩建,校园面积扩大到近五十亩,建造了高标准的晴雨操场,1993年,又开始动工兴建三层的教学楼,一年后竣工使用,这一时期,初步完成了对校园布局的总体规划。1992年成为了校园大规模改造建设的揭幕年。这一时期,学校历任领导,除了重视学校的基本建设外,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领导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加强了对教师的道德素质,学识水平、业务工作能力的培养,打造出了一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队伍。1986—1987年担任校长,现任石门县文化局局长的周尧阶,1987年—1991年担任校长,现任澧县县委办公室主任的贺德芳,均曾以其出色的工作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显著的教学效果,成为全校教师的表率。现已退休的蒋祖茂老师,长期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教学教研方面独树一帜,工作责任心极强,多次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县优秀人民教师、县级优秀共产党员,他所撰写的《加强对学生的公有制观念教育》曾被评为市级优秀论文。“以质量求声誉,以声誉促发展”,这是贺德芳校长在任时的校训,之后又进一步明确了“高质量的教学就是体现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办学思想。后来的侯克明校长更是提出了“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观点,把对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视提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 高度。正是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师的敬业,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了这一时期教学质量的飞速提高。从1986年中考到1990年中考,学校综合评估连续五年居全县首位,在1990年的中考中,仅47班就有13人考入县重点中学。这一时期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很多现已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博士后肖克炎,留美学子薛邓航、刘首政,北大学子张太雷、张军,研究生傅冠强、蒋良富、康绍见,以及现任所街乡党委书记康兴云,夹山镇党委书记易继军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所授荣誉这一时期,学校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逐步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德育模式。学校始终坚持蒙泉镇中心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治校,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认真探索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结合校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德育工作特色。从1995年开始,着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1996年,确定了校外德育基地;1998年,在当时主管学校团队工作的唐纯庆老师的努力下,学校开辟了“团员之声”广播阵地;1999年,学校设立了“学生一日生活常规情况记载”公布专栏;为了进一步强化德育工作,2003年,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班班主任为组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取得了显著的德育实效,学生每学期的德育评估,从2000年开始,一直稳定在合格率在100%,优秀率达50%以上,10年间,学校业余团校先后培训学员1500余人,有1000余名学生加入了团组织。蒙泉镇中心学校这一时期,学校大力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学校坚持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人才观,大力深化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着力抓好课堂教学的优化,课外活动的开展、奥赛培训和后进生转化工作。1996年,学校开展了优秀课评选活动,并作为制度沿袭至今;从1996年开始,学校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除了音乐、美术、体育、劳技、科技等科目课时有所增加外,活动课的时量也大大增加,学校同时成立了书法、绘画、修理、舞蹈、演奏、摄影、科技制作、业余写作、信息技术、体育等多个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在专任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定期开展活动,学校还经常开展与之相关的各类比赛,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找到自我发展的路子,展示才华的舞台。1999年,学校成立“春蕾”文学社,创刊《小草》;从1997年开始,学校把对后进生的转化定位到人,并对转化效果进行评价验收,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由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法得当,因而取得了显著效果,从1996年中考到2005年中考,10年内共为石门一中和芷兰学校输送了152名优秀毕业生,学生一次性毕业合格率均不低于95%。2000年中考,有14名学生被一中录取,3名被芷兰学校录取;2001年中考,被一中录取的学生达到了创纪录的25名;2003年中考,又有15名学生被一中录取,其中贺梦龙、杨帆、易娟娟三位学生进入全县成绩总分前30名。学校中考综合评估从2000年到2004年连续五年进入全县前十强。在已完成高中学生的本校毕业生中有85%升入到本科院校深造。2000年考入四川大学的易玲,2002年考入北京电力大学的潘峰,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朱红军,2003年考入北京大学的覃健,考入中南大学的康炜,2004年考入国际科技大学的蔡飞,2005年考入中南大学的张正华等,就是这一时期优秀学生中的杰出代表。1997年,校女子篮球队代表镇教育办出征县篮运会,获初中女子组第一名;2000年,学生杨勤在县田运会上,三级跳远破县纪录,获女子组该项目冠军;2005年,校女篮再获组队权,代表镇中心学校出征县篮运会,获第四名的佳绩。这一时期,在上级举行的各类学科竞赛中,学校先后有100多人次获县级以上奖励,学生在县级以上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近百篇。办学规模学校通过政府扶持、财政拨款、社会资助、学校自筹等多种方式,蒙泉镇中心学校多方组织资金,进一步加大了改善办学条件的力度,适度扩大办学规模。从1995年开始,学校掀起了基础工程建设的高潮。1996年底,投资210余万元的教工宿舍楼竣工投入使用;2003年底,投资82万元的高标准学生宿舍楼竣工;2004年投资56万元的高标准师生食堂竣工;2004年下半年,又斥资20多万元,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对学校花园的整体改造。随着这些标志性工程的相继完成,学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规划布局更趋合理。为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学校在搞好基建的同时,也有条不紊地进行了教育教学设备的添置和更新。从1995年开始,学校大批量购进图书,校图书馆规划急剧扩大,到2004年,藏书己达5成余册,安排有专门的管理员,配置了专门的阅览室,对全校师生全天候开放。1997年被立为石门县乡镇中学图书馆的样板,图书实行了电脑管理;1996年,完成了对理化生实验室的高标准改造,并相继购置了大量的实验器材和仪电设备,1998年顺利通过了省教委组织的“普实”验收;1998年,学校相继建成了高标准语音室,拥有四十多台电脑的计算机教室,同时建起了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系统;1999年,购置了一台两万多元的一体机;2003年学校再次投资7万多元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开通了互联网,紧接着又投资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实行分年级集体办公。通过对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系列改造,学校彻底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学校办学规模在这一时期有所扩大,2001年下学期,开设了十四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800余人,在职教职工52人,创办学以来历史新高。师资力量学校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注意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着力实现了“四大工程”,一是“师德教育工程”。学校坚持正面教育与监督管理相结合,一方面狠抓政治学习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评选“师德标兵”等活动,一方面通过建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多方面听取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社会监督。在2004年3月到11月间,学校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正行风、树形象、创满意”教育活动,通过学习讨论,自查自纠、民主评议等多种方式,使全校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受到了洗礼。二是“继续教育工程”。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计算机和普通话培训,新教师的上岗培训及其它提高业务水平的培训。并定期组织教师到外地各校参观学习或进修。教师参与热情高,参加率达100%,学历层次及业务能力明显提高。曾在学校任教的蒋良富和侯立琼两位年青教师边工作边自学,分别于2000年、2001年考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继续深造。另外,学校还提倡骨干教师对新进教师“传、帮、带”,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三是“科研强师工程”。学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科研机制,由教导处全面指导,各教研组具体落实。教研组组织同科教师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教研活动,课题组围绕教研课题协同作战,集中攻关。教师人人参与教研教改,坚持每期写一篇以上高质量教研论文,每期至少上一堂教研课。通过实施这项工程,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这一时期,学校有5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县级以上奖励,教师有100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四是“名师工程”。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争当开拓者,争当学者,争当教育家,学校通过组织开展专任教师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百堂优质课评选活动等为教师的争先创优搭建平台。通过不懈努力,学校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爱岗敬业、德艺双馨、现代化教育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学校40名专任教师中,有中学一级教师25人,有15人次获县级以上“优秀教师”称号。程德春、杜雪明、易长松在调任或离任前都是在县内颇有名气的响当当的学校品牌教师。历届英才学校为了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打破常规,加大管理力度,着力实施“三个更新”,优化竞争激励机制。一是更新用人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对全体教师实行考评考核,推行全员竞聘上岗,实行末位淘汰和落聘转岗、待岗制。1997年上半年,学校出台了《教工竞聘上岗实施方案》,下半年开始,学校与每位教职工签订了聘任合同,同时实行学校聘班主任,班主任聘科任老师,各方严格按照约定的条款享受权利,尽到义务,做到了“能者上,庸者让“,保证了师质质量的不下滑。二是更新分配机制。从1996年开始,学校全面推行结构工资制,在劳动报酬的给付上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直接与教师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挂钩,拉开了收入的档次。三是更新考评机制。2003年,学校出台了《教职工岗位考核及年终评优评先方案》,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变凭印象、凭关系的全民投票为以德、勤、能、绩为考核内容的量化管理记载的硬性指标评价,使大家心服口服。这一时期,学校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重点偏向教学业绩的突出者,体现优劳优酬,能者多得。通过机制的更新,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责任心被极大调动起来,连创佳绩。康保红老师所带的79班在2000年的中考中有8人达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其中5人被石门一中正取,3人被芷兰学校正取,2003年考取北京大学的覃健便出自此班。蒙泉镇中心学校(8张)发展前景在这一时期的两任校长中,侯克明办事果断,雷厉风行,能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003年,蔡圣忠主管学校全面工作后,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他是一个工作踏实,勤奋敬业的人。在工作中注重发扬民主,虚心听取和采纳教职工的合理建议,胸襟开阔,性情耿直,廉洁自律,爱生如子。他接任后,狠抓学校硬性建设和软件建设,使学校整体面貌从内到外都有极大改观,特别是学校的危改工程受到了上级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他狠抓学校的安全工作,提出了“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的理念,强化对师生的安全教育,经常下食堂、进商店督查饮食安全,每逢周五亲自到校门外值班,严禁学生搭乘“三无”车辆。近三年来,学校未发生一起大的安全责任事故,被上级授予“安全文明校园”称号,2004年,学校又被交警部门授牌“交通安全示范学校”;他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学态度、职业道德、教研合仟、业务进修等方面向全体教工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并率先垂范,保证了学校有一套高素质的精英教学班子。2005年,学校英语教师紧缺,为了顾全大局,蔡圣忠校长要求正在患病的妻子谭晚霞老师带病上岗,由于延误了治疗时机,2005年上学期,谭老师病情恶化,经多方抢救无效,于2005年6有溘然长逝,年仅42岁。为了学校,把自己至爱亲人的年轻生命也赔了进去,而后又强忍悲痛,投入到了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这件事,至今都让全校教职工感动不已。副校长李有质,从1999年起分管学校纪律卫生工作,兢兢业业,常抓不懈,摸索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在上级组织的检查评比中,学校多次被评为“安全文明卫生单位”。分管教导工作的徐超明,工作热情高,工作扎实,以身作则,全身心投入到指导督促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中,2004年他所撰写的论文获国家级一等奖。分管后勤工作的总务主任董大友,为学校的后勤管理和基建弹精竭虑,他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校财管理措施,使校财损毁严重的情况得到有效遏止。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支团结协作、务实进取、富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自始至终开展得有声有色。
浏览
3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