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第七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09-27 09:53

地理概况 淄博七中坐落于山东省淄博市,齐国古都、世界足球发源地的临淄区。 学校历史 初期建校的原淄博七中,曾是周村地区一所著名的学校,办学成绩斐然,教学质量在淄博市名列前茅。学校地处周村区南郊镇的韩家窝村西的山坳里,在绿树掩映下的红瓦房和欧式小楼,就是学校的教室,办公室和礼堂。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真是个办学的好地方。 淄博七中的前身,是中国燃料工业部华东煤矿管理局第三职业学校,开办于一九四九年。办学初期是以培训煤矿职工为宗旨的。一九五四年改名为淄博煤矿职工子弟中学,招取的学生全部实行供给制,学生的吃穿及学习用品都由学校供给,这是优于一般地方中学的。学校经费充裕,在当时周村南郊还未通过电的条件下,学校配备有柴油发电机,照明由自己发电;运输工具有汽车一辆,主要用来运送粮食、蔬菜和燃料;学校还有电影放映机,星期天和节假日给师生放映电影;实验室的教学仪器比较齐全,图书馆藏书五万余册。这些在五十年代初期是一般中学不能与之相比的。 1955年年6月,学校划归地方管理,史名为淄博第七中学,交由淄博市教育局直接领导。淄博七中的第一任校长是张新帆(系军队转业干部,后任淄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科委主任等职)。此人对淄博七中的办学规模有许多大胆的设想,他主持在学校山门外的山坡上盖了可容纳2000人的大礼堂;还计划建新校门,那样站在校门口北里,可以鸟瞰周村城区的景物而一览无余。他想把七中办成一所全市一流的名牌学校。其后历任的校长有:吕洁忱、王福恒、殷海卿、王成山、焦梦非。历任的党支部书记有张圣华、亓奇、张精通、于文国。他们都是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干部,能够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 淄博七中从1949年建校,到1969年停办,只有二十年的办学时间,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在历届毕业生中出类拨萃的有:现任中国能源开发公司总经理王文泽(正部级干部、高级工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司长马高基,原山东大众报社副总编辑、作家孙兆琪,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牛润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师参谋长邱慎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射击总教练徐开才(曾获世界新兴力量运动会男子射击冠军),国家一级演员、山东歌舞团副团长许荣爱,淄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淄博日报社党委书记盛范修,全国劳动模范。原淄博织染厂厂长唐作森等。曾在我区五大班子任职的淄博七中毕业生有王谋昌、胡明基、王怀业、聂玉柱、胡庆基、区政韩珂祥、韩桓祥。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全国遭受了一场浩劫,教育是重灾区,淄博七中在劫难逃。一九六九年六月学校停办,在学校被解散的过程中,校产被各公社瓜分,当时被争论的情况,作者至今历历在目。有的一件教学仪器,其几个部件被二、三家分别抢走,结果谁也无法使用。学校图书馆的几万册藏书,在“工宣队”的监督下,大部分被送到造纸厂化成了纸浆。在其中不乏中国的古典名著和象莎士比亚全集这样的世界文学名著。学校的干部和教职员,被分配到各公社匆匆上马的社办中学任教。在办学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同志们还是以教育事业为重,坚持工作,培养人才,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文革”结束之后,淄博市教育局将临淄第一中学改名为淄博七中。即现校址位于辛店城区南部的淄博第七中学,它和“老七中”是两码事了,这是后话。但是,原来“老七中”的干部、教师和学生,是永远不会忘记在这个学校里度过的岁月。 学校概况 学校现有的256名教职工,170名专任教师中有高级教师67人,中级教师62人,?4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淄博七中的教师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负责,特别能实干,决不愧对每一个学生”而著称。大批教学新秀迅速崛起,成为学校教学与管理的主力军,成长为省市名师。学校先后有2人被确定为国家级骨干教师,有11人被确认为省级骨干教师,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30余人被评为省市级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 学校占地200亩,硬件设施达到全省一流水平。16000平方米的办公、教学、科技综合楼堪称“山东第一楼”,八网合一的校园网连接每个教室。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微机、投影仪、大屏幕、电视机和监控摄像头。开放型阅览室、大型书吧,理、化、生各科实验室、学术报告厅、天文台均按照国内最新、最高的标准配置,高标准塑胶体育场、篮球场、体操场地,音乐教学中心、美术教学中心、体育教学中心等硬件设施均达全市第一,全省一流水平。 学校现有6栋学生公寓和6个学生食堂。有4000个床位和就餐餐位。学生公寓温馨舒适,每一间都有阳台、卫生间和洗刷间。学校在食堂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学生的利益。   办学理念 (1)、弘扬“激情燃烧”的学校精神。领导班子激情燃烧、励精图治、执著追求;全体教职工激情燃烧,强化责任,实干巧干,用智慧启迪学生心灵;全体学生激情燃烧,从压力、紧张、单调中解脱出来,把个人追求、家庭希望化作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实际行动,基础扎实、个性张扬,自我发展。全校珍惜激情燃烧的岁月,创建激情燃烧的校园。 (2)、奋争“崇尚卓越,追求第一”的目标。科学健康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学校自我加压、自主发展、软硬结合、科学筹划,做大做强优质资源,诚信办学、公平公开,塑造出七中人的品牌和形象。执著追求,勇争第一。 (3)、坚定“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的信念。坚定“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都能成才”的信念,每一个学生都是家庭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正确面对每一个、每一类学生。珍惜师生结合的机遇和责任,决不愧对每一个学生,决不愧对每一个家庭,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人、成才。 (4)、强化“质量兴校”之根本。教学质量是学校和每一个教职员工的生命,是学校存亡和发展的基础,要加倍珍爱和珍惜。学校自始至终抓紧抓实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根本,向教师形象要质量,向高效的课堂要质量,向精细的管理要质量,向优质的服务要质量,向教学现代化要质量,向教学科研和集体备课要质量。 (5)、突出“强理、强文、理音体美”三强并举的办学特色。发扬光大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进一步突出强理科、强文科的优势。奥赛班带动,平行班促争。目标化奖惩,过程性管理,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同时加大音、体、美教学力度,迅速做大做强音体美教学,三强并举,综合发展。 (6)、塑造高品位的教师形象。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负责,特别能爱生,特别能实干,特别能创新”是淄博七中教师的品牌形象,人人做专家型、高智能、高品位的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兄弟、姐妹,建立“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每一个教师的首要任务。 (7)、抓实“集体备课、科研兴校”这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把“集体备课、教学科研”这条主线抓实、抓紧、抓牢、抓细。这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成绩,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全校实行备课组长负责制,形成了浑厚的教学氛围。 (8)、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建筑体现老校特色和现代化气息。绿化美化,一点一面做成精品。狠抓校风建设、班风建设。让跑操成为学校特色。让校歌在校园飘扬起来。 (9)、加大学教部负责和“三级捆绑的管理”力度。全面实施学教部年级管理,人员到位,责权分明,目标奖惩,责任追究。完善教师考核制。加大教师同学校的捆绑、同学教部的捆绑、同班级的捆绑力度。同时加大学生评教力度。 (10)、提升服务理念,突出育人主题。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服务理念。做细做实各项服务措施,做好做亮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全力培育适合学生成长的膏沃之壤。 学校成就 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淄博地区创建的首批高级中学,是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淄博市高考十强学校。学校连续十几年被评为全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十年参加全国综合奥林匹克竞赛的综合成绩列全市第一,连续两次荣获全国奥赛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先后诞生了齐湘东、王振峰、张冠男、李冠升、李明等高考状元,有1000多人考入北大、清华等全国重点名校,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人数始终列全市之最。   下了高速路正直向南,不拐弯,一直到牛山路,再向东(左)拐,到第一个红绿灯向南(右)拐,过了铁路桥,就看到高阳公司,在桥头向东(左)走100多米,就到门口了。下了高速路正直向南,不拐弯,一直到牛山路,再向东(左)拐,到第一个红绿灯向南(右)拐,过了铁路桥,就看到高阳公司,在桥头向东(左)走100多米,就到门口了。 电话:(0533)3456789 淄博七中 即 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中学。在解放初期建校的原淄博七中,曾是周村地区一所著名的学校,办学成绩斐然,教学质量在淄博市名列前茅。学校地处周村区南郊镇的韩家窝村西的山坳里,在绿树掩映下的红瓦房和欧式小楼,就是学校的教室,办公室和礼堂。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真是个办学的好地方。 淄博七中的前身,是中国燃料工业部华东煤矿管理局第三职业学校,开办于一九四九年。办学初期是以培训煤矿职工为宗旨的。一九五四年改名为淄博煤矿职工子弟中学,招取的学生全部实行供给制,学生的吃穿及学习用品都由学校供给,这是优于一般地方中学的。学校经费充裕,在当时周村南郊还未通过电的条件下,学校配备有柴油发电机,照明由自己发电;运输工具有汽车一辆,主要用来运送粮食、蔬菜和燃料;学校还有电影放映机,星期天和节假日给师生放映电影;实验室的教学仪器比较齐全,图书馆藏书五万余册。这些在五十年代初期是一般中学不能与之相比的。 1955年年6月,学校划归地方管理,史名为淄博第七中学,交由淄博市教育局直接领导。淄博七中的第一任校长是张新帆(系军队转业干部,后任淄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科委主任等职)。此人对淄博七中的办学规模有许多大胆的设想,他主持在学校山门外的山坡上盖了可容纳2000人的大礼堂;还计划建新校门,那样站在校门口北里,可以鸟瞰周村城区的景物而一览无余。他想把七中办成一所全市一流的名牌学校。其后历任的校长有:吕洁忱、王福恒、殷海卿、王成山、焦梦非。历任的党支部书记有张圣华、亓奇、张精通、于文国。他们都是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干部,能够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 淄博七中的教学质量所以能在全市名列前茅。这因为有一支事业心极强的教师队伍。当时教职工全部住校,大部分同志星期天也不回家,把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用在了教书育人上。教师能刻苦钻研业务、精心备课、上课和辅导,学校里教学研究蔚然成风,市教育局经常在七中举办观摩教学活动,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在原淄博七中的教师队伍中,有才华模溢、执教严谨的焦传生同志(后成为著名律师,文字学家、书法家),有甘当老黄牛,默默耕耘的王监玖同志(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这两位同志都已去世。还有该市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耿超(后曾任淄博一中校长)、原淄博教育学校院长王运卿、淄博师专副校长、教授吴蕴坤,他们都曾在淄博七中执教,把汗水洒在了这块热土上。1957年,淄博七中四级六个班学生毕业,在全市中考中夺得第一名,以后五、六、七、八级学生的××成绩,也都在全市名列前茅。 淄博七中从1949年建校,到1969年停办,只有二十年的办学时间,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在历届毕业生中出类拨萃的有:现任中国能源开发公司总经理王文泽(正部级干部、高级工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司长马高基,原山东大众报社副总编辑、作家孙兆琪,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牛润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师参谋长邱慎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射击总教练徐开才(曾获世界新兴力量运动会男子射击冠军),国家一级演员、山东歌舞团副团长许荣爱,淄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淄博日报社党委书记盛范修,全国劳动模范。原淄博织染厂厂长唐作森等。曾在我区五大班子任职的淄博七中毕业生有王谋昌、胡明基、王怀业、聂玉柱、胡庆基、区政韩珂祥、韩桓祥。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全国遭受了一场浩劫,教育是重灾区,淄博七中在劫难逃。一九六九年六月学校停办,在学校被解散的过程中,校产被各公社瓜分,当时被争论的情况,作者至今历历在目。有的一件教学仪器,其几个部件被二、三家分别抢走,结果谁也无法使用。学校图书馆的几万册藏书,在“工宣队”的监督下,大部分被送到造纸厂化成了纸浆。在其中不乏中国的古典名著和象莎士比亚全集这样的世界文学名著。学校的干部和教职员,被分配到各公社匆匆上马的社办中学任教。在办学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同志们还是以教育事业为重,坚持工作,培养人才,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文革”结束之后,淄博市教育局将临淄第一中学改名为淄博七中。即现校址位于辛店城区南部的淄博第七中学,它和“老七中”是两码事了,这是后话。但是,原来“老七中”的干部、教师和学生,是永远不会忘记在这个学校里度过的岁月。 电话:(0533)3456789 淄博七中 即 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中学。在解放初期建校的原淄博七中,曾是周村地区一所著名的学校,办学成绩斐然,教学质量在淄博市名列前茅。学校地处周村区南郊镇的韩家窝村西的山坳里,在绿树掩映下的红瓦房和欧式小楼,就是学校的教室,办公室和礼堂。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真是个办学的好地方。 淄博七中的前身,是中国燃料工业部华东煤矿管理局第三职业学校,开办于一九四九年。办学初期是以培训煤矿职工为宗旨的。一九五四年改名为淄博煤矿职工子弟中学,招取的学生全部实行供给制,学生的吃穿及学习用品都由学校供给,这是优于一般地方中学的。学校经费充裕,在当时周村南郊还未通过电的条件下,学校配备有柴油发电机,照明由自己发电;运输工具有汽车一辆,主要用来运送粮食、蔬菜和燃料;学校还有电影放映机,星期天和节假日给师生放映电影;实验室的教学仪器比较齐全,图书馆藏书五万余册。这些在五十年代初期是一般中学不能与之相比的。 1955年年6月,学校划归地方管理,史名为淄博第七中学,交由淄博市教育局直接领导。淄博七中的第一任校长是张新帆(系军队转业干部,后任淄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科委主任等职)。此人对淄博七中的办学规模有许多大胆的设想,他主持在学校山门外的山坡上盖了可容纳2000人的大礼堂;还计划建新校门,那样站在校门口北里,可以鸟瞰周村城区的景物而一览无余。他想把七中办成一所全市一流的名牌学校。其后历任的校长有:吕洁忱、王福恒、殷海卿、王成山、焦梦非。历任的党支部书记有张圣华、亓奇、张精通、于文国。他们都是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干部,能够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 淄博七中的教学质量所以能在全市名列前茅。这因为有一支事业心极强的教师队伍。当时教职工全部住校,大部分同志星期天也不回家,把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用在了教书育人上。教师能刻苦钻研业务、精心备课、上课和辅导,学校里教学研究蔚然成风,市教育局经常在七中举办观摩教学活动,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在原淄博七中的教师队伍中,有才华模溢、执教严谨的焦传生同志(后成为著名律师,文字学家、书法家),有甘当老黄牛,默默耕耘的王监玖同志(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这两位同志都已去世。还有该市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耿超(后曾任淄博一中校长)、原淄博教育学校院长王运卿、淄博师专副校长、教授吴蕴坤,他们都曾在淄博七中执教,把汗水洒在了这块热土上。1957年,淄博七中四级六个班学生毕业,在全市中考中夺得第一名,以后五、六、七、八级学生的××成绩,也都在全市名列前茅。 淄博七中从1949年建校,到1969年停办,只有二十年的办学时间,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在历届毕业生中出类拨萃的有:现任中国能源开发公司总经理王文泽(正部级干部、高级工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司长马高基,原山东大众报社副总编辑、作家孙兆琪,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牛润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师参谋长邱慎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射击总教练徐开才(曾获世界新兴力量运动会男子射击冠军),国家一级演员、山东歌舞团副团长许荣爱,淄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淄博日报社党委书记盛范修,全国劳动模范。原淄博织染厂厂长唐作森等。曾在我区五大班子任职的淄博七中毕业生有王谋昌、胡明基、王怀业、聂玉柱、胡庆基、区政韩珂祥、韩桓祥。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全国遭受了一场浩劫,教育是重灾区,淄博七中在劫难逃。一九六九年六月学校停办,在学校被解散的过程中,校产被各公社瓜分,当时被争论的情况,作者至今历历在目。有的一件教学仪器,其几个部件被二、三家分别抢走,结果谁也无法使用。学校图书馆的几万册藏书,在“工宣队”的监督下,大部分被送到造纸厂化成了纸浆。在其中不乏中国的古典名著和象莎士比亚全集这样的世界文学名著。学校的干部和教职员,被分配到各公社匆匆上马的社办中学任教。在办学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同志们还是以教育事业为重,坚持工作,培养人才,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文革”结束之后,淄博市教育局将临淄第一中学改名为淄博七中。即现校址位于辛店城区南部的淄博第七中学,它和“老七中”是两码事了,这是后话。但是,原来“老七中”的干部、教师和学生,是永远不会忘记在这个学校里度过的岁月。 成立模联社团 淄博七中第四个学生社团,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学生社团——淄博七中强者模联社(QZMUN)宣告成立。 模联(MUN)是模拟联合国活动的简称。这项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活动2001年进入我国并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了许多大学和高中倍受欢迎的活动。淄博七中曾经多次组织学生参加上级组织的在高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并于2010年11月成功的组织了首届模拟联合国大会。 为了促进模联活动持续健康的发展,淄博七中2010级、2011级学生在学校团委的指导下,注册成立了淄博七中强者模联社(QZMUN),并于2月24日晚六点在学校英才书院五楼会议室举行了成立大会。学校党委王志启书记、纪委高泉书记、副校长赵立成、孙勤响,高二级部主任何进良,组织人事处主任孙前华、政教处主任马永联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副校长赵立成致开幕辞,副校长孙勤响宣布淄博七中强者模联社正式成立。 成立大会上,学校党委书记王志启宣布淄博七中第二届模拟联合国大会正式开幕。担任各会议会场主席的同学先后发言介绍本会议议题的相关介绍。成立大会后,各分会场代表跟随主席团来到各自会场召开第二届模联正式会议。同学们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作为各国代表,参与到“联合国会议”当中。他们遵循大会规则,在会议主席团的主持下,通过演讲阐述“自己国家”的观点,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进行辩论、游说,他们与友好的国家沟通协作,解决冲突;他们讨论决议草案,促进国际合作;他们在“联合国”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断强化着自己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精神。 经过一天的会议辩论,会议就西亚北非地区的安全等问题达成了决议。2月25日晚8点40分,淄博七中第二届模拟联合国大会举行了闭幕式。在闭幕式上,强者模联社组织成员与团委负责人边新华依次发言,对第二届模拟联合国大会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希望大家继续发扬模联精神,做一个勇于担当责任公民。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自己对模联活动支持和不舍,许多同学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浏览 1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