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綦江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10-07 06:30

地理位置重庆市綦江中学位于綦江县古剑山麓,它背靠川黔公路(210国道),面拥綦河,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半岛。学校依山傍水,草碧树翠,鸟语花香,莘莘学子在这里吮吸着现代教育的营养甘露,茁壮成长。学校荣誉继重庆市市级首批重点中学授牌后,学校先后获得“ 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德育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十佳园林式单位”、“重庆市绿化先进单位”、“成都军区国防生源基地”、“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重庆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重庆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背景一、学校诞生的背景及时间重庆市綦江中学最早叫“綦江中学堂”。清末废科举,兴新学。光绪廿九年(1903年)《奏定中学堂章》规定:“中学堂定章各府必设一所,如能州县皆设一所最善。”綦人适逢其时,由赴日考察教育归来的屈荪坞(一说屈厚荃)、张华廷、田斗寅、伍浚祥等发起,得到有识之士王浒平、赵维翰等人的响应,在县政府杨晴霄等人的支持下,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中街考棚(今古南镇中山路小学)成立,命名为“綦江中学堂”。成立之时,特请张华廷手书“中学堂”匾额一块悬挂于“考棚”(校址)门首,这就是綦江中学的前身,屈荪坞为第一任校长(当时称“堂长”)。二、学制及课程设置中学堂设正科一班,预科一班。高、初中不分段,学制为五年。开设修身、经学、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课程。三、办学宗旨:革新教育,培养乡梓人才1911年10月(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学堂”一岁即停办。四、中学堂的更名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令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同年9月教育部成立,随即颁布《普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代教育进行改革,如将“学堂”改为“学校”,“堂长”改称“校长”。(清末学校一律称“学堂”,如“中学堂”、“小学堂”,私立的称私塾,管理学校的称“堂长”或“督监”)1922年(民国十一年),教育部颁发《壬戌学制》,其中规定将“学堂”更名为“学校”。直到1924年(民国十三年)綦江始改“学堂”为“学校”。国内时局动荡,兵匪为患,祸乱相寻,闾阎鼎沸,多数学校关闭,“中学堂”恢复之事,无人议者。1925年(民国十四年),綦江中学堂得以恢复,更名为“綦江中学”,学制为初高中各三年,原修身课改为公民课,增设博物、理化等课程。因理化、英文老师缺乏,规定的课程未完全开足。一年后,因经费支绌而停办。1926年(民国十五年),时局动荡,军阀混战,綦江土匪频仍,学校难于恢复。1927年(民国十六年),四川防军二十一军军长刘湘委任孙一中为綦江教育局长,孙一中乃柬邀全县教育界人士集议,向刘湘呈请,得到川康督办秘书长刘鸿业之助,以附加契税和屠宰税为基金,恢复綦江中学。校址仍在中街考棚(今中山路小学),孙一中兼任校长,是年招生一个班,初基始定。1928年(民国十七年)春,孙一中奉调任川康督办公署政务视察员,荐黄晴初继任校长。黄校长垫支三百余元办学一年,以经费缺乏,招生困难,学校再一次停办。1929年(民国十八年),綦江县长吴国义恢复原有基金,呈请上峰批准,在綦江县立第一小学(今中山路小学)内,附设初中男生一个班,次年(1931年),再招收男生一个班。这阶段,由小学校长田斗寅兼办。据田斗寅在《日知杂录》里介绍,“民国十八年,县里‘推余长校’”,田斗寅是这一时期綦江中学长。1932年(民国廿一年),孙一中又奉刘湘之令,再任校长。将县立第一小学初中班改建为“綦江县立初级中学”。当年招生男生一个班,为綦中第三班。此时,全校共三个班,90人,教职工12人,改校名为“綦江县立初级中学”。1933年(民国廿二年)春,县立第一女子小学附设初中班,因经费困难,教师缺乏停办。1936年(民国廿五年)春,省教育厅派许仁接任校长,呈请教育厅,增设女生部,男女生分部编班授课,招收男生中七班,女生中一班。是年始制定綦中校旗、校歌、校徽。从1910年起至1938年(民国廿七年)止,校址一直在中街考棚(今古南镇中山路小学),中一班到中六班的学生均在这个老校址毕业。1939年(民国廿八年),因避日机空袭,校址几度搬迁,先后迁徙永新张家沟、北渡南山坪,城里的城隍庙(现县粮食局内)。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起,始在城西官山坡(即欧家湾,今实验中学)修建数幢木架瓦盖平房作为固定校址,并设女生部于连城庄。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吴克家接任校长,应各方之企,增设高中班。此时高中男女生共50余人,更校名为“綦江县立中学”(因属完中),并制题校训“持身以谨,对人以诚;治学以恒,立事以勤”。全校学生除上正课外,初步开展了球类、越野、演讲、生产、壁报、歌咏等课外活动。高中校舍建成后,用余屋一间陈列书报,供师生阅读。1949年(民国卅八年)11月27日,綦江解放,解放军接管了学校。此时,学校共15个班,在校生566人,高中3个班,学生121人,初中12个班,学生445人,教职工47人。綦江中学从1910年成立至1949年,其间虽几起几落,断断续续,几迁校址,数易校名,但学校的体系始终未变,共办初中男生班到第三十班,毕业24个班,约1000人;初中女生共办到第二十班,毕业14个班,近300人。五、綦江中学的新生和发展(1949-2010)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派姚大年任校长,接管綦江中学。姚大年是解放后的第一任校长。1950年3月,奉川东行署指示,改校名为“川东区綦江中学”。在欧家湾(现实验中学)扩建运动场,整修校舍,校容校貌大为改观。1951年,由欧家湾(现实验中学)迁到现校址(新山村48号),上级拨款建成红砖楼 (内有五间教室、十间办公室、一间会议室)和青砖平房(内有四间教室、两间教员办公室)。1952年,恢复高中招生。改春秋始业为秋季始业。1952年,更校名为“四川省綦江中学”。1954年,上级再次拨款建成“五四”教学大楼(共有教室16间)和可容320人的女生宿舍。1959年,綦江划归四川省重庆市管辖,更校名为“四川省重庆市綦江中学”。1960年,国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又拨款建成六零教学楼(共有教室12间)和可容500多人的男生宿舍。1966年,全校占地面积达150多亩,建筑面积近一万平方米。课桌、黑板全部换新,图书馆、实验室拥有价值三十多万元的设备,高初中理化生课全部皆开设实验。1988年,更校名为“四川省綦江中学”,为四川省重点中学。1997年,重庆直辖,学校随即更名为“重庆市綦江中学”,为直辖市首批重点中学。是年学校用于电化教学和文印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共34万余元。新设语音教室,可供外语、语文、音乐等学科上课。18个班开设了微机课,配有专职教师二人,对近百名教师进行了计算机使用方法的培训。学校购进一台一体化印刷机,教学资料的印刷得到解决。新图书室和资料室,面积共2436平方米,馆外绿树成荫,室内设施完善,光线充足,空气清新。1995至1996年,用于购书之费用达12.8万余元。目前藏书七万四千多册,报刊杂志120余种,凡《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所列24类书目几乎都有。到2010年,学校占地近200亩,校舍面积66631平方米,有初、高中8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400人,教职员工331人。
浏览 1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