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第一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10-26 06:36

学校简介台山一中坐落在著名侨乡台山市台城镇城东石花路1号,校园占地面积100,750平方米,建筑面积58,657.3平方米。校舍依山而立,建筑物巍峨雄伟,古朴典雅与现代流派兼备,颇具中西合璧的风格。校园设施齐全,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绿化覆盖率达65%,素有“园林式校园”之称。195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被确定为广东省七所省重点中学之一。1982年被定为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排球)学校,1989年初实施校长责任制,同年被国家教委命名为(第一批)全国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1993年被省教厅评定为广东省首批完全中学一级学校。1994年与澳大利亚亚拉腊中学和马莉仁书院结为姐妹学校。从1996年起,向完全高中转制,至2006年,有高中60个班,学生3000多人,其中住校生1,800多人,全部入住套间式宿舍;教职员工230人,其中高级教师40人,一级教师67人。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从1990年开始已连续多年从美、英等国聘请外籍教师任教。[1]历史沿革进入台中校园,就会被她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深深吸引:教学大楼为钢筋混凝土平屋顶结构,平面呈“山”字形,由门楼、南院、北院三部分组成,门楼正面采用8根标准的希腊式爱奥尼亚柱,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正方形、椭圆形、长方形的窗子布局精当,和门楼正面的设计和谐统一,拱形花饰顶饰古朴庄重。进入教学楼南院、北院,中间是庭院式的布局,分开众多教室,采光合理,使教室光线充足,而空间层层递进,营造出空间的美感;庭院中间种植有各种绿树红花,在繁花盛开的季节,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可以通过观赏绿树红花缓解紧张的心理;庭院两旁的教室以黄色为主色调,古朴宁静,周围树木芬芳,书香氤氲;在门楼前方的操场上有纪念石笔,据说是为了颂扬赵宗坛、李勉辰、黄笏南等艰苦筹募和督办建校者的功绩,纪念石笔由五块石头叠加而成,造型简洁,庄重永恒。教学楼细节之处透露出浓郁的欧陆风情,在窗台边设有窗钩,窗钩造型新颖独特,为一戴草帽的美人鱼,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洗练,轮廓虽然已经模糊,但神韵依旧,美人鱼神情安静恬然,学校的创办者对一个窗钩均细致选择,可见当初建校者是多么心细。教学楼依山而建,通过教学楼后面的楼梯就是纱帽山,山上小径如网状,平铺在沙帽山上,林木葱茏,鸟鸣四起。图书馆隐没于密林之中,红墙绿瓦,重檐攒尖顶,在檐面、墙面、栏杆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鱼吻”、“莲花”图案,二楼檐口则用简化型斗拱装饰,突出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时空透视台山一中创立于1909年,最初以台城文庙(台城镇二小旧址)为校舍。1915年,时任加拿大华侨学校教习的黄笏南回乡省亲,与台中校长黄明超相见,黄笏南看到破败不堪的校舍,欲重建校舍,其实,四年前台中首任校长就欲迁新校址、建新校舍,因缺乏资金一直未能如愿,黄笏南与黄明超两人一拍即合,详细商谈了募捐建校的事宜。黄笏南返回加拿大后,把募捐筹资建新台中的事告诉了加拿大副总领事赵宗坛,得到赵宗坛的大力支持,但受一战影响,募捐建校一事曾一度搁浅。1919年,赵宗坛向旅加华侨宣传转达关于兴建台中新校舍的意愿,第二年,加拿大多伦多宁阳余庆总堂成立,并捐建台山中学总公所,后逐步在加拿大成立70多所劝捐分所,遍布加拿大各城市。捐资建校得到加拿大华侨的大力支持,仅几个月,便有9323名华侨捐加币249596元。1921年,总公所委派李勉辰等回国督办建校,李勉辰等亲自到上海、北京乃至日本等地参观,黄笏南等则在广东省内巡回参观,然后集各著名学校建筑之所长,规划学校建筑布局、风格。1926年5月24日,台山一中初中部校舍举办开幕典礼,典礼盛况空前,当时省、县政府以及江门军政人员,和本邑工农商各界人士3万多人,云集主楼门前,赵宗坛作为大会主席,代表旅加华侨,把新校舍的钥匙授给台山人民代表,作为教育人才之用。赵宗坛请蔡元培为校园题字,蔡元培浑厚的笔迹成为台中历史的一部分。“旅坎华侨之金钱,贫苦工人之血汗也,当其质田宅,备资斧,离父母兄弟妻子,远适异国,即席外洋,自食其力,有十数年或数十年者,然后积此蝇头微利,非若素封之家,仓廪实,府库充,有余资以供其豪举也,然一动以教育储才,经济富国之说,则仗义输金,闻风响应,和群力以赴其所欲达之目的,其爱乡土爱国家之观念,何其深且挚哉。”这是赵宗坛《旅坎拿大台侨捐建泰山中学校碑记》中的一段话,真实再现了华侨捐资办学的爱国情怀。1936年,旅美华侨又捐资24万余美元建成高中校舍,主要建筑包括图书馆、宿舍楼、喷水池等。学子忆旧对于今年刚从台中步入大学殿堂的学子而言,母校在他们心中依旧魂牵梦绕,风情万种。她们的大学生活充实而忙碌,虽然“很ENJOY”,但母校有时总会想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美丽,那里的植物都很美啊。”华中科技大学的赵艳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山大学的朱丽梅则说:“怀念台中的古树、林荫小道,我现在就读的中山大学新校区,还比较‘年轻’,缺少台中具有的那种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另外,朱丽梅认为,台中的老师教学非常有耐心,高三时光短暂,平时老师会和同学一起聊天,师生间互动非常好,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大大缓解了压力。中国政法大学的林文樱说,她目前还和高中老师保持联络,空闲时发发短信,老师是自己很熟悉的朋友,在老师的引领下,班集体学习氛围很浓厚,学习变成一种乐趣。赵艳桃还十分怀念教学楼庭院中的那棵鸡蛋花树,“我们班正对着它,刚上高三时,窗外有颗鸡蛋花,开得很灿烂,老师说,到鸡蛋花再次灿烂盛开时,就是我们高考的季节。老师说,你们考得有没有这颗鸡蛋花好呢?看看它吧,多么灿烂!所以,每次看到它,我都对它很有感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李妍认为最值得留恋的地方是后山,每当茶余饭后,可以到那儿散步,在石凳上和同学聊天,舒缓情绪,活跃思维。她说,后山的凤凰树很多,凤凰花开时,就是考试的季节,等到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就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我们那一年凤凰树开得非常茂盛”。学校学子建校以来,培养出毕业生5万多人,据不完全统计,旅居78个国家和地区的校友超过1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华侨、港澳同胞、各界贤达、社团和海内外校友捐资3,000多万元,用于校园校舍建设和设立奖教奖学基金。国内外成立校友会20个,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达1千多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蔡睿贤,中国音协前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李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前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前主席黄新波,中国科技大学前副校长李云扬等。学校特色台山一中的校风是“爱国爱校,勤教勤学”,教风是“勤、严、爱”,学风是“勤、严、活”。学校长期以来坚持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教法和学法上不断探索改革,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办学特色。台山一中的一系列办学经验,特别是校园校舍建设、学校管理、学法改革、培养青年教师、体育工作及勤工俭学等经验都曾在广东全省推广。学校荣誉由于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83年以来,学校先后12次被评为全国的先进单位,45次被评为广东省的先进单位。多次教育评估均被广东省教育厅表彰,95年荣获广东省首届侨资学校办学优秀成果奖唯一的特等奖。由于办学有特色,台山一中已被收入到《中国著名中学》、《当代中国——华侨教育》、《教育大辞典》及《中国地方名校》等教育专着中。学校为加强同世界各地和社会各界校友的联系,办有校刊《台中校友》,1995年荣获广东省侨刊三等奖。今天,台山一中正朝着全国一千所示范性高中的目标迈进。建校史略第一次高潮台山一中创立于一九〇九年,最初以台城文庙(台城镇二小旧址)为校舍,当时文庙内只有大成殿、五王殿、尊经阁和明伦堂四座小建筑。一九一九年冬至一九二六年,因形势发展的需要,由当时的黄明超校长函请旅加拿大邑侨并通过中国驻加副总领事赵宗坛等发动邑侨捐加币二十四万多元,建成校舍一万四千三百六十平方米,这是第一次建校高潮核心工程。瞻前顾后,大事记略如下:一九一一年春,在第一任校长岑锡祥的建议下,全县绅耆开会,决定变卖王侯遗爱祠尝田,购买纱帽山南段之西侧的黄李园为校址,即现在的校址。一九一七年秋,第二任校长黄明超向香港台山商会借款二千五百元,将文庙东斋后园建筑宿舍,明伦堂后地建筑自修室,校舍稍见宽敞。一九一九年冬,黄明超校长函请旅加拿大邑侨筹捐建校经费,由加拿大华侨学校教习黄笏南和中国驻加副总领事赵宗坛向旅加邑侨传达黄明超校长来函之原意。一九二〇年,加拿大域多利埠宁阳余庆总堂首先成立捐建台山中学总公所,后来逐步在加拿大各埠七十多处成立劝捐分所。首先由林德绍翁捐加金一万元,李勉辰翁捐加金五千元作为带头,后来黄良滋翁和黄良润翁两兄弟合捐加金一万元作为响应,在他们的带动下,仅几个月,便有九千三百二十三人踊跃捐献,共捐得加币二十四万九千五百九十六元。其中捐款较多的有一千六百多人,分别获得政府发给的金色或银色嘉祥奖章。一九二一年,加拿大建校总公所派李勉辰、黄笏南、马香谱等先生回国,督办建校。一九二四年十月十日,旅加邑侨举行捐建校舍奠基礼。同时由在校师生捐建纪念碑一座于大操场中,黄明超校长撰文,详记旅加邑侨之丰功伟绩。一九二六年新校舍落成。五月廿四日举行开幕典礼,后来就定这一天为校庆日。新校舍计有主楼一座(现称教学大楼),楼内现有教室四十四个,另有大小室三十一个,分别作各种办公室、贮物室等,还有二层的大礼堂一个,能容二百人开会的纪念堂一个,与纪念堂同样大小的中厅两个,南北院小厅各一个,贮物用的土库一个(相当于三个课室的大小)。并请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为教学大楼题匾“台山县立中学校”。另建三层楼大宿舍一座(即后称第三宿舍),其中地下为一大土库,一楼、二楼和三楼作宿舍用,内有学生住房三十二间,教师住房十六间,大浴室四间,厕所三间。两层楼膳堂一座。卫生室一座。碉楼一座。大水井一个。抽水机房一间。山顶自来水贮水池一个。另在大操场南边建大水厕一间。一九二九年春,第八任校长黄铁铮向全校师生总动员,分别向学生家长、本县乡亲及省港、澳乡亲进行大规模募捐运动,所得之款,除购买一大批图书和教学仪器之外,还在学校南边建造了用瓷砖砌里的游泳池一个,游泳池更衣室一座。凿大水井一个,盖抽水机房一间,以解决游泳池的供水问题。与此同时,加拿大建校公所拨款在学校北边荒地开辟校园(内有金鱼池、假石山及种植各种树木,今已毁)、建校门(今已重建)、号房(已拆迁到对面即校门南边)、应接室(已拆迁建在校门南边)和乐育亭。工程从二月开始,至九月全部建成。同年稍后,加拿大建校公所将建校余款拨回,建两层楼宿舍(即后称第二宿舍)一座。一九三〇年春,学校再建凉亭一座,名曰“亭亭”。这一次建校高潮,从一九一九年冬至一九三○年春,经历十年,为台中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第二次高潮一九三〇年秋至一九三六年十月,因筹办高中,黄铁铮校长亲赴美国长达两年多,发动邑侨募捐建校经费达美金二十四万余元,建成高中校舍三千三百五十六平方米,这是第二次建校高潮的核心工程。主要大事记计有:一九三〇年秋,黄铁铮校长亲赴美国,发动邑侨募捐建校经费。一九三二年冬,黄铁铮校长由美募捐回校,得美金二十四万多元。一九三三年春,成立旅美邑侨建校公所,是年开始建筑高中校舍。一九三六年十月十日,高中校舍建成,举行落成典礼。新建校舍有三层楼图书馆及博物馆一座(现全部用作图书馆),三层楼高中课室一座(现改作第一宿舍),两层宿舍一座(现称第四宿舍)。喷水池一个,并在宿舍楼前建筑一座牌坊,请当时国府主席林森先生题匾“台山县立中学校高中部校舍”。旅加邑侨捐建的校舍,除第二宿舍为红墙绿瓦式建筑外,其余皆为钢筋水坭框架结构西式楼房,旅美邑侨捐建的校舍,全部为红墙绿瓦式的楼宇。一九三七年五月,邑人黄锡五捐款建钢筋水坭旗杆一支,立于大操场,高十八米。一九三七年六月十五日,本校师生捐建的“旅美邑侨捐建高中校舍纪念亭”落成,举行开幕典礼。第九任校长黄炽云撰写碑文,详述旅美邑侨建校之丰功伟绩。这一次建校高潮,从一九三○年至一九三七年,历时七年,至此,台中的校园校舍建设,已基本齐备,完全适应了当时的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校园宽广、校舍宏伟壮观、,其后四十年虽少有建设,但乃不失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因而,195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广东省的七所重点中学之一,招生范围扩大到整个粤西地区。第三次高潮一九七八年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文化教育建设高潮的到来,使各地教育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台山一中不管校舍或教学设备都落后于省内先进学校,这种落后局面,刻不容缓要迅速改变。当时县领导及县教育局领导十分重视,此间曾多次拨款维修校舍及增添急需的教学设备,但仍感十分不足,乃决定千方百计发动社会力量,帮助解决困难。一九七九年,当学校决定隆重纪念建校七十周年,藉此机会发动海内外校友及乡亲支持学校时,县领导立即答应把一中七十周年校庆定为全县一项对外活动,并成立领导班子统一抓起来。学校决定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石灰砂浆封闭的纪念碑、匾等全部揭封、恢复原状,以颂扬海内外热心人士建校功德。县领导还发动县在台城召开的侨务工作会议暨归侨侨眷代表会的代表七百多人,全部到我校参观我们揭封纪念物的情况,大家反应良好,纷纷把消息传出海外各地。为迎接七十周年大庆,县府拨款十四万多元,为学校初步整容,新建壮观的大门口及门口至大楼宽阔的水坭校道。把教学大楼正面批上石米,其他墙壁粉刷一新。?两次大庆大发动。七十周年、八十周年纪念活动都很隆重,都是县统一领导,作为县对外活动的一次大行动。接待、交通、食宿等经费大部分由县负责。七十周年回校庆祝的国外嘉宾有三十多位,港、澳嘉宾八十多位,国内嘉宾八十多位,还邀请中国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国新闻社、南方日报社、广东电视台、广东省广播电台、广东画报社等单位派出记者、摄影记者三十多位参加。中央乐团在李凌团长带领下三十多人来校参加,广州粤剧一团九十多人也来参加庆祝活动。由于有七十周年的发动基础,八十周年校庆来校庆祝的旅美、加、港、澳嘉宾及校友达六百多人,国内外校友近一千八百人,这次校庆活动在新剪彩的马兰芳礼堂举行。八十二周年校庆时,甄潮蔚学长还特邀粤剧界前辈红线女参加,并带领广州小红豆粤剧团来校演出。每次校庆,校友、嘉宾都对学校表示作贡献,而且也付之行动。两个献礼活动掀起了第三次建校高潮。为向七十周年大庆献礼,以伍星耀学长(当时任一中副校长)为首发动台城地区校友捐资人民币三千九百多元,在旧水电房前建一个校友亭,开了校友捐建校舍的先河。七十周年活动之后除上级拨款五十六万元及学校拨款十七万元建的校舍外,另计有伍舜德、马兰芳、黄乾亨、黄乾利、黎显儒、谭达贤……等嘉宾、校友独资或合资捐建的校舍七幢,合计建筑面积五千三百零五平方米。八十周年大庆,台山校友会于一九八七年发起向全世界校友倡议建校友楼向母校建校八十周年献礼。全世界校友一呼百应,结果校友楼于一九八九年落成剪彩。面积达二千二百平方米,耗资人民币一百一十万元,入捐册近二千人。八十周年纪念活动以后至一九九八年底止,除上级拨款一百五十万元,学校拨款五十八万元之外,伍舜德马兰芳伉俪、伍威权冯佩玲伉俪、伍伟民、伍伟国昆仲、甄潮蔚黄淑英伉俪、香港台山商会、南加州校友会等乡亲、校友、社团等独资或合资捐建共十一幢,合计建筑面积二万二千四百九十六平方米。七十周年以后至一九九八年底廿年来由上级拨款、学校拨款、华侨、校友捐建学校校舍总面积达三万五千零四十平方米,其建筑面积是第一次建校高潮的2.4倍,是第二次建校高潮的10.4倍。从一九七八年起至现在,华侨、港澳同胞、社会各界贤达捐资助学热情高涨,各级政府的投入不断加大。学校本身和在校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校园校舍建设未曾停顿过,大大小小主要项目繁多,统计有:一九七八年起至一九八四年,学校几经艰辛,在当时县的领导及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长期作战,终于把学校的校界长城(校界石围墙)建成。围墙长一千三百五十米,离地面高二至四米,墙顶宽六十厘米,入地深五十厘米至一米,底宽一至二米,全部用水坭沙浆砌大石,十分稳固。一九七七年冬至一九七八年春,县教育局拨款一万八千元,建校门至大厕所(现校友亭前面)一段的大围墙,长二百多米,最高处达四米多。另建校门左侧暗渠一条。一九七八年,建地震测报站一座于北操场边(现已迁往地理园内)。一九七九年,余晴校长向县府力陈大规模庆祝建校七十周年的理由,遂得县府批准校庆计划,省教厅、地区教育局、县教育局和县府均对校庆拨款,总数达十四万余元,除把全校门窗修葺一新外,还把原校门拆去,在原处重建一座新校门。建校门北侧围墙一段,长约七十多米,筑校门至北院前的宽阔水坭路及第三宿舍(即伍威廉楼)旁至第一宿舍前的水坭路。建南操场靠第三宿舍(伍威廉楼)一侧的水坭护坡梯级一段,把膳堂加高一层(三百九十六平方米),成为三层建筑物,教学大楼正面批荡石米。一九七九年春,台城校友为庆祝母校建校七十周年,发动募捐,得款三千九百多元,于同年冬建“校友亭”一座。伍星耀副校长撰写碑文,详记台城校友的贡献。(该亭原在伍舜德楼东侧,后因建筑需要而迁往大操场南边)。一九八〇年春,学校变卖校办工厂不适用之大冲床,得款五千余元,续建学校围墙一百多米,围墙从原大厕所(今校友亭侧边)旁起,沿原水稻田伸延,绕过原游泳池外至原卫生室(现卫康阁)旁止。一九八〇年夏,行将毕业的七九秋升大班、八○春升大班,七八秋高及七七秋届学生,捐款二千元,建造水坭石米椅四十八张,遍布校园。一九八〇年秋,建现操场靠卫生室(现卫康阁)一侧的水坭梯级一段,作球场看台用。一九八一年夏,为美、加华裔暑期夏令营在台山开营作准备,县府拨款一万元,在原大厕所旁再建一座较高级的厕所,(现已拆除)并筑第三宿舍前(伍威廉楼前)至厕所的水坭路一条,与一九六二年筑的大水坭路相衔接。与此同时,行将毕业的八○秋升大班,七九秋高及七八秋届学生,捐款三千四百七十多元,除建南院与第三宿舍(伍威廉楼)之间水坭梯级、石基及梯级前的水坭路外,还续建南操场之石护坡两段,一段是膳堂侧两石梯之间,另一段在卫生室(卫康阁)旁,使南操场大为改观。一九八二年春,县教育局拨款三万元,另旅加、美邑侨捐给我校七十周年校庆之贺金八千余元,加上一九八○年五月至一九八一年春美、加、港三地邑侨和校友捐献的三千多元,合共四万二千多元,建两层文艺楼一座于北操场尾。该楼在夏天建成,面积为三百八十六平方米,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凌学长题匾。一九八三年,拆去学校在南坑的校办农场校舍,运回材料建校办工厂的仓库,与原校办工厂厂房连成一体,面积达三百零六平方米。(现已拆除,改建成教师活动中心楼)一九八一年十一月,本校纱帽山顶之蓄水池加盖三合混凝土水坭板,以防污物而重卫生。一九八二年七至九月,县府拨款五万元在南院天台覆盖一层钢筋混凝土,并加隔热层一千五百五十平方米,除隔热外还防漏水。一九八二年夏,行将毕业的八一秋升大班、八○秋高及七九秋三个级学生,捐款四千四百四十二元一角五分,续建南操场第二宿舍(现为昆仲楼)旁一段之石护坡。一九八二年八月教育局拨款第二次修葺第二宿舍瓦面。因漏水,全部拆去瓦面重新盖过。(现建为昆仲楼)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四日,本校与附城公社东门大队东和生产队达成我校卫生室(卫康阁)西南边地界协议。一九八二年十一月,校门横匾,用云石刻上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廖承志同志题的校名“台山第一中学”。一九八二年,学校拨款三万元在新膳堂后面建锅炉开水房一座,面积四十三平方米,专人烧开水,供应全校师生每天饮用开水。(现已拆除,全校师生以电热开水器供应开水)一九八三年夏,八二秋升大班、八〇秋两级学生。捐款二千六百一十九元三角四分,续建南操场新膳堂旁一段之石护坡。一九八三年十月,学校垫款人民币三万元建成“台山一中综合服务部”一座,位于原传达室与原大水井抽水机房之间,二层楼房,面积有二百多平方米。一九八四年五月,旅港校友黎显儒学长捐小车一辆给学校,后转作建该楼之资。故定名为“黎显儒楼”,以资留念。谢永宽同志题匾。一九八三年,县府拨款人民币一十五万元,于九月动工建新膳堂一座,位于校办工厂(现教师活动中心楼)后面,面积达一千零一十平方米。一九八四年三月竣工,四月交付使用。(原两层后加一层改为职工家属宿舍。(因教职工家属已迁入教师活动中心,现已改为5个学生宿舍套间房)。一九八三年夏,香港陆海通公司总经理、著名实业家、慈善家伍舜德先生的夫人,旅港校友马兰芳女士(廿一秋乙班)捐款港币一十五万六千元,人民币二万二千元,建“马兰芳楼”一座,以作化学实验室用,并于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六日破土动工。该楼三层,有六个实验室,三厅两房,共七百一十九平方米,由台山水步工程队承建,于一九八四年七月十日竣工,同年十月启用。省长刘田夫题匾。副省长梁威林也题匾放在室内。同一时间为搞好该楼外围建设,续捐人民币一万元建楼前空地石挡土墙及第一宿舍东侧上该楼的一段水坭行车道。开创了华侨、港、澳同胞中的台中校友解放后独资捐建实验室的先河。这也是伍舜德先生家族对台山一中校舍的首次捐建。一九九二年再捐人民币十五万元,将该实验楼全面装修,并改建阶梯课室、装修教师准备室、添置演示厨、各室抽气厨、实验桌椅等设备一批,使之成为当时全省一流的化学实验楼。一九八四年夏,我校八三秋升大班、八一秋高、八一秋三届学生,捐款五千二百二十元零七角十分,续建南操场东面整段石护坡。一九八四年十月,在南操场旧游泳池侧建体育馆一座,长四十八米,宽十八米,面积八百九十一平方米,檐高九米。该馆为简易钢架结构,铝合金盖顶。事因我校男子排球队于一九八一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中学生排球赛荣获“三好杯”分区冠军,决赛亚军。归来时,在省的招待会上提出要求建体育馆,加强训练,得到有关领导的支持。由省教育厅拨款九万元,江门市教育局拨款二万元,台山县政府拨款五万元,台山教育局拨款四万七千元,合计人民币二十万七千元建造。该馆于一九八五年五月竣工。“体育馆”牌匾是前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廖承志同志所题。一九八五年夏,我校八四秋升大班、八二秋高、八二秋学生捐款六千一百二十五元九角五分,续建南操场靠近第一宿舍的一段石护坡,并重建上南操场及下南操场之间的梯级及两梯级之间的水坭路,使梯级斜度变小,使水坭路加宽。南操场石护坡工程,历时六年之久,至此全部完工。一九八五年建造地理园,地理园坐落在第四宿舍北后侧,占地面积二百二十五平方米,内设各类地型地貌模型,气象测报台两个,风向仪一座,后墙还绘了世界地图和本国地图,紧密为教学而设计,并由张敬文组长亲自带领学生一起制作,除水坭通道及模型矮墙体之外,园内所有模型全部由学生自己绘制。一九八七年上学期广东省教育厅召开全省重点中学生物园和地理园会议,就以我校为现场,周国贤厅长称:是园及露天课堂堪为全省中学之一流设施。一九八六年十月旅美校友余洁鹏、余子秀、翁秋珠、雷玫瑰、陈锡森捐款折人民币一千四百六十六元六角四分筑起周围的铁枝栅栏。(原来是用竹枝为栅栏)一九八六年卅二春甲班旅美、加、港及国内校友二十人,共捐美金八千三百五十元,建立“生物园”及“露天课堂”,地点选在第四宿舍北面的山凹。该园于一九八六年上半年建成,占地三千平方米,露天课堂于同年九月竣工。生物园内建房三十一平方米,露天课堂六十五平方米。一九八六年建“汽修路”。该路由台山汽车修理厂、台山建筑第二设计室,台山房地产公司、台山建材公司义务建成,该路由二建路边至八三路边长约四十米。一九八六年建“八三路”,由八三秋高、八三秋毕业班同学共捐资六千六百三十四元三角二分,为母校建造“八三路”永留纪念。该路由图书馆前南侧至甄潮蔚黄淑英伉俪楼门口。一九八六年九月建“一建路”,该水坭车道是台山建筑一公司义务建成,由马兰芳礼堂门口北侧起至马兰芳礼堂后门北侧止。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建“日显路”,该路由一舍前至半山操场水坭车道南边起至学校汽车房门口止,该水坭车道由旅加黄日显(卅七秋高甲)学长捐资人民币一千元建成。一九八六年四月建“二建路”,该水坭车道是台山建筑二公司义务建成,由图书馆前南侧至马兰芳楼门口止,该车道是连接一舍东侧上马兰芳楼的车道。一九八七年建“八四墙”。该墙是八四秋高、八四秋、八六秋升大班共捐资人民币九千零四十元八角六分建造。位于第一宿舍前作挡土墙,该地段以前经常塌方,长期流出地下水,路段烂坭多,由三舍去半山操场十分困难,经整治后,现在可以通行汽车了。一九八七年五月,广海渔业钢丝绳厂与广海海洋大厦合捐资七千元建成水坭篮球场两个,位置在第三宿舍南侧。一九八七年拆迁体育馆。为腾出空地建筑宏伟的马兰芳礼堂,学校拨出七万五千元,把原体育馆拆迁到半山操场(现体育馆后面)。并填埋原已废弃的旧游泳池,马兰芳礼堂建筑工程旋即计划动工。一九八七年底,谭达贤先生捐港币五万元给文艺楼加高一层,因前段曾捐电脑等多项设备及办学经费十万港元,征得谭先生的同意,学校决定将整座三层的文艺楼以“谭达贤楼”命名。同时调整谭先生原捐助的设备。三层总面积为五百七十八平方米,由书法家秦生先生题匾。一九八七年,原在大操场西南角的大水厕,是一九二六年旅加邑侨捐建校舍时的配套工程,但已残烂,屋顶出现多处裂缝,学校决定拆除,另在教学大楼后面的山边建一座大水厕。由县府直接拨入人民币五万元,县教育局拨入人民币九万五千元,合计人民币一十四万五千元,新建两层大水厕。面积达一百九十八点七二平方米,面积比旧厕大得多。有梯级从图书馆前的喷水池直下厕所二楼和地下,厕所外墙贴纸皮石。。一九八七年,原四舍侧厕所残烂不堪,故教育局拨款三万元将其拆除,迁到生物园前重建一个标准的卫生水厕。建筑面积六十八点三四平方米,自此学校结束了不卫生厕所的历史。一九八七年建教学大楼后边挡土石墙。由于新建的大水厕建在山边,时有塌土之危,为确保安全,及巩固北院天桥的基础,兼整治校园,学校拨款一万二千六百多元建了石护坡。一九八七年建南院二楼至后山天桥。为方便在南院二楼上课的学生往返图书馆、马兰芳楼、第一、二、四宿舍和新厕所,由学校拨款人民币八千元建成此天桥。一九八八年八月建“黄笏南纪念楼”。第一次建校高潮的建校功臣黄笏南先生之公子、旅香港大律师、香港太平绅士黄乾亨先生及旅港实业家黄乾利先生兄弟俩,于一九八六年捐助港币二百七十五万元,四成用作修葺旧校舍,六成兴建黄笏南纪念楼。此楼于一九八八年八月落成剪彩,原省委书记任仲夷题匾。全楼面积三千六百五十平方米,主楼五层,副楼四层,是一座综合性实验大楼。内有实验室十六个,仪器室十一个,大型电教室及阶梯室各一个,宿舍房五个,陈列室、科技展览室、接待室各一个,楼内有假石山、喷水池、小花园,环境优美。一九八八年学校拨款八万元,在黄笏南纪念楼后面空地建造了一个铁架、铁皮顶、结构水坭地面的大型单车保管棚,面积五百平方米,并于石围墙靠黄笏南楼后面的一段开一大门口,方便单车不经校门口直接通街外出入,平时关闸,放学开闸,专人管理,既安全又方便,解决了校内学生单车乱停乱放一大难题。一九八八年由于建校友楼的需要,要填平旧时赖以抽水供应全校的大水井,拆除抽水机房,故在北院之北乐育亭前,上四舍的石级边小空地建一蓄水、抽水池及水泵房,把积蓄的自来水抽上山顶水池使用,体积为五十立方米,机房建筑面积四十平方米,此全封闭蓄水池是台中校友、市农委水利工程师黄炳森学长(五五秋高(5)班)义务设计绘图。此工程学校拨款四万元。一九八八年修理水坭大旗杆。立于大操场的旗杆,因历史悠久,长期风吹雨打,部分水坭崩裂,离杆顶三分之一处已弯曲,学校耗资二千元,加钢圈外批浓水坭重修,旗杆外层磨石米,使旗杆焕然一新,并把升旗台扩宽重新批上水坭,加几级,以便于上落升旗台。一九八八年,卅二春甲班旅美、加、港校友廖洪泽、黄洪卓、叶自强、黄崧年、李宽球、伍丽屏、雷立德、李超议、雷仍根、邝炎庆、伍佩贞、邝惠光等十二人,为向建校八十周年献礼,特捐人民币二万五千元,在第四宿舍北侧建一小花园,名曰:“明苑”。内有石椅、石凳、石台,还有花圃,四周以铁栏杆围绕,前面建一漂亮的门楼。“明苑”是卅二春甲班校友继捐生物园和露天课堂后,第三次对母校作出的贡献。一九八八年修筑“八五路”。为配合体育馆拆迁,需建一条通向体育馆的宽三米,长二百多米的水坭路,耗资人民币一万二千八百五十五元,除一九八八年毕业生捐款一万一千四百零九元外,不足部分,学校补足,因一九八八年毕业生是八五年秋升上初、高中的,故命名为“八五路”。一九八九年“马兰芳礼堂”落成剪彩。旅港乡亲、香港陆海通公司总经理、著名实业家、慈善家伍舜德先生的夫人马兰芳学长捐建“马兰芳礼堂”一座,坐落于旧卫生室(现卫康阁)前面,耗资人民币二百一十五万元,建筑面积二千七百五十平方米,固定座位一千八百三十二个,是全市最大、座位最多的礼堂,由台山高级建筑师苏育人校友设计,原省长叶选平题匾,为我校解决了过去全校性集会受天气影响难题,伍先生、马女士伉俪还另捐十万港元,亲自在香港订制一套先进的舞台设备运回来,并在香港雇请工人回来安装好。一九九○年还在礼堂外再捐建一座三十点二六平方米的高级卫生间,与礼堂配套。为保养好该礼堂,于一九九五年还另捐助礼堂维修基金人民币一十万元,这是伍舜德先生家族对一中校舍的第二项捐建。该礼堂曾列入“台山风光”景点,上了一九九○年挂历彩页。一九八九年“校友楼”落成剪彩。“校友楼”是台山校友会于一九八七年向全世界台中校友会发出“建校友楼一座,向建校八十周年献礼”的倡议后,海内外校友一呼百应,捐款百万,名列捐册者近二千人,建筑面积达二千二百平方米,总造价人民币一百一十万元,该楼坐落校园西北,原大水井及抽水机房的位置,是六三秋高(2)校友、珠海市城市规划局局长余荣霭校友设计(现已任副市长)。该楼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全部铝合金门窗,白水坭水磨石地板,当时省委书记林若为该楼题匾。曾列入“台山风光”景点上了一九九一年挂历彩页。一九八九年,为提高教职工及家属住房的生活素质,学校将新膳堂设施搬回旧膳堂,学校拨款十九万元,把新膳堂改造成分户有套间的一房一厅、有厨房共计四十个小套间宿舍楼,并在原基础上再加一层,原面积为一千零一十平方米,加层之后为一千五百五十九平方米。一九八九年,建筑半山操场边的挡土墙和暗渠。由于一舍三级化粪池厕水,过去是园田村农民取作肥料,后来少取了,必须把污水引出,故在一舍前东边建一暗渠引污水到半山操场外的排污道暗渠流出,并在渠边筑石墙一则固定渠位,二则保护半山操场,计耗资一万八千三百元,由一九八九年应届毕业生捐款一万六千一百二十七元,学校拨入二千一百八十三元完成此工程,因一九八九年毕业生是八六年秋升上初、高中,故命名该挡土墙为“八六墙”。一九八九年山顶“云阶”落成剪彩。”云阶”是旅港乡亲雷登先生捐资建成,是与塔亭组成山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阶本身分为两个部分,西云阶为正云阶,从图书馆旁起步,经过旧蓄水池,直上塔亭。正云阶宽一点五米,共有五十八级,每隔若干级便有一个平台,共有十一个平台。南云阶为侧云阶,从马兰芳楼旁起步,直上塔亭,侧云阶宽一点二米,共有六十四级,隔若干级有一个平台,共有九个平台。一九九〇年八月“八七路”建成。该路由图书馆北侧直通上水塔凉亭的水坭车道,是八七秋、八七秋高、八九青年班共捐资一万五千四百七十六元三角二分建成。一九九一年八月建成“八八彩砖坪”。该坪是八八届高初中及九○青年班,为净化校园、美化环境,合共捐资一万九千二百五十一元九角六分,将教学大楼与校道之间九百余平方米空地,全部铺上六角彩砖并在砖逢中种上青草,十分美观。一九九一年,旅加卅五春初、卅八春高校友、温哥华商业巨子、著名实业家甄潮蔚学长伉俪捐建的“甄潮蔚黄淑英伉俪楼”A座落成剪彩。此楼由甄学长伉俪独资捐款人民币四十万元建成,建筑面积八百九十平方米,楼高四层,有套间房二十二个,床位共一百七十六个,各套间房均设有浴室、卫生间、台椅和行李架,还有阳台,前省长梁灵光为该楼题匾。该楼建成后,是我校第一间由海外校友独资捐建的、高标准的学生宿舍楼,开捐建高级学生宿舍之先河。一九九一年于谭达贤楼后面石墙边建校办工厂简易工人宿舍一座,占地四十六点八平方米。学校拨款一万元。一九九一年政府拨款人民币十六万,扩建厨房为两层,计三百八十平方米。一九九一年“塔亭”落成剪彩,塔亭是水塔与凉亭的混合体。该亭由旅美南加州校友捐款美金一万五千多元建成,一九八六年开始筹建,八九年奠基,水塔容量一百吨,塔底离山顶高十多米,凉亭面积达九十七点九平方米。此塔亭建成后加上原旧山顶一百吨水池,共可容二百吨的高水位蓄水,从此全校任何楼层都可以解决用水问题。还可以登上凉亭纵观全校面貌及台城全景,由于独特设计,成为山顶花园的主体建筑。本身也是学校景观之一,曾列入“台山风光”景点上了一九九二年台山挂历彩页。一九九二年,伍舜德楼建成前在校门口南边建造新传达室及收发室各一间,各占地面积一十七点五平方米,两室之间为会客厅。一九九二年重修主校道。教学大楼前水坭路乃校内交通要道,年久残烂,八九秋高、八九秋、九一青年班、九零秋高、九零秋、九一青年班共捐款四万二千零九十八元重修,故命名为“八九、九○主校道”。一九九二年陈策文先生捐资人民币一万元,设立台山一中电脑办公室,一九九三年又捐人民币二十一万元,购进IBM486电脑两台,IBM386电脑三十台,设置了台山一中大型电脑室,大大地加快了台中教学及办公手段现代化的进程。陈策文先生是旅港著名实业家,香港台山商会顾问,香港四邑会所理事长。一九九三年八月,“甄潮蔚黄淑英伉俪楼”B座落成剪彩。该楼是甄潮蔚学长伉俪继一九九一年捐建的“甄潮蔚黄淑英伉俪楼”A座(女生宿舍)之后的第二座建筑物,耗资人民币八十三万元,该楼坐落在第一宿舍西侧,建筑面积达一千六百平方米,楼高六层,为男同学建造了高标准的套间式宿舍,朱森林省长欣然为该楼题匾。一九九三年,教育局拨款二十七万元改造现400米跑道运动场,并将教学大楼前水泥路由宽3米扩至6米。一九九四年五月重修第三宿舍(威廉楼)至一舍水坭车道,该车道是九一秋高、九一秋同学共捐资二万八千七百九十九元重修,故定名为“九一路”。一九九四年学校拨款四万元,建成女生临时宿舍。为适应英语班外地女生寄宿需要,在谭达贤楼后面建一座临时女生宿舍,面积一百九十点八平方米,床位八十个。一九九四年五月,台山校友为纪念母校建校七十周年而建的校友亭,面积三十六平方米,因校园规划基建需要,学校拨款四万元,将它迁往大操场南端。一九九五年台山市府拨款一百万元,第四次维修教学大楼,进行全楼梁柱加固工程。一九九五年建造“九二坡”,一九九二年秋及九二秋高、九五英语班毕业前夕,共捐款人民币二万七千四百九十八元四角四分,于教学大楼北院之北上四宿舍石级南边,清除了杂草杂树后建一大石挡土墙,长三十米,最高距地面四米多,其中约有长五米的高度为一米。由于石墙与北院课室有四米的距离,所以建墙后课室空气及采光都比以前好。一九九五年十月伍舜德楼落成剪彩。“伍舜德楼”(教务中心)是旅港乡亲伍舜德先生捐资港币二百五十万元建造,楼高六层,建筑面积达二千八百四十八点三七平方米,坐落在校门北侧,除设备一流的行政办公室及各科级办公室外,还有高级接待厅、学术交流中心等,全楼高级装修,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为大楼题匾。这是伍舜德先生家族为台山一中校舍的第三项捐赠。一九九五年“黎显儒楼”新址落成剪彩。旅美、旅港、澳校友黎显儒学长捐建之”黎显儒楼”,原坐落在校门口北侧,后因原址规划他用,征得黎先生欣允迁建,于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九日落成剪彩。此迁建工程教育局拨款十五万元,面积二百七十八平方米,此楼是二层女生高标准套间宿舍,床位64个,坐落在第一宿舍后面,由解放后第一任县委书记兼第一任县长、广东省水产厅厅长谢永宽题匾。一九九五年教育局拨款十三万元于第一宿舍背后建卫生间一座,内设厕位及冲凉房。一九九五年十月,“伍威廉楼”落成剪彩。伍威廉楼是伍舜德先生马兰芳女士伉俪的公子伍威权先生,为纪念其先兄伍威廉先生而捐资港币三百万元兴建。该楼坐落在原第三宿舍(因经市政府有关专业人员鉴定,原楼属危楼,需拆除重建)。总面积四千三百平方米,首层为宽敞之“学生活动中心”,前座三层为九个规范之教室,后座四层为五十二个套间式宿舍。巍峨广厦,春暖响锤,金秋竣工。这是伍舜德先生家族为一中校舍之第四项捐赠。一九九五年十月,“昆仲楼”落成剪彩。昆仲楼是伍舜德先生马兰芳女士伉俪的两位孙子伍伟民、伍伟国兄弟捐建的学生宿舍楼,耗资港币一百五十万元。该楼高四层,建筑面积二千二百平方米,是新型套间宿舍楼,可住学生三百九十二人,坐落在第二宿舍旧址,(第二宿舍原为旅加邑侨捐巨资建教学大楼及第三宿舍后,将余款于一九二九年建成,后因政府鉴定,属危楼须拆除,故拆后将昆仲楼建于此)这是伍舜德先生家族对一中校舍的第五项捐赠。一九九六年,“教师活动中心”落成剪彩。此楼与卫康阁一起,乃伍舜德先生马兰芳女士伉俪捐资港币二百万元兴建。该楼高七层,共二千一百平方米,坐落在旧卫生室后面,原校办工厂旧址。首层为教师活动场所,二至七层为三十六间高级的教师套间房。这是伍舜德先生家族对一中校舍的第六项捐赠。一九九六年,“卫康阁”落成剪彩。此阁是伍舜德先生马兰芳女士伉俪捐资兴建教师活动中心一起建成的,位置在原卫生室(原卫生室是单层,是一九二六年旅加邑侨捐建,因年久破烂无法维修,学校决定重建)楼高三层,共三百八十平方米,内设诊室、候诊厅、观察室、展览室、医生宿舍,这是伍舜德先生家族为一中校舍的第七项捐赠。一九九六年,“生活楼”落成剪彩。生活楼坐落在旧膳堂原址,旧膳堂因政府鉴定为危楼,须拆除,政府拨款人民币一百五十万元,学校拨款三十万元重建此楼,并将已扩建的厨房也一起拆除,统一建成四层的生活楼,建筑面积为二千五百九十平方米,首层为服务部、二、三、四楼为师生饭堂。一九九六年八月建造“绿苑”。该苑是九三秋初、九三秋高共捐资三万二千八百九十三元建成,地点在传达室后面、石围墙边,全部建成水坭坪,并修好树坛,摆置好石台、石凳,是一个休息乘凉的好去处。一九九六年,学校勤工俭学拨款二十五万元,将教学大楼南院八个课室及教学大楼内全部级组行政办公室装修。一九九六年十二月,旅美卅二春甲班校友雷立德、廖洪泽合捐资人民币三万八千元建“德泽苑”于地理园后面绿树丛中,摆布石台、石凳,环境十分优雅。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旅美卅二春甲班校友雷立德、李超议、李宽球、廖洪泽、邝惠光、邝炎庆、陈凤屏、伍菱英、林仲能合捐人民币二万二千元建芳华径于第四宿舍后南侧绿树丛中,布满石台、石凳,学子十分欢迎。一九九七年重修喷水池。图书馆前的大喷水池是旅美华侨于一九三六年捐建校舍时的建设之一,十分壮观,但因年限已久,水管锈蚀,不能喷水,水池也残烂漏水。九四秋、九四秋高、九七春英语班共捐资三万九千二百八十六元重修。现在维修后风彩不减当年,是半山园地的主景。一九九八年四月十一日,母校为新的综合性大型“体育馆”落成举行隆重的开幕典礼。该馆是香港台山商会第十二届全体理监事首长一致决定捐资港币四百五十万元兴建。该馆坐落在半山操场,建筑面积三千一百平方米,长六十八米,宽二十八米,高十九米。首层为50×16的6泳道游泳池,二层为国际标准之排、篮球训练场,是全省中学中最大型的综合性体育馆。该馆于一九九六年春奠基,一九九七年冬竣工。由香港台山商会第十二届理事长黄福根先生题匾。一九九八年十二月香港台山商会第十三届理监事会决定再捐巨资港币三十二万元,添置体育馆游泳池循环水消毒系统之设备,建设相关之附属设备,并增设二楼球场高标准之液压篮球架。此馆建成对我校进一步提高体育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九九九年建立第三、四水坭篮球场两个,坐落在综合体育馆旁。计划由四届毕业生捐款解决。现已有九五秋、九五秋高、九八英语班毕业前夕共捐人民币二万八千六百零六元七角。九六秋、九六秋高、九九英语班毕业前夕共捐人民币三万二千一百二十八元七角。一九九九年,学校拨款四十万元,将教学大楼南院十二个课室高级装修;教学大楼全部外墙及门窗翻新;原教工宿舍室内翻新改造成为三十五个套间房的学生宿舍;生活楼二楼地面及墙体装修。一九九九年,学校勤工俭学拨款二十五万元将生活楼厨房,配餐间,首层地面装修,首层及二层更换新就餐台椅。主要补遗第二次建校高潮以后直至解放前,学校建设基本停滞,史料未有任何登载,解放后至开放改革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前,政府对建设台山一中还是相当重视的,主要建设项目计有:一九五五年,建北院至后山腰的天桥,使课室在北院二楼的学生到图书馆的路程缩短。同年,教育局拨款三万二千元建体育室,面积四百平方米(现已拆除,改建七层教师活动中心楼)一座,于卫生室后面。一九五七年,县府拨台城八保坟场给本校,经本校师生辛勤劳动,凿山填土,辟成运动场,面积十亩有余,使校园再次扩大。(现在建了体育馆及水坭篮球场)。一九六二年,县教育局拨款二万元修建北院前至第三宿舍前(即现在的伍威廉楼前)的宽阔水坭路。一九七五年冬至一九七八年春,师生把第三宿舍与饭堂之南、卫生室之北的山坡地开挖成南操场,将余坭填充大操场前面的大水塘,把原大操场由二百米六跑道扩大成四百米八跑道的大型田径运动场。建校综述综观母校90年来校园校舍的建设史实,可以概括为三大特点:(一)是校园选址能适应教育长期发展的需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的建设是不能随着教育的发展而朝建夕拆的,这需要建设者们有超前的眼光。母校当初选址在台城文庙、地方狭窄挤迫、无以发展,二十年代的先贤们迁建学校于台城东郊黄李园,即现址之“纱帽山”麓,占地一百多亩,校舍依山而建,前面平坦开阔、后面错落有致,既在地方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处于近郊宁静,交通方便地带。这就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扩大规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任何短视的实用主义者们不能比拟的。由此,我们在回顾90年建校史时,不得不心悦诚服地赞赏迁建母校的先贤们的高瞻远瞩。(二)是校舍的建设有特色有文化底蕴。学校校舍设计、以雄伟的教学大楼为标志性建筑物,以教学大楼正门、小礼堂、假山喷水池、图书馆正门为中轴,其余校舍是对称或大致对称向两翼展开,所有建筑物融中西风情,恢宏而不失典雅,点缀着亭台楼阁、连贯着通衢大道或通幽曲径,融入于绿树掩映和鸟语花香之中,全校俨然一座匠心独运的大公园,又俨然一座淡泊清幽的大书院,充满着一种“开朗而豁达”,“宁静以致远”的文化特色,体现了侨乡人民包容四方,务实求变,灵活精巧,志存高远的人文底蕴。回顾后来的校园校舍建设,我们均已经努力做到尽力维护这一种独特的校园校舍建设风格。(三)是校园校舍的建设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支持和配合。90年的建校史,尤其是开放改革以来,学校的建设总是依靠着各方面的重视、支持和配合。在学校建设的总目标控制下,学校的建设大致分为三部分:以华侨、港澳同胞为主捐资建设绝大部分主体校舍;以政府拨款为主补充建设和维修部分校舍;以学校拨款和在校师生及各界人士捐款为主,配套建设所有主体校舍的附属设施、道路、挡土墙、种植花草树木及对校舍的维护。三方面的重视、关怀和密切配合,是校园校舍建设得以持续有序地展开的有力保证。当各方的投入不同,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导致某方面出现缺陷的时候,我们应该把稳方向,不急不躁,努力工作,力争校园校舍建设由不平衡到平衡、总体水平又上一个新台阶。建校规划校园校舍建设,必须配合学校教育功能的变化而变化,必须配合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而扩充,台山一中从1999年起,已经成为一所大规模的独立高中,这是学校在校舍建设上要考虑的第一个因素。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新观念告诉我们,校园校舍的建设不单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个物质基础,作为潜在课程,校园环境,校舍布局,校园文化等物质和文化的层面所蕴藏着的教育和陶冶功能,会起到显性课程起不到的巨大作用,所以我们必须从总体营造一个具有浓郁熏陶功能的校园环境出发,这是在校园建设上要考虑的又一个因素。据此,学校的现状,若干年内学校建设规划如下:1.将校园东北面包括纱帽山主峰西南边约10—20亩山地扩充,并在纱帽山主峰建造一座包括天文气象馆在内的科学馆,开辟道路与水塔凉亭相连,重新整理改造一个高标准的含各种生态林木的山顶公园。2.在图书馆后侧扩建书库和阅览室约600平方米,并使两座建筑物在室内连成一体、外观上既互相独立又风格协调。3.将生物园规模缩小,在生物园前部新建一座具艺术风格又同整体协调一致的约1000平方米艺术馆,内设美术室、音乐室、舞蹈、练功室、乐器练习室、高级演播室。4.将教学大楼所有课室处室按适应现代电化教育手段的要求重新装修。5.把田径场环形跑道全部橡胶,把田径场内小型足球场由东边迁移到西边,原足球场位置间铺砖块和间种草皮,使之既适应师生早操、活动、又减少地表裸露、减少沙尘对教学大楼的影响。6.把南操场八个排球场全部铺上橡胶,将靠近体育馆的一个排球场改造成沙滩排球练习场。7.在适当位置建造两到三座有特色的学校雕塑像。8.在全校范围内高档次地开展绿化,美化环境的工程。高考情况台山一中2010年高考成绩又创新高。重点本科上线243人,比去年增加58人,增长31.4%,增幅位居江门市第一;本科上线人数继去年首次超过800人大关后,再创历史纪录,达到881人,比去年增加80人。许椰惜同学以总分657分,夺得江门市高考文科状元,李丹同学以总分653分,夺得江门市文科第4名,黄仲斌同学以理科总分680分,排在江门市第9;总分和单科成绩进入江门市前10名的有17人次。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