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小湖中学
学校概况这里一年四季鲜花吐艳,绿草如茵,环境清静幽雅,是莘莘学子求知学习的理想乐园,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 福建省绿色学校”、“建阳市素质教育合格校”、“建阳市教学常规管理先进校”、“建阳市文明学校” 、“建阳市第十届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面对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我校全体师生决心与时俱进,迎难而上,为小湖中学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小湖中学地理位置/div> 2历史沿革初创 1965年9月,为适应“农业学大寨”的需要,我镇在马坑村五谷庵创办了小湖“农业中学”(简称“农中”)。为便于管理,1967年秋农业中学从马坑村迁移到小湖村山下寺,即现校址。学校性质是半农半读。办一个班,学生43人,由刘惠玲、高桂林二人任教。小湖中学 1969年建阳县普及乡级普通中学,于是同年7月停办“农业中学”,就其校舍创办小湖中学。8月,原建阳师范教师女共产党员陈长娣受命负责建校事宜。教学设备如桌椅、脚踏风琴、劳动用具等,都是建阳师范提供来的。9月,八位教师(陈长娣、马辉容、翁兆华、黄永荃、宋长贵、宋文景、李龙福、黄家回)来到小湖中学,住在破庙里,一边清理校舍,一边开始招生工作。草创之初,条件甚是艰苦。农业中学移交来的校舍只是一座破庙和一幢四间教室、二个办公室的平房,校产只有办公桌4张,竹靠背椅4把,学生课桌椅20套,学生架子床20张,教师的床铺2张。但八位老师表现出极大的办学热情,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1969年10月2日,小湖中学正式开学。根据学生的文化程度分成两个班,一个班是原来念过小学高年级的,另一个班是只念初小的。通过一个学期的对小学课程的补习,1970年就按初中课本正式传授中学课程。 发展 小湖中学建校初期,全校师生真可谓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其后在各级领导关心和小湖人民的热情扶持下,条件不断完善。办学规模不断发展壮大,1972年起办起高中,至1983年高中部学生毕业后,停办高中。1984年起,东片高中由水吉中学统一招生。此后小湖中学为独立初级中学。 小湖开办中学教育还有一个过程。1975年倡导“开门办学”,提出普及中等教育,“读高中不出公社,读初中不出大队”,凡有完全小学的塘楼、大湖、马坑、鸿庇、下墘,均办起了“戴帽初中班”,每年各校招生约30人。结果由于条件不具备(师资、设备奇缺),各村初中班办了两届后中止。1978年,塘楼、马坑、大湖三校初中班并入小湖中学,下墘初中班并入鸿庇。1985年后鸿庇初中班也并入小湖中学。 现况 现今的小湖中学占地31.6亩,其中勤工俭学基地11亩。现有教职工61人。具有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的53人,本科学历47人,其余均大专学历。现有在校学生521人,其中寄宿生375人,共有11个教学班。1992年通过“六项督导”验收,1996年通过“两基”验收,2008年9月通过“双高普九”验收。小湖中学 近年来,小湖中学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紧紧团结和依靠全体教职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办学效益,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市同类学校前列,其中特别突出的有:2004年考上建阳一中35人,2008年考上建阳一中26人,在各农村中学中名列前茅。学校先后获得“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福建省绿色学校”、“建阳市第九届文明学校”、“建阳市素质教育合格学校”的称号。 小湖中学师资队伍较齐整,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整个中学教师队伍的75.47%,中学高级教师4人,中学一级职称35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近三年来,参加国家级、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市级骨干教师学习与培训50余人次。其中,曹泉兴被评为第一届南平市骨干教师,罗明民、江林海、许国华等三位老师被评为建阳市首批骨干教师。余喜先获福建省优秀教师荣誉,江林海、王顺宜、罗明民、吴建洪等分获南平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南平市优秀班主任、南平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南平市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谢桂亮、罗明民、尤祖炉等课堂教学竞赛曾获南平市一等奖。3学制课程学制 1970年,全县初高中都定为“二二制”,即初、高中各二年。1980年,恢复“三三制”。 课程 开办之初,采用福建省编课本,开设政治、语文、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当时简称“工基”、“农基”)、军体与劳动等课程。1978年起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理卫生、体育、音乐、图画、农基与劳动等。1981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有关规定,设置13门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和美术。现在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劳技(电脑)、美术、音乐、体育。4大事记1、1969年8月下旬,由县抽调来的八位教师先后到达小湖,作建校筹备工作,10月2日正式开学,学校负责人为原建阳师范教师、共产党员陈长俤同志。 2、73年公社拨田0.5亩,盖了一幢土木结构的两层四间教室和两个办公室的教学楼,造价近万元。 3、74年7月第一届高中生毕业。 4、74年10月原水吉中学革委会付主任赖兴进同志来校,不久陈长俤同志调回建阳师范任教,由赖兴进同志负责学校工作。 5、75年8月4日,公社拨田39.67亩。学校范围扩大了,学农基地解决了,到76年上半年建了一幢长78米、12砖墙、20个套间的教工宿舍。 6、76年3月贫宣队李木成同志(原小湖大队支部书记)进驻学校,77年冬离校。 7、78年3月调胡开钟同志来校任付校长,主持学校工作,赖兴进同志调将口中学任校长。 8、79年3月25日签订合同打井,口径1.5米,深度9.1米,造价1000元。这口井打完后,每年将近四个月,水会从井台上圈溢出(从86年开始就没有溢出了)。 9、79年春动工,80年5月竣工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共8间教室的教学楼,造价4万元。 10、80年8月动工盖新厨房,造价8千多元。 11、81年冬动工,84年上半年竣工一幢砖木结构,三层共39间的学生宿舍,造价5万元。其中公社集资1.6万,其余县局拨款。 12、82年高中停止招生。 13、83年高中最后一届毕业生,总共毕业了十届高中毕业生。 14、84年8月学校由宋长贵同志主持工作,县任命他为付校长,胡开钟同志调回小湖学区工作。 15、86年9月调原麻沙小学校长叶铬森同志来校任校长,宋长贵同志仍为付校长。 16、87年秋动工兴建一幢三层18单元的教工宿舍,计划造价15万元(县给5万,乡给10万,两年完成)土地由原山垅田换取,即从87年起,学校水田没有了。 17、87年3月学校成立党支部,支部付书记由张建文同志担任。 18、89年9月叶铭森校长调往徐市中学任校长,杨庆诚同志从樟墩中学调来学校,职务由原教导主任提升为校长。小湖中学原教导主任付家红同志也提升为副校长。杨庆诚同志兼任党支部书记。 19、90年8月28日县调原将口职中政教主任陈光中同志来任校长,原徐市中学政教主任黄建新同志来任副校长,以加强学校领导力量。调走扬庆诚校长。陈光中同志兼任党支部书记。 校产、校舍的演变 小湖中学位于建阳县小湖乡所在地的小湖村山下寺旁,是从原小湖农业中学的旧址发展起来的。 1969年8月,建阳县“文革斗批改”为期近半年的学习班结束了,建阳县所在的中专都撤销了,由县革委会抽调了八位教师来创办小湖中学,他们是建阳师范的陈长俤(女),王家回、黄永荃、宋文景、马辉容、翁兆华(女),还有省供销学校的李龙福、闽北农业职业学校的宋长贵。由县里指定共产党员陈长俤同志负责,转业军人王家回为付组长。 建校初期,学校只有一幢四间教室两个办公室的教学楼,一间厨房,一座破庙。至于家具,有教师的办公桌四张,竹靠背椅四把,学生课桌椅二十套,双人架子床二十张,教师的床铺只有两张,厨房里的炊具也十分简单,只有一个蒸饭的锅灶,一个煮菜的锅灶,有两个橱子,七张四方桌和几条长板凳,是当时农中师生膳食用的。 由于教师的吃住无法解决,最初只好住在小湖革委会的客房里,也没有人来过问办学的事。 八位教师为了教育事业,经过研究决定:必须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设法解决困难。例如住房问题,当时只有两个房间是现成的,是当时农中教师住的,先安排四位老师住(两人合一间),厨房里安排一间,还有三位老师没有办法安排,他们是宋文景、黄永荃和宋长贵。于是自己动手修理,没有隔板就找几块破板钉一钉,黄永荃老师房间原来还有一口井,据说是有一个和尚掉进井里淹死后把井填掉的,但当时没有填满,自己动手填,安排宋长贵老师的房间是原耕山队烤香姑的,密不透风,就请泥匠挖了一个窗户,自己挑土整理。房子解决了,没有订铺、桌椅,以后一面找了一点木料做床铺,一面找了一辆货车,到建阳师范不学农基地——马伏,运来了一车的家具回来,这样才解决教师的办公桌椅及床铺问题。教师宿舍楼 九月底,八位教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搬到学校食宿,没有炊事员自己动手,没有事务长大家轮流。除了上述谈到的家具以外,农中还留下一些农具,如锄头、打谷机、风车等,至于图书、仪器是一张白纸,风琴从马伏运来一架,另外马伏还动来四张长靠背椅。住下来了,生活安定了,马上进入“复课闹革命”。69年我们在学校的房前后种了点蔬菜,以廉价交食堂供应学生;在厨房后面用板皮钉了一个洗澡房,分隔了男女浴室各一间,还添置了一些学生桌椅。70年春,种上了一批水彬、柏树、鸡爪梨和桔子,分种在办公室前后,在厨房背后开了一个篮球场。吃水、用水和柴火都是自己解决的。吃水用竹管引山泉水,用水是修了当时校门口的一个泉口,柴火是每星期六下午全校师生倾巢而出到磨林去砍。 71年上半年,我们又向荒山进军,开了后门山18亩山坡种植梧桐,下半年又开了一个操场在后门口前面,长60米、宽20米,安装了一付半篮球架。 72年秋,为73年招生的需要,着手筹建教学楼,因考虑经济,向小湖革委会要了0.5亩田,决定盖一幢比农中所建的教学楼略长一点的土木结构的教学楼,四间教室、两间办公室,后因高一转入水吉中学,钱也紧缺,泥墙筑了一半就停了下来了,到73年秋续建,冬完成。 73—74年向葛墩大队租种了在磨林的5亩水稻,挑运肥料,相当辛苦,由于师生的努力也熬过去了。 这段时间,学校领导的指导思想是艰苦奋创业,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大力开荒扩大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图书、仪器也有了一点,设立了图书室,教师肯干,学生也肯干,颇有生机。 74年下半年,学校负责人更换,陈长俤老师调回师范任教,学校由赖兴进同志负责,各种情况又有新的变化,正式建立了图书室和医疗室,学制也由原来的春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 75年上半年又开山近百亩种植梧桐。学校面积来了一次在扩展。当时的小湖公社革委会,划田39.67亩给学校,一部分作为学校用地,一部分作为学农基地(即从土木结构教室后面划了80米长一片,作为学校用地,建了一个较大的操场,和教师宿舍,另外一个山垅田作学农基地,包括学校门口一亩田,现已填平)。 76年下半年到77年上半年,建了一座长78米、宽8米的12砖墙的教工宿舍,共20个套间,还加小厨房。当时教师人数较少,只用15个套间,另5个套间给学生住,但是这座宿舍的建造给师生生带来巨大的劳动,因为全部材料均由师生搬运的,砖是塘楼砖瓦厂的,又没有大桥,运了一板车砖过渡船是很困难的,所以经常直接从河里拉过来,河滩多难拉,到了小湖,从樟树下到学校、全是田间小道,行走都有困难,何况拉了一车的重物。 这座宿舍盖完,因“四人帮”猖獗,基建停了,劳动热情低落了,田里长“社会主义的草了”,破坏的东西多了。 78年,“四人帮”倒台了,学校又有了生机,又着手筹建新教学楼,78年冬备料,79年动工,80年5月竣工,造价4万元的八间教室的大楼落成了,这是小湖中学在基地方面的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第一个成果。 79年冬,打了一口井,口径1.5米,深9.1米,造价1000元。 80年8月动工建厨房,造价8千多元。 81年冬筹建学生宿舍,84年上半年完工,它是由县乡合资兴建的(乡计划出1.6万元,分到各村,县投资3.4万元,但乡集资欠7千元,质量不合格扣2千元)。 84年冬修建一条由校门口接小湖往葛墩公路的道路,全长176米,造价3千余元,解决了交通不便的困难。 85年修筑了学校正面的一段围墙,添置了学生宿舍的床铺110架,学生课桌椅115副(加油漆),添置了8个仪器橱,建立了学生实验室,给老师宿舍装了自来水管,扩种了桔子800株。 86年又添置了学生课桌椅106副(加油漆),购置英语教学用的三用机三架,冬完成了正面围墙及校门等建筑工程。 87年春完成了三面围墙工程,建立传达室和自行车棚,夏天又添置了100套学生课桌椅,这样学生课桌椅全部更新,另外做了40张(包括棕垫)高低床,40张钢琴桌,40个半套沙发(即两张沙发和一个茶几)、10张长沙发加茶几(这是为会议室准备的)。11月份动工兴建三层18个套间,预计15万元的教师宿舍(县局5万,乡教育集资10万)。 历年教师情况 69年9月,八位教师来到小湖以后,一方面整理校舍,一方面组织招生。我们分成几个组,分别在小湖、大湖、马坑、塘楼、尹宅、贵源等村进行招生。到各村招生一般都在晚上,我们将“文革”中的小学毕业生都招来,其实真正小学毕业生是屈指可数的,只念过五年级、四年级甚至三年级的是多数。 69年10月2日正式开学,根据学生的程度分成两个班,一个班是原小学念了高年级的,另一个班是只念低年级的,这学期主要是补习小学的课程。 70年2月就正式按当时初中课本了,多数学生都能勤奋读书,因为他们饱尝了没有读书的痛苦,教师也深受“文革”动乱之苦而努力工作,并按“文革”前的教材要求学生。当时学校风平浪静,一派大好形势。 71年春招收了第二届初中生,这批学生面较广,鸿庇、东鲁都招了(第一届学生中,东鲁没有招,鸿庇里面只招了三个学生,他们是吴新星(鸿庇)、吴敏明(鸿庇)、严德爱(黄地),当时他们是属于鸿庇公社的)共招了两个班。 72年春第一届高中生招了一个班,初中招了两个班。 73年春初中招收两个班,高一招了一个班,但后来停办高一,把招来的一个班转到水吉中学,插入水吉中学高一各班就读,学制也由春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 74年秋,初中招收两个班,高一又继续招了一个班,并把在水吉中学的学生转回学校念高二,高中第届毕业生今年也毕业了。另外,陈长俤同志10月调回建阳师范任教,学校由水吉中学革委会副主任赖兴进同志调来接任学校负责人的职务。 在陈长俤同志负责的几年里,学校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精神,师生同心协力,第一届的毕业生以后升入大学的不少。 75年秋,初中招收两个班,高中招收一个班,第二届高中和第四届初中毕业。 76年是“四人帮”最猖獗的一年,学习风气大为下降,招生工作和毕业生工作仍按部署进行。 77年,“四人帮”倒台了,恢复了升学考试制度,教育形势开始好转,高中招了两个班,下面几年高中都招收两个班,直到81年。高中停止招生是从82年开始,东片只保留水吉一所完全中学,西片只剩下麻沙有高中,城区有了建阳二中。 有了升学考试,学校的学习风气是有好转,但骨干教师开始调走,78年翁兆华老师调回师范、马辉容老师调到建阳一中,82年2月马坑、塘楼、大湖初中班拼入,质量开始下降。 78年3月学校的校长又换了,赖兴进同志调到将口中学任校长,这里由胡开钟同志来接替校长职务,但任命书上是副校长。 79年黄永荃老师也调到建阳二中,由于教师的调走,学校的声誉受到一定的影响,升入初中时成绩较好的学生,都转到一中、二中或水吉中学去了,就是在校的学生中成绩较好的也相继转走,当时学校的观点是“为了不误人子弟”,因此对这些有门路的人大开绿灯。 82年高中停止了招生,东片除成绩好的可以上部分中专或一中外,其他都由水吉中学招收,还有职业高中。初中的学制从原来的两年制改为三年制。从82年——84年的三年中,在鸿庇初中班中每年收20人插入初三。 83年招了三个班,另加一个鸿庇班(所谓鸿庇班,就是原在鸿庇初中班的、后因外片学生占多数,所以寄在这里叫鸿庇班,老师是鸿庇初中班出来的)。 84年原来招收四个班,后鸿庇初中班撤消又加一两个班。84年秋学校情况最为严重。原来的领导班子四人中,一下调走了三人,胡开钟同志调回小湖学区,池太基同志(教务副主任)调将口中学,宋文景同志(总务主任)调建阳二中,只剩原教务副主任宋长贵同志任命为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当时有10个教学班,只有14位公办教师,人员不足,只好向学区借,先后借了六人维持正常的教学工作,另外从学校现有的教师中组成新的领导班子。 85年毕业了两个班,招收了四个班,全校共有12个教学班。 86年的中招中,由于通过一年的整顿,教师的共同努力,升学考试的面绩达到了较好水平,中专、中师上线四人(全县共招60多人),一中2人,二中5人,水吉中学37人,莒口职业高中3人,将口职业高中4人,其中考上江苏邮电学校的邓盛利同学总分达465分,是参加本届中考成绩第二名(第一名是建阳三中的考生,成绩为470分),成绩的提高,给学校带来声誉。
浏览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