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第二中学
学校简况莆田二中 莆田第二中学之前身哲理中学创建于1878年,1952年改名为“莆田第二中学”,1956年被确立为省重点中学,1997年被评为省一级达标中学。2003年12月通过省一级达标中学复查,2004年4月被评为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2005年3月搬迁位于西天尾镇溪白村新校区。发展历程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简称莆田二中,前身为哲理中学,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 溪白村,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创建,已有132年历史。1952年改名为“莆田第二中学”,七十年代初迁址城西郊杨梅山重建,1956年被确立为省重点中学,1997年被评为省一级达标中学。2003年12月通过省一级达标中学复查,2004年4月被评为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132年,学校为祖国各战线培养数以万计人才。现健在的资深科学院院士黄维垣、俞永新,导弹、卫星发射首席气象专家詹丽珊都毕业我校。培养了400多位教授、博士。27位大学校长、党委书记。80年后毕业的博士、教授超过50人。近几年高考本科录取均超千人,连续二年理科省第3名,文科省第2名。莆田二中新校区,均按国家示范性高中标准配置,占地面积233.7亩,可容纳5000人,学生全住宿。建有教学楼13259平方米(教室90间)、学生宿舍26500平方米(500间)、图书馆3170平方米、办公楼4800平方米、实验楼6635平方米、综合楼7800平方米、交流中心2956平方米、食堂5500平方米、体育馆5600平方米、标准游泳池一个、淋浴房550平方米、篮球场16个、雨盖跑道1120平方米、人工湖景观2000多平方米、标准体育场一个、配电房及其他附属设施工程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教育教学设备 总投资约1.6亿,为兴化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发展历程 (1949——1978)。1973年,黄金溪奉调来我校主持重建校园工作。在一片荒坡上师生同心协力,几经艰苦奋斗,校园从小到大,从简陋到完备,复苏迅速,后来居上。经十几年重兴复业,校园占地六十四亩,校舍建筑面积达一万四千多平米,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绿树、红花相应成趣,同旧址相比,新校园地盘更大,风景秀丽,居市区而静谧,是师生教学、生活的乐园。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关心和支持是这个时期学校迅速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2005年3月学校搬迁于西天尾镇溪白村新校区。学校占地面积233.7亩,可容纳5000人,学生全住宿。建有教学楼13259平方米(教室90间)、学生宿舍26500平方米(500间)、图书馆3170平方米、办公楼4800平方米、实验楼6635平方米、综合楼7800平方米、交流中心2956平方米、食堂5500平方米、体育馆5600平方米、标准游泳池一个、淋浴房550平方米、篮球场16个、雨盖跑道1120平方米、人工湖景观2000多平方米、标准体育场一个、配电房及其他附属设施工程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教育教学设备 均按要求配置,总投资约1.6亿。1926年闽中第一个党团混合支部在本校建立。哲理“十烈士”载入中共闽中党史史册。投笔从戎的学子众多,军衔中将2个,少将8个,有“哲理十将军”之称。 随着莆田市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莆田市委、市政府决定把莆田二中高中部从市区杨梅山迁至西天尾镇溪白村。莆田市委、市政府以前瞻性的战备眼光,着眼民族未来,从莆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高度,重视莆田市的基础教育,大手笔超前规划决定新建一所莆田第二中学,并把它列为2004年莆田市重点建设项目。从选址、规划到建设,各级领导都具体参与指导。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荆福生、省财政厅副厅长李国瑛、市委书记袁锦贵、市长詹毅、市人大主任林国良、市政协主席翁毅彪、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林光大、市委宣传部部长陈金钵、副市长郭亚元、市教育局局长姚志平等领导都在百忙之中亲临建设工地指导,现场办公解决具体的问题。相关的部门如市计委、市土地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财政局、市水电局、市电业局、市水土保持办、市人防办、市消防支队、市环保局、市教育局、荔城区政府、西天尾镇政府、溪白村、九华农场都对这功在后代的千秋大业鼎力支持,一路开绿灯,使得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学校成立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郭亚元任组长、姚志平、王哲启、郭德翊任副组长,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总务处主任黄维煌密切配合。工程的设计、招投标、建设都在市纪委的监督下透明、公开、阳光运作。规划一流、设计一流、质量一流、设备一流,被评为“市2004年在建重点建设项目先进单位”。新校区占地面积233.7亩,总投资1.6亿,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可容纳5000人,学生全住宿。新校区建设按国家示范高中标准进行。教学楼13259平方米(教室90间)、学生宿舍26500平方米(492间)、图书馆3170平方米、办公楼4800平方米、实验楼6635平方米、综合楼7800平方米、交流中心2950平方米、食堂5500平方米、篮、排球场16个、雨盖跑道1120平方米、人工湖景观2000平方米、标准体育场一个,配电房及其他附属设施工程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教育教学设备均按国家示范校要求,总投资约1.6亿。环境优美,为兴化学子提供了软硬件俱佳的学习环境,是莆田市教育对外的窗口。力争在2006年迈进全国1000所示范性高中的行列。按教学、生活、运动三个功能区域设计建设,20多幢建筑布局合理,可容纳5000人,学生全住宿。新校区建设、配套设备按示范性高中标准进行。2004年2月动工,2005年3月顺利搬迁,省委、省政府领导、友校多次来新校考察指导。新校区坐落西天尾镇溪白村,由市政府沿荔涵大道往涵江方向3公里处便可到达,交通方便。办学规模百年历史积淀,学校形成了“诚信、勤奋、严谨、进取”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明晰的办学理念:“传承百年积淀、着眼民族未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合格人才”;办学目标:“办国内一流示范学校,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狠抓“三风”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办学水平不断上新台阶,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本校现有教职工239人,其中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63名,一级教师75名,省部级骨干教师11名,省学科带头人9名,省学科理事4名,市骨干学科带头人53人,共有教学班48个,学生2507人。近几年,我校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单位”、被教育部定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被团中央评为“活跃的中学生课外生活”先进学校、被南京军区、省人民政府评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被评为“省级绿化红旗单位”。学校多次被评为精神文明先进学校。近三年我校学生获省级以上一等奖学科竞赛或创新大赛有13人次,省级二等奖有33人次,省级三等奖有45人次,市级以上获奖共435人次。向清华、北大输送19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主要业绩百年历史,人才辈出,中共闽中第一个党团混合支部在我校成立,“哲理十烈士”、“哲理十将军”、院士、名教授、专家、国内外体坛冠军、当代著名剧作家等优秀校友缤纷璀璨。人文教育百年二中有丰厚历史积淀,有浓郁人文陶养的氛围,传承百年文化,开掘人文教育并注入新的内涵是二中的优良传统,学校紧紧抓住人文教育的特点,即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一种人性和教养的教育,以人格完善为最终教育目的的教育。为了促进学生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根据当代中学生心理特点,首先进行百年校史教育,所有新生第一节课在校史展览馆上,以直观的图片、文字资料让他们感受二中浓郁的人文环境,重点突出之前的二中学子是如何的自立、自主、自强,是如何的以天下为己任。在他们的心田中种下了我是二中人的自信与骄傲种子。学校坚持以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塑造“全人”,激励成才为目的,以学科思想教育、主题班会、各类报告、学校党总支所开办的学生业余党校以及团委所办团校为载体,在学生中开展分层次教育,即在高一年段强化文明养成教育,高二年段重点抓遵纪守法教育,高三年段重点开展理想、前途、人生观的教育。近三年听党课的学生有1000多人,写入党申请书的有400多人,发展具备条件的学生14人为预备党员。各个年段中特别强化学生自立、自主的意识,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学生有自己的广播站,有自己的校刊,有自己众多的兴趣小组、社团组织。学校只架设平台,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教师只起到“旁观”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规划、组织、实施。学校始终以平等的态势对待学生。除设立校长信箱外,每学期定期举行一次“学生和校长对话”,期中、期末各举行一次“学生与老师对话”,让学生积极建言献策,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学生们正是通过亲身实践,了解校情、校规;在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监督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主人翁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在协助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在高中三年中为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作了铺垫。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多次获得“福建省文明单位”、“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福建省整顿校园治安先进单位”、“福建省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福建省先进团校”、“全国青少年‘走向新世纪’读书教育活动组织优秀奖”、“福建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福建省‘迈好青春门走好人生路’主题竞赛活动先进学校”、“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师德先进集体”、“福建省花园式单位”等荣誉。近几年,涌现省、市先进班级12个,省三好学生、省优秀干部22人。三大工程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教育的创新信赖于老师,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要要求教师改变旧的教育观,树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质量观、人才观;树立“给一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求长流”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自觉搞好科研,变被动育人的“教书匠”为主动实践的“研究者”的观念;才能启迪学生学习的灵感,去演绎学生变“学会”为“会学”的教育者风采。为此我校实施“三大工程”,即“师德工程”、“师训工程”和“青年工程”。 “百行德为首”由于老师从事的是育人工作,因此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更高,根据新时期的情况,师德建设突出为人民服务,把责任心、爱心、民主作为师德建设的核心,坚持奉献精神,由于坚持实施“师德工程”,二中教师的职业道德为社会所承认,近几年我校工作均上一个新台阶,并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的肯定,这都全体教师团结拼搏、努力奉献的结果。 在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标志的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周期短,时间快,我校的师资培训也不断创新。实现了三大转变,即从学历培训向能力培训转变,从脱产培训向校本培训的转变,从单纯理论培训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转变。学校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强化继续教育,近三年学校脱产进修专升本8人,半脱产进修21人,其中本科研究生5人,同时又利用暑假进行专业理论与实践培训,一部分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培训,另一部分由本校轮训,并派一些骨干教师出外取经,以强化教师专业培训,挖掘教师的自身潜质,盘活人才资源。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和未来,我校青年教师占50%,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是我校可持续发展迫切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提供展示本领的舞台,任人唯才,压担子,让刚毕业的老师带各级各类的竞赛班、兴趣小组;三年之内让他们跟班上高三,明确向他们提出要求:一年出样、三年像样,五年榜样。其次是让中青年骨干教师带人,通过骨干教师示范课,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形式,缩短青年教师摸索的过程,提高青年教师业务能力。近三年我校青年教师参加省说课比赛获一等奖2名、三等奖3名,去年12月莆田市在我校举行课改汇报课,5位青年教师公开课均受到市进修学院有关专家好评,化学组教师陈春发,生物组教师朱玲玲刚分配到校就带化学奥赛,生物奥赛第二年学生就获省一等奖,语文组的许家豪参加省级以上演讲比赛多次获奖,我市教育局设立的“园丁奖”,获奖的2/3是青年教师。科学管理管理出效益,管理创品牌,学校领导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通过民主的程序,制定一系列有二中特色的规章制度,依法维护权益,保证师生的权益不受侵犯,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育人环境。 ①实行教职工聘用制度。通过学校量化评分,对教职工给予客观考评定位,让能者上,庸者留岗待训,懒者高职低聘。近几年我校对7位不能胜任教学的老师实行留岗不聘,这无疑给教师队伍增加了压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忱,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2002年底,经教代会通过三个议案“教师待岗轮换制”、“班主任和课任老师量化评分细则”和“教职工超工作量津贴”,2004年初又经教代会通过“莆田二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评价议案”、“莆田二中班主任工作量化评分说明”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②实行民主管理,增加管理透明度。学校重大决策、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学校的规章等制度均经教代会通过。建立班长周记,记录学生对学校管理、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意见和建议,对后勤服务的意见等,通过了解调查及时给予答复和解决。建立对话制度,增进了解,达到管理的目的,定期举行学生与校长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与家长对话,这样沟通思想,消除了隔阂,克服了障碍,使领导和师生想到一起,这样学校的向心力更大了。校务公开制度,学校的管理既要管各项工作,又要接受教师的监督,这是学校领导取信于师生搞好工作的前提。学校坚持对人事、招生、基建、采购、教师切身利益、学生意见等进行公开,一切透明的运作,密切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学校获得了“福建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表彰。 ③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如何对教育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近年我校上下不断进行探索。以“四个有利”作为指导思想——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与操作的科学、规范、简便、易行。据此,在教育上制定了《莆田二中学生德育评价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发出《莆田二中关于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测评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可操作的《学生思想品德测评内容及指标》、《奖惩情况》、《思想品德测评量化》,并开展系列实效性的活动,在过程中准确、客观、预见性地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科学评价,改变了过去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的现象,学生变的个个鲜活。在教学上不断完善《莆田二中关于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框架》,与新课程改革接轨,突出强调学生的参与程度,民主氛围,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多元解读,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我校也加大改革力度,制定了《莆田二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评价方案》、《莆田二中班主任工作量化评分说明》、《莆田二中班主任课任教师量化评分细则》等制度,每学期二次的学生与校长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校长信箱,每学期让学生无寄名从14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等。创设让学生说话的平台,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不断调整教育教学的内容及方法,师生双主体的教育思想得到全面贯彻。今年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组织全体教师专题学习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要求,制定了《莆田二中关于实施学分制的总体规划》及《莆田二中学分制方案》,对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的量化,采用多元的考核体系,以人性化、生活化、创造化作为改革考试内容的指导思想,既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不重考试结果,看重他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最大限度地发挥考核对于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考试的办法也是灵活多样,不都是严肃、正规的考试,有公开的、辩论式的、实践式的,着重学生思想整个过程及各种能力的体现,充分挖掘、寻找学生的潜力特长,鼓励扬长避短,淡化考试的选择和分等的功能,真正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④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教代会通过了“莆田二中教职工超工作量津贴方案”、“莆田二中教职工岗位津贴及奖惩若干规定”,全面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按多劳多得原则,把教职工的责、权、利相结合,打破平均分配的传统做法,拉开档次,奖勤奖优,这样,极大地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课堂来进行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通过课堂来实现,可以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环节还是在课堂,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变,教学方法不变,生动活泼的教材也会变成枯燥无味的教条,活的教材也会教死,正如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所说的那样,“没有课堂教学面貌的根本改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所以,我们着力于课堂的教学改革。莆田第二中学历史莆田二中(哲理中学)创办至今有130周年,回顾本校历史,创业维艰、经营良苦、沧桑巨变,令人亦多景仰,亦多感奋。西学东渐,创业维艰(1878——1948)。本校创办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初名培元书院,租赁城内坊巷“奕世金紫”民房为校舍,设备简陋。1890年,美国人蒲鲁士和夫人蒲星氏奉派来莆任校长,经他俩悉心经营,学校规模日益扩大。1898年,光绪推行新政,废科举、兴学校,培元书院应时改名西学堂(即西学斋)。1899年,美国人高德里来莆接任校长,在朱紫铺和仓边巷之间辟地数十亩为校址,建起三层楼房一座,称映雪楼。1902年,学校改名哲理中学。从1909年起,蒲星氏先后三次出任校长,在莆居留居达56年之久。1927年起,学校改由华人任校长,首任刘金标。30年代,学校已有10多座校舍,校门也从朱紫坊移到仓后程氏祠右,至此校园布局大体形成。20年代起,学校声誉日隆,就学者除莆仙两县外,惠安、永春、德化、大田各县的青少年也纷纷负笈求学,甚至浙江、云南学子也慕名远道而来。1947年全校高初中有20班,1076人,教职员50多人。据统计,70年中培养高中毕业生3000多名,加上初中毕业生培养人才数以万计。1926年,受党组织派遣陈国柱在哲理中学映雪楼建立莆田第一个党团混合支部,其支部成员多数是本校的师生,这些人多数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中为国捐躯。哲理“十烈士”载入中共闽中党史史册。抗战时,本校迁至广业、霞溪、碗洋、渭庄等处,在艰苦的条件下,一面组织战时后方服务团,宣传队支援抗战,一面更加勤教苦学,学业质量不断提高。1942年,陈振华、林启华等15人获准免试升入大学,这个时期留学国外深造的达200人,占全县留学生总数的90%以上。这在当时全国各中学中是罕见的。这期间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如38届的黄维垣,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有机氟化学的开创者,国际公认的氟化专家;47届的俞永新,中国工程院院士,疫苗研制专家;考入黄埔军校、保定军校人数众多。二中“十将军”,军衔中将2个、少将8个。体育也素负盛名,1898年,美国人把西方体育项目传入本校。30年代,学校体育蜚声省内外。培养出大批闻名全国的运动健将。1925年吴德懋代表团中国参加在马尼拉的第七届远东运动会,获得五项全能冠军,为祖国争得唯一一块金牌。这也是我国在国际比赛中所获得的第一块田径金牌;1946年3月间,以哲理中学“旋风”队为主力的莆田篮球队征战省城,三战皆胜,威震省会;1946年夏,美军一支篮球队途经莆田,一到就下“挑战书”,该校“旋风”队昂然迎战,二战皆捷,打得美军目瞪口呆。当时莆田城可谓万人空巷,大快人心;1947年10月,由莆田哲理中学为主力的“莆田田径访问团”,先后访问了福州、上海、南京等地,历时56天,连战皆捷,轰动全国体坛,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破天荒的创举。建国前七十年,把当时西方进步的科学文化、民主平等自由的新观念介绍到莆田来。雄鸡唱白,高速发展(1949——1978)。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也获得新生。1952年学校由人民政府接办,改名莆田第二中学。黄益三任校长。孟津、林文藩先后任书记。建国以后,学校蒸蒸日上,又兴建了科学楼,教学法楼(东风楼,胜利楼)等,扩大了运动场,分上中下三片,师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建国后的前十七年,培养高中毕业生达3000多名,等于建国前70年的总和,办学成绩突出,社会声誉极佳。1956年,被评为省重点中学。文革前17年师生每年组织下乡支农,学以致用,既拓展了视野,又得到锻炼,受到农民的欢迎,得到社会赞誉。这段时期,学校培养的人才济济,专家、学者众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灿若星辰,省部级等高级官员云集。如詹丽珊,中科院“首届十大杰出女科学家”,著名卫星气象专家;叶宏明,陶瓷专家;陈雷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传统体育强校风采依然,“跳高三星”王国忠、黄寿锵、陈文藻先后打破旧中国纪录;陈钟元,研究员,高级教练,国家级田径运动健将,曾获全运会男子跳高冠军,主持建立“三维动作分析系统”,这在亚洲是第一家;1966年,女自行车健将李玉凤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获金牌,这是莆田第一位女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者。“文革”期间,本校遭到浩劫,校址被占。1969年,莆田二中被迫停办。经心系教育有识之士多方奔走呼告,七十年代初迁址西郊杨梅山重建。1973年,黄金溪奉调来该校主持重建校园工作。在一片荒坡上师生同心协力,几经艰苦奋斗,校园从小到大,从简陋到完备,复苏迅速,后来居上。经十几年重兴复业,校园占地六十四亩,校舍建筑面积达一万四千多平米,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绿树、红花相应成趣,同旧址相比,新校园地盘更大,风景秀丽,居市区而静谧,是师生教学、生活的乐园。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关心和支持是这个时期学校迅速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改革开放,日新月异(1978年——2005年),恢复高考后,学校抓住机遇,挖潜改革,整合教学资源,发扬艰苦奋斗的二中精神,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据不完全统计1980——1993年莆田二中培养的3000多名的高毕业生考上高等院校的有2300多名,升学率达74%,名校规模已成。体、音、美人才辈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1983以来坚持不懈与驻军九五医院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作风春风般吹进重建的校园,使校内优良的校风教风得以稳步健康形成,巩固和发展,出现了教育教学的喜人局面。先后被福州军区、南京军区、福建军区和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军民共建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称号。1991——1998年,戴明锁、陈金富来二中主持工作。1993年起学校得益于上海建平中学整体教育改革实验,结合自己的客观实际,在莆田市率先探索实施素质教育。全体教师围绕“转变观念,探索改革,转向办公机制,改革课程设置,改革课堂教学过程”五个阶段锐意改革。围绕“提高学校教育功能”和“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和展”这两条主线展开,始终以德育为主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时期,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现在,学校面貌更加引人注目。1991年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来校视察、题词勉励:“全面发展,学有特长”。著名科学家卢嘉锡也题词赞誉:“百年老校乐育英才”。1997年11月通过福建省莆田中学一级达标学校验收。现任校长朱金先,书记涂雨。现教学班87个,学生6600人,教职工308人,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68名,一级教师92名,学校拥有一批以特级教师(1人)、省级以上骨干(10人)、省级以上学会理事(4人)、省学科带头人(5人)市级骨干(53)人为首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学历达标率为98%。校园面积80多亩,建筑面积42626平方米,体育设施完备,实验室、电教室、电脑室等现代化设备齐全,2000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图书馆为省一级示范馆藏书达10万余册。校园布局合理,环境整洁优美,学校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走文明办学的道路,成效显著。荣获省级以上嘉奖达数十次之多。成为莆田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近年来,学校把握机遇,以“奠定学生一生发展的基础,发展学生自由灵动的个性”作为办学指导思想,提出“办国内一流示范学校,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的办学目标,以“师德高、质量优、管理严、环境佳、学习勤、个性活、身体健、兴趣广”作为学校工作思路,狠抓“三风建设”,有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三年,学校与时俱进。各项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加强管理,以法治校。从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民主管理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学校井然有序、良性发展;课堂教改效果显著。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学校改革的总课题,制定《莆田二中关于优化教学过程综合改革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会学生“学会发展”,发展学生“三自一特”为目标建构民主、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全体发展、全面、个性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相衔接,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校本资源开发取得突出成绩,课题研究,国家级一个,省级二个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学生研究课题900多个,有一定水平90多个;全面发展、特长突出。学校以“两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为学生创造发展的平台,鼓励创新,对发展相对滞后的学生,也满腔热情关心,寻找他们闪光点,自从课改启动后教学质量大面积丰收,2004年以高分通过省级“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验收及省一级校复查。学校获国家级表彰2次,省级9次,市级14次,近几年教师获国家级奖励5人次,省级12人次,市级66人次,学生获省一等奖19个,二等奖33个,三等奖45个,市一等奖99个,二等奖151个,2003年、2004年高考本科录取均超千人,理科省第3名,文科第2名,其中文综、理综全省第一名。该校的体音美上重点线占市二分之一。近几年体音美特长生获国家级奖励1人次,省级奖励38人次,一级达标运动员1人,二级达标运动员达69人,获全国赛奖5人次,省赛奖138人次,学校获省田径传统校冠军,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单位”等称号。为了加快发展的步伐,学校以战略的眼光对发展进行前瞻性的规划,一座占地233亩,投资1.5亿的现代化,多功能新校区已投入使用,又一次的搬迁,莆田二中的发展更加强大,学校上下正齐心协力向国家级示范校迈进。办学特色体育强校,百年传统早在1898年,莆田二中前身哲理中学蒲鲁士等美籍校长将西方体育引进来,从那时起,哲理中学就把体育列为正课,开设了篮排球、田径、体操等项目。1908年,校长曾学理还兼任体育教师,亲自教授田径知识与技术等,决定每学期举行一次校运会,规定每位学生选报两个项目参赛。在当时,这些体育项目活泼新颖,成为师生课余最喜爱的活动,体育很快在校内形成群体活动,从中涌现一批体育尖子,到二、三十年代,哲理中学在莆田最早涌现体育新星。1921年夏,程天泗等四位学生被县里选派参加全省联合运动会分别夺得跳高第一、二名,1925年吴德懋代表中国参加第七届远东运动会,获得五项全能冠军,为祖国争得唯一一块金牌。由于几任校领导重视体育工作,哲理中学从三十年代起几经发展,在全县乃至全省,已成为一所体育强校,在体育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旋风”排球队成为声震全省的一支劲旅。1934年省运动会,哲理学生林启仁荣获十项全能冠军和标枪第一名,唐元柳获标枪第三名。40年代,威震京沪的莆田田径访问团以哲理中学为主力,历时56天,连战皆捷,轰动全国体坛,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破天荒的壮举。1946年夏,美军一支篮球队途经莆田,一到就下“挑战书”,我校“旋风”队昂然迎战,二战皆捷,打得美军目瞪口呆,当时莆田城可谓万人空巷,大快人心。哲理中学为莆田体育发展首开先河,堪称“田径之乡”的发祥地。建国以后,在党的领导下,莆田二中更加重视体育工作,田径活动开展更为普遍,名将高手也层出不穷:跳高三星王国忠、黄寿锵和陈文藻先后打破旧中国纪录;陈钟元又获第一届全运会跳高冠军;60年代李玉凤的自行车竞技多次打破全国纪录,荣获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两项冠军;李元璋作为“文革”后第一批田径健将,是国家队跳远名手,多次访问欧、亚、非三洲,为国争光;邓建才也被选进国家田径集训队……。所有这些,使莆田二中成为名闻遐迩的体育强校,1973年学校迁入新址后,体育又有新发展,出现“领导重视、教师关心,社会支持、学生自觉”的生动局面,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达93%,先后被共青团中央授予“活跃的中学生活先进学校”,被国家体委、教委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集体”、“霍英东发展体育基金会学校奖”,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85-87年“全国雏鹰起飞奖”,96年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单位等。同时,体育尖子辈出,1984年在全国第三届中学生运动会篮球分区赛获男子组第五名和精神文明奖;1986年获全国“田径之乡”实践田径分区赛第一名(总评第二名),1987年蝉联冠军;男篮在全国第三届中学生运动会中获精神文明奖;1997年全国少年篮球赛获第四名。十几年来,学校派出学生参加全国赛,54人获前八名,112人成为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其中运动健将级运动员各3名,为高等院校输送271多名合格体育新生,被省教委、省体委定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学校。 1991年9月,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来莆田二中视察时,欣然亲笔题词:“全面发展,学有特长”这是对学校体育工作辉煌的历史与注重师生素质提高的肯定,也是对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指明了方向。 自1988年起至今,莆田二中学生体育达标率,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近三年来超过94%,这是推行“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育人目标、提高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同时学校还始终把体育教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培育学生心理素质上下功夫,如庄严升国旗制度;奥运健儿事迹报告会;重大活动中大型的体育比赛;培养“团结、竞取”精神的600位师生参加的艺术周拔河、乒乓球、负重跑、篮球、排球赛,“五一”、“五四”以“亚运”、“奥运”为主题的歌咏比赛;火炬环城越野跑、石室岩与东圳水库春游计千人次,“六一”节800多人参加的游园活动中绕圈、打篮球、打乒乓球、跳木马赛;暑假学生干部夏令营中爬山、游泳赛,一年一度1千多位高一新生为期一周的军训;培训400多位女生组成的艺术团体操为莆田县首届艺术节献演;徒步行军考察江口侨乡;与贫困乡的平海东湖中学“手拉手”活动;“爱我二中、美我校园”的签名活动和建设校园的劳动锻炼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样、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着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体育角度不断开掘美育的广度与深度,锤炼与培育他们成为具有壮美体魄。身心健康的“四有”新人!2005年又获得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近年荣誉2007.01 被莆田市综治办、教育局、公安局授予“平安校园”2007.03 被莆田市教育局授予“2006年度学校安全工作先进集体”2007.04 被莆田市委、市政府授予“2004-2006年度文明学校”2007.06 被莆田市委教育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3第二十三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2008,9,2008,10福建省奥林匹克教育特色学校,第二届莆田文学节校园文学创作,优秀组织奖2008.11教育部科研兴教先进单位2009.04莆田第二中学数学教研组“五一先锋岗”2009.04福建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2009.05省体育特色学校与传统体育学校2009.0809年福建省重点体育传统校田径比赛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2009.8福建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008.2009连续两年获省“五一先锋岗”荣誉称号2009.08第十届省(2006—2008年)文明学校2009.09全省五四红旗团委2010.01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先进单位”2010.01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一五”课题一等奖2010.05省模范职工之家2010-2013地理科普教育基地2010.11化学教研组获“五一先锋岗”荣誉称号2010.11福建省“诚信教育进校园活动先进单位”2010.9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多媒体学习平台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实验学校历届英才蒲鲁士(1864~1918)号叟堂,美国乌省泉田城新历克顿乡人,美国何省卫斯里神学大学道学博士。1890年起奉派来莆传道,当时废科举,兴学堂,他和夫人蒲星氏创建本校前身西学堂,设体育、英文、数学、格致等课程,筹建旧址校舍,促进学校发展,薄星氏曾三次出任本校校长。其外孙曼顿博士为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作过努力,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会见。康爵(1895~1944),字修其,号耕冰,涵江张井村人,曾在本校执教。师从蔡元培、傅斯年、黄炎培诸名家,博通经史。创办涵江图书馆,藏书逾万册,为莆田“乡贤书画艺文展览”提供大量藏本,并为之编撰提要。他纂著颇多,尤长“目录学”,所著《古今方志总目》最为宏巨,蔡元培题跋赞其“搜集既博,体例亦精”。宋增矩(1886~1967),号矩民,又号湖民,城厢区人,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老派905年)莆田最后一科秀才,入福建高等中学堂学习英语,又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英语系,为莆田最早获得学士学位者之一。1942年起任哲理国文教师,是一位知名地方文史学家。朱维干(1893~1995),莆田黄石镇人,1918年从北京师大毕业,又赴香港大学攻读教育学。先后在厦门、上海和本校任教。1949年起,经老友陈国柱推荐,一直在福建师大任教,并精心治史,修订《莆田简志》,写成七十万字的《福建史稿》,是一位著名的福建地方史专家。欧元怀(1893~1978),字愧安,城厢区人,男,本校毕业后于1915年赴美国,先后在西南大学文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2年毕业回国,历任厦门大学教育主任兼总务处、上海大夏大学副校长和校长。上海市工部局华人教育处教育委员、贵州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1946年为本校名誉校董,并任校友会(原同学会)会长。林景润(1897~1946),莆田三江口新浦村人,男,字琴雨,早年从本校毕业后,入福建协和大学政治系,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并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深造。回国后,任福建协和大学教授,后又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教学法行政学,被该校授予荣誉博士。1928年出任福建协和大学校长历近二十年。1946年病故于美国。宋尚节(1901~1944),莆田笏石坑北村人,1920年经蒲鲁士介绍,从本校赴美国韦斯里大学学习,三年修完四年的课程学分,获理化系奖金和荣誉奖,又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院攻读化学,被选为该校国际学生会会长,1924年获科学会的金钥奖和化学硕士学位,1926年3月取得化学博士,成为莆田留学生中获得博士第一人。同年9月,转至纽约和神学院研读。1927年回母校任高中化学教师。吴德懋(1902~1942),城厢区南门人,莆田体育先驱者,也是中国体育巨星。1923年本校毕业后进南京东南大学体育系深造,次年在全国第三届运动会上,获五项和十项全能冠军;1925年,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七届远东运动会上,又以五项全能第一名,为中国夺得仅有一项冠军。后回东南大学任教,并为家乡增益体育人才做出色贡献。程天泗(1903~1980),仙游县人,18岁时代表本校出席省级运动会,屡创佳绩,先后进集美高师、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系深造,1930年起回莆任教,与翁祖烈、刘剑成等老师一起,建莆田体育场,培养一批批国家级优秀体育人才,是莆田“田径之乡”奠基人之一,1958年起获选为国家级田径载判员,省政协委员。陈文杞(1904~1941),莆田常太歧尾村人,男,1923年本校培元毕业。1927年莆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生,抗日战争时,转战各地,屡立战功。1941年被选派陆军大学深造,他毅然要求重返前线,领兵奔赴黄河防线,守卫中条山,多次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有久,升任第二十七师少将师长,在一次率部坚守阵地的战斗中,终因寡不敌众,中弹阵亡,年仅37岁。陈天章(1906~1930)莆田新县外坑村人,男,化名柯芹。1922年考进哲理,接受革命思想,是陈国柱建立党团混合支部时的首批团员,1926年6月转为中共党员,先后任中共莆田特委、县委组织委员等,1929年,根据县委决定,他到沃柄一带创建了闽中第一支工农游击队,并任队长。同年夏,他领导的山区游击队与陈兆芳(亦为哲理校友)领导的沿海游击队合并为莆田工农游击队,率领20多名队员袭击江口盐兵,夺取枪弹,镇压恶棍。1930年游击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207团时任政委(后改为省工农红军游击队闽中第二支队),同年12月25日,率部在芦苇村除霸时被反动派包围,在突围中负伤被捕,在押往荔城途中,仍宣传革命。26日下午,威武不屈,在城南桥头从就义,年仅25岁。叶焕武(1908~1980),莆田城内今梅峰街人,从哲理毕业,后从福建协和大学毕业,精通英、日语。壮年赴马来西亚开设怡和公司,热心教育等公益事业,并挺身而出拯救在海外遇难的同胞,晚年倡建兴安会馆,为马亚西亚兴安会馆总会带头捐建大学贷学金。母校百年校庆时,组织校友捐赠彩电等物品,临终前还嘱咐校友热爱母校,是一位得高望重的侨领。林振夏(1926~1994),莆田华亭人,从哲理毕业后,1949年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深造。福建日报总编辑,高级编辑。先后被选为中央福建省委委员、政协常委、省新闻协会副会长等。1994年病故后,省报成立专门委员会出《林振夏文集》传世。李玉凤(1940~1986),莆田江口人,女,原系归国侨生,年仅16岁就连获全国女自行车赛两次冠军,1958年选进福建省体工队。1966年在柬埔寨亚注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夺得女子自行车千米计时赛和三千米追逐赛两块金牌,后任省体工队自行车教练,培养出不少运动健将等国家级运动员。
浏览
48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