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南实验小学
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 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湛山脚下,她的前身是青岛湛山小学,始建于1934年,是由原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创建的第一批公办学校之一.伴随着青 岛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历经了六十年风雨的青岛湛山小学随着社区的规划改造,1994年,由市南区委、区政府投资1600万元,重新选址兴建新校,正式更名为市南区实验小学.学校占地面积9200平方米,现有27个教学班,80余位教职工,近1500名学生.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全国教书育人特色学校,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小学语文学习策略研究实验学校,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师发展学校,山东省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青岛市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先进单位,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市南区“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称号. 新校建设之初就以“规范、发展、创新”的办学思路引领着区实小的每一个人,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学校利用所在区域的优势,在中国海洋学会的支持下,于1998年创建了全国首家“少年海洋学校”,将海洋科普教育融入了学校的课程、课堂和学生实践活动之中.师生边研究边实践,在2002年自主开发并正式出版了《少年海洋科普活动学校教材》.教材的开发不仅改变了教师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更促进了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学生在研究的状态下学习,为师生的发展增添了活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校以青岛市“十一五”立项的科研课题为统领,开启了区实小“书香致远”师生读书工程,旨在提升师生的生命内涵.学校投资建设的“教师吧”,为教师提供愉悦的读书场所;“爱书吧”,为学生营造舒心的读书环境,使读书成为每一个区实验人生命成长的必需!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探索激励机制,促使教师们“读起来”,用读书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人文情怀.在学生中开展了“大声朗读”、“亲子阅读”、“经典诵读”等活动,用中国传统文化来熏陶学生,使他们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学校每年举行一次“传承经典 润泽心灵 开启智慧”大型师生读书汇报会,每月一次的教师读书沙龙,已经成为学校的长效机制.2009年,我校的市级“十一五”读书课题的研究成果已通过成果鉴定.但这不是读书工程的休止符,而是视读书为本分的新起点,老师们已经达成这样的共识:需要“读下去”,因为书给人气定神闲的旷达;更要“读进去”,因为书给人厚重质朴的真实,更期许明天的“读出来”,因为书给我们更多思考和创新的力量.近几年来,市南区实验小学的办学水平持续上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家长的认可度程和社会的美誉度不断提升. 今天的市南区实验小学,秉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的发展思路,坚持“为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生幸福夯实基础”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立和共生”的意识和能力,为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培育广泛的兴趣、铸就坚定的自信;为每一位学生的一生幸福夯实基础——健康的体格、良好的性格、优秀的品格.学校致力于“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发展”和“课堂教学的优质化研究”.探索创新“学术”和“行政”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的“二元管理”机制,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借力于山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团队专业智慧的不断的提升,以“学为基点,让有效教学走进活力课堂”为着力点,优化校本教学研究实效,探索各科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师生的高位发展,打造富有市南区实小特色的优质教育品牌. 校长寄语探寻2010,投入教育生命的洪流<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命就是这样一条洪流。一个年轻人,坐在河边,被潺缓的流水牵动思绪,他在思索:“河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于是,他徒步逆流而上,去寻找河流的源头。终于他找到了一条最长的主流,当他开始欢呼自己发现了源头的时候,天空开始下雨。这个年轻人开始觉得困惑……雨是从哪里来得呢?我怎样才能找到上天的梯子呢?我怎样去追踪云彩呢?……他思索者,跃入河中,跟着河流远去。突然,他感受到了水流的力量,领悟了水流的含义,终点也就是源头。2010,是漫长的时间洪流中短短一瞬,但是,在我们思考和探索的时候,其赋予教育生命的意蕴或许是一日长于百年。每一个区实验人深深地知道,随着河流远去,不是随波逐流,不是置身事外,而是在探寻生命教育的本真。我们不仅是教育改革的思辨者,更是投入其中的实践者。随着河流远行,做为教育者,我们知道,终点是什么……共同走向关怀生命的教育!因为教育是爱和智慧与生命的对话。在追梦的途中,我们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一个团队。为了我们更加安然地渡过河流的每一个险滩,每一个漩涡,每一次转折。为了让我们的追梦之旅更有力量,力求每一次机会磨砺我们的团队------我们走进了华东师大的课堂,请来了省域内外的教育名师,聘请了学科指导的专家;我们还克服各种困难一次次走出去,聆听与探寻追梦的经验;我们还在阅读中滋养着人文情怀、汲取着科学方法。教育事业从来没有孤胆英雄,每一次成功,都是一所学校,一个优质团队携手进取的结果,她需要更多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所以我们面向社会、面向家长呼唤合作的力量。我们的预约式访谈、课堂开放、亲子实践活动架起了真情的现场对话,都在传达我们生命教育的呼唤,就这样,我们的追梦之旅上有了越来越多的伙伴。展望2011,让我们满怀勇驻潮头的期许,擎起爱与责任的风帆,走实生命教育的过程……名师学苑[英语老师]薛华荐文分享与感悟《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得快,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得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得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不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断。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我有一个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他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严重危险。"让我们看看帕夫雷什中学教师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萨克的数学课吧。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而解题占用上课的90%的时间),他们所教的班好像分成了好几个组。在第一组里,是学习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应用题;其中还有一、两个学生能够即席口头解答。不需要做书面作业: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学生就举手要求回答。对这一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地动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习题,使他不能独立地解答出来,但是教师给予的帮助只能是以稍加指点和提示为限。第二组里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是和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教师们常说,这一部分学生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他们能顺利地学习,是因为他们勤奋用功和坚持不懈。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则有时解答不出。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2/3。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这些组的学生并不是停滞不动、凝固不变的,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有些教师能够做到使他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应当去仔细看看这些学生在上课时的脑力劳动的情况。在这里,充满着上面所说的那种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过到目的。你从儿童的眼光里就能看出那种紧张地、专心致志地思考的神色:一会儿发出快乐的闪光(正确的答案找到了!),一会儿又在深沉地思索(从哪里入手来解决这道应用题呢?)。教师在这样的气氛里工作是一种很大的享受。我亲爱的同行,请你相信:无论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的劳动是多么紧张,他都会有喘息一下的时间,否则,要连上4、5节课是很难的。我在五至七年级教过几年数学。确实,这些和文学课、历史课交叉安排的数学课,对我来说是真正的休息。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向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筋疲力尽。教师不必紧张地等待着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他不必去监视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不时地用调皮行为来"招待"教师的那些机灵而坐不安稳的孩子们,因为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如果教师关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有些教师经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这些话总使我觉得困惑莫解。如果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摘自《给教师的建议》读《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有感薛 华初读题目,有些不明白,什么是“没有抽象的学生”呢?细细读过后,才明白苏霍姆林斯基是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儿童。可想而知也就更不可能全班、全级部的学生都相同。每个学生的客观条件(如家庭环境、知识文化背景、智力水平等)和主观条件(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都各不相同,就好比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若朝着同一目标行进,到达时间必然不同。教师如果一味理想化地希望所教的所有学生都能在同一时间、通过相同的方法掌握相同内容的知识,期望每个学生都能100%地完成所布置的任务,都能得满分,那无异是给学生也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这种希望是必然会落空的。可以想见,教师在这种希望落空之后,就会认为学生没有完成任务、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教师就会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失败的。而这种想法,反映在评价上反馈给学生,就会使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所谓“差生”的出现,自然就出现了苏氏所提出的那样的问题:一年级就有落伍的学生,二、三年纪就有“无可救药”的学生。“无可救药”是多么可怕的一个字眼,若将之用在一个二、三年级的学生身上,则尤为可怕了。那么,怎样有效地避免“差生”的出现呢?首先要摆正心态、端正态度。一定要真正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学习进度不同、成绩不一的情况是正常的,我们绝不能单单因为一个学生考不了满分或考不了“优秀”就将他归类为“差生”甚至认为他“无可救药”。其次,我们应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为每个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和成就标志,只要他通过努力,取得了进步,达到了这一目标,那么他就有了不起的成就。第三步,在确定了目标后,应通过分层教学、分层布置作业和习题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有效的脑力劳动来正确达成相应的目标。第四,在学生达到相应目标后(3分也好5分也罢,满分也好优良也罢)就应当及时给与肯定和赞扬,使他们有更多的成就感,促使他们为下一目标继续努力。分层教学这一观念,也并非是什么新观点,孔子也有“因材施教”之说,关键在于我们不能只是想想、说说,而要落实到教学实际中,而且要做好做细,重要的还有---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真正受益---不同发展、不断发展。研修活动秉承“为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夯实基础”的教育理念,市南区实验小学始终致力于课堂教学优质化的研究,在11月24日至11月26日学校 “学为基点 让有效教学走进活力课堂” 的主题综合教学研究会中,进行了地校课程的专项教学展示。 “香山碧云寺碧山香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水有虫则浊,水有鱼则渔,水水水,江河湖淼淼;木之下为本,木之上为末,木木木,松柏樟森森。”优美的诵读、巧妙的对仗、浓厚的韵味,吸引着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 “1492年8月3日,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率队打通从欧洲通向东方的航线……1497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新航线……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队花费3年时间实现了环球航行,雄辩地证明了地球是圆的!”由学校教师自主开发、在全区推广使用的的《少年海洋科普活动学校教材》,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学生热爱科学、探究海洋的科学探究精神! “圆圆的耳朵、圆圆的鼻头、圆圆的脸庞,温馨的房间、整洁的床铺、美丽的花瓶,让我们为可爱的熊宝宝建一个温馨的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们跟随教师用自己灵巧的小手,完成着手工课程---折纸作品,抒发着心中的美好情感! 市南区实验小学致力于地校课程的研究,在这条路上执着地前行着、研究着,因为区实验人深深地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在于将知识过滤掉后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留给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浏览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