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浬浦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10-15 21:46

浬浦中学校志第一章学校的创建与发展第一节学校历史沿革总述翊志书院(1826—1904)翊志书院,1826年(清道光六年)创建,院址在现浬浦镇浬浦中学校园内。1904年率先响应创办新式学堂的潮流改为翊忠小学堂,亦称翊忠公学、翊忠小学。翊忠小学(翊忠公学)(1904—1946)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各地一批仁人志士,看到维新失败,转而创办新学,希望实现以教育救国的理想。光绪元年(1875年)恩科举人吴忠怀(字澄甫,号亮公,西岩琴弦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全省尚无借鉴的情况下创办新学,他邀集小东开明士绅斯仰止(清同治四年恩科举人,曾任湖北东湖、四川盐源、湖北宜昌知县)、朱斯华(光绪十九年举人)、徐道政(光绪二十九年举人,曾任浙江第六师范校长、南社诗人、教育家、书法家)等人,发起把翊忠书院改为新式学堂,称公立翊忠高等小学堂,也称翊忠小学或翊忠公学。改为小学堂后,校董会着力扩建校舍,使建筑面积达2500平方米左右,成为当时全县校舍规模最大的学校。学校由吴忠怀、斯仰止、斯鹤龄、蔡殿襄、黄登孝(字笃生,曾任江浙两省禁烟局长)、徐文耀、黄沧山(璜山乡乡长)、黄鸣雁(字西向,黄登孝之子)、周海山、周子豪、徐道政、黄庆吾(璜山祠堂主任)、章迅悟、蔡天裕、蒋雷鸣、蒋调侯、蒋志海、蒋万洪、毛子敬等33人组成校董会。学校募得学田六百亩,先后聘来新派好教师,如马叙伦(国文教员)、斯仰止、黄庆吾(与发起人不是同一人)、斯鹤龄等。为了宣传新思想,开阔师生眼界,学校请来蔡元培、徐锡麟到校讲学。蔡元培先生还主持过一段时间的校政。毕业生中有担任北京机械工程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的斯梦飞等。私立利普(浬浦)战时补习中学(1938、8—1943、4)1938年,南方一些重要城市相继沦陷,人民因战乱而流离失所,不少学校停课停学,许多青年求学无门,浬浦一带的社会贤达,痛感青年失学之苦,商议创办学校。1938年8月1日,璜山区区长祝更生(后为诸暨县县长)及地方士绅,翊忠小学校董会斯烈(字夔磐)、周子豪诸君,借区立翊忠小学举行第一次筹备会议,决议遵照政府战时办理私立学校条例,在浬浦镇创立“利普(浬浦)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简称“利普战时补习中学”,借区立翊忠小学为校址,并公推周子豪为校长。周子豪是一位留日学者,当时颇有名望。1938年8月21日,学校筹备组在翊忠小学纪念厅举行临时会议,商讨筹设补习中学事务,与会者30人为补习中学发起人。主席:蒋鼎梅。发起人为:蒋鼎文(字铭三)宣铁吾斯烈蒋伯诚周子豪蒋鼎梅蒋任贤黄西向(校董主任)蒋磊民黄东桥(曾在杭州办过电力学校)蔡韦如蒋旨梅陈兆寅周子杰朱仲达斯旦吕青宇蔡梦月章迅悟斯争先吴亚鹏黄贯一(曾任璜山乡乡长)蒋伯雄蒋心祥徐季绪黄少畏蔡新楠黄沧山张志雅蒋鼎峙。1938年9月4日,补习中学筹备会举行第二次会议,联名具呈县政府转浙江省教育厅备案,并向翊忠小学借东首各教室为补习中学校舍,请翊忠小学校长张志雅协助管理校内事务。1938年9月10日补习中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我县抗战时期创立的第一所补习中学,当时招收2个班共120余名学生。1939年2月,学校举行创办人会议,公推教育界知名人士蔡禹泽为校务主任,成为校实际负责人,第二年学生达300余人。办学伊始,条件维艰。周子豪校长仍以高薪及优厚待遇聘请名师。如:年逾古稀、满腹经纶,曾执教于绍兴中学的老秀才何震川先生;杭州高级中学教务主任、解放后任杭州大学副教授的潘锡九先生;编著《人道浅说》的蔡禹泽先生;著有《代数》一书(中华书局出版)的蔡泽安(字时用)先生;著有《几何》一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石超先生等等。有如此众多的良师执教,严谨治学,故而创办不久,学校名声大振,除本县外,嵊县、萧山等邻县学子慕名而来,求学者络绎不绝。1940年8月,学校购地兴建大草舍一座,作礼堂兼膳厅,又租用毕氏宗祠作本校第一分部学舍。1940年10月17日,县城沦陷,18日敌机轰炸浬浦镇,学校2名学生受伤,为保证师生安全,学校被迫停课,组成学生营转至陈蔡,在白果树下的小山村里,借用翁氏纲山小学的一部分教室继续上课。11月间,日寇退出县城,学校迁回原址,始得复学。学校召开创办人、各界士绅及翊忠小学董事联席会议,提议本校应改为正式中学,定名为翊忠初级中学。因战乱动荡,此事被搁。1941年1月至3月,购地新建校舍一座,又在浬浦镇租余氏宗祠为第二分部学舍,以供教学急需。1941年4月15日深夜,日伪军再次窜入浬浦,师生被迫转移。1942年5月,日军第三次进犯,窜入浬浦,日军一医官私闯民舍滋事,被村民所围,拉响手榴弹自杀,日军迁怒于村民,于是进行了血腥屠杀、肆意烧夺,日军在校园内残杀无辜平民100多人,烧毁校舍26间(教室12间,礼堂5间,食堂5间,教师宿舍4间),日军制造了震惊全省的“浬浦惨案”。学校处于危急存亡之关头,周子豪校长临危不惧,克服重重困难,设复兴补习中学办事处于陈蔡村。1942年8月学校租赁陈蔡村陈氏和蔡氏宗祠及红梅教祠为校舍,继而复学。1943年3月,周子豪校长终因丧子之恸,目疾加重而将要失明,被迫辞去校长职务赴沪就医。学校创办人及士绅周启植等敦请校常务校董、赋闲少将翁国华(字振夫)担任校长。1943年3月,翁国华担任校长后,为图学校的长远发展,即联络四乡人士,组织校董会,积极筹划改设正式初级中学,定校名为“诸暨县私立暨阳初级中学”,简称“暨阳中学”,并与周子豪、何燮侯、陈季侃等呈文省政府。5月,校董会奉省教育厅指令,准予备案。8月,翁国华校长又呈文省教育厅,添设高中补习班,学生增至500多人。1943年9月,复奉省教育厅之令,暨阳中学正式开办,同时领到“诸暨县私立暨阳中学”之校钤,翁国华任暨阳中学首任校长。由此学校有了一个正规的名称。诸暨私立暨阳初级中学诸暨私立暨阳中学(暨阳中学)(1943、4—1946、2)1943年9月,暨阳中学正式创立,翁国华将军任校长。翁国华校长亲笔题写校牌。翁国华校长为延聘名师而煞费苦心,他亲定聘师标准,制订教职员任职资格条例,选聘时,将十多门科目的任课教师,分为普通科与职业科两类。前一类标准六条,其基本条件为国内外专科学校或专门学校的本科毕业者。后一类标准五条,其基本条件为职业师资训练机关毕业者,他特别重视“职业经验”。当时,诸暨籍在外任教的学者、名流纷纷归家避难,翁国华校长求贤若渴,逐一延聘,并以高薪厚遇教师,使他们更好地造福桑梓。如:教导主任、英语教师徐世俊,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国文教师赵翰芬,北京大学毕业;数学教师石雪岑、物理教师赵君健,都是当时各校通用教材数学物理教科书的编纂者;还有张韶九、何震川、石超、章乃羹、潘锡九、蔡泽安、赵邦伟、陈望斗、何广大、徐欲国、蔡禹泽、毛颖甫、蔡雪亮、葛禹田、斯颂远……,皆教名卓著,如群星灿烂,汇集于暨阳中学,他们乐育英才,成绩斐然。1944年3月10日傍晚,翁国华校长在离校回家途中,遭暴徒狙击不幸殒命,全校师生闻凶讯而大恸。翁国华校长惨遭不测后,学校召集应急会议,公推校董蔡禹泽为主席委员,主政校务,学校决定校董会与学校的现职,不再一身任之,遂予以切实划分。1944年5月,因原董事会斯烈远在龙泉,董事会推聘校董郭肇良为代理董事长,聘校董郑奠为校长。郑奠,著名语言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北京大学教授期间,与鲁迅先生关系甚密。1944年11月,郑奠校长辞职,在大东乡创立忠义中学。校董会改聘蔡泽安为校长。蔡泽安校长受命于危难之时,策进校务,不遗余力。对内日求进步,对外力谋发展。1945年8月,日本投降,蔡泽安校长抓住时机,募集资金,积极整理校产,趁出席璜山区第四次区政扩大会议机会,建议翊忠小学全部校舍应改建为暨阳中学永久校舍,此建议得到了各乡镇长、地方士绅的同意,于是择定翊忠小学原址兴建校舍,新建大礼堂一所,可容纳700多人(1995年拆除)。翊忠公学深明大义,慷慨相让校产给暨阳中学,自己另择他址重建,前校长周子豪向旅沪同乡募捐的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合计二百余万元)也运到了学校。同时,为力求暨阳中学的长远发展,蔡泽安校长又在城关物色合适处所。城关耆绅孙锡鋆在城北有一茧厂,厂房已破败,蔡泽安校长凭籍与孙锡鋆先生的深交,专程亲往省城与孙锡鋆先生商讨办学事宜。承孙锡鋆先生热衷于家乡教育,慷慨允诺茧厂捐赠给暨阳中学作校舍。1946年2月,城区北门新校舍修建完成,暨阳中学迁址城区,新学校开学(后更名为诸暨县第一中学、诸暨中学),在浬浦原址的校舍也修建完工,遂设立暨阳中学分部,以便陈璜一带学子求学。暨阳中学虽办学道路血雨腥风,但办学成绩卓著,桃李遍天下。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中有:戈福毕,1942年毕业,后在北京语言学院工作;许志方,1939年肆业,后就读于北洋大学,毕业后留学苏联,历任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院长,院党委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排灌委员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蒋月英,1942年毕业,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嘉兴省立医院,省妇女保健院工作,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张煦棠,1943年肆业,高级记者,历任文汇报副总,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杨文龙,1944年肆业,历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我国第一个高空气象探测火箭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金洪涛,1945年肆业,后就读于浙江大学,历任化学工业部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民强,暨阳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吉林大学,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系教研室主任,《数学学报》编委,《数学通报》副主编,主编高校教材多部并多次获奖。暨阳中学分部(1946、2—1954、9)1946年2月,暨阳中学分部既设,蔡禹泽主持分部校务,任分部主任。1947年9月,张志明任分部主任。1948年9月,蔡翰峰任分部主任。此年,有学生272人,教职员工19人,三分之二大学毕业。学校设有全体教职员之组织,称部务会议,以主任秉承校长,规划全部行政上一切改进事宜。为审订训育方针促进学生进修,设有训育会议之组织,考查学生操作成绩,项目有八:一、志气,二、忠诚,三、思想,四、态度,五、整洁,六、纪律,七、勤俭,八、服务。为决定教育方针,审定成绩考查,设有教务会议之组织,研究各科教学方法,分科有七,一、图文研究会,二、英语研究会,三、数学研究会,四、自然科学研究会,五、社会科学研究会,六、艺术研究会,七、体育研究会。为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练习学生公民生活,设有学生自治会之组织,分股有六:一、学生部,二、康健部,三、风纪部,四、服务部,五、膳食部,六、事务部。1950年3月,楼翼然任分部主任。1949年至1951年,是学校的困难时期。当时学校田产已停止向佃户收缴租谷,而国家对私立学校尚未接管,因此经费来源无着。为渡过困难时期,学校采取两条措施:其一,师生分头到陈蔡、璜山募捐;其二,在棋盘山开荒生产。1952年起,政府拨给学校部分补助经费,学校开始逐渐恢复元气。1952年,楼翼然辞去分部主任职务,由边迪林担任分部主任,同年7月,本校毕业生吴先睦留校,担任青年团干部,并着手建立共青团组织。1954年9月,分校与暨阳中学脱钩单独设校,校名为“私立诸暨浬浦初级中学”。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以提高部队文化素质;朝鲜战争爆发,也急需招收大批青年学生进入军事干部学校深造。学校广大学生热烈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军。1950年就有两批近100名学生志愿入伍,这批入伍的学生,经过多年磨练,成为祖国有用人才。如:军事出版社部主任蒋宗范,海军驻葫芦岛某部师长何强邦(1985年资料)。分部办学8年,培育了一大批人才。斯章梅,分部1946级秋季班学生。任杭州大学教授,《语文导报》。宣道中,1947年暨阳中学毕业,考入东北大学,1981年公派美国留学,1987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杨佩瑾,1949年毕业,分部入学,本部毕业。一级作家,南昌大学兼职教授,江西省文联作协主席,著有《剑》、《浣纱皇后》等多部长篇小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陈癸安,分部毕业。参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制造发射工作,任仪表组组长,受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蔡定域,分部1953年秋三班毕业。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辽宁省科委、成都科大工作,现为四川大学教授,酿酒专业工业分析专家,专著约300万字。杨佩瑛,分部1953年秋三班毕业。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国医学科学肿瘤医院、外科整形医院工作,任整形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为整形、美容专家权威,多次手术为国内首例应用。郭学仁,分部1953年秋三班毕业,桂林电子工学院副院长、教授。金性江,分部1953年秋三班毕业,后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88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湖南省干部保健专家咨询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何育才,分部1953年春三班毕业,同年考入杭州水电学校,水电部水利水电科学院、规划设计总院高级工程师。徐良刊,分部1953年春三班毕业,同年考入杭州水电学校。1991年任副总工程师,获国家水电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张备亮,分部1953年春三班毕业,同年考入杭州二中,1956年考入南京华东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1968年5月参与筹建歼击机研究所。先后参加了歼击机、直升机及三外弹试验等10多个机种的设计研究工作,为主要骨干,荣获二等功。1987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黄富强,分部1953年春三班毕业,1980至1994年任青海省共和县总工会主席。黄寿波,分部1953年春三班毕业,同年考入杭州师范,1956年考入杭州大学。曾赴澳大利亚留学。现任浙江大学教授、国际树作物学会会员、中国农技协会果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气象研究会理事、中国林业气象专业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委员,曾获省(部)优秀科技成果奖5项,出版专著(含合著)18本,发表译作382篇,50万汉字,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吕国良,分部1954年秋三班毕业。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解放军北京军区251医院任主治军医、教导员,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任助研、副院长、党支部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医学大会2001年度医药文化名人奖。张宁生,分部1954年秋三班毕业。北京大学毕业后,任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现任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特殊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我国第一位向国际会议提交特殊教育论文,也是特殊教育领域第一位赴西方国家的访问学者。黄万年,诸暨市水利专家,陈蔡水库总工程师。私立诸暨浬浦初级中学(浬浦初中)诸暨第四初级中学(诸暨四中)(1955、9—1958、8)1954年单独设校后,边迪林为校长,学校已有了较大发展,教职工42人,初中班级11个,学生达650多人,主要来自陈璜两区。1955年6月,吕汉章任校长,他是上级派来我校的第一位党员校长,为缓和校舍紧张状况,学校兴建了可容七八十人的大教室两间,这是解放后新建的第一幢校舍。1955年7月,学校由县人民政府接办,成为县属公办中学,更名为“诸暨县第四初级中学”,校长仍为吕汉章。学校转为公办后,教职工工作热情很高,大家为提高教育质量作出努力。1957年暑假,整风反右运动开始,运动到后期犯了扩大化错误,有4名教师错划为右派,后来得到平反。1958年3月,赵剑敏(女)任校长。教职员工人才济济:斯卓修毕业于暨南大学(哥哥斯行健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蔡雪亮,县政协委员,县人民代表,诸暨四大画家之一;郑引之,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周纪年,诸暨县第一届政协委员。诸暨县浬浦中学(1958、9—1977、8)1958年9月,开始增设高中,每年招收2班高中新生,成为县属完全中学,遂采用“诸暨县浬浦中学”校名,规模也逐渐扩大,到1960年已发展到16个班级,有学生600余名,成了陈璜两区的“最高学府”,学校统一规划,兴建两幢教学楼,以解决校舍紧张问题。学校积极整顿校纪校风,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偏差,逐步形成了艰苦朴实的校风。为落实“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增设“农业知识”课,大力开展勤工俭学和科研活动,在校办农场内培植出12公斤(24斤)重的包心菜和9公斤(18斤)重的大萝卜。1960年,开展了“三反”运动,几乎每天开支部大会,对教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摸底排队。1962年,贯彻“八字方针”,高中收缩,学校开始只招收1个高中班。1965年9月,孙林楚从团县委调至我校任校长。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的狂潮淹没了浬浦中学,学校教育遭受严重破坏。在“横扫一切”的口号下,不少无辜教师被揪斗、游行,继而“触及灵魂”的大字报满天飞,32位教师无一幸免。1967年1月,“一月风暴”,学校领导权被夺,学校一度陷入无政府状态。1968年初,校革命委员会成立,孙林楚为革委会主任,接着“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开始,由于运动过火,又伤害了一批教师,被审查者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并将一名教师以“历史反革命”罪名开除回家(以后得到平反),一名教师受审查。老三届(66届、67届、68届)同学中有三位同学因参加“县联总”而不予毕业长期的混乱,无谓的纷争,人们都厌倦了,于是1970年、1971年后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虽然大批判运动还在进行,但教学秩序渐趋正常,学校风气明显好转。1970年学校出台了政治工作、教学工作、生活管理工作等制度和工作要点。1970年,学校农知教师邵光焕、王作鹏等根据报纸上发表“九二0”农药消息,立即赴杭取经,3月5日土法上马,用18天时间成功制成第一批产品,质量很好。“九二0”实验组接着制造了“5406”农药和俗称浬中一号的“杀虫螟干菌”。学校还搞了三次大拉练野营训练,费时7天半,参加人数465人,路程265华里。1972年学校工作意见中出现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提法,《新绍兴》报专版介绍了我校办学管理经验。学校计划中强调:努力调动教师积极性,做好稳定团结工作,消除派性影响,要“又红又专”,教师要认真钻研,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认真辅导;举行教科研活动;建立评教评学和教学效果检查制度,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组织纪律;学生中建立升、留级制度,落实正规考试制度;奖罚分明,评“三好学生”,处理违纪学生。1972年12月21日,县革委会发文,浬浦中学仍为县属中学,全称为“诸暨县浬浦中学”(学校曾经由当地公社管理过)。可惜好景不长,1973年底,北京出现“黄帅”事件,全国掀起了反潮流运动,学校秩序又遭破坏,孙林楚校长被打倒。1973年12月,陈乐溥任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1974年,全国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河南出现“马振武中学”事件,校“反潮流”派系斗争严重,有人趁学校对一个学生的正确处理又想造反,鼓动学生向迟群、谢静宜写信,控告学校也有“马振武事件”。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十年动乱结束,教育工作逐渐步入正轨。1977年3月,陈乐溥任党支部书记,学校开始“揭批查”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学校派系斗争宣告结束。1977年4月,县革委会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1977年6月16日,全县爆发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6、16”洪水),校内处于一片汪洋中,操场上水深没颈,学校财产、师生生命受到威胁,在校党支部领导下,全体师生齐心合力,风雨同舟奋战一昼夜,取得抗洪胜利。1977年8月28日,省教育厅重申执行1973年《浙江省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县开始组织教育工作检查。这20年,办学道路坎坷,政治风云变幻。学校依靠自身根底与教职工的事业心还是取得了不凡成绩。教师中有学术权威、教学专家,如北京大学毕业的何家骏,暨南大学毕业的汤梦樵,合肥工大毕业的张继英。毕业学生中有:1962毕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英国机械工程院院士许毅锋;1964年毕业,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热能工程系主任陈乃祥;1965年毕业,国家帆板队总教授,率队屡夺世界、亚洲冠军,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黄仲巨;1966年毕业,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课程研究所所长蔡铁权;1968年初中毕业,浙江财经学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滕凯;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建中;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校纪委副书记黄柏生;浙江工业大学教授赵忠睦。还有主任医师、医学专家张林、楼人英、吴铭水;高级经济师吴光兴;还有从政的赵旭昊、陈伯明、马礼畏、杨胜、黄秋生、黄金梁、周克文、黄文泽、金伟民等等。诸暨市浬浦中学(1978—2005)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面恢复高考制度,教育工作走上正确轨道,学校从拨乱反正走向全面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2月,校领导班子由县委宣传部审议,县委批准发文,周启新担任校长,陈乐溥任党支部书记。学校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医治文革创伤。学校领导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谈心活动,解除了教师的各种顾虑,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艰苦朴实的校风开始恢复,学校充满了青春活力,跻身于全县先进中学行列。1981年8月,赵仲方任党支部书记,赵锦钟、朱亚烈任副校长。学校认真贯彻《中学生守则》,积极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断发挥原有优势,继续开拓,奋发进取。1983年8月,赵嘉祯任校长。学校高中改制为三年制。1984年8月,俞长岩任校长,周乃山任副校长,赵嘉祯改任党支部书记,学校实现了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许桂盛老师被绍兴市人民政府授予“绍兴市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詹荣辉老师被评为绍兴市教坛新秀。1985年1月赵嘉祯调市委宣传部,周平儿(女,下同)任党支部副书记,此年开始学校停止初中招生,每年招收4个班高中新生。学校兴建12教室的教学大楼一幢。陈浩义老师当选为县政协委员。1986年因学生在全国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诸暨县人民政府授予学校锦旗一面、奖金500元。1987年8月,杜仲华任党支部书记,周平儿任副校长。学校被命名为诸暨县文明单位,被评为浙江省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黄天任老师当选为县人大代表,林省吾老师被评为诸暨县劳动模范。1988年8月,斯培光任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俞长岩任党支部书记。1988年,首次评定教师职称,蒋仲发、周祥宣、赵颂纪、林省吾、侯月达、潘银多六位教师评为中学高级教师。潘银多老师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育优秀工作者,1989年8月,楼哉定任校长、党支部书记。学校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郦仲根老师被评为浙江省教育系统先进财会工作者。1989年10月,诸暨撤县建市,学校改名为“诸暨市浬浦中学”。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学校走上了复兴强盛之路。学校大力开展“学雷锋、争三好”活动,涌现出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学生。全县文科尖子云集学校,文科复习班成为学校名牌。各学科竞赛捷报频传。金伟新获县化学竞赛一等奖,孙甫生、吴步昶获绍兴地区化学竞赛二等奖,赵可获省化学竞赛三等奖,吴慧英、周伟林被评为1984年省三好学生。1983年斯海涛获得县英语竞赛一等奖,1984年陈文岚、徐菊秀获浙江省作文竞赛三等奖,徐菊秀还在华东六省一市作文竞赛中获优秀奖。1984年9月我校吴海平等五位同学参加县高中数学竞赛全部获奖,初中杜锋同学也在县数学竞赛中获奖,并参加了全国数学竞赛。1985年吴海平获诸暨市第二届“期望杯”数学竞赛一等奖,蔡建宇、童红伟获全国数学竞赛三等奖、四等奖(1986年后学生获奖情况附表说明)。1979年杨祝夫以高分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任《工人日报》主任。1982年张培新考入北京大学,陈丽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阮明峰考入复旦大学。1983年张光伟、杜天明、李宁考入北京大学,吴建胜、许仁龙考入复旦大学,郭爱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杨林祥考入清华大学,徐承峰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90年7月周乃山、周伯其任副校长。学校被评为省级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1991年学校获浙江省和绍兴市档案工作先进集体。楼哉定老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冯军老师被评为诸暨市十佳青年教师。1992年8月起,每年招收新生6个班。1994年7月冯军任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学校日常工作,郦伟豪任副校长。学校被评为省中小学实验工作先进集体。1995年2月,冯军任校长、党支部书记。8月起,每年招收新生8个班。1995年兴建24间教室的教学大楼一幢,校舍改造走在全市的前列,全市校舍改造现场会在我校举行。1996年7月宣春雷任副校长。8月起,每年招收新生10个班。学校被评为绍兴市招飞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数学竞赛优胜单位。1997年翁伟平老师被评为绍兴市教坛新秀。1998年7月郦伟豪任党支部书记,姚观峰任副校长。成功争创绍兴市文明学校、浙江省治安安全单位、绍兴市重点中学。由省科委立项建立了高档次的生物组织培养室,建立黑李实践基地,大力开展学生科普实践活动。姚小菊老师被评为绍兴市德育先进个人,当选诸暨市人大代表。1999年蔡乃夏老师被评为绍兴市实验教育先进工作者,周智炜老师被评为绍兴市十佳模范班主任。2000年7月边伟达任校长,张立表任党支部书记,学校被评为浙江省公众形象示范学校,绍兴市高中证书会考工作先进集体。边伟达老师被评为诸暨市十佳教师,许桂盛老师被评为绍兴市师德先进个人。2001年7月斯万清任副校长。学校被评为绍兴市中小学示范实验学校。宣春雷老师被评为绍兴市十佳模范班主任。2002年7月陈杰任校长。8月起,每年招收新生12个班。黄飞宙老师被评为绍兴市十佳模范班主任。2003年7月张春洪任校长,周洁人任副校长。宣春雷老师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师,黄飞宙老师被评为诸暨市十佳教师。2004年黄飞宙老师被诸暨市市委、市府授予“诸暨市第二届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7月宣春雷任党支部书记。进入九十年代后,学校走上了全面发展之路,为跟上教育发展快速轨道,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校舍改造工程。1995年拆除原二层教学楼,建造了有24个教室的教学大楼。1997年拆除原蚕场,建造了二层餐厅,越江征地建造400米标准田径场。1998年拆除原食堂附近房子,兴建办公楼、实验楼。2001年原田径场改造为文化广场。2004年建成跨江大桥,连接田径场。2005年兴建图书馆行政楼。在这20多年毕业生中,有许多已成为祖国建设人才。如: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斯金锦;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周铳,浙江大学双博士陈汉良,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王海燕;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蔡志良;博士应文良、陈旭锋、陈国军、周钦苗等,留学美国的博士王美丽、蔡泳、王理光、吴奇石;博士后金乃高、马武军;浙江博物馆副馆长、浙江省书法协会副主席赵雁君;浙江西湖博物馆副馆长蔡乃武;解放军某部师级干部斯锡明、金伟星;浙江电视台三四部总制片人周冬梅,浙江省建设银行分行长骆航鲁,浙江省能源办办公室主任楼晶;飞行员郭善堂、黄满根、陈旭钢、周军锋;还有成为博士、博士后的及担任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的一大批毕业生。
浏览 1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