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锦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10-20 16:09

中学概述学校占地面积达256.8亩。著名诗人郭沫若、将军魏传统、航天泰斗朱光亚、雕塑大师叶毓山等先后为学校题名题辞或创作雕塑。学校于1996年建成四川省重点中学,2002年进入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建校初况1941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侵略者的飞机到处狂轰滥炸,法西斯的铁蹄肆意蹂躏人民。整个中华大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比比皆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惨象,触目惊心。就连抗日的大后方成都、重庆、泸州等地亦受到严重破坏。这年春天,几位有志之士(嘉明的李景阳,大田的李文治,喻寺的薛嘉猷、胡启发,方洞的屈欢然、屈引之)为便于各公私立小学毕业生能较为安全地就近升入初中,解决原泸县衣锦乡境内青年子弟的读书问题 ,发起成立了衣锦中学筹备会,从事一切应行事宜:校名选取:衣锦中学。源于衣锦乡之名,据《永乐大典》卷之二千二百十七页记载:本州江阳谱八乡八里三十四都(亦称图)中有:衣锦乡,白荔里:在县东北,有溪通大江,地产荔枝最富。国初里人严咸,严敏道、纯道及先罕、先诏二氏父子皆登科,且联世姻。先氏上冢诗云:不扫先茔二十春,今朝忽见衣锦新,还乡父子番间拜,再世登科有几人。乡人荣之,县名其乡曰衣锦乡。衣锦乡在满清统治时期是泸县的十大乡之一,辖现今福集、喻寺、大田、青龙、加明、方洞、雨坛四镇三乡的地盘,全乡分为上下二总局,喻寺片为上局,福集片为下局。开校时间1941年春季筹办,秋季正式始业。建校地址泸县喻寺场东街禹王宫。即衣锦中心国民学校禹王宫,将小学搬迁至附近右侧的南华宫。经费来源由衣锦乡所辖各大姓捐出祠产。计有太和场的李氏、陈氏,嘉明场的马氏、陈氏、万氏,喻寺场的刘氏、胡氏、雷氏、陈氏,雨坛场的赖氏,清江场的屈氏等二十余处祠产,每年水租236石(旧量,每石相当于现今200公斤。注),除上粮及议让外约200石黄谷作为常年经费,不足之数便每期征收每个学生旧量黄谷5斗(100公斤)。(注:衣锦中学因校长及董事长多为屈姓担任,一般人都认为该校是屈姓所办的,而究其实,尚有众多建校有功人员参与)办学规模硬件方面是在原衣锦中心国民学校的基础上因陋就简略加改建培修,故甚为狭窄紧促,空气流通差,光线亦不足?quot;软件设施上学校设校董会,学校经费及行政的决定权(含校长的任免等)均由校董会取决。校董会由普通校董推选七人为常办校董,七人中互选一人为董事长,三年改选一次。学校大多数学生是叶、刘、屈三姓的子女,1941年秋招收男生第一班(26人)和女生第一班(23人)。经过几个月精心筹划,报请国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备案,由屈欢然任第一任校长,屈行之任第一任董事长,衣锦中学于1941年秋季正式开学。初步发展衣锦中学自1941年秋创办后,经过屈欢然、屈引之、屈励坚三任校长的不懈努力,至1945年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毕业学生人数也最多:校舍设施方面,虽然当时基于时局的危难,经费不足,只得因陋就简地把禹王宫戏台走廊和庙后房屋略为修缮,以致教室窄、光线差、空气霉湿,有的还有浸水,但后来经数年修葺,条件有了改善,达到了10间教室(10个班)的规模。图书教仪上衣锦中学计有图书二千多册,较有价值的有《辞源》《人名大辞典》《地名大辞典》《康熙辞典》《算术辞典》《动物辞典》《植物辞典》《矿物辞典》《中外名人大辞典》等。理化仪器,由屈欢然捐买了成都科学仪器馆制造的普通仪器一套。生物教具有一般性挂图一套,标本模型很少。地理教具,另有中外地图几本、挂图几幅。数学教具有三角板、两脚规。体育方面,有篮球场一个、排球场一个、单杠一副。教育、教学思想方面,衣锦中学与当时国民政府所办的其他学校一样,虽有国家统一的课本,但多搬用西方内容。课程设国文、数学、理化外,还有公民、童子军(冬天男生只准穿短裤,女生只能着裙子),另外还专设训育主任对学生进行纪律管理,用礼义廉耻作为校训,每周举行纪念周周会,学习孙中山先生的总理遗嘱,对学生实行体罚,违犯校纪或考试成绩不及格要挨打手心。历史课讲英雄传、帝王谱,国文课讲诸子治国齐家格言、曾国藩的家书。当时,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是严格的,学生读书求学的气氛是浓厚的。此外,学校还设奖学金,曾由屈欢然私人捐出旧量黄谷五石,作为奖励每班成绩前二名之用,每名5斗,也可作为抵缴学费之用。衣锦中学的衰颓1946年以后,衣锦中学衰落下去了。1948年的全部毕业生只占1945年上期毕业生人数的90.5%,1949年上半年,随着百万雄师渡大江,蒋介石王朝迅速崩溃,这时的衣中也象别的学校一样,已都风烛残年。1949年秋期开学时只凑了6个班,学生人数也从最盛时的450人降到240人左右,到1949年全部毕业生只有1945年上期的71.8%,以1949年在校生全部人数计,只占1945年在校生人数的41.8%。最终,衣锦中学学生在这黎明前的黑暗里,人心惶惶,先后各自离校归家,最后只剩下工人张兴发守校,衣中不解而散。衣锦中学在短短的三年内迅速衰颓,原因有三:一是学生人数的减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时,衣锦乡内有钱人家的子弟纷纷转去城市中学读书;蒋介石政权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人民生计困难,劳动人民勉强送子女到衣中读书较少。学生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和基石,学生少了,学校自然也就衰颓了。二是教育教学思想的误入岐途。 早在1943年春,泸县三青团总部就派遣喻寺场三青团骨干叶贤霆来到衣锦中学,首批发展了二十几名学生加入三青团,把学生拖入反动组织中,让学校失去了青春的气色。到1946年,由于蒋介石政权公开发动内战,政治上的进一步反动,促使经济的衰颓、教育的失误,为适应反动政治的需求,衣中在学校进行所谓的戡乱反共教育。1947年前后,因为校长王俊康,教员叶相臣、唐朝坤等均为青年党的党员,在喻寺场大庙教专馆的青年党负责人邱冠生的布置下,师生中一批人加入了青年党。在喻寺选国大时,这批人积极参加竞选,明争暗斗,几乎发生冲突。从此,衣锦中学便明显地卷入了为统治阶级效力的旋涡,大为失色。三是战乱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衣锦乡一带并未直接遭受战争,故学生尚能较为平安地上学;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的败逃部队,各乡各保和地主武装搅得社会动荡、人心惶惶,命之不存,书将焉附?逼得衣中学生弃校归家。衣锦中学的新生一九四九年农历十月十六日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部队,为扫尽国民党残余,为解放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从永川方向日夜兼程,进军泸北,喻寺场解放,衣锦中学从此获得新生,走上了康庄大道:校名几经更易: 人民政权初建,社会秩序有待安定。国民党的残兵、特务、顽固派和地方封建势力、惯匪勾结,集聚在喻寺一带为非作歹,危害社会,影响治安。衣锦中学校校产损失严重,大多被土匪、游民先后多次破坏或搬走,最后只剩下守校工友藏留下的一只三五牌挂钟。一九五0年上期,衣锦中学停办。匪特在喻寺地区嚣张一时之后,被我人民解放军配合县大队、区中队和民兵在短期内迅速予以剿灭,社会秩序安定下来。1950年上半年,由原衣锦中学教员李冰如、王慎、黄林修、陈象仪及校外人士薛天相等倡议,重新联络恢复组织校董会,公推王慎为董事长、李冰如作校长,着手办理复校事宜。当时需用经费开支,拟以追收原衣锦中学应进未清租谷来维持,经多次接洽,能收到的数量很少,搞起来困难重重。1950年秋开始复校,收得新旧学生计31人(内计:五期2人,四期4人,三期11人,二期8人,一期3人,招收新生3人)。教导主任由王慎兼任,事务员郭浩然,还有周元杜、李业昌、刘笃诚、黄林修等作教师。当时,师生清贫艰苦,学生多数来自农民家庭,只有几人才缴了学费,他们无经济能力在校食宿。教师吃米要到25里路的加明去挑,烧煤要到30多里的八宝厂、燕子岩去运。教职员只供给简单的饭食,时常借米下锅,没有工薪。这些教师在贫困中坚持下来,表示了对人民政府的信任,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执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精神永存!1951年春,李冰如辞职,校董会进行了改组,董事长由喻寺区农民协会主席张金明担任,喻寺区所辖各乡乡长和各场工商联合会主席任董事,推选刘笃诚为校长,教导主任为邹致和,校名改为泸县民办建业中学(1950年底议改,1951年元月正式更名)。1952年秋,由于我省资中县早有建业中学,专署指定更名,1952年9月5日,学校改称泸县私立泸北中学。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家有必要把私立中学接管过来,加以整顿提高,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要求。1952年12月,奉专署指示,从1953年元月1日起,泸北中学由人民政府接办,校名定为泸县第二初级中学,校长仍由原任王慎暂代。从此,学校在其发展史上结束了它的私立时期。党和政府关怀: 人民政权建立,党和人民政府对教育事业迅速给予热情关注。1950年夏商议酝酿复校期间,报告了区文教干事,请示了区人民政府,当即受到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并批准。复校以后,区委和团区工委的领导同志多次来校给师生作报告,勉励师生为发展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好好工作努力学习。1950年下期复校,学校经费基本上是自给的,教师基本没有工薪。1951年,区农会及区辖各乡政府正式参与校董会的领导工作,开始并逐步增加了办学经费的资助。1951年上期,专区文教科及川南文教厅拨来人民助学金、学生家庭困难补助费等400元(新币值,下同),发来了30册图书,地方政府筹集办学经费433元。1951年8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专区派员来校了解情况,政府又拨给补助费600元,大米6000市斤。从1951年起,人民政府对这所私立中学由补贴到费用包干,每期每班发给500元,教职工每月按工资分计酬(以人民币6角钱为一个标准工资分),教师平均43分,职员平均30分,工友平均22分,学生享受人民助学金者占全校总数的53%。1952年,教职工的待遇又有明显增加,校长、教导主任、生活辅导每月60分,教师55分,职员35分,工友30分。办公费、修缮费也相应增加,1952年下期,政府一次就拨来图书购置费700元,购书达1000册以上。1952年起,开始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县府文教科开始派遣李力舟、陈国凡等青年教师来建业中学,发来《爱国主义教育手册》《人民教师手册》等作为师生学习材料。教育思想改变: 在政协第一届通过的《共同纲领》中规定了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 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废除体罚,开始逐步地实施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主张理论与实践一致,内容为培养学生的五爱国民公德,主张文化为工农兵服务,即启发政治觉悟,鼓励劳动热情。自然科学要为工农业国防建设服务,社会科学的学习则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点。学习城市学校的办法,语文选讲报纸社论,自然课仍采用旧教本,社会科学讲社会发展史,讲共同纲领。新的学校教育开始废除残害学生人格的体罚和变相体罚,讲为人民服务,讲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世界。强调学生的自觉纪律,学生面貌为之一新,显示出青春活力。教师思想改造: 新中国建立之后,建业中学的教师与全国知识分子一道,一方面认真学习革命理论,一方面积极参加将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斗争实践。1951年底至1952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三反(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和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使教师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大家耳闻目睹共产党的各级干部反对和防止腐化的严肃精神,亲自领悟到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逐步理解到按党中央指示结合三反运动开展整党运动的伟大作用与意义。因此,广大教师对全国政协常委作出的《关于开展各界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决定》都能积极响应,并自觉投入这一运动。1952年冬至1953年春,绝大多数教师都去成都参加了省教厅组织的中学教师思想改造运动。通过学习,结合实际,回顾分析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思想作风,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对照检查,划清敌我界线,分清是非标准,提高政治觉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认识克服轻视劳动轻视工农群众的思想作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用工人阶级思想树立新我,破除旧我。经过四十几天的集中学习,并参加了省府举办的春节万人游园联欢会,教师们受到鼓舞,开始自觉地接受马列主义观点,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服务。从1952年后,学校工作更加计划化、制度化、正规化起来。学生思想进步: 学生爱扭秧歌舞,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你是灯塔》,表现出解放后的欢乐,表现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英明领袖的歌颂。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并派遣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严重威胁我国安全,阻挠我国实现统一。对此,全国军民表示了极大愤慨。建业师生与全国人民一道,举办了帝国主义侵华图片展览,召开了控诉美帝侵华罪行的大会。通过上述活动,师生们普遍增强了爱国热情,提高了认识,自觉清理媚美、崇美、恐美等文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把倒塌房屋的木料等卖来捐献买飞机大炮,抗击美帝侵略者。清匪反霸,宣传镇反政策,参加公审大会。宣传减租减息、土地改革,书写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的标语。宣传自愿兵役制,毕业生积极报考军干校,互助合作,宣传组织起来,由穷变?quot;。1952年11月,经过中苏友好月活动,全校教职员均参加了中苏友好协会。1952年上期旱象严重,在抗旱运动中,师生表现很好,坚持约有三周之久。开始有的群众认为学生能抗什么旱啊?不久,师生从十里外的新桥挑水到喻寺的雷坝去灌秧子的气概,受到农民群众的称赞。他们说建业中学的学生不是秀才,而是共产党领导下教育出来的好学生,会车水、挑水、搞劳动。不少农村青年、农协会干部亦要求来校读书求学。1952年上期以前,学校少先队员不多,只成立小队,活动与小学队员在一起。1952年下期学校发展,学生队员增多,单独成立了中队部,团县委聘请教师龚百诚作辅导员。青年团是从1952年上期在教师中开始发展的,当时只有陈国藩,下学年学生中有了团员,才批准成立团支部。学校规模发展: 受党和政府阳光雨露的滋润,经新社会先进教育教学思想的武装,建业中学迅速发展壮大起来。1950年下期,有学生31人,毕业生2人,升入普师;1951年上期,有学生112人,毕业7人,3人考入军干校,1人升农职校,2人升普师,1人调区公所工作。1951年秋期,三个班,有学生150人。1952年春期,4个班,共有学生173人。1952年秋期,6个班,共有学生285人。这时期,学校面积5332平方米,教室7间,建筑面积441平方米。学生一周上文化课24小时,政治课2小时,讨论2小时,文体活动6小时,其余为自由支配及睡眠时间。综观衣锦中学,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衰落于气息奄奄的蒋家王朝,中兴于茁壮成长的人民政权,可谓苦中生,苦中长,最后才苦尽甘来。锻炼、培养了一批有志之士,磨砺了一种苦干精神。这批有志之士显示出衣锦中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泸县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当然,衣锦中学也有其反动、消极的一面),这种苦干精神构成了今天二中人灵魂的一部分,是一笔永远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