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第九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10-15 15:21

基本内容浏阳市第九中学座落在浏阳市人口第一大镇—沙市镇,她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2100余名学生,116位教职员。其中高级教师12人,研究生教师4人,浏阳市级名师2人。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被省市级有关部门授予“湖南省模范职工之家”、“长沙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长沙市青少年篮球训练基地”、“浏阳市文明单位”、“国家攻关课题实验基地”、“浏阳市园林单位”、“浏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5月顺利通过了“长沙市示范性高级中学”的验收。2006年9月与湖南师大附中联合办学成为“湖师大附中远程教育合作示范学校”。2006年10月浏阳市教育系统学校党建工作现场会在我校顺利召开。学校始终坚持“学生成功、教师发展、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谨遵“师生为本、发展为要、质量为先、特色为翼”的办学理念,恪守“勤奋、务实、开拓、进取”的校训,形成了“厚德、居敬、博闻、精业”的校风,“厚德载物、厚积薄发”的教风,“自主、勤勉、合作、探索”的学风。近年来,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赞誉。2005年荣获浏阳市高考评价优胜奖,2006年再创佳绩。  “如今迈步从头越”五十年的经历让九中人懂得:改革与发展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开拓与进取是学校永远的追求,现在九中人上下同心,众志成城,抢占时代的制高点,与时俱进,内抓管理,外树形象,走科研兴校之路,迎着新世纪的朝阳昂首阔步,向着湖南省示范性高中目标迈进。编辑本段发展简史 1958-2003年,浏阳市第九中学前身名叫“沙市完全小学附设初中班”简称“沙市附中”,1957年下期开始筹建,1958年9月正式建制,招收一个初中班,其校址在沙市镇四新村石灰岭上,两间教室,一小间教师住房,学生50人,全系走读,专职教师二人,负责语文、数学,其他科目由沙市完小老师兼任。根据社会形势发展,以利于扩班,沙市人民公社和沙市学管区协商迁移校址。首先迁址于沙市公社畜牧站两侧。未果,再迁址于沙市镇沙市村桥上组,浏阳九中现址。1959年,于原址又招收了初二班,再于新址建造了两栋土木结构的平房作为学生宿舍。当时负责人是龙文初同志。1960年下期,于新址招收三个初中班,时值:“三年困难时期”学生纷纷停读,超龄学生下放“支农”。故至1961年上期学生总人数不到200人,全校编为四个班。1962年上期,“淳口附中”的第二班转来学校,与本校初二班合并毕业。1963年下期龙文初同志调走,由伍永康同志负责。学校之名由“沙市附中”更为“沙市初中班”。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停招学生,毛述斌同志接任学校负责人。至1969年下期,学校有三个初中班毕业。是此,从1958年至1969年的十一年中,学校共有17届初中毕业班,毕业学生总数达870多人。至1969年,学校规模已扩大到同时容纳8个教学班,可解决150多名学生餐宿,农村中学雏形已具。  1969年春,根据浏阳教育局的布署,学校改为高中建制,初中停招,校名更为“沙市中学”,当年春季招收了两个高中班,即高一、高二班,另招了一个一年制的“农医班”,在校学生六个班,其中三个初中毕业班,学校“革委会”主任载就夫同志。尔后,1970年招收高三、高四班,1971年至1974年每年招收五个班,即从高五班至高24班。1972年,学校兴建一栋可容纳八个教学班的双层木楼,保留了原建一栋平房教室,至校可容纳12个教学班,1975年学校停招普高,1976年,在当时路线的指导下,各公社开始自办高中,本校又更名为“沙市五七中学”,停招收了高25班至29班五个班外,另有两个“沙市公社五·七”高中班,由沙市公社寄于学校(招两届,共四个班毕业),形成“一所学校,分开管理”的局面,1976年下期学校名称再次更换为“沙市五·七农科大学”,并将1974年招的五个“普高”班(即20-24班)合并,改为“农机、农技、人医、兽医、电工、师训”等班,为扩大办学规模,根据当时沙市区委会的指示,在路口开办了一个“农大分校”,将“师训班”、“电工班”搬迁分校新址,又形成了“一所学校,一总一分”的局面。现“农大”地名即由此起。当时学校基本上停上文化课,学生改学各专业,教师改学改教专业课,更有不少老师改行当“饲养员”、“制药员”、“制种员”、“驾驶员”等。1976年,戴就夫同志抽调下大队搞“整党”工作,学校负责人由沙市区委员杨童生同志担任,1976年改为秋季招生,故名“专业班”由两年制延长半年毕业,1977年上期戴就夫同志又调回学校担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978年国家正式恢复招收“普高”毕业生的高考制度,当年,学校有30多名学生上线录取大中专院校。根据上级指示,该年各公社撤办高中,原沙市区所属公社办的高中班全部并来本校,本校“沙市农大”的名称取消,由浏县政府正式命名为“浏阳县第九中学”,直属浏阳县教育局领导。戴就夫同志任命为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该年下期招收高29-34六个班。1979年浏阳九中正式面向全县招生,招收高35-38四个班,学校由屈厚琴任校长,戴就夫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学校办学走上正轨。尔后,学校从1979-1986年每年正常招收高中四个班,常年规模是八个班。  1983年上期,戴就夫同志退休,屈厚琴同志调浏阳十五中,下期,上级任命朱友生同志主持学校工作(副校长),沙市区文教办主任罗天华兼任党支部书记,但未到职,1984年3月,上级任命卜农生为校长,朱友生为党支部书记,学校各处室的人事配备才正式健全。  1986年,高中学制由两年改为三年,本校当年无毕业班。故教学班为十二个。  1991年9月,朱友生同志接近退休,由卜农生同志任学校党支部书记,黄佳声同志任学校校长。1987年下期,学校考虑学生容量,曾多招收了一个“高中复读班”。1993年至1994年,学校实行“双轨制”办学方针,每年增招一个一年制“服装工艺班”,共计两届。1993年浏阳县改为浏阳市,学校名称更换为“浏阳市第九中学”。1995年至1996年,每年增招一个“体育保安班”,是此,学校有十六个教学班规模。至1997年上学期,学校高中招班累计114个班(原沙市公社寄读的四个班)。1996年9月,黄佳声同志调出,由龙怀溪同志任学校校长,卜农生同志接近退休,由龙怀溪同志任党支部书记。1996年下学期期末,卢从发同志调出,由李明坤同志任学校校长。1998年下期,龙怀溪同志调出,李明坤同志任党支部副书记。(因浏阳教育局任党党支部书记未到职)2001年上期,上级任命邓其美同志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接着,李明坤同志调出,由陈辉章同志任学校校长。  浏阳九中自1958年创办至今,共有四十五年历史,校迁两址,校名六改:“沙市附中”、“沙市初中班”、“沙市中学”、“沙市五·七中学”、“沙市五·七农科大学”、“浏阳九中”。目前,学校共有使用面积53214平方米。1981年至1998年,新建教学大楼两栋、学生宿舍一栋、教工宿舍两栋、校门一座、食堂兼礼堂一栋、厨房一栋、锅炉房一栋、浴室、厕所三栋。新辟一个面积达10亩的后操场。实验室、仪器室建设“达标”、教室全部安装电扇、“三机一幕”教学设备齐全,图书室、阅览室完善,学校绿化正上台阶,辟有一个花园,尤其是从1999年以来,我校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和改建两栋教学楼、三栋教师公寓、一栋科教楼,着力改建了校门,使校门焕然一新。同时,新建了一个现代化的篮球场,并创建了电子设备室、语音室,多功能语言系统,电子阅览室。投资近百万的多媒体设施安置到班。长沙市青少年篮球训练基地在我校落户后,学校计划投资500万扩征50亩土地,建造一个标准化的田径场和一个篮球区、一个乓乒球区。  历年来,学校始终遵循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主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共计有初中毕业生870多人,高中毕业生7800多人,(2003年止)莘莘学子1087多人正式分配、转业、招聘在国家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其中有470多人担负普科级、处级、团级、师级以上领导职务。学校自1978-2002年高考正式上线录取的学生共计1087人,录取“飞行员”6人,学校“高考”成绩一直稳居浏阳十五所市属中学的前四名。2001年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线88人,2002年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线128人,高中会联考跃居全市第一名;高考跃居全市第二名。当时,浏阳九中声誉雀起。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不少毕业生大显身手,他们把握机遇,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带领人民群众走“先富共富”之路,涌现了一大批“企业家”,其业绩显著。  历年来,学校的党务工作、教学常规管理、德育教育,素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民主管理、体育卫生、团建工作、工会工作、关协工作等成绩显著。自1970年以来,学校党支曾曾有六次评为县、市的先进党支部,二次被评为县、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1970-1971年,学校团支部被评为湘潭专署“先进团总支”;1975-1977年,学校团支部被评为湘潭专署“先进团总支”;1986-1989年,学校曾被评为县和长沙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以及县“服务育人先进单位”、“爱国卫生先进单位”;1991年,学校被评为“浏阳县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93年学校曾被评为“长沙市普法工作先进集体。”1984-1994年,学校曾多次评为“先进食堂”。1986-2002年,学校工会相继被评为县、市“先进基层工会”、“先进职工之家”、“妇女工作先进单位”、“工会财会工作先进单位”、“师德达标先进单位”。1994年被评为“长沙市先进职工之家”、1995年被评为“长沙市民主管理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长沙市模范职工之家”和“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学校团委1995-1996年连续两次评为“浏阳市团委先进单位”;2001-2002年被评为“浏阳市团委先进单位”;其教学常规管理,多次获得县、市教育局的表彰和奖励。毕业会考、联考、高考单科平均成绩获县、市第六名以前的计有10多次。近五年中,高一、高二会联考均在市属中学第五名之前。2001-2002年,高一、高二会考、联考连续荣获一、二名,奥赛6人次获全国二、三等奖。2001-2002年,高考成绩在同类学校中一直名列前茅。这两年中,有陈建国、张平等考取武汉大学、罗佳美考取北京第二外语学院,黄斌考取北京体育大学,朱光明考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故在2002年,学校荣获浏阳市教育局目标管理一等奖,成立了“捞刀河诗社”,承担了“诗词教育”省级教研课题的教育任务,取得了“长沙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浏阳市安全文明单位”、“浏阳市文明单位”、“浏阳市教研工作先进单位”、“浏阳市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先进单位”、“浏阳市优秀家长学校”、“浏阳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浏阳市优秀党支部”、“浏阳市优秀团委”、“浏阳市园林式学校”等荣誉称号。体育工作,虽学校场地简陋,却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乓乓球曾获县高中组男、女团体赛第三名,篮球多次获县高中组男、女团体赛第三名,篮球多次获县高中组一、三、五名。2001-2002年,获长沙市高中乙级组第一名、第二名,并获长沙市团体总分第一名。教职工篮球赛,先后获“园丁杯”第三、第五、第六名。1996年,浏阳中学生田径赛,我校“职高班”获总分第一,历年来,我校曾先后有15名学生破县市运动记录。  自1981年以来,学校菜有180多名教职工被评为县、市级以上“模范党员”、“先进教师”,其中有屈厚琴、朱友生、卜农生、陈辉章教师的先进事迹被编入《三湘优秀教师名典》。有赵伯纯、邓深海二名老师编为《长沙市德育工作》名人录。2002年,张国光老师被评为浏阳市首届名师,并在浏阳报上公示。历年来,共有30名教师的110多篇科研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县、市、省级上上奖励的教学论文共有250多篇;有10多名教师的50多篇、首文章和诗歌发表于市、省级以上刊物。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推行“三改制度”、“目标管理”、“人事聘任”、“结构工资”、“素质教育”、“深化内涵发展、推进教育创新”中,率先试验,得到上级肯定,其经验被教育局推介《浏阳日报》、《长沙晚报》、《湖南工人报》、《湖南教育电视台》的采访报道。  学校之所以取得上述显著成绩,主要是有一支“过得硬”的党政领导班子和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历年来,学校党政工主要负责人团结协作、率先垂范。1988年,学校党政一把手精诚团结的事迹,得到浏阳县委表彰。并曾总结经验在浏阳教育系统推介。1994年,学校党政工负责人精诚团结,齐抓共管,创建“长沙市先进职工之家”的事迹,得到浏阳总工会的表彰,并总结经验在浏阳教育系统推广;1995-1996年,学校党政工负责人关于“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事迹,得到浏阳、长沙市总工会的表彰,总结经验在《长沙工运》上推广。并在1996年5月,浏阳教育工会组织全市学校党政工负责人在我校召开“民主管理工作现场会”,由邓深海主席、卜农生支部书记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深受与会人员的一致赞扬。2002年在浏阳市教育系统的“党建工作会议”上,浏阳市委、市教育局党委推荐我校党支部书记邓其美同志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并表彰我校党政负责人原则相处,团结共事的好作风。历年来,学校教师两个素质不断提高,曾有25名骨干教师由浏阳市教育局评为“教坛能手”和“教坛新秀”。教师的学历层次逐年提高,目前基本上达到了高中任教的合格学历。自1989年实施“职称评聘”工作以来,学校先后评有10名中学高级教师和72名中学一级教师。广大青年教师均能胜任本职工作,不少人已成为骨干教师。  学校45年的旅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历过风风雨雨和坎坎坷坷,但始终满怀壮志,不断探索,不断拼搏,不断前进。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今天,她将以一所长沙市示范性高中的市属中学展示于社会。她既不因过去的坎坷历程而伤感,也不因有辉煌的业绩而陶醉,更不因面临着困难而徘徊。在党的教育政策的指引下,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当地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她遵循“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八字校风,充满信心,昂首阔步高唱自己的“校歌”而向前迈进。她将以“热血铸师魂”的气慨,以“磨血育人”的坚韧毅力,不断书写好自己的发展史。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