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县第二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10-16 09:45

二中学成立基本内容正定县第二中学什么时候成立!!!   正定县地处冀中平原,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是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石德铁路、石太铁路、307国道、石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坐落境内的石家庄机场已开通20多条国内外航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教育名城,正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宝库”的美誉。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其中,有“京南第一古刹”之称的隆兴寺,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寺内21.3米高的铜铸大悲菩萨是全国最高的立式铜佛,与唐代建筑华塔、开元寺钟楼和须弥塔、天宁寺凌霄塔、临济寺澄灵塔,以及五代遗物文庙大成殿,堪称中华文物之精粹,改革开放以来,正定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正定县辖1个街道(城区街道)、4个镇(正定镇、诸福屯镇、新城铺镇、新安镇)、5个乡(南牛乡、南楼乡、西平乐乡、北早现乡、曲阳桥乡),174个行政村,186个自然村。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正定由真定所改。真定其地原在东垣故城(石家庄市东古城),唐初徙今治。而正定古名安乐垒,建置于公元352年。后因沿袭真定之名,清时改为正定。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内的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为中心,建立鲜虞国,国都新市(今新城铺)。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鲜虞国被晋国所灭,此地属晋国管辖。  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鲜虞人在这一带建立了中山国,在此设东垣邑。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属赵。  秦统一中国后,改东垣邑为东垣县,治所在今石家庄市古城村附近,属钜鹿郡。  汉初,仍为东垣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意即真正安定),属恒山郡。  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国,辖真定、藁城、肥垒(今藁城县城子村一带)和绵曼(今井陉县境)四县。  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真定国,将真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  三国时,真定县属魏国常山郡。  晋时,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石家庄市古城村),从此正定县即成为河北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把郡治所移至安乐垒(今藁城九门附近),真定为县。  北齐时(公元550-577年)又把郡、县治所移到滹沱河北,即今正定镇。  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从定州、常山郡各分出一部兼置恒州,治真定县。  隋开皇初废郡,存恒州、真定县;  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真定县分为真定、常山两县(常山县治所安乐垒),属恒州;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县。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恒山郡为恒州,治所石邑(今石家庄市振头附近);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徙恒州治真定;  武后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改真定为中山县;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真定县;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在恒州恒阳城置恒阳军;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废恒州为常山郡,治真定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置恒州,属河北道常山郡,治真定县;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置成德军于恒州;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以恒州为大都督府;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为避穆宗李恒名讳,改恒州为镇州。  五代后梁时仍为镇州,治真定县;  后唐长光元年(公元923年)改镇州为北都,同年又复为镇州;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升镇州为真定府;  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复名恒州,改成德军为顺国军;  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又改恒州为镇州,顺国军复为成德军;  契丹号为中京;  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为镇州,又升真定府;  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又改为镇州。  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废镇州置真定府路,统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县。金袭之。  元初改为真定路,辖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县。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真定路为真定府,辖五州及真定等27县。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属直隶省;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辖一州及正定等十三县。  1913年废府存县。正定县属直隶省范阳道观察使署(治保定)。  民国3年(1914年),改范阳道为保定道,仍领正定县。  民国14年(1925年)6月24日,以正定县城厢为正定市,隶属正定县。不久即撤销正定市。  民国17年(1928年)6月20日,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废保定道,正定县直隶于省。  民国26年(1937年)3月,河北省划为17个督察区,正定县属第十二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10月8日,日军侵占正定县城。  民国27年(1938年)2月,建立伪正定县公署,隶属真定道(治石门市)。  1938年4月25日,正定县西北部地区与新乐县化皮地区合并建立正(定)新(乐)县(抗日)政府,驻正定县后塔底村,属晋察冀边区第四特别委员会。  1938年8月25日,撤销正新县,建立正定县(抗日)政府,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10月,县政府改属冀西区第三专署。年底,县政府改属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县委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  1939年1月,第四特别委员会改为第四地方委员会。  1939年十月,正定县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东地区与藁城县北部地区建立藁正县联合办事处,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地二专署;正定县滹沱河以南地区与获鹿县东部地区建立正获县,县委属冀南区第一地方委员会,县政府属冀南区第四专属滏北办事处。  1940年1月滏北办事处改为冀南区第一专署。6月,冀南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改为冀中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10月,第一地委改称第六地委,第一专署改称第七专署;正定县辖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共4个区、84村。  1940年2月,藁正县与新乐县佐合并建立藁正新县,属冀中区第二地委、第二专署;  1940年七月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改称第五专署,仍辖正定县政府;  1940年8月,撤销藁正新县,将原藁正县与无极县西部地区合并建立藁无县,县委属冀中区第七地委,县政府属冀中区第八专署(1944年3月第八专署改称第七专署);  1941年1月,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改称中共北岳区委员会,正定县委属北岳区第四地方委员会;  1941年2月,正定县改属冀中区地七专署,县政府迁驻藁城县小西门一带。8月,夏归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县政府又迁回县西北部地区;1941年11月,藁城县滹沱河以南的西部地区与正获县合并建立藁正获县,县委属冀中区第六地委,县政府属冀中区第七专署;  1943年9月,撤销藁正获县,恢复正获县,隶属关系未变。  1944年6月,冀中区第七专署改称第六专署;1944年6月,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改称第四专署,仍辖正定县。9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四专署;  1945年3月,栾诚县与正获县合并建立栾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六专署;1945年9月,国民党在城内建县政府;正定县解放区仍属冀晋区第四专区;撤销藁无县,恢复正藁县,属冀中区第七专区;  1946年2月,撤销正藁县,置正定县佐,辖正定县京汉铁路以东(滹沱河南、北)地区;撤销栾正获县,恢复正获县,仍属冀中区第六专区;1946年3月,建立中共正定市委员会和市政府,属冀中区第六专区。1946年5月,改属第十一专区;1946年5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三专区;夏设藁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1946年9月,撤销正定县佐,恢复正藁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  1947年4月1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正定县城。城内为正定市,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西北部农村为正定县,仍属冀晋区第三专区。5月,改属第四专区;1947年7月10日国民党军复占正定县城,在城内建县政府;1947年8月24日,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正定县城,建置未变;1947年10月26日,正定县城第三次解放,建置未变。1947年11月,撤销正藁县和藁正获县。原属正定县的村庄除西南部17村华归获鹿县外,复归正定县;正定市改为县辖市。正定县改属北岳区第四专区。  1949年1月,正定县改属察哈尔省建屏专区;1949年6月,撤销正定市,改为正定县城关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下设10个专区。正定县属石门专区;1949年8月10日,石门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正定城内建立;1949年9月28日,石门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仍辖正定县;1949年10月,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正定迁石家庄市;  1950年9月9日,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区改称河北省人民政府石家庄专区,仍辖正定县;  1958年11月5日,正定县、灵寿县合并为正定县(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  1960年5月3日,撤销石家庄专区,正定县改属石家庄市;  1961年5月23日,复置石家庄专区,辖正定县;  1962年1月1日,恢复正定县、灵寿县建置,正定县仍属石家庄专区(3月27日国务院批准);  1967年11月22日,石家庄专区改为石家庄地区,辖正定县;  1986年4月5日,石家庄地区撤销,正定县划归石家庄市。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