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09-25 21:53

学校简介 校史 学校前身为蒙藏学校,从1913年蒙古王公贡桑诺布尔始创蒙藏学校到如今的民大附中,薪火相传100年。在这100年里,全国各地的民族学子共济一堂,夕惕朝勤,同窗争进,使学校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盛大气象。学校是革命的摇篮。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赵世炎、邓中夏等人相继来校开展革命工作,并在这里培养了第一批少数民族共产党员,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民族革命之星火自此燃成燎原之势,这是历史赋予学校的使命。同时,从这里走出的多松年、李裕智等革命志士献身民族解放、国家复兴之伟大事业,用精神鼓舞着代代附中人,让他们视天下为己任,前仆后继,为了理想披荆斩棘。 师资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民族成份众多的师资队伍。有专职教师92名,其中特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41名,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30名。市级骨干2名,区级学科带头人2人,区级骨干4人。学校既是中国地理学会“地理科普教育基地”,也是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实验基地,更是国家级《高中生领导力开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普通高级中学特色学校研究专项课题》等科研课题的实验学校。2009年学校教师论文获奖及国家、北京市各类大赛奖项208次。 学校先后与内蒙古呼市赛罕区民族中学、宁夏银川六种、吉林通愉树学校、张家界市第一中学等学校建立了手拉手合作关系,与民族地区多所高中进行校际间的教研、科研活动也已形成传统,还在此基础上多次接待了民族地区教育考察团。学校每年都不定期承接云南、贵州教委选派的校长培训任务,校长及学校领导多次去民族地区培训、讲学。2008年学校与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和谐校园,特色发展”的校长论坛。此外,田林校长还应邀参加了许嘉璐副委员长召集的2010年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国家民委、教育部组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讨论会和座谈会,为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发展积极献言献策。 校名历程 1913.3,蒙藏学校 1918.4,蒙藏专门学校 1929.7,蒙藏委员会北平蒙藏学校 1937.7,国立北京蒙藏学校 1945.10,国立北平蒙藏学校 1949.10,国立北京蒙藏学校 1950.9,蒙藏学校 1951.6,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 1972.2,北京市第一六零中学 1978.4,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 1991.11,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学校校训 校训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在80寿辰聚会上,就人类文化发展问题提出过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含义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并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民大附中的师生来自50多个民族,各族师生在附中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各美其美”,就是各个民族要弘扬自己优美的文化传统,学校要搭建每个师生能展现自己独特风采的舞台让其展示,“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发现并发扬自己的“美处”(优点),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美美与共”,就是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人与人之间互相学习,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目标和归宿。 附中以此为校训,意即促进各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展现师生的个性气质和独特风采,进而促进各个民族融合,实现各民族和谐共存、共同繁荣的目标。 校风 为人为学,至诚至和。 “为人”,于教职工来说,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教书育人;于学生来讲就是要做道德高尚、勤奋进取、强健自信、善于合作、身心健康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公民。“为学”,就是要求师生勤学上进,不断探究,勇于求索,学有所成,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本领。“至诚”是“诚”的最高境界。《孟子·离娄上》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至诚”体现了一种责任,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公众的责任。对国家,表现为爱国;对民族,表现为尽孝;对社会,表现为奉献;对公众,表现为诚信。“诚”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至诚”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将“至诚”引入校风,表明了附中师生以“爱国、尽孝、奉献、诚信”为本的价值取向。“至和”是“和”的最高境界。“和”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国语》中有“和实生物”的说法,说的是各种不同的元素,在不同的前提下相互协调、融合,最终都能得到发展,息息相生、生生不息。学校将“至和”引入校风,意即秉承我附中“五族共和”的优良传统,倡导和衷共济、民族团结的附中精神,望师生团结各族民众,和谐相依,共同发展。 教风 进德敬业,精益求精。 “进德”,就是进入德之行,增进己之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相对于才而言,德更为根本。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里指出,“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矣。”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保证,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担负起教育重任,才能“身正为范”,才能“传道受业解惑。”“敬业”,是对待工作的个人态度,是教师的事业追求。两千多年前,荀子说过:“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爱岗敬业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经成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首要规范。附中教师要成为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尊重事业、全心投入教育,具有较高专业化程度的现代教师。“精益求精”体现为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宋代朱熹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学校将“精益求精”引入教风就是引导教师要掌握更加熟练和完美的个人技能,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和技巧,不断进取,在成长中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创新与自我超越,为成功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风 好学好问,善思善行。 “好学”出自《论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篇》)孔子的博学是以他的好学为前提的。学风以“好学”为首就是引导师生要有好学的品性、乐学的志趣,会学的方式,能够愉快学习。“好问”是学业进步的途径。乐于发问的人才能“解惑”,才能不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才能成为新人。“善思”就是强调要善于思考,主动探究,保持思考的习惯、热力,既要有欣赏式的接纳,还要勇敢地质疑。“善行”是有为之源,取自《荀子·大略》“善行者究其难”,意即善于做事的人彻底克服遇到的困难。将“善行”引入学风意在教育学生善于学习,善于行动,善于实践,知难而进;勉励教师善于治学,善于工作,善于用实际行动为人师表。 办学成绩 获奖 国家民委先进处室单位; 国家民委优秀党支部; 国家民委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民族学校“民族之光”先进单位; 国家民委退休工作先进集体; 北京市无烟学校; 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集体; 北京市敬老文明模范学校; 海淀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 高考 据2013年6月23日统计,高考时共有560人参考,共有554人上了本科线,比例为99%。其中: 最高分理科:715分(海淀排名第34名),685分、684、684(海淀排名第9、10、10名);理科650分以上180人(海淀共1510人),海淀排名第二;文科650分以上35人(海淀共128人),海淀排名第一;合计215人,海淀第二(排人大附中之后)。录取清华、北大60人左右。 600分以上的文科110人,理科313人,合计423人,比2012年197人增加了226人。 上重点线的510人(理科367人(93.4%)文科143人(85.6%))比例为91%; 上本科线以上的554人(理科389人(99%)、文科166人(99%)比例为99.0%。另有11名同学已拿到国外和香港等名校的通知书。 本科各批次上线人数及比例 批次 650以上 600以上 一本上线 三本上线 合计 文科,(167人) 人数 35 110 143 166 000 比例 21% 66% 86% 99% 000 理科,(393人) 人数 180 313 367 389 000 比例 46% 80% 93% 99% 000 合计,(560人) 人数 215 423 510 554 000 比例 38% 76% 91% 99% 000 注:650分以上学生人数海淀排名:文科第一,理科第二,合计第二 以下是2012届高考喜人成绩: 本科各批次上线人数及比例 批次 600分以上 一本上线 二本上线 三本上线 文科(224人) 49 178 29 13 比例 22% 79,5% 12,9% 5,8% 理科(341人) 148 327 11 2 比例 43,4% 96% 3,2% 0,6% 合计(565人) 197 505 40 15 比例 34,9% 89,4% 7,1% 2,6% 注:600分以上学生人数海淀排名:文科第一、理科第四,合计第三 以下是2010届高考喜人成绩 共465人参加高考,高考成绩600分以上的共计133人,占28.5%;文科600分以上的人数38人,最高分为665分。理科600分以上人数95人,最高分为686分。600分以上考生人数在海淀区中学排名为文科第二名,理科第八名,综合排名为第七名。重点线上人数共计365人,占78.3%;本科线上人数共计442人,占95%。总升学率100%。14名同学分别被清华、北大录取,14名学生被人民大学录取,4名被复旦大学录取,另有大量同学被全国各地一流大学录取。 知名校友 建校以来,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培养了以生前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革命烈士荣耀先、多松年、贾力更、李裕智、伟大诗人郭小川、传记文学家巴彦布、原国家民委副主任文精等数以万计的各民族优秀人才。很多校友在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民族地区担任要职,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贡献极大,颇具影响。 英豪 乌兰夫蒙古族前国家副主席(20世纪20年代校友) 1、荣耀先蒙古族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20世纪20年代校友) 2、多松年蒙古族中共五大代表(20世纪20年代校友) 3、李欲智蒙古族大革命时期内蒙古革命军创建者(20世纪20年代校友) 4、贾力更蒙古族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六期学员(20世纪20年代校友) 5、吉雅泰蒙古族首任驻蒙古大使(20世纪20年代校友) 6、奎碧蒙古族内蒙古政协主席(20世纪20年代校友) 7、特木尔巴根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20世纪20年代校友) 8、高布泽博蒙古族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六期学员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20世纪20年代校友) 9、朱实夫蒙古族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20世纪20年代校友) 10、吴勒吉敖喜尔蒙古族内蒙古骑兵师师长(20世纪20年代校友) 11、弗鼎蒙古族中共国际六大代表参加中共六大工作(20世纪20年代校友) 12、赵诚蒙古族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20世纪20年代校友) 13、勇夫蒙古族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内蒙古日报》的创办人(20世纪20年代校友) 14、康根成蒙古族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在列宁故乡度过30个春秋(20世纪20年代校友) 15、恒生蒙古族蒙藏学校带头参加五四运动学生之一(20世纪20年代校友) 16、孟纯蒙古族1924年北京学联常委担任李大钊交通员(20世纪20年代校友) 17、克力更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五届人大常委原副主任(20世纪30年代校友) 18、乌兰蒙古族全国总工会书记处原书记(20世纪30年年代校友) 19、黄静涛蒙古族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建国后首任校长(20世纪30年年代校友) 20、潮洛濛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六届人大常委原副主任(20世纪30年年代校友) 21、寒峰蒙古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原纪委书记(20世纪30年年代校友) 22、墨志清蒙古族包头市市长(20世纪30年年代校友) 23、浩帆蒙古族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20世纪30年年代校友) 社会活动界校友 1、赛西(蒙古族)内蒙古建材局原副局长 2、乌兰木伦(蒙古族)商业部原副部长 3、蔡萱(藏族)国家民委原计财司长 4、文精(蒙古族)国家民委原副主任 5、马福英(哈尼族)云南省缉毒英雄 6、李先猷(哈尼族)云南省政协副主席 7、胡达古拉(蒙古族)原内蒙古妇联主席、党组书记 8、高原(蒙古族)原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一级高级法官 9、瓦哈甫·阿扎买提(乌孜别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 10、阿斯娅(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人事委副主任 11、巴和提亚(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妇联主席 12、阿扎特(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13、保拉特(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局长 14、吴文彦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 15、扎西顿珠(藏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云南副站长 教育科技界校友 1、孟和(蒙古族)著名骨科专家 2、斯力根(蒙古族)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 3、赵玉英(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4、乌林西拉(蒙古族)蒙古文文献、图书管理学专家 5、布和(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情报研究专家 6、道布(蒙古族)蒙古语言学家 7、沙人(蒙古族)中国少数民族第一位遗传优生专家 8、荫禾(蒙古族)著名园林设计学家 9、青卓力克(蒙古族)航天动力研究专家 10、巴林凤(蒙古族)清华大学教授、计算机专家 11、尹宗禹(回族)中学教学研究专家、西城区教研中心原主任 12、吴松年(蒙古族)中学教学艺术专家、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主讲教师 13、姜贵善(朝鲜族)原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资源战略室译审、北京大学教授 14、木拉提·苏里堂(哈萨克族)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15、王法利中医按摩专家 16、李明赞北京四中特级教师 16、张盛国北京市人民警察学院原副院长、法学教授 17、王炎华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 18、刘孜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19、巴莫曲布嫫(黎族)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专家 20、张汉鹏(回族)理学博士、应用化学研究专家 21、贺卫光(俗固族)民族学博士,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研究专家 22、李寿德(土族)管理学博士、交通管理学专家 23、陆孜(壮族)清华大学数学博士、运筹组合优化与图论方向研究专家 24、牙浩明(壮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青年专家 25、尹宏(蒙古族)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专家 26、林金盈(壮族)中华医学会血液、风湿免疫专家 经济企业界校友 1、康明德(蒙古族)蒙文印刷专家 2、王性纯(蒙古族)内蒙古毛纺专家 3、蔡昉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4、丁一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5、黄颖北京出版社教材中心主任、教育出版社总编 6、胡颖北京东来顺集团副总经理 7、肖春平中国网通集团大客户部经理 文体艺术界校友 1、郭小川著名诗人 2、照日格巴图(蒙古族)著名作家 3、毕力格太(蒙古族)著名作家 4、乌尔莎娜(蒙古族)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 5、苏日图(蒙古族)著名摄影家 6、纳穆吉勒(蒙古族)著名摄影家 7、妥木斯(蒙古族)著名画家 8、娅茹(蒙古族)著名戏剧家 9、乌嫰齐(蒙古族)革命历史纪实文学专家(照片见随想录) 10、云文耀(蒙古族)北京电影制片厂一级摄影师 11、斯琴高娃(蒙古族)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 12、马国超(回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军旅作家 13、马德华(回族)著名演员 14、巴彦布(蒙古族)著名诗人 15、广春兰(锡伯族)天山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 16、庞旸中国和平出版社编审、青年作家 其他相关 近代中国第一所少数民族高校“蒙藏专门学校”; 建党初期少数民族第一批共产党员在这里入党; 建党初期少数民族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建立; 建党初期少数民族第一本革命刊物《蒙古农民》在这里创刊; 建国后第一位少数民族国家领导人乌兰夫是校友; 中国唯一面向全国招生的民族中学。 学校近况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附中的发展,并于2003年起给予学校特殊政策,即凡被学校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均可在北京参加高考和录取,并享受与北京考生等同的待遇。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怀,也为少数民族学生成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学校面向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实施自主招生考试,选拔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到北京、到附中就读高中,优秀的学生群体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人文环境及生活环境。学校制定了特色鲜明的校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校风:为人为学,至诚至和;教风:进德敬业,精益求精;学风:好学好问,善思善行;办学宗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办学目标:出人才、出经验、出思想。 学校规模已达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1800多人。2010年高考,466名毕业生,高考中理科最高686分、文科最高666分;600分以上133人,考入北大、清华15人,重点率78.3%,本科率94.8%,教学质量、办学水平逐年提高,附中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今天的附中人正在合力打造民族教育的品牌,明天的附中一定会更加辉煌! 百年校庆 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100周年校庆前夕,学校来自全国24个省区市50个少数民族的1800名学生给习近平写信,汇报在首都北京学习和生活的情况。2013年10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回信,就学校迎来百年华诞向同学们和全校教职员工表示热烈的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就此作出批示。 习近平在回信中表示,得知同学们朝气蓬勃、富有理想、精进学习、团结友爱,感到十分欣慰。习近平指出,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作为全国唯一一所面向各少数民族地区招生的民族中学,自建校以来,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为人民解放、国家发展、民族团结、人民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学校继承光荣传统,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同学们珍惜美好时光,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李克强在批示中指出,民大附中历经百年风雨,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各族优秀青年。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爱国、团结、奉献的光荣传统,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立德树人,笃志好学,砥砺前行,造就更多维护民族团结、堪当现代化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材。 学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法华寺甲5号(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教导处)邮政编码:100081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