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天心区第一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10-15 17:08

校容校貌长沙市一中环境优美,在闹市中独处一静。经过若干年建设,基本实现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明。清水塘路西侧的校园是教学区和运动区,教学区现有三栋现代化的教学楼,分别是邵逸夫先生参与捐建的“逸夫教学楼”、建于1980年代的“第二教学楼”(现改名为“第一教学楼”)和建于2001年的“湘一教学楼”(现改名为“第二教学楼”)。逸夫教学楼西侧为科艺楼、图书馆和办公楼。北部的运动区有现代化的田径场以及篮球、羽毛球场。东北角是1993年竣工的体育馆。清水塘路东侧是学校的生活区,主要以教职工的宿舍为主,还包括学生宿舍一栋、食堂一座。学校注重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美化塑造学生的内在气质,校园环境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绿树成林”,在绿化过程中不仅种植草皮和灌木,更加注重培植高大的乔木,使学校虽居闹市却有藏于山林之感。现以形成田径场与篮球场之间的樟树带、逸夫教学楼会议厅北侧的樟树林、逸夫教学楼西北侧的银杏林、逸夫教学楼和第二教学楼之间的雪松和白玉兰混合林、第二教学楼南侧的金线杉带等成规模的绿化林、带。二是“点石成金”,通过在校园各处点缀奇石,并在石头上镌刻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各种格言、警句、诗词,营造一种“石文化”的氛围,潜移默化中进行对学生进行教育熏陶。三是“主题园林”,在校园中,还有滴翠廊、半亩方塘、求索园等“园中园”,这些小园林分别拥有各自的主题,如滴翠廊就是勉力学生“逝水流年知惜时”,要勤于学业等。由于用地和资金的限制,学校现代化的建筑物都是在拆除原有老建筑的基础上修建的。逸夫教学楼是在1994年拆除的老图书馆旧址上兴建的,北面草坪是民国末年修建的、1995年10月拆除第一教学楼原址,新图书馆是老办公楼和礼堂的原址所在地。有些校友认为,尽管学校十分现代化,但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却没有留下一座1980年代以前的建筑,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办学规模取得成绩学校现有83个教学班,5043余名学生。该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多年来学校本着“着眼长远建设,立足自己培养”的方针,“以老带新”,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主张“教无定法”,鼓励创新,提倡教学方法在传统的精讲多练、启发多思基础上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育人才”,调动了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业务水平,以“敬业、务本、爱生、奉献”为师德规范,先后有27人被授予“中学特级教师”殊荣。清华大学2013年“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学校名单公布,我校获得推荐名额,获得推荐的学生不用参加笔试,面试通过就可以享受降60分录取的优惠。师资力量该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先后有29人被授予“中学特级教师”殊荣。该校在职中学高级教师有110余人,有150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在教学和教研上尽显风流。学校每年从英、美等国聘请10名左右的外教,担任口语和其它学科教学工作。该校一直重视素质教育。多年来,始终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教研领路、质量第一”为宗旨,基本形成了“素质+个性,规范+创新”的办学特色,注重教育、教学、教研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了中学教育要注重基础性、中学管理要注重稳定性、中学教育管理要注重开放性这一宝贵的办学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学校现有“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14个,40%左右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近两年来,学校共有120多位教师在国家、省、市级赛课中获奖,公开发表、出版的教学论文或著作达500余篇(部),在国家、省、市级教学论文评比中,共300余篇论文获奖。每个学科有3至5位学科带头人,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有近30余人在省、市各学科专业学会担任正、副理事长或秘书长。培养优秀人才学校坚持树德育人,严谨治学,教育学生“学习求知、学习健体、学习做人”,使学生解放身心,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培养了大批合格毕业生。树立了“看基础、看素质、看后劲、看发展,不计较一时一事之得失,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任,给学生一张永恒的人生通行主”的办学理念,既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重视发展学生个性,优秀学生大量涌现。学校先后有160余名学生在全国学科竞赛中获奖,在国际中学生5个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中共夺得32枚奖牌,奖牌总数位居全国第一。每年初中毕业会考合格率达100%,高考一流大学升学率均在85%以上,其中每年都有20名左右的学生进入清华、北大。在高三保送生制度改革的情况下,该校每年仍有50多名优秀毕业生保送进入一流大学深造,保送生人数居全省第一。历届一中毕业生均以综合素质好、发展后劲足的整体形象而名扬国内高校,赢得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此外,学校每年还有300余名学生在全国及省、市各类书法、舞蹈、器乐、作文、摄影比赛中获奖。在体育竞赛方面也是硕果累累,共培养了2名国家级运动健将,6名国家一级运动员、200余名国家二级运动员,向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了100余名优秀体育人才。校男篮和足球队多次蝉联省、市冠军,田径队成绩一直稳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奋斗目标当前,长沙市一中全体师生同心同德,务实求新,正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之精神,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教学设备学校占地约8万平方米,教学楼、科艺楼、图书馆、办公楼与体育馆、塑胶田径场、篮球场以及宿舍楼群遥相呼应。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基本分离,“动”、“静”结合,布局规范合理。校园内香樟成林,花木扶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四时景色宜人。学校不仅拥有配置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各科实验室、天文台、生物标本室、多媒体语音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藏书逾16万册的图书馆,还拥有集辅助教学、办公自动化、图书管理、视频点播等功能于一体的以太交换校园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学校三网(广播网、计算机网和通讯网)合一,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治校方略校 训----公、勇、勤、朴公——指远大理想。大公无私,廉洁奉公。爱祖国,爱学校,爱集体,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勇——指献身精神。英勇无畏,见义勇为。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勤——指勤劳品质。勤学习,勤锻炼,勤奋进取,勤劳节俭朴——指优良作风。朴实无华,实事求是。校 风----严谨、务实、规范化办学特色----素质+个性 规范+创新师德规范----敬业、务本、爱生、奉献治学口号----选择一中,就是选择严格教育说明:校训“公、勇、勤、朴”最初见诸1914年。原为黄土衡先生1917年所书横匾。现对此作出新的解释。校史沿革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创建于一九一二年,初名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校,校址设紫东园。首任校长符定一。一九一四年更名省立第一中学,嗣后校名屡易,为全省高级中学,省立长沙高级中学,省立第一临时中学高中部;校址曾迁荷花池,落星田,贡院坪,书院坪,抗日时期迁宁乡高桥,安化驿头铺,七星街。一九四六年复元迁今址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畔,一九五二年由省立一中改现名。以公勇勤朴为校训,具爱国民主传统,办学面向全体。注重基础,发展个性,培养特长,坚持从严治校,树德育人。九十载,桃李芬芳,初中毕业生三万三千一百九十余人,高中毕业生三万一千二百九十余人。首任校长符定一,主持设英、德、法语三科,以适应当时培训出国留学人员之需。校训为“公、勇、勤、朴”。具有民主、爱国传统。1917 年后,学生学术社团发表大量文章研讨“读书与救国”、“文言与白话”、“劳工神圣”等时事、政治问题。1919 年五四运动中,在湖南创建“救国十人团第一团”,并发布《宣言》,查禁日货和发起爱国储金。1921 年冬,中共学生支部成立,为湖南省中学中最早的中共组织。1926 年,以学生党团员为主干组成学生军,参加北伐。1927 年 5 月 21 日发生马日事变,124 名师生先后罹难。1928年后,师生在“有理服从,无理反对”的口号下,采用“闹风潮”、“赶校长”等形式,继续进行斗争。抗日战争时期,3 年内有 1/3 的毕业生北上延安或去皖南参加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诸方面注重规范要求,教导合一,建立教研组备课、教学研究等制度。1978 年以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学改革,注重教书育人,注重教育、教学的研究。1980 年开始,每年在初中一年级开设实验教学班,编写语文、数学实验教材,进行语文、数学、外语、体育四科的教学改革。坚持开展气象、无线电、计算机、航模、美术、摄影等课外活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学生有艰苦朴素、刻苦学习和自由研究的学风。始终拥有一支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小评一中一中的校园风景极为优美,其图书馆的设计被评为湖南省十大优秀建筑之一,其生物标本室中的种类占地面积在国内极为少见,并且有许多珍稀动物,人类(三个),的标本,以及化石.一中的社团在长沙市极为活跃,有许多的公益活动,学校学生组织能力及积极性很高,学校的志愿者协会(温馨家园)是长沙市首个由学生创办的志愿者协会,受到各界的广泛好评在环保方面电影同人社,和环保社的宣传及工作相当的积极并取得成效.其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全能的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学生。校庆日:11月22日,自1912年起计算。历史概述学校创始于1912年,初名湖南省全省高等中学堂,为湖南省创办的第一所省立中学,也是中国最早分高、初两级的中学。创办人和第一任校长是符定一。首任校长符定一最初校址设在长沙紫东园(今民主后街4号和5号)。此后,湖南省政府又在衡阳和常德各设立了一所省立中学,于是1914年5月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之后校名多次变更,先后易名全省高级中学、省立长沙高级中学、省立第一临时中学高中部等;校址也几经变迁,曾迁荷花池、落星田、贡院坪、书院坪,抗战时期迁宁乡高桥、安化驿头铺、七星街(今涟源市七星街镇峡山村)。1946年迁今址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畔。1952年由省立一中改现名。“文革”中曾一度改名“清水塘中学”。1997年创办国有民办“湖南长沙湘一实验中学”。中华民国时期,符定一等老一辈校长在办学和治校方面,均有建树。学校以“公、勇、勤、朴”为校训,勖勉学生敦品励学。学校刚创办时,教职员仅30多人,但绝大部分是辛亥革命时期毕业的湖南优级师范选科毕业生。以后学校规模逐渐扩大,教职员也不断增加,拥有了如袁吉六、彭泽陶、李肖聃、汪澹华、郭德垂、郭琴轩等一批名师。19491949年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1950年代初,袁宗凯任校长(1953-1972年在任),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积极探索中学教育规律,树立“奋发图强,刻苦学习,尊师爱生,热爱集体”的校风,使学校在湖南省中学中的“龙头”地位不断巩固。他本人也因此赢得极高的声望。改革开放后,在马清泽校长(1985-1999年在任)领导下,学校进入稳步快速发展时期。1980年代初,在高中部办“清华班”,为清华大学输送理科尖子。“清华班”后来变为理科实验班,面向全省初中招生。学校累计90余人获得全国学科竞赛奖,并在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榜位居榜首。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共获得32枚奖牌,其中金牌25枚,领先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学。但也有人指出,理科实验班是应试教育的的产物,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使优秀生源过分集中,违背中学教育的公平原则。2005年,理科实验班停办。大部分理科实验班的毕业生,都活跃在北美的学术领域或高科技企业,据他们回忆,当时的理科实验班确实是给了许多偏远地区的同学一个见识外面世界的机会,一中的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了他们很多的照顾,使这些学生更早的走出山沟参与到更广阔的竞争中去。同时,必须承认理科实验班办班宗旨源于湖湘文化“学而优则仕”的精英主义理念,给予精英更多的机会,之所以如今被人诟病是因为与当前主流媒体刻意鼓吹的“草根文化”的冲突,这个问题有待历史给予评价。 马清泽校长坚持在努力保持较高“升学率”的同时,率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探索,主持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学生社团(课外活动小组)也逐渐兴起进入。1990年代后,马校长力主校园建设要在“园”字上下功夫,倡导通过自然环境的改善影响人的成长,学校进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环境改善时期,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10余年的建设,学校教学硬件已基本实现现代化,校园环境相当优美。新世纪进入新世纪,长沙市一中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由于管理较为宽松,学生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的影响,升学率有所波动。在办学、管理过程中,受到社会转型时期的影响,出现一些波折。2000年,长沙市一中与华夏投资集团联合创办民办“长沙市一中华夏学校”。2002年,湖南省教育厅积极实践所谓“名校办民校”的指导思想,决定长沙市一中“停止公办初中招生,实行高、初中分离”,初中教育转由民办湖南长沙湘一实验中学进行。在社会舆论普遍对民办学校挤占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的现象表示不满的情况下,2005年,湖南省教育厅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下发文件,要求共享公办普通高中资源的民办学校停止初中招生。2006年4月,长沙市一中停止与华夏投资集团合作合同。2006年5月,长沙市一中使用非财政收入,在市区北郊的青竹湖地区,与开福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湖南顺天建设集团联合投资近亿元创办了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股份制民办学校)。学校地址地址: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路53号学风优良学风该校学生素有民主、爱国的传统,关心政治,个性突出,敢想、敢说、敢做,勇于探索求新,追求真理。民国时期,在学生中流传着“有理服从,无理反对”的名言,学生多次以此反对学校领导层的一些错误做法,屡获成功。在建校90余年的历史中,该校学生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有突出表现。1917年,该校成立了学生学术研究团体,发表了大量研究“读书与救国”、“文言与白话”、“劳工神圣”等问题的文章。“五四运动”中,一中学生又在湖南率先响应北京学生的斗争,创建了“救国十人团第一团”,并发表《宣言》,发动和参与了反日救国和“驱张(张敬尧)”运动;同时还组织了“文学研究社”、“求真学术社”等团体,研究和宣传新文化和新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中又于1922年建立了湖南中学中最早的中共学生支部。1926年,一中组成了以学生党团员为骨干的学生军,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马日事变”发生时,一中有124位师生罹难。抗日战争时期,一中大批学生奔赴延安和皖南参加斗争。从1938年至1940年3年的时间里,一中有1/3的学生参加了抗日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如“反右”、“文革”等,该校亦成为湖南中学教育界的“重灾区”。截至2002年建校90周年,该校共有初中毕业生33190余人,高中毕业生31290余人。历史沿革图表时间名称校址其他1912.3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堂长沙,紫东园1914.1同上长沙,荷花池1914.5湖南公立全省中学校同上1914.5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同上1916.9同上同上省立第二中学,第三中学学生分别转入一中,兑泽,岳云1920.3同上长沙落星田1920.10同上长沙贡院坪1927.2全省,高级中学长沙书院坪九校合并,设高中师范二部1928.3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同上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并入一中为师范部1934年秋省立长沙高级中学同上1938年春同上宁乡,高桥,后再,迁安,化驿头铺1939年春同上安化,七星街,(今,涟源市,七星街镇,峡山,)1939.7省立,第一临时中学,高中部同上省立七校合并,长沙女子中学高中部并入省立第一临时中学高中部1941年春省立第一中学同上省立第一临时中学解体1941年同上同上师范部并入省立第一师范)1942年同上同上省立五中分校并入,成为初中部1946.8同上长沙,清水塘1952.6同上同上省立,清华中学,并入1952.11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同上“文革”中曾改名“,清水塘中学,”,后恢复同上1971年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同上长沙县,长桥中学,归并1978年同上同上长沙县长桥中学划出1997年同上同上以一中为依托,创办国有民办“,湖南长沙,湘一,实验中学,”2000-,2006,4同上同上联合创办民办“长沙市一中华夏联合学校”2006.5同上同上联合创办股份制,民办学校,“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历届英才介绍迄今发现毛泽东最早的作品《商鞅徙木立信论》(作文试卷)照片 毛泽东于1912年以第一名身份考入该校,在普通(科)一班就读,一学期后认为学校管理过严,遂离校,后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在一中期间,留下了他迄今发现的写作时间最早的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其老师涤庵先生在批语中写道:“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朱镕基于抗战胜利后由湘西返长后入校就读一年,1947年高26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历任校长符定一 1912年3月——1913年底尹集馨 1914年1月——6月底施文尧 1914年7月——1916年6月刘经翼 1916年8月——1917年2月唐廷秩 1917年2月——1917年8月刘武1917年8月——1918年9月黄振1918年9月——1920年6月罗教铎 1920年8月——1921年8月童文豹 1921年8月——1925年1月方扩军 1925年1月——1926年7月张坦然 1926年7月——1927年1月罗驭雄 1927年1月——1927年5月吴剑真1928年4月——1929年9月缪育南 1929年9月——1931年3月佘先砺 1931年3月——1931年12月彭晋云 1932年——1933年吴晦华 1933年——1940年 1941年底张瓒1940年9月——1940年底郭昆1942年春 ——1942年冬钟其伟 1943年春 ——1944年春张海荪 1944年春 ——1945年9月龚励初 1945年——1947年8月周世辅 1947年——1948年8月刘励忠 1948年——1949年9月陈润泉 1950年——1952年10月朱九思1952年10月——1953年4月袁宗凯 1953年4月——1972年谭启成(革委会主任) 1967年11月——1970年7月黄人凌(革委会主任) 1970年8月——1971年4月李振国(革委会主任) 1971年5月——1974年5月李迪光 1981年5月——1984年马清泽 1985年4月——1999年2月余泽平 1999年2月——2003年赵雅茜2003年——历年在校学生人数年度学生总数高中班数师范班数初中班数备注19121544--其中高级班一个班共34人19141684--高级班分出,补招高新一班19202476--迁校址扩招两班19234219--新招三班试行三,三学制,前六班仍按四年制毕业192547110--文理分科19271960423-全省公立中学,师范共九校合并,分两部制上课192814682434省初级中学三年级以下共四班并入1929715103319335701032停止招收初中生1937404721普高四个班,师范一个班参加集中军训未统计19385924--师范班并入临中师范部194158213--1946109515-6加收国立各中学湘籍学生及,青年军,复员学生1948104215-3初中部学生大都未随校迁返,长沙194962115--参军参干及其他原因三百余人未到校195073516-3本学年下期开始招收初中生195269817-31953189(?)18-201957196723-191959201119-191961233722-191966164318-19“停课闹革命,全国大串连,”中学三年级,以下共四班并入1968“文革”停课196911821-23开始实行连队制,以连队编班,学制改为,二制197030965-481971405114-601972393618-571975406841-49自1973年开始,取消连队制,恢复班机制1976516049-48长桥学农分校另有五个班,共计102个班1978581050-561977年下期恢复三,三学制1986251922-231988249722-221990262621-261992270522-261993290825-271994294825-271995314527-281997371530-291998382733-281999371833-272000402435-322001462431-432002511133-48上列班级和学生总数都以秋季开学为准学校荣誉长沙市一中历来为长沙乃至湖南最优秀的中学之一,培养出一系列的优秀人才,尤以政界、学界、文艺界人才最为突出。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一中共夺得32枚奖牌,其中金牌25枚。学校社团长沙市一中的社团活动十分活跃,在同类学校中尤为突出。其中规模较大的社团为:原创戏剧社,自行车社,Demo音乐社,环保社,魔术社,军事社,Heyday动漫社,V-life电影社,舞蹈社,春秋史学社,守护者心理社,溪月五子棋社,足球社。原创戏剧社于2007年由高2006级学生陈陟阳组织成立,吸收了一大批优秀社员,社团主要活动为公演学生原创的舞台剧,成立初期以社长陈陟阳与艺术总监王知疑的话剧作品为主。吸收大量社员后转为向学生(主要是原创戏剧社社员)征集舞台剧作品择优演出,并通过其他活动带动了一中其他社团活动的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活动为5.12汶川地震后由原创戏剧社牵头一中学生在长沙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举行的义演和募捐活动,为期一天的活动共为汶川地震灾区募集了数万元的善款,造成了巨大的、积极的社会影响。之后再次为青海玉树泥石流灾区人民募捐义演。现任原创戏剧社社长为高2010级学生李屹轩。 军事社成立于2008年10月,宗旨为普及国防军事知识,宣传反战思想,为军事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军事社成立后发展迅速,以明确的社团定位和活动目标,独特的社团风格赢得好评。现任军事社社长为高2010级学生祖运予,彭钊勋。社团活动丰富了长沙市一中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并增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活动能力。著名校友政界毛泽东——原中共中央主席——1912年建校时,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编在普通(科)一班读一学期。朱镕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47年高26班毕业熊清泉——原湖南省委书记——1947年高27班毕业刘 正——原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曹圣芬——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央日报社社长,中央社董事长——1914年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毕业楚崧秋——台湾新闻界耆宿,中央日报社社长——1930年代在省立一中就读朱克靖——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党代表,抗战时期新四军政治部顾问、联络部部长——191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一中邝 鄘——(1897年-1928年6月5日),又名光炉,号爱陶,中国湖南耒阳仁义乡邝家村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高级将领。学术界周谷城——历史学家、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917年省立一中毕业黎澍——历史学家。黄仁宇——历史学家,代表作《万历十五年》——1930年代在省立一中长高普16班就读周策纵——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方语言系和历史系终身教授,国际著名红学家和历史学家——1930年代在省立一中长高普206班就读周立波——现、当代著名作家——1924-1925年就读张 庚——著名戏剧理论家杨小凯——原名杨曦光,著名经济学家——长沙一中初78班、高中部(1962-1968年)郭道晖——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著名法学家(1947年毕业)“两院”院士孟少农——汽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长高”普12班(1932-1935年)廖山涛——数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长高”普23班(1935-1937冬)陈述彭——地学、遥感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长高”普25班(1938年)谭靖夷——水电施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高”36班、省立一中高1班(1938-1941年)陈庆云——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省立一中高30班(1948年)唐稚松——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省立一中高17班(1944年)蒋洪德——汽轮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沙市一中初18班、高39班丑纪范——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省立一中(1950年)曾广商——飞行器导航与控制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省立一中63班、长沙一中高8班(1952-1954年)陈希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省立一中高53班(1952年)曹 镛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沙一中初20、高43班欧阳平凯—系列化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沙一中初41班刘耕陶——药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立一中高45班(1951年)曾广商——飞行器导航与控制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立一中高63班、长沙一中高8班(1952-1954)蒋洪德——汽轮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一中初18班、高39班(1953-1959)文艺界谭盾——著名音乐家(1960年代末-1975年),曾获奥斯卡奖。李湘——电视节目主持人(1994年毕业) 大兵 ——原名任军,湖南著名相声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1986年毕业)校歌歌词滔滔湘水,巍巍岳麓一中校园艳九州书院坪到清水塘公勇勤朴流传久同学们!努力学习中华腾飞靠我们拼搏同学们!努力学习祖国的繁荣富强靠我们共同奋斗岁月峥嵘,风狂雨骤沧桑曾经几度面向未来,为国育才百年校庆校庆概况2012年9月4日上午10:00时,长沙市第一中学在长沙运达喜来登大酒店举行媒体新闻发布会,校长赵雅茜代表学校向社会各界及广大校友正式发布消息,学校于2012年11月18日举行一百周年校庆,诚挚地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及海内外校友回学校共赴百年盛典。省教育厅厅长、长沙市一中百年校庆筹委会主任王柯敏代表省教育厅对长沙市一中办学百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长沙市一中是湖南基础教育的一个窗口,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王厅长希望一中通过举办百年校庆,为湖南的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积累办学经验,并充分发挥作为省教育厅直属示范性高中的辐射作用,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方面做好示范,树立榜样,为实施“教育强省”战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发布会上还展示了“薪火相传,百年一中”的校庆主题词和为百年校庆专门设计,并经过广大校友和在校学生评选出来的百年校庆LOGO。logo释义长沙市一中百年校庆标志(篆刻印章设计稿)以一方“百年一中”的中国印为设计主体,充分体现了一中教育文化的百年积淀、英才辈出的教育成果、薪火相传的教育精神以及飞扬腾升的美好未来。● 印章篆刻元素的使用。印章篆刻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一个艺术门类,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之一。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印章篆刻元素的使用常常与文化、传统、历史、艺术、教育联系在一起。而且,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印章体系中断、消失之后,中国印章依然存在并沿用、发展至今,成为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所以,我们使用了一款古朴庄重大方的篆刻印章为主体视觉元素来表达文化、教育的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用篆书字“一中”恰到好处地表现传统名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而为了形象地表达“百年校庆”这一主题,我们将“一中”两个篆书字又巧妙地变形,结合为一个“百”字,这样,既直观地表达出“长沙市一中百年庆典”这一目标主题,又含蓄蕴藉地将长沙市一中的百年历史文化积淀展示出来。● 用这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创意,展现英才辈出的长沙市一中在百年发展的过程中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并预示着长沙市一中“公、勇、勤、朴”的学校精神将深深烙印在广大学子心中,激励着他们为祖国的文化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红色是火焰、国旗的颜色,通常代表着火焰、热情、革命、青春。使用红色作为画面主色调,一是寓意长沙市一中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教育事业薪火相传;二是为了彰显长沙市一中全体师生的爱国主义激情;三是为了表现长沙市一中在教育工作上所迸发出的飞扬腾升的民族力量。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