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第十九中学
基本内容合肥十九中坐落于206国道和四里河路交汇处的大杨镇,东临大房郢水库,南临董铺水库,西部和风景秀丽的国家高科技林业园毗邻,1975年正式建校。学校前身为合肥17中、“五?七”中学和大杨附中。三十多年来,在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支持下,通过一代代19中人的艰苦创业,努力奋斗,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校园从破烂不堪到欣欣向荣1、校园面积扩大、再扩大在建校初期,学校占地为20多亩,1998年征地7亩多,扩展到34亩。区划后,庐阳区教育局非常关注我校的发展,拟将学校西边近20亩地征为教育用地,届时,学校将占地50余亩,如果办高中,土地也绰绰有余了。2、建筑面积增加、再增加建校初期,学校只有几排旧平房和茅草屋,1983年,为解决教师住宿,将茅草屋拆除并建18间砖墙瓦屋,1986年,翻新现存的两排平房,1993年,联合国援外计划署援助25万人民币,区政府投资70多万元,建起了一幢4层1700多平米的教学楼,建了水泥路、传达室和水冲式厕所,1998年,区教育局拨款97万元,建起了一幢6层的教工宿舍楼,2000年,又建起了一幢4层1600多平米的综合楼,至此,校舍建筑总面积由建校时1700多平米,增加到6000多平米。现在,校园内高楼耸立,欣欣向荣。3、学习、办公条件改善、再改善刚建校时,校内旧教室、烂门烂窗、窗户无玻璃,冬天只好用塑料皮挡风,寒风一吹哗哗响,学生冻得直哆嗦,教室里泥桌泥凳。现在是崭新的教学楼、崭新的教室,门是铁制和木制的,窗是铝合金和塑钢的,桌子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教室布置是统一的,水泥黑板逐渐被磁性黑板所代替。建校时,教师的办公桌大多是用棺材板制成,大小高低不一,现在已换成新式办公桌椅。过去,冬季办公,烧煤炉取暖,现在,有的办公室已安装了空调。学校建校时没有实验室、阅览室,现在,建起理化实验室两个、图书阅览室一个,藏书从千余册增加到万余册。为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投资万余元建起来美术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2002至2006年学校建起了多媒体网络教室2个,配备128台电脑,建起了2个多媒体教室和一个电子备课室,还建起了局域网,不少办公室安装了微机。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为教师工作、学生学习提供了教与学的良好平台。4、班级、学生增多,再增多建校时,只有6个班,300多名学生,随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到2003年,学校已有18个班、1100多名学生,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人口出生高峰已过,学校现有学生900名,不少外地户口也源源不断地来我校就读。5、学校从“开放”到封闭建校时,学校无围墙,全面开放,许岗、柳叶大郢、冯小郢和大杨店村民上街从教室门口走,操场是牧场,群众在操场上放猪、放牛、放鹅又放羊,操场南边粪窖一个接一个,严重影响教学秩序。为此,学校下决心建围墙,为了搞好和当地群众的关系,1988年,学校和当时的大队干部协商,草拟了一份协议,需学校出资3000元才给建围墙。学校无钱,信用社不给贷款,最后,东挪西借将款凑齐,1989年,建起了围墙和大门,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稳定了,学校也安全了。经过多年有计划的植树、植草种花,学校基本上达到了绿化、美化、静化、净化,环境更加优美,更加有利于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我们坚信:在庐阳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学校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二、教师爱岗敬业、扎根农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队伍不断壮大,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建校初期,我校只有30位教师,公办教师只有10人,民师、代课教师20人,初中、高中、中专学历,目前,教师队伍已达61人,高级教师5人,中级21人,本科学历接近80%,就是这些教师,他们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扎根农村,在非常苦难的情况下,艰苦创业、努力奋斗、默默奉献、辛勤教学,为我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带领学生修泥桌泥凳,拾砖修路。他们白天占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晚上住在漏屋内,他们拿着25~48元的薪水,吃着食堂里几毛钱的饭菜,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很乐观,对献身农村教育无怨无悔。30多年来,一日复一日,青春消逝,但他们和以后分来的教师们一道培养出上万名合格的初中生,近千名高中生,培养出像范成发同学那样的博士、硕士生10多位,大学生不计其数。在1985~1989年,考上中专生100多人,当时,考上中专就是“铁饭碗”,平均每门功课要达到90分以上,相当于现在的一中分数线,最多一年考上32人。那时,考上中专是大喜事,不少家长请老师和亲朋好友吃饭。有人说:“19中老师一个月不要买饭菜票了”,请吃饭是不需要的,但这句话是对我校教学质量的实实在在的赞誉。这些年,在校生巩固率达97%以上,升学率在86%以上,近年来,考上省级示范学校的已有近百人。另外,我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有5人考上了研究生,有20多人通过进修、自学获得本科文凭,还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体育先进个人、省模范教师、市、区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近20人。教师学历的提高、敬业精神的增强,为我校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了后劲。三、全面发展,力创特色我校是初级中学,实施义务教育是学校的使命,坚持全面发展是学校的责任。30多年来,学校坚持贯彻教育方针不动摇,全面落实国家教学计划,不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均衡分配教师和学生,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坚持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面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初中毕业生,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根据国家对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校情况制订了具体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制订了创建特色学校规划。四、辉煌的成绩,印证着光荣的历史30多年来,学校在上级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被评为“四五”普法竞赛国家和省级优秀组织奖、市文明学校、安全文明校园、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学校、德育、体育、财会工作先进单位、绿色学校、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区红旗党支部、优秀基层党支部、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先进工会等殊荣。
浏览
9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