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培汉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10-14 15:06

简介培汉初中坐落在美丽的黄华山脚下,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建溪书院。1906年改制为闽北第一所中学校“建郡中学堂”。历史发展建瓯一中坐落在美丽的黄华山脚下,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建溪书院。1906年改制为闽北第一所中学校“建郡中学堂”。 1949年与“建瓯县立中学”合并为“福建省建瓯人民中学”,1952年合并私立培汉中学为“福建省立建瓯中学”,1956年校名始称“福建省建瓯第一中学”。1962年被确立为省56所重点中学之一,1993年被确立为省二级达标校,2005年9月转制为独立高中。自“建郡中学堂”创建至今百年来,学校经十五易校名,八迁校址,毕业学子五万余人。 校友名录杨峻德、刘葆彝、陈英、杨立、江上峰、徐洵、魏德馨、朱崇实、宋晓东、钟维平、朱清、陈小平、林中、刘登平、叶淑巧等为代表的革命烈士、将军功臣、专家学者、政界要 培汉初中员、商界精英、劳模标兵,他们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优秀品质,诠释着瓯一中“公、勇、严、勤”的百年校训,昭示着瓯一中“勤奋、守纪、求实、上进”的优良校风。校标及含义该标志设计,取意于“金瓯”的谐音“金鸥”,由一只飞鸟的造型适形变形而成,外形是字母“O”的形态。这是一个意向的标志设计,从形式上看,具有简洁、大方的特点。作为学校的标志,其严谨的造型中体现了学校严谨的校风和办学特色。从内容上,比起说明性的标志,更具有内涵和哲理性。标志饱满的造型,寓意着建瓯一中是 “天高任鸟飞”的天地;寓意着在母校的关爱哺育下,“小鸟”的羽翼逐渐丰满,他们将飞出母亲的怀抱,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办学理念为了提升学校发展的内涵,把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与时代精神、未来理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以人本教育思想为核心,学校确立了“追求卓越,立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培汉初中“追求卓越”,它体现一中人的胸襟和自信,其立志远大,意向崇高。建瓯一中这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传统的学校,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英才遍五洲。百年的历史,是历届师生艰苦奋斗的耕耘史,更是一部令人振奋鼓舞的丰收史。历史赋予我们一中人必须立志高远,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挑战,追求卓越。 “立人为本”,它取自鲁迅的《文化偏至论》:“……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及必尊个性而张精神。”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不断走向崇高,生活更加美好的事业。“立人为本”不仅体现了中国古来就有的“立德”、“立功”、“立言”、“尊个性”、“张精神”等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意蕴,同时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教育理念,契合学校校训“公、勇、严、勤”的内涵。体现我们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真正拥有美好的人生。“立人为本”是“追求卓越”的根本和核心;“追求卓越”是“立人为本”的目标和归宿。校训百年校训——公勇严勤 公当怀天下 勇必出于智 严格又严谨 勤劳矢致知 培汉初中校训,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是教师的育人坐标,是学生的行为准绳。早在民国初年,建瓯一中就确立了“公、勇、严、勤”四字校训。百年来,这一校训激励着一代代的建瓯一中人,形成了建瓯一中“顺应历史,奋勇向前”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严谨尽责”的可贵精神。 公—以天下为己任 “公”即“公心”,它体现了学校在建校初期社会倡导的“天下为公”理念,强调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至今仍有其强烈的现实意义。纵观建瓯一中百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的发展始终与时代同步,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全校师生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以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为己任,重视培养待人公平,断事公允的人格品质。学校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一中人“教育为公”、“以天下为己任”的奋斗史。 勇——膂力和胆识过人 “勇”即“智勇”,古人云:“膂力和胆识过人称之勇”(膂lǚ力即体力)。“勇”的内涵不仅体现在“体魄”,更体现在“责任”和“智慧”。学校的发展始终是和国家的兴衰同 培汉初中呼吸、共命运的。学校发展初期,时代赋予学校的教育使命。“知耻近乎勇”,培养勇士以雪,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它的光荣任务。如今中华民族已从“雪耻救国”转向“科教兴国”,新时期赋予学校新的历史使命,学校教育应重在培养具有“智者之勇”、“智慧之勇”的“智勇”型人才。 严——严于律己,严谨治学 “严”即“严谨”,体现一中人对事业,对学业,对人生的态度。学校严格管理,以人为本,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教师严谨治教,关爱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严谨治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建瓯一中百年来的优良传统。 勤——勤于实践,奋斗不息 “勤”即“勤劳”, 强调勤于实践,奋斗不息的精神。《礼记·大学》云:“致知在格物。”即现在所说的实践出真知。百年来一中人身上肩负的使命感和荣耀感,极大地激励着一代代一中人勤于实践,努力工作,刻苦学习,奋发向上。 “公、勇、严、勤”的四字校训是学校的治校方针和精神宣言,它所体现的“自强不息,严谨尽责”的可贵精神,是建瓯一中人“追求卓越、立人为本”的根本,它不仅仅反映建瓯一中的办学传统和办学宗旨,还在其内涵的昭示中,包含着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深深砥砺着一代代建瓯一中人的人格品行。校园文化学风学风----尊师、勤学、博采、善思 "尊师"即:尊敬师长,见贤思齐,温文尔雅,诚恳请教. 培汉初中"勤学"即:矢志努力,珍惜时光,锲而不舍,学无止境 "博采"即:求知若渴,细大不捐,博闻强志,融会贯通 "善思"即:思维活跃,洞中肯綮,勇于探索,思若涌泉教风教风----团结、奉献、严谨、创新 “团结”即:互教互学,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共展宏图。 “奉献”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一心为公,献身教育。 “严谨”即: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爱生敬业,堪为人表。 “创新”即: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总结探索,不断前进学校荣誉时间 表 彰 内 容 表 彰 单 位 1981年7月 1981年度全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建阳地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982年 田径传统项目校 福建省体委、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 1983年 建阳地区创优美校园先进单位 中共建阳地委 建 阳 地 区 行 署 1984年 建阳地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中共建阳地委 建 阳 地 区行署 1985年 端正党风先进单位 省委、地委 1986年 1985——1986年度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表彰单位 福建省体委、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 1988年 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学校 福建省体委、省教育厅 1989年9月 整顿校园治安秩序工作先进集体 南平地区教育局 南 平 地 区 治 安 处 1991年12月 全省大中学校六杯竞赛“勤学杯”先进单位 共青团福建省委 福 建 省 学 联 1992年11月 文明单位 中共福建省委 福 建 省 人 民 政 府 1993年 省中小学文明学校 福建省创建文明学校领导小组 1994年 福建省中等学校团校建设先进单位 共 青 团 福 建 省 委 1995年5月 省模范职工之家 福 建 省 总 工 会 1996年3月 1995年度全省大中学校六杯竞赛“成才杯”先进单位 共青团福建省委 福建省教委 1997年5月 省级无吸烟单位 福 建 省 控 烟 与 健 康 协会 1998年 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 共 青 团 福 建 省 委 2000年8月 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 福建省军区政治部 2001年元月 南平市第七届(1998-2000年度)文明学校 中共南平市委 南 平 市 人 民 政 府 2002年8月 省第三届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 福建省军 区政治部 2003年7月 2001-2002年度文明学校 中共南平市委 南 平 市 人 民 政 府 2004年 福建省心理学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 福建省心理学会 2005年 福建省文明学校 福建省委省政府 2006年 南平市素质教育先进校 南平市政府 2006年4月 “省级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 福建省绿化委员会 2006年12月 “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荣誉称号 福建省教育厅 2007年2月 “2007年福建省校务公开示范单位” 荣誉称号 福建省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 2007年3月12日 “第22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环境保护局、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2007年6月 “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中共南平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领导班子校长: 王元华副校长: 黄家兴 杨 旭 黄荣全 培汉初中书 记: 王元华 副书记:张源祥 组织委员:倪信贵 教务处副主任:李建清 张宜婢 黄翠珍 总务处主任: 黄敏华 副主任:林继光学校大事年 份 大 事1906年 (清光绪三十二年)9月,“建溪书院”(原西大街人民政府旧址,今为“御花苑”)改设为“建郡中学堂”。学堂经费来自“建溪书院”原有膏火费、木排捐及寺租。年约三千元。学生来自建宁府所属七县(建安、瓯宁、浦城、建阳、松溪、政和、崇安)的生员、童生,招预科班两班,共82人,教职员18人。建宁府太守白曾煜兼任学堂监督(即校长),只设预科。 1908年 (清光绪三十四年)冬,福建学务公所通令太守不得兼任监督,“遂由府委冯宝璀充任”。改预科为中学文科。课程有读经(四书、五经、诗词)、修身(以孔孟礼教忠孝节义为本)、缀文(习作文言文、赋诗、答辩)。 1909年 (清宣统元年)秋,监督由陈翼恭继任。学校改称“建宁府中学堂”。 1910年 (清宣统二年)春,太守刘王璋委颜钊为监督。增设实科一个班。课程设数学、物理、化学、英语。 1911年 (清宣统三年)英国圣公会基督教学校由胜利路鲁班庙临时校舍迁入较场巷新校舍(今建瓯一中校址南半部),创办汉英初级中学,并在水街头另设培英女子初中。 1912年 (民国元年),废文、实科,改办旧制中学(四年制)初级中学,校名改称“建瓯中学校”。把读经和缀文改为国文。同时改监督为校长。闽都督府宣抚使冯金荣聘谢廷昌为校长。添置仪器,扩建教室。 1915年 (民国4年)5月9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廿一条”。建瓯中学校学生组成宣传队,带动工农商各界群众举行游行。组织检查队。在临江门建一座“国耻纪念碑”。 1916年 (民国5年)县公署官产处将清府署荒址(现芝城公园处)地基卖给英国教会,谢廷昌校长并带头募捐,共得银元六百元,赎回地基,永远由地方管业,平息民愤,伸张正义。 1917年 夏,校改称“福建省立第五中学校”。秋,省委丘梧为校长,经费由省拨充,年拨经费近一万元。招收建属六县学生。废读经为国文。取消修身课程,设法制、经济与手工等科,均采用课本。当年,添教室、宿舍,收买旧盐仓开辟体育场及礼堂。 1919年 (民国8年)在“六、卅”后,以省立第五中学为主体的学生纷纷举行集会游行,带动了许多工人、农民、商人及爱国人士。7月,以省立第五中学为主体的全县学联会成立。以杨峻德等为首组织罢课。 1920年 (民国9年)北京《新青年》、《觉悟》、《响导》等新杂志相继传入省立五中。 1922年 (民国11年)冬,省教育厅委梁达代理校长。不久委张琴任校长。计毕业四年制及体育科学生共七班。 1923年 (民国12年),因经费困难,只办初中。改旧制中学为新制(三年制)初级中学。课程设公民、英文、算学、理化、读文、作文等17科。 1924年 (民国13年)教员被欠薪三个月之久,齐集刚卸任的县官公馆索取薪水,学生也前去助威请愿。县官唆使军阀马弁拦阻压制,引起一场纠纷。 1925年 (民国14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以五中学生为首,联合各界响应上海人民斗争,集会游行。以杨则仕、陈希先、陈希昭、詹楚材等学生秘密组织 “十兄弟”(后成为“CY”组织,即共产主义青年团),带头罢课并散发传单,声讨日本纱厂资本家的罪行。 1926年 (民国15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入闽,二军六师在党代表肖劲光率领下进驻建瓯,在大较场庆祝北阀胜利,省五中学生积极参加万人大会。在肖劲光党代表领导下,以省五中为中心,组织工会、农协会等,开展革命工作。另:汉英、培英两校由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建瓯支区议会办理,选举校董,订章程,定课程。校名分别改为建瓯县私立培英女子初级中学和建瓯县私立汉英初级中学。 1927年 (民国16年)学校改称“福建省立第五初级中学”,校长制改为委员制,称主席委员。翁树年为主席,杨起葵、潘培炎、李铨、张佩瑾为校务委员。当年,学校开始招收女生。 1928年 (民国17年)3月,五中学生因反对基督教牧师杨明恩美化帝国主义,欲将杨捆绑游行,被地方法院阻拦。杨则仕、陈希先组织学生与工农约百人冲入法院,捆绑院长林钟儒、检察官詹镜登,戴纸帽游街示众。七月,原委员制取消。张琴再任校长,开除进步学生杨则仕等四十余人。 1929年 (民国18年)春,学校改称为“福建省立建瓯初级中学”。被开除的五中学生联合在校学生掀起“倒张”学潮。张琴被免职,省教育厅派漳州人郑玑接任校长。 1930年 (民国19年)秋,学校改称“福建省立建瓯中学”。添办高中师范班及附属小学。改建教室、图书馆及大门。“计毕业高中学生一班,初中学生五班,附小二班”。 1931年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瓯中学生纷纷罢课集会,反对日本入侵。五月,曾任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长的校友杨峻德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1932年 (民国21年)秋,在闽北行政区运动会中,学生龚德民获万米比赛第一名得金黄色奖杯。 1933年 (民国22年)秋,省教育厅委陈鋆为校长。学校取消附小,高中师范班改设普通科,办普通高中。师生成立“新生剧团”。教师黄葵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演出。“是年冬,陈鋆去职,由厅委叶积新为校长。”另: 培英女子初中与汉英初中合并为“建瓯私立培汉初级中学”。林肇基为第一任华人校长。 1934年 (民国23年)扩充校外操场,添置理化仪器、药品。“计毕业高中师范科学生二班,普通科学生一班,初中学生一班。”当年,翁鹤年作词、梁莺倪作曲创作省立建瓯中学《校歌》。 1935年 (民国24年)校友杨则仕在建瓯朝天门外英勇就义。杨润葵老师备棺为之收殓。 1936年 (民国25年)秋,张贻惠接任校长,高中三年级并入沙县省立福州中学。学校隆重庆祝卅周年校庆。校友千人自筹经费,向母校赠送纪念品,在大操场会餐,进行三天的庆祝活动。 1937年 (民国26年)秋,苏师颖继任校长。“七七”事变后,日机轰炸建瓯,校一迁小松东源。后因生活环境不适,师生多病,11月迁回原址。 1938年 (民国27年)2月,李品粹接任校长。校高中部全部并入沙县“省立福州中学”。校名改称“省立建瓯初级中学”。秋,成立校抗日宣传队,由校长直接领导,寄宿生成立“晨呼队”,清晨沿街呼喊抗日口号,高唱抗日歌曲,唤醒民众,抗日救国。 1939年 (民国28年)6月25日及7月6日,校舍遭日机轰炸2次,炸毁一座两层木结构楼房,共8间。二迁校于吉阳宝莲寺及陈家祠。校长李品粹率校抗日宣传队在吉阳、玉溪、大夫、小竹、建阳徐市等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1940年 (民国29年)学校为全省第二中学区中心(全省分9个中学区),辖10县。秋,学生增至280余人,部分学生移住陈家祠。初中毕业生参加建阳会考。 1941年 (民国30年)1月,谢维申接任校长。夏,谢维申校长为师生购粮,返途遭匪劫殉难;学校遭匪劫,师生被抓10人。由教务主任曾霭文接任校长。秋,校三迁回城区黄华山乡师原址(现黄华山烈士陵园上下处)及谢氏祠堂上课(今教师进修学校址)。培汉中学校长林肇基被国民党解送到三明梅列集中营。 1942年 民国31年)2月,叶鋆生任校长,不久离任,9月陈培光接任校长。恢复高中,改称“福建省立建瓯中学”,奉省府令添办“战区班”。收纳江浙战区退闽高中生100余人。扩建教室、宿舍、挖防空洞,装电灯、电话。 1943年 (民国32年)陈培光校长接受南雅富绅王雨农田地捐助办学。用该款扩充校舍,设立雨农奖学金。五月,应锡梓、严复庆、黄静、杨毅等四位学生参加抗日“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进步学生组织“民主党”。 1944年 (民国33年)从军抗日掀高潮,53位师生投笔从戎,参加“青年军”。当年10月20日《建报》报道:家境困难的省瓯中“战区班”学生,为声援抗战前线将士,自发集体绝食一天,将伙食费捐出劳军。筹办县立中学,分初中、简师两部,招生160余人,初中三年制,简师四年制。陈才任校长。10月,省瓯中“民主党”被国民党强制解散。负责人郑致平(郑淑和)以“伪造印信罪”被逮捕入狱,判刑一年,获释后被当局不准离开建瓯。 1945年 (民国34年)11月9日,隆重庆祝省瓯中四十周年校庆。印发《四十周年校庆特刊》,公演《四千金》话剧(讲述一个家庭里的四姐妹与其男友们交往及家庭所发生的故事),放焰火,开校运会,印发《校友同学录》一书,人手一册。《建报》专版刊登省立建瓯中学历届校友的贺词贺电。 1946年 (民国35年)县中师生罢课,闹学潮,秋,陈才离职。县派叶鋆生为校长,接任不到一个学期,又由原秘书叶章明任校长,直到解放。 1947年 (民国36年)秋,省教育厅派叶孝义为校长。陈培光校长赴美国某神学院留学。县中举行“成绩展览会”,分别展出手工、模型等优秀作业。 1948年 (民国37年)省瓯中地下党组织活跃,办班级壁报,教唱“古怪歌”,进行个别科目的罢考罢课。解放前夕,地下党组织群众赶制和张贴标语欢迎解放军解放建瓯。另:当年1月14日《建报》报道:培汉中学“建国剧团”为心光盲女学校筹募生活费,曾于1月17、18 两晚在大戏院义演《三千金》话剧。 1949年 1949年5月16日(解放后三天),成立临时校务委员会。八月,奉建瓯 军管会之令,省中、县中合并。校名为“建瓯县人民中学”。并委林肇基、张佩谨、黄葵、蔡伟绪及地委宣传部郭国柱科长组成校务委员会。校址从黄华山迁到县中校舍(今西大县政府址)。11月,校名改为“福建省立建瓯中学”。师生开展“祝捷”、支前宣传活动。师生23人参加福建公学,25位学生参加二野军政大学五分校,随军转战西南。3人参加三野军政大学。私立培汉中学成立“董事会”,特聘卓集成为首任董事长。 1950年 2月,奉专署令,林肇基任校长,蔡伟绪为副校长。吸收大批工农子弟入学。设人民助学金,成立工会、学生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等。十二月,师生投入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师生36人参加抗美援朝。 1951年 围绕抗美援朝这个中心,开展思想教育,师生投入肃反清匪、捐献优抚、征粮减租等社会活动。学校4位教师、68位学生参加土改工作队。 1952年 7月奉专署指示,私立培汉中学与省立建瓯中学合并,委王玉珩同志为副校长,主持工作,并派工作组进校协助工作,学习苏联,设立校政治辅导处。8月,教师集中福州思想改造。9月,合并工作完成,工作组撤销,省瓯中、县中、培汉中学三校已成一统。王玉珩同志为“福建省立建瓯中学”校长。学生增加到924人,全校20个班。初中部设县中原址,高中部设培汉男生部址(今建瓯一中校址处)。张道轩同志为县教育系统第一个团支部书记。 1953年 成立校党支部,书记王玉珩,副书记张道轩。张枝钦、黄泉碧、黄津智为第一批党员。盖了第一幢教学楼(八间教室)。松溪、政和、邵武、光泽、建阳、崇安6县高中学生及教职工16人并入省立建瓯中学。 1954年 贯彻国务院“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开展劳动教育,对优秀的工农子弟实行升学保送制度。添办师范班。校“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 1955年 秋,教师集中参加肃反运动。 1956年 王玉珩同志调专署任教育科长,专署派唐利民同志任校长。秋,改称“福建省建瓯第一中学”。校址在培汉男生部址(今建瓯一中校址处)。新建成实验楼、教室、礼堂,扩建大操场。学习苏联,采用5分记分法,增设手工劳动课。 1957年 3月,杨润葵老师出席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大会,还当选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代表会议代表。5月,学校开始反右运动,有6位教师被划为右派。 1958年 3月,师生参加县委召开的文教卫跃进誓师大会,投入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校办炼铁厂,炼出生铁45吨。 1959年 师生开荒百余亩。在校园内办农场、农药厂、化肥厂、农具厂、木工厂等,实行勤工俭学,开展劳动技术教育。1959年12月26日,学校曾隆重举行建校五十四周年暨建国后十年庆典活动。 1960年 响应党中央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号召,种蔬菜70余亩、种小麦60多亩,收蔬菜85000多斤、小麦万余斤。师生300多人下乡挖岩肝、葛根45000多斤,保障生活自给。开展学习小桥“少年英雄龙卓钦事迹”活动。林如竹老师被选为出席省第五届群英会代表。 1961年 贯彻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初一、初二开设“三二”、“三三”制学制改革试点。玉山五中并入一中。高考报考63人,录取39人。 1962年 学校被定为福建省56所重点中学之一。 1963年 首次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评出三好生64人。师生公演《洪湖赤卫队》、《红珊瑚》《赤叶河》等歌剧。暑假,教师集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1964年 开展“四清”运动,省派工作组到校蹲点。有3位教师被“清洗”回家。高考报考116人,录取大专院校70人。 1965年 贯彻毛主席“七、三”指示精神,在初、高中开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试点班工作。理、化、生实验科学楼、体育馆落成。 1966年 5月底“文化大革命”爆发,一中遭严重冲击,领导被“罢官”,教师挨批斗,惨遭迫害达83人。24日,县派“工作组”进校。接着又派刘镇保来校当校长。7月学校停课闹革命。9月下旬,首批赴京串联代表到达北京,参加了国庆天安门游行和焰火晚会。前后三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红卫兵”代表返校,纷纷成立“10·18战斗兵团”“长征野战兵团” “11·3”等群众组织,并开始“大串连”。 1967年 学校形成“四二五”和“八、一”两大派组织。校园出现了激烈的两派文攻武卫和夺权斗争。当年,校名改称“福建省建瓯红卫中学”。 1968年 春,复课闹革命,初中招生。10月,6795部队副连长吴永德率“军宣队”、“工宣队”进校,二中并入,筹建“建瓯中学革命委员会”。 1969年 1月,校老三届学生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同时,留校学生胡闽英组建了红卫中学文艺宣传队,演出了歌舞剧《井岗山的道路》等。2月,教师参加“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开展“斗、批、改”。3月1日晚召开“建瓯中学革命委员会”成立庆祝大会,军代表吴永德任校革委会主任,陆月寿、邱家泉、谢慈睦三人任副主任。吴永德、邱家泉、吕宝林、潘如灿、陈兰英等5人组成领导小组,吴永德任组长。此时,“红卫中学”更名为“福建省建瓯中学”。学校在穆墩建成“学农基地”,山地36亩、水田26亩,办了校外农场。 1970年 进行“一打三反” (打击反革命、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运动,调整了28位教职员,下到全县各公社中学和城区各小学戴帽初中班任教。 1971年 7月,建瓯县革命委员会派江明星到校主持工作。秋,恢复高中招生,采取推荐选拔法,学制为初中二年。高中二年。 1972年 1月,建阳地区任命江明星为校革委会主任。夏,全国掀起“反复辟”妖风,学校“反回潮”,教学秩序又遭到破坏。 1973年 学生学工、学农、学军,文科读书看报,理科学工基、农基。 1974年 开展“批林批孔”,批判“师道尊严”。学生是“学不上学都上学,会不会都插队”。73届高中延迟半年后毕业。 1975年 学“朝农”经验,学校推行开门办学,56位工农兼职教师上讲台。学校在小桥公社西边电站、后塘、阳泽大队建立学工、学农、学医基地。 1976年 10月“四人帮”被粉碎,师生召开声讨“四人帮”罪行大会。11月贯彻“抓纲治校”的战略决策,校园呈现出一派喜人的景象。 1977年 校名复更名“福建省建瓯第一中学”。4月,师生参加县教育系统召开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学习雷锋尊师爱生”的万人誓师大会,并上街游行。5月,撤销校革命委员会,派潘渭水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主持学校工作。7月恢复大专院校招生考试制度,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的办法。11月,批判“四人帮”泡制的“两个估计”。工宣队撤离。 1978年 6月21日,建阳地委任命冯辉星任校长,冯辉星到任后兼党支部书记,林如竹任副校长、副书记。全面整顿学校秩序,发展新党员,调整充实师资队伍。9月,开始使用全国通用的十年制新教材。 1979年 春,恢复为省87所重点中学之一。8月,三层的电化教学楼落成。9月,试行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学生守则(试行草案)》。10月创建校生物园。11月,百分之四十的教职工调整了工资。 1980年 北京部队后勤部政委杨金诺(陈英)回母校,并为师生作了发扬革命传统的专题报告。新图书馆落成,藏书2.1万册。 1981年 开始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纠正冤假错案。改正错划右派6人。四层(32套)教工宿舍建成,教师喜迁新居。 1982年 高中学制改为三年。四月召开校首届教代会,作为地区示范点,全区各兄弟校来校观摩指导。学校被省体委、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联合命名为“田径传统项目校”。肖崇高老师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2月,赣、湘、粤、闽四省百县植树造林会议在建瓯召开,学校少先队组织代表全县欢迎与会代表,奏鼓乐,献朗诵词,献鲜花。 1983年 《文汇报》、《光明报》、《福建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省电台先后报道了校《生物园》。周申福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1984年 5月,周申福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获金质奖章。高考为大专院校输送180名新生,创当时最高纪录。秋,赵南平为校长。当年,学校被地委、专署授予“建阳地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1985年 校党支部被评为省“端正党风先进支部”,学校被评为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1986年 月,《校志》编印。主要编辑人员有:陈芝生、梁振星、陈和焕、杨仕宜、黄玉梅、林兼善、黄荣寿、傅启杰、吕焕章、蔡建生、陈述仁、季昭文、管栋梁等。为庆祝建校80周年,还出了《校友录(第1集)》,举办了校史展览。11月9日、10日两天隆重庆祝建瓯一中建校八十周年。9日上午,在主会场电影院召开庆典大会。会后举行文艺演出,由天明(蔡亮之的笔名)谱曲,吴端甫、蔡建生、陈和焕作词的《校史组歌》开场气势宏大,省歌舞团校友和校文艺队表演了精彩的节目。下午,校友举行聚会,参观校园,观看校史展览室、荣誉室,观看反映学校教育新貌的电视片《春华秋实枝叶茂》。10日上午,主会场电影院举行校友报告会。下午,在校生物园召开校友座谈会。海内外校友纷纷发来贺信贺电,县委、县政府、14个乡(镇)的领导同历届校友欢庆一堂。另三千平方米实验楼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1987年 高考,谢弢同学以总分645分获省理科状元。 1988年 教师职评试点工作开始,全校首次评出中学高级教师11名、中学一级教师31名。学校被授予省1987—1988学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表彰校、“省教育系统工会先进集体”称号。 1989年 全面推行《建瓯一中改革管理试行规定》,健全和加强教学质量和教学常规的检查评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高考大丰收,上省专线225人,上重点线106人,列南平地区之冠。沈妮娜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0年 新教学大楼(36间教室)开始施工。首届“教学观摩周”在我校举办,有福州三中、南平一中等21个单位参加。当年高考上大中专总数达364人,其中上省专达239人,又列南平地区之冠。 1991年 创办校报《黄华山下》,主要编委有:吴维璋、傅启杰、陈芝生、蔡建生、陈和焕、邹小华等。当年,高考上大中专总数又达329人,其中上省专达215人,文理科连续三年列南平地区之冠。赵南平校长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被授予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 1992年 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文明单位”称号。创建建瓯一中校友联谊会,会长龚松滋,副会长卓永廉、付启杰。当年高考连续第四年居南平地区之首,上大中专总数达358人,上省专线248人。 1993年 赵南平校长调动,卓永廉接任校长。通过省二级达标校验收。学校建设的300米跑道被当时的《中国体育报》誉为“闽北第一家”。被省创建文明校领导小组授予“省文明学校”称号。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高考连续第五年名列南平地区之首:上大中专总数为514人,上省专线总数为245人。卓永廉校长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4年 1月,建瓯一中团校被评为省团校建设先进单位。傅启杰老师负责创办《校友会讯》专刊。当年高考获地区“六连冠”:上大中专总数为494人,上省专线总数达273人。卓永廉校长被评为省中学物理特级教师。 1995年 迎九十校庆,成立校庆筹委会,开展校庆筹备工作。首届陈英奖助学金(2003年改称为陈英金岚奖助学金)颁发。省政府授予学校“省第五届文明单位”。5月省总工会授予建瓯一中省“模范职工之家”,10月省教委授予建瓯一中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创办峻德中学,傅启杰为校长。当年高考获地区“七连冠”:上大中专总数达521人,上省专线达332人。 1996年 学校大力推行“和谐加特色”的教育整体性改革。当年高考连续八年名列地区之首:上省专线达341人,尤其文科取得很大突破,上省专线达111人。为庆祝九十周年校庆,创作了由王命醒作曲、魏德畔作词新校歌《号角向着新世纪吹响》,还拍了反映学校教育新貌的录像片,编印《建瓯一中九十年》纪念画册,在校友楼二楼开设“九十年校庆展览室”。福州校友200多人组团,打着旗帜,扛着牌匾,统一标志,浩浩荡荡地回母校参加庆典活动,表达了对母校的热爱和诚挚之情。10月2日上午,隆重举行校庆九十周年庆典活动,近两千名校友欢聚一堂,举行了校友陈英和林中、林伟奖助学金捐赠仪式以及校友陆华珠女士捐款仪式,举行了为“校友楼”、“智泉喷水池”、“饮水思源雕塑”、“周恩来总理题词壁钟”、“园中园”、“雨盖80米跑道”等十五项工程剪彩仪式;当天下午,在市电影院举行九十周年校庆文艺演出。当年,学校设立首期林中、林伟奖助学金(2005年改称为“旭辉集团奖助学金”)。省人大常委会授予校“省优雅校园”称号。 1997年 迎香港回归,迎党的十五大召开,6月21日隆重举办校首届“艺术节”。5月被授予“省级无吸烟单位”。当年高考又列地区之冠:上省专线达372人,其中,上本科线达288人,上重点线达127人。 1998年 6.22特大洪灾,学校展开抗灾自救重建校园工作。统考、会考、中考、高考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又有了历史性的突破。高考上省专线401人,其中上重点线142人,上本科线达330人;连续第十年列南平地区首位,被社会和校友称为“十连冠”。《建瓯报》、《闽北日报》、《福建日报》分别报道我校高考所取得的辉煌成果。24套教工宿舍集资楼落成。建成校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投影教室。 1999年 学校首次实行《学校二层干部公开选聘上岗》制度,产生了新的中层领导班子。建成开放式的电动推拉式的新大门。学校校务公开工作全面推行。高考又攀上新高峰:上省专线达408人,其中上本科线人数突破350人。理科考生吴巍同学以总分900分(百分等第100%)获省理科状元。8月,校园主页建成并在因特网上对外发布信息。新建学生食堂。10月,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校首届“科技体育艺术节”活动。姚器祥老师被评为“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 2000年 科学楼落成,建筑面积6900多平方米,造价500多万元。高考又取得佳绩:上省专(1)人数达572人,上本科(1)人数达151人,上本科(2)人数达376人。8月省宣传部、文明办、省军区政治部授予建瓯一中和司训连“省第二届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2001年 1月,省环保局、省教育厅授予学校“省第一届绿色学校”。2月14日晚,学校召开“校园拒绝邪教”教工大会,邪教残害生命的滔天罪行。5月29日晚,学校党总支隆重举办教工诗歌朗诵、演唱会,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学校还鼓励在岗教职工购置“小灵通”手机。高考又取得丰收:应历届上大专总数达723人,上本科以上人数达456人,上重点线人数达224人。文科考生吴晓雯以总分889分获全省第二,并以综合科900分的成绩获全省文科单科状元。 2002年 8月,王元华调任建瓯一中校长,卓永廉任党总支书记。高考又传喜讯:上省专线达1045人,上本科线达625人,上重点线达264人,上线总人数高居全区榜首。8月,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军区政治部授予一中和市人武部“省第三届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先进单位”。11月,省纪委、组织部、宣传部、监察厅、教育厅、省总工会联合授予学校省“校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峻德中学”改为民营办校,与一中削离。 2003年 4月,王元华任校长兼任党总支书记。“追求卓越,立人为本”为学校办学理念。学校被授予“十五国家级科研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实验基地”。5月,学校再次实行二层干部公开选聘上岗,充实了校中层领导班子。高考又攀上新高峰:本科上线人数首次突破800,居全区第一;其中重点线达273人。9月,学校高一年段招生规模扩容为16个教学班。11月17日,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举行了签约揭牌仪式。校开办华师大教育系研究生班,有53位教师参加研究生班课程学习。建成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平台,存书十万余册。高一年段扩容为16个教学班。 2004年 2月,建成了闽北一流的校园网。此项工程从2000年开始建设,先后投资300万。高考本科上线数再次突破800人大关(其中应届447人),高考上线数连续十六年列南平市之冠。文科考生谢文怡获省文科高考总分第二名。秋,学校不设初中,开始转制为完全高中。当年9月,校工会通过省总工会复查验收,确认保持省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10月,校报《立人》创刊出版,总编:王元华,副总编:杨旭,主编:黄敏华。 2005年 5月,学校举办“科技、体育、文化艺术节”。高考连续17年列全区榜首:当年上本科线人数达1002人,首次突破千人大关。文科考生吴鹭超以总分640分获省文科高考总分第三名。傅昌林、张曼丽两位同学代表福建省参加第五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高中组机器人营救比赛获全国一等奖。9月,学校高中扩容规模完成,每年段为16个教学班,全校48个教学班,成为建瓯市唯一的独立高级中学。为迎接百年校庆,学校成立百年校庆筹备领导小组和百年校庆筹备办公室,筹备校庆的各项工作。 2006年 1月,新雕塑“博爱”落成。2月,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共同举办的 “未来之星”中国优秀特长生推选活动中,廖甜园、叶章鑫两位同学同时荣获福建选区高中组萨克斯项目金奖,被授予“福建省优秀特长生”称号。3月,雕塑广场建成。4月,建设“地理园”。举办第三届“新苗杯”课本剧大赛。省化学、语文(第二届闽派)教学研讨会和南平市生物年会由学校承办。通过省素质先进校验收。5月,在文化部所属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北京电视台青少年节目中心、中国儿童网共同举办的蒲公英第六届青少年优秀艺术新人选拔活动中,选手获得5金、13银、1铜的好成绩;学校也荣获“吉家·家世界杯”福建选区“优秀组织奖”。6月,开始建大操场塑胶跑道。8月,排练校庆演出节目“广场文艺”。10月2至4三天举行百年校庆活动,3日上午隆重举行百年校庆庆典活动。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