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加学校
办学宗旨学校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根本宗旨,坚决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塑造具有世界性、国际化、能力强、适应廿一世纪人才素质结构总体要求的一代新人。北京市模范校长全国高级中学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市模范校长、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书记王本中校长出任北京中加学校校长,并任学校法人代表。由加拿大纽宾士域省教育部选派资深教育专家出任副校长,共同参与制定课程和管理。本校的各种设备、教学条件、管理等均符合中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的高质量指标。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生人数北京中加学校分为普通高中(高一至高三),分为(AP班,实验班,普通班)。学校设有30个高中教学班1000余人;高中后教学班8个班280余人,中外教职员工为300余人。学校历史1994年,随同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访问中国时,彭建华就把中加合作办学的想法向中国政府提了出来,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支持。1995年随着中国教育部对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的出台,中加学校的筹备工作正式拉开帷幕。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中外合作办学的理念还有些过于超前。当彭建华在将他的“结合中西方的办学理念,创造出一种新的高中模式”讲给人听时,没几个人能够接受他的理念,人们更看重中国的高考。彭建华没有放弃,继续为实现他的理念而不懈努力着。他相信,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迟早会提出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就在彭建华筹办学校举步唯艰的关节,一次在首都机场巧遇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朋友,正是这次偶遇,奠定了彭建华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合作的基础。1997年3月,在中加两国政府的推动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与加拿大纽宾士域省教育部和加拿大加皇国际投资集团经过反复协商、多方筹备,北京中加学校落户通州,正式宣告成立。1997年9月,北京中加学校第一批学生入学了,共招收国内外学生230名。从此,彭建华从此开始了他快乐教育、中西结合的办学故事。他开始把时间、精力、才智全部投入到教育中。“对我而言,教育意味着责任,也意味着艰辛。”他说,“我喜欢与青年人一起,更高兴能看到他们成功。”1997年11月,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加拿大出席APEC会议期间,彭建华先生有幸成为拜会江主席的唯一一名加拿大华人。彭先生与江主席谈到中国教育体系国际化的重要性。江主席表示了对中加两国在教育领域合作的关注,鼓励彭建华把北京中加学校办成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学校校训中加学校的校训是“明德笃志”,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彭建华说:“明德是指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主张及思想体系的显示,并达到至善。笃志则是指用淳厚专一、全力以赴的态度去追求崇高的志向。”说这些话的时候,彭建华显得真诚而专注。他是在解释中加学校的校训,又似乎是在解释自己为何近十年以来为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懈努力,无形中袒露了自己的心迹。师资力量中加学校的教师由中国教师和外籍教师两部分组成。中方任课教师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选派与从全国招聘的优秀教师组成,其中包括特级教师、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等多名有影响的知名教师,整体水平不低于重点学校。外籍副校长和外籍教师由加拿大纽宾士域省教育部选派。外籍副校长负责学生的加拿大学籍管理、加拿大课程的管理和学生毕业证书的签发。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事长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亚太区名誉理事彭建华博士担任。办学规模北京京中加学校为适应北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需要,融普通高中与高水平职业教育为一校,两种各自独立的教育体系在同一学校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为教师和学生展示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北京中加学校将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实验基地、中外合作办学的窗口、社区文化教育中心、高水平素质教育的育人沃土。北京中加学校的普通高中学生具有中加两国学藉,引进加拿大学分制管理,加拿大课程全部由加籍持有教师证的老师任教。学校采取科学的管理和学分制的的教学方式,采用适合21世纪人才的教育M.E.T.A.(Media知识广+Education学科专+Technology科技强+Arts素质高)的综合方法。毕业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两国颁发的学历证书。取得双学历证书的学生,可在中国报考大学,同时也取得在北美及英语国家攻读大学的学历资格。加拿大高等专科(BTM、IHM)学段教育学制为两年,第一学年在中国学习;第二学年可申请在加拿大学习。修满全部学分后,可获加拿大高等专科证书。专科教育各学段修完后,既可择业,也可以将已取得的大学学分转入各大学继续修读至取得本科学士学位。加拿大工商管理BBA班及加拿大电脑科学BSC班与资讯网络CIS班. 第一、第二年可在中国学习, 第三、四年在加拿大学习毕业后取得加拿大本科学士学位. 并可继续在加拿大攻读硕士学位. 这就为他们在国内、国外继续深造,服务社会及终身教育提供了多样化和多向性的选择,为教育充分适应青少年的个性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开辟了新天地。超前与创新经过对教育问题的长期关注和思考,彭建华形成了两个最基本的观念。一个就是教育的基础地位,“现在很多人已经懂得投资了,可是到最后你发现,很多东西都靠不住,只有教育是真的。别人可以拿走你的钱,但拿不走你的知识”。还有一个就是教育的超前性,“教育必须超前,绝不能滞后。”他开始探讨中外合作教育的可能性是在1994年,而国家出台《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是在1995年。可见他独到的眼光。彭建华为学校引进了宽带网,实现了互动式音像教学和远程教育。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如今已经部分地实现了。全部实现之后,电脑房将不复存在。这不单是在中国,即使放到加拿大也是最先进的。投资一个宽带网花费资金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可彭建华得意地说:“在中加学校,看不见的比看得见的更值钱。”在彭建华眼里,积极引入的加拿大式教育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对中国的教育模式有怎么样的补充呢?对这个问题,彭建华说,包括加拿大在内的西方教育有三大显著特点:一是创新能力,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团队合作能力。而中国国内的应试教育太注重考试成绩,甚至一考定终身,不注重能力的培养。于是,彭建华便构建了“以中国课程为主融加拿大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吸收东西方文化精髓,融中西教育制度之精华,促进了中加双方在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深层合作。课程改革的样板中国的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在筹划中学课程的改革。中加学校是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因此教育部希望通过中加学校的实践探索出更适合中国学生的课程体系。从1997年至2003年,北京中加学校花了六年的时间,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历届毕业生的升学率和奖学金获得率说明中加学校的课程改革是成功的。中加学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出不仅适合在中国发展,也能到世界各国施展才能的国际型人才。彭建华认为:中国要强大必须培养、储备国际型人才。因此,他在中家学校实行双语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鼓励学生活学活用,不死记书本内容。如此,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减轻了学生负担,更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就拿数学课来说吧,中国的学生知识像“井”那样深,加拿大学生的知识面则像“湖面”那样广。彭建华觉得中国的数学课过于艰深,于是课程改革时就把太高深太枯燥的理论内容删掉了。同时为了和国际接轨,拓展知识面,增加了微积分和概率的教学,这两门课也是加拿大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学习的。这样在完成中学教学的基础上,也为学生将来到国外留学奠定了基础。课程改革以后,学生负担减轻了,但水平并没有降低,学生不仅完成了国内中学教学大纲的全部内容,而且完成了加拿大以及英语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一举两得。 改革很快见到了成效。所授荣誉中加学校的学生不仅参加国内的数学竞赛能取得好成绩,在国外的数学竞赛中也屡有斩获。比如在每年全世界有五六万人参加滑铁卢大学的数学竞赛中,中加学校的学生连续三年都取得很好的成绩。2005年有2人获得金奖,30多人获得优秀奖。滑铁卢大学的数学竞赛是全面评估学生数学水平的竞赛,能在这样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恰恰说明中加学校的课程改革是富有成效的。2003年,中国教育部取法中加学校的成果,在全国推广课程改革。教育部把中加学校作为全国课程改革的示范学校,全国先后有几百所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访问团来中加学校参观学习,中加学校成了中学课程改革的样板。
浏览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