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直隶省立第五中学
基本内容[创建缘起] 鸦片战争之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当时清朝政府腐败不堪,国势日危;反抗满清政府统治的革命浪潮风起去涌。全国人民思变心切,一部分代表封建大地主利益的军阀官僚,办图向买办资产阶级转化。要求办洋务,兴西学。清政府迫于形势,不得已作出让步,遂废科举,兴学校。 清政府于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也叫《壬卯学制》。1903年又颁了《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并下令各省、府、州、县,将大小书院、民间祠庙,一律改作学校,于是国内各地,新学校纷纷成立。遵化第一所中等学校一一“遵化州官立中学堂”即诞生于此时。 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1902年7月)直隶总督袁世凯行文各府、直隶州,创设中学堂。之后,直隶省又委令遵化知州陈以培为遵化州立中学堂总办,负责筹备开办学堂事宜。同年九月,直隶总督又委派英文都是居之敬,于十月初九日到遵化协助办理招生。由遵化州所属三县初选,经遵化州复试,计录取遵化县学员12名,丰润县学员13名,玉田县学员11名,共计36名。知州兼学堂总办陈以培又委派张体信为学监督,张之煦为司事(即事务),先派举人王恩诰为汉文教师。暂借燕山书院作临时校址,经费则暂借书院底款(相当于基金),以后再予抵补,至于校舍、经费、师资、学员均已齐备,遵化州官立中学堂乃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1903年1月9日)正式开学。1903年1月9日,是遵化教育史上第一所中学首届学员上课的第一天。 [校名校址] 校名有4次改称。清政府在1902年、1903年颁布的章程中称学堂,故遵化州历史上创办最早的一个中等学校,命名为:遵化州官立中学堂“。 按1912至1913年教育部公布的《壬子·癸丑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的规定,将“遵化州官立中学堂“于1913年又改名为“直隶省遵化中学校”。 1917年(民国6年的9月3日)又改名为“直隶省立第五中学校”,此校遂成为全省省立17所中学之一。 1928年直隶省改名为河北省,“直隶省立第五中学”又改称为“河北省立第五中学”,被群众简称为“遵化五中”。 遵化五中由建校起一直没有高中班。在日伪统治时期被改名为“河北省立遵化初级中学”。 校址的选定,也经历了三次搬迁。 1 902年初建校时,选下了城外东北的龙泉文社(俗称水泉公园)为永久校址,但因该处是是一所文化园林,房屋甚少,不敷使用,遂暂借用位于城内西北偶的试院(即贡院,修建于1876年,)和燕山书院作为临时校院。贡院是考取秀才的考场,在作为临时校院期间,又因一度恢复科考而将中学堂迁至州城东关的一个废庙内。 于1903年决意迁校,乃整修龙泉文社,将其原有房屋一律改作教室、办公室。另在文社两侧隙地增建草房20间,作为学生宿舍。整修扩建结束,将中学堂由东关废庙迁至城外东北的龙泉文社。 不久,科举完全废除,贡院和书院形成闲置虚设。丰润、玉田两县士绅以贡院原系丰、玉、遵三县出资公建为由,主张仍应将学堂设在贡院.1911年(清宜统三年辛亥),将中学堂又迁回城内贡院和书院内。 中学堂迁入城内之后,贡院、书院连成一体。历届学堂监督,历任中学校长,对兴建校舍,热心从事,不遗余力。改造旧殿堂,购入就近的民宅院地,并入周围相邻的庙宇、祠堂、仓房、逐年使校院扩大、屋舍增多。经过多年的执意经营,终于将贡院、书院为中心地带的狭长院落,发展成为拥有近四十亩面积的一个大长方形院落。 [学校领导] 建校之始,由总办全权主事。总办可委派得力人员分管校务,一切事项均须秉承总办意旨办理。当时尚无统一的建制。1910年(宣统二年)添设“监学”一职,其主要职责是管理学生,具体任务是考查学生功课、出席情况及学生日常生活等事。 1914年学堂改为省立,监督改为校长,司事改为庶务,监学一名仍旧。1919年始设教务主任,监学改为训育主任,庶务改为事务主任,另设斋务主任1人,主管学生生活。1928年作育员、事务员、文牍员各1人。1930年添招女生班后,又增添女生训导员一人,图书管理员一人。组织机构以后逐年调整、充实,学校体制日趋完备。 遵化五中在建校后的40多年中,就领导人而言,有5任监督,12任校长。历届监督,校长的简要情况,略如下述:总办陈以培,男,安徽合肥人。1885年(光绪11年乙酉冬),从天津县来遵化知州。1886年,光绪12年丙戌),曾大力倡导募捐,重修试院,修葺、新建殿堂和屋宇百余间。将试院修缮一新,并亲自撰写了《继修试院碑记》,捐献了《畿辅通志》。1887年(光绪14年),创修了龙泉文社,1902年(光绪28年7月)被委为“遵化州官立中学堂”总办。陈以培是遵化州学堂的热心奠基人。 第一任监督张体信,了翔笙,男,天津县人。1902至1904年(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至光绪三十年正月)任中学堂监督(监督系清末学堂的学官,总管全校行政),。曾于1903年将龙泉文社原有房屋一律改作教室、办公室,又在龙泉文社内西侧隙地添建草房二十间,作为学生宿舍,并将中学堂由东关废庙迁至龙泉文社。 第二任监督杨锡霖,字雨农,男,遵化县人。1904至1905年(光绪三十年正月至光绪三十一年五月)在职。 第三任监督宋兆麟,字仁溥,男,遵化县人。1905至1906年(光绪三十一年五月至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在职。 第四任监督于振凯,字介三,男,天津县人。1907至1910年(光绪三十三年正月至宣统二年六月)在职。 第五任监督赵希复,字惺江,男,丰润县人。1910至1914年(宣统二年七月至民国三年三月)在职。曾于1911年主持将试院的考场拆除,以其木料改建宿舍18间,饭厅5大间。并将中学堂由龙泉文社迁回试院。1912年,在试院内又建宿舍18间,并将燕山书院的南邻常平仓旧址并入校内,成为以后的女生宿舍。 第一任校长由1914年起由监督改任,因此赵希复又是中学堂第一任校长。 第二任校(代)王彻,字军原,男,玉田县。1913至1914年(民国二年七月至民国三年七月)任监学。在任监学期间,因校长赵希复在职病故,故于民国三年四月间曾临时代理校长,但为时甚短。 第三任校长徐致诚,字敬青,河北定县人。1914至1922年(民国三年四月至民国十一年十一月)在职。曾于1916年商得地方同意,将西邻关帝庙旧址并入校内。1916年5月奉省命去日本考察教育。1918年,主持添建草房17间,1920年,添建教职员宿舍8间,教室3大间,1922年,又将试院二堂改建为通用教室两处,又添建理化教室一处,职教员宿舍8间,学生宿舍7间。 第四任校长刘久经,字馥宁,男,河北深县人。1922年至1928年(民国十一年十月至民国十七年十一月)在职。曾于一九二六年以学校节余的经费,征得校东北隅相邻的一处园地,辟作中学校园。 第五任校长阎玉振,字金声,男,遵化县人。系遵化五中1915年(民国四年六月)第五届毕业生。1928至1932年(民国十七年十一月至 国二十一年一月)任校长职。曾于1930年春建教室3大间,1931年春将购买的一处民房,改建成学生宿舍8间。并租用北十字街火神庙、药王庙、吕祖祠,改作学生饭厅及手工教室。 第六任校长张荫圻,字简夫,男,遵化县人。系遵化五中1915年(民国四年六月)第5届毕业生。于1932至1936年(民国二十一年一月至民国二十五年二月)任校长职。曾于1932年,商得地方同意,将东邻忠义祠、节孝祠并入校内,改建为女生教室。1933年春,为纪念遵化五中建校30周年,组织编印了《河北省立第五中学校三十周年纪念刊》,并亲自为纪念刊撰写序言。在序言中大声疾呼:“……呜呼!国难殷深,山河破碎……针对目前国运艰危之情势,而开始其雪耻救国之真实教育……”张校长满腔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第七任校长(代)吴省勤,字敏学,男,河北灵寿县人。系遵化五中英语、历史教师,曾任教务主任。于1933年曾一度代行校长职务,在职病故。 第八任校长张之林,字瀚青,男,遵化县人。系遵化五中1915年(民国四年六月)第5届毕业生。任遵化五中国文教师。于1936至1939年(民国二十五年二月至民国二十八年八月)任校长职。 第九任校长赵章云,字雯露,男,玉田县人。系遵化五中1917年(民国六年五月)第六届毕业生,曾任遵化五中英文教师、教务主任。于1939至1941年(民国二十八年八月至民国三十年九月)任校长职。 第十任校长石英华,男,天津市人。1941年起(民国三十年九月)任校长。在任期间,为了纪念遵化五中建校四十一周年,曾于1943年组织编印了《河北省立遵化初级中学同学录》,并亲自撰写了《卷首语》。 第十一任校长李肇芳,字芗斋,男,玉田县人。曾任遵化五中教师,训育主任、教务主任。继石英华之后为校长。 第十二任校长赵迈,字君迈,男,遵化县人。曾任遵化五中教师,事务主任,训育主任,继李芗斋之后为校长。 [学校管理] 建校之初,秉承总办意旨,参照书院规章,酌加变通,权宜一时。1905年清政府改设学部后,颁布了《各学堂管理通则》,民国初年,陆续下达了一些有关教育法令。由清末至民国年初,上颁章程大都仿参欧、美、日本,此后历届监督、校长,根据当时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出一些条文。经过逐年实施,总结积累,不时修订充实,至建校30周年时,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举凡学校大政方针、组织体系、规章制度、职责条例、办事细则,无不具备。上自校长,下至学生,对人、对事、对物,都有相应配套的一系列校定法规。因之,行政业务,日常教学,教师工作,学生活动,对内对外,大小事务,均各井然有序,并能严格从事。各项规章略如下述: 就全校整体言,对本校教育宗旨、领导人事、组织体系,学校会议、教学工作、学生学业等纲领性规定写入《总则》,计十二章五十二条。 就重要常设会议而言,有多种会议规程。对会议的召集、主持,会议的职权,会议的决议实施,都有明确规定。如《校务会议规程》九条、《行政会议规程》八条、《教务会议规程》九条、《训育会议规程》八条、《事务会议规程》九条、《学科会议规程》八条、《体育会议规程》七条。 就各处室而言,有各种办事细则。如《教务处办事细则》六条,教务主任之具体职务二十四项。《训育处办事细则》五条,训育主任之具体职务二十项。《事务处办事细则》六条,事务主任职务八项,庶务会计人员职务十一项。《图书馆办事细则》五条,图书管理员职务四十四项。 在教职工方面,有《职教员服务要项》十一条、《学级主任职务要项》十三条、《教职员请假规程》八条、《教职员借书规则》六条、《传达室规则》九条。 在学生方面,以学生日常教育、日常行动、日常培养等都有具体要求。 对学生日常教育,制订了《训育方案》,在《训育方案》中规定了“训育标准”十项二十六款、“训育原则”十项、“训练方法”十四项,另订有《学生操行成绩考查条例》。 对学生日常行动 制订有《学生请假规则》十二条、《学生借书规则》十一条、《寝室兼自习室规则》十二条、《运动场规则》七条、《盥漱规则》八条、《浴室规则》八条、《理发室规则》六条、《学生会计股存款规则》七条,尤为重要的是,制订有《学生日常生活律》二十五项,其内容是:1、要按时作息;2、要严守纪律;3、上课要安静;4、自习要专心;5、进礼堂要脱帽、轻步、静坐;6、上操场要跑步要活泼;7、服务要忠诚;8、动作要敏捷;9、对人要亲爱;10见人要有礼貌;11、精神要振奋;12、态度要和蔼;13、要爱惜公物;14、、要勇于改过;15、要牺牲私见;16、要巩固团体;17、衣帽要整洁;18、用费要节省,购物不赊账;19、不要吃零食;20、手内存钱,不要超过一元;21、不要在大门附近徘徊逗留;22、出校要请假(例行假除外);23、不要随地吐痰;24、不要乱嚷乱闹;25、不要懒散顽皮。 对学生课外及日常培养,制订有《五中双周社简章》十二条及投稿细则八项,《学生演说会简章》十一二条,《简报委员会简章》十一条,《体育会简章》十条,《消费合作社简章》十八条。《学生音乐会规约》九条及《练习条约》六条。《学生自治区组织大纲》十条,《自治区长办事标准》六项。《室长服务要项》、《值日生服务要项》各四项,《学生饭团规约》十三条。《学生饭团团员须知》十项,《炊事执行委员服务要项》六条,《炊事监察委员服务要项》七条。 对学生的奖励与惩罚,制订有《奖惩实施办法》,此《办法》与《学生操行成绩考查条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如其中第二条规定奖励办法有七种:1、奖语或奖词,2、奖状或奖品,3、记勤,4、记大勤,5、记功,6、免学费,7、照纪念像。第三条规定惩罚办法有五种:1、口头训诫,2、暂时停止其权利一部分,3、记惰,4、记过,5、斥退。 此外,还制订有《招生委员会简章》及《招生办事细则》。对美化、绿化校院,制订有《校景面置委员会简章》。 上述多种规程、条例、细则,在当年可谓详尽。这样,事有专人,人有专职,工作范围分明,职责详细具体。工作人员有章可循,有纪可依,便于负责执行;领导者便于督促检查、便于积累经验,有利于总结改进。 [严谨治学] (一)学制 建校后的四十多年中,学制有三次改变。先是五年制时期,五年制实施的时间较短,由清光绪二十九年至民国二年(1903年1913),而后是4年制时期,由民国二年至民国十九年(1913至1930),以后则是三年制时期,由民国二十年(1931)暑假起,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胜利后。 (二)课程 由清末至民国,课程设置有阶段性的不同。建校初期,由于师资不足,教学设备缺乏,不能完全依照《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全部开设十二门课程。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修身》、《读经·讲经》、《算学》、《英文》,以《国术》代《体操》。《中外史学》、《图画》,则视有无能胜任此课的教师而定。其他《博物》、《中外舆地》、《物理》、《化学》则暂缺。1923年之前,上述未开设的课程也已分年陆续开设了。1923年,教育部制订并施行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将初级中学课程定为六门学科,分为社会科(包括《公民》、《历史》、《地理》),言文科(包括《国语》、《外国语》),算学科,自然科(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艺术科(包括《图画》、《手工》、《音乐》),体育科(包括《生理》、《卫生》、《体育》)。到1932年,开设科目稍有变化,开设的课程是:《国文》分阅读、习作、应用文课;《英文》分英语、英文法、习作课;《数学》分珠算、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课;理科分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矿物;体育分体操、课外运动、国术;此外,还没有乐歌、军事训练、《历史》、《地理》、《生理卫生》、《国画》、《家事》(女生班设)、《工业》(男生班设)。至1942年前后,已不设《家事》、《工业》。《图画》改称《美术》。先是开设《英语》,以后改设《日语》;政治课则由《党义》、《公民》,改设《修身》;其他《国文》、《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矿物》、《体育》、《音乐》等仍如以往,照常开设。 解放前,全国没有统一的中学课本,但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各书局、出版社、学者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项目内容,可以自编教材,经审查批准即可出版发行,由各校自行选用。当时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开明书店、文化学社等都印行课本。开明书店、北新书店,还印行过《开明活页文选》、《北新活页文选》。上述各书店发行的课本,此校都曾经选用过。 (三)师资 在旧中国,教师是“自由职业者“。当时是由学校选骋教师,学校备有骋书,写明骋约。校与校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与教师之间,可以互通信息,相互介绍,聘约期满,在校方可续骋、可解骋;在教师本人,合则留,不合则去,可应骋,可拒骋,双方都有选择的自由。遵化五中,不惜重金,礼骋学者名流,来校任教。由建校开始,至1943年的41年中,在此校工作过的有247人,其中有193人,长期任课。他们大多学历较高,学有专长,以1933年在职的19名教师为例:师范大学毕业者6人,非师范大学毕业的5人,高等师范毕业者2人,普通师范毕业者1人,专门学校毕业者1人,其他学历者4人,总计受过师范专业教育训练的和大学毕业的占百分之七十强。又以1942年在职的14名教师为例统计,大学毕业的12人,专科学校毕业的2人,百分之百的大专学历,教师不仅学历高,其中有些人学有专长,有著述。如数学教师王乔南,是《范氏大代数》的中译者,《范氏大代数》是当年国际著名的中学用书,在旧中国,也为我国各中学先用。国文教师秦仲文,是驰名国内的国画家,教师们不仅有才,并有为师之德。对学生严格要求,是此校教师美德,尤以对学生日常学习、学业成绩评定,更是严为把关。认真执行学校制订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查条例》和《补考及留级实施条例》。必须使学生的学业成绩符合遵化五中的标准,方准升级、毕业。决不允许任何一个学生以低劣的学业成绩,离开学校,以免有辱学校的荣誉。 (四)学生 建校四十多年以来的遵化五中,一直未能招收高中学生,开设高中班级,始终是一所普通的初级中学。 由于编制规模所限,每年招生、毕业只能有一至三个班,大体情况是:光绪二十八年招收第一班,学生36人,当时学制规定5年毕业,但这第一班以后未到毕业,即全部转入天津、保定学习去了。光绪三十年招收第二班学生,光绪三十一年招收第三班学生。此后上级规定,必须结业一班,方准续招一班。宣统二年,全校只有2班学生,宣统三年秋季,招收第6班,此时全校始有3个班学生,共110人。民国二年,此校改为省立,招生范围就不再限于丰润、玉田、遵化3县了。由本年起,中学毕业改为4年。此后每年招收新生1个班。自民国十年至十七年,此7年中,每年招收新生2个班。民国十九年,增招女生1班,此为本校历史上第一个女生班。民国二十年,学制改为3年。此后多年,每年招收、毕业2至3个班。 毕业人数,自清宣统元年有第一届毕业生起,至民国三十一年六月第31届毕业生止,计男生48班,1082名学生,女生5个班,133名学生,先后毕业共计53个班,毕业生总数1215名。 以上是毕业班级、人数。若将光绪二十八年入学而未能在本校毕业生第一班学生36人,和民国三十一年未到毕业的在校生7个班、307人计入,则在遵化五中上过学的学生(以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时期为限),总共有1558人。若以遵化籍学生论,已毕业的遵化籍学生801人,当年未到毕业的在校生241人,总共有遵化县籍学生1042人。 遵化五中的学生,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受过传统的民族品德教育,经过严格的军体训练,有着刻苦求知的学风,因之,他们的道德面貌、身体素质、学业知识都较好。这就为他们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谋求职业,在社会上工作,也为展现他们的才华、实现报效于祖国的志愿,奠定了良好基础。 离校后的五中学生,走向了自己生活的道路,他们的足迹,大多数留在了祖国的北方。 现将1933年以前,由第一届至第二十一届的毕业生,在1932至1933年这一期间的情况,略述如下:20多届的毕业生总数是574人,其中已太去32人,无信息和情况不明的185人,其余389人均为升学和工作的。就升学方面看,在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辅仁大学、北平朝阳学院、天津工学院、天津工商学院、唐山铁道学院等21所高等院校毕业或修业的共99人,在北京、天津、保定、唐山等地26所专科高中毕业和修业的有60人,大中专、高中毕业和修业的有159人,就工作方面看,在京、津、唐、辽、鲁、豫等地工作的有231人,其中在大专院校、中小学任校长、主任、教师的有122人,合计在文化教育界的有281人,约占有信息人数389人的73%。 在历届毕业生中,才华出众,工作卓有成绩的大有人在,现列举十数人如下: 崔廷质,字赞臣,男,遵化县人。民国元年七月本校第三届毕业生,后为美国留学生,曾任本校英文教师和原察哈尔省农业专门学校校长。 秦裕,字仲文,男,遵化县人。民国三年十一月本校第四届毕业生。曾任本校国文教师,北平艺术学校教授。全国解放后,仍为北京艺术学院教授,是全国著名的国画家。 刘汝翼,字赞卿,玉田县人,民国八年六月本校第八届毕业生,曾任北平东北大学主任教授。 王光汉,字泊生,遵化县人。民国十年六月本校第十届毕业生,擅长艺术活动,是著名的北平戏剧家。 李安宅,字仁斋,迁安县人。民国十年六月本校第十届毕业生。山东齐鲁大学毕业后,曾任北平郁文大学教授。 徐宝田,字允中,遵化县人,民国十二年六月本校第十二届毕业生。留学俄国,曾任汉中中学校长。 王哲夫,男,原籍不说,1935年曾在本校学生,后去北京。现系高级工程,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 麻志皓,男,原籍不说,1935年曾在本校学习,后去延安,曾留学苏联,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科学院院长。 钟毅,男,遵化县人,1942年于本校毕业,现任河北省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此外,还有少数毕业生于解放前担任过国民党政府机构内的一些行政职务,他们是: 王翼臣,字燕谟,男,遵化县人。宣统二年五月本校第二届毕业生。曾任冀北金矿公司兴仁金矿矿长。日本投降后,为民国华北五省经济特派员。 张迁谔,字直卿,男,丰润具人,民国元年七月本校第三届毕业生。曾任北洋政府时期国务院秘书长。日本投降后,任天津市市长。 吴绍曾,字省三,男,玉田县人。民国六年五月本校第六届毕业生,后为美国留学生,曾任民国时期南京铁道部科长。 遵化五中在建校后的40多年中,曾培养了1500多名中学生。当年莘莘学子,曾经济济一堂,与母校分别后,天各一方,在祖国的塞北、江南各地,辛勤地工作着,真可谓“桃李满天下,足迹遍神州”。 [革命斗争] 遵化五中的进步师长,长期与全民族共命运、同呼吸,读书不忘救国,在白色恐怖之下,开展地下宣传,进行不同形式的斗争。因此五中部分师生的革命活动是潜隐的,不甚为人所知。当然,偶尔也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举。当年的许多革命活动,既不能公开的口耳相传,又缺乏文字记载。时至今日,事过境迁,已难以搜寻。下面的点滴,就更觉弥足可贵了。 (一)江浩的革命活动 江浩,字注源,原名江文浩,从事革命后改名江浩,男,玉田县刘家桥人,生于1880年,曾取得举人功名,1908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入日本警官学校,在日本期间结识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10年回国后,任遵化州官立中学堂第一任监学,约于同年七月去职,当时校方不知其为何许人,更不明其去向,堪称神龙见首不见尾。在该校任监学期间,启发学生革命思想,发展革命组织,曾发动学生席景山、郝久亭、马玉亭等20余人,前往北京从事瓦解清廷禁卫军活动。1911年,清廷决定在冀东举行北洋秋操演习,江浩在外地闻摄政王载沣将亲往冀东阅操,即派志士席景山等赴开平谋炸摄政王,由于武昌起议爆发,演习取消,谋炸才未遂。 (二)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北京政府在签订和约与对日外交中,丧权辱国,消息传到北京,爆发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很快扩展到全国,遵化县城内省立五中学生,响应全国学联号召,也行动起来,在学生会领导下,学校停课,学生先将校内合作社地日货全部烧毁,然后到街上游行示威,宣传抵制日货,废除不平等条约,打倒卖国贼、收复失地等等。学生还深入农村宣传,并利用城西五里桥唱戏机会,向群众宣传,群众很受感动,斗争持续半月有余,使城乡人民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三)为“抗日救亡”而斗争 1931年,我国历史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被侵,沦为人间地狱。日寇的血腥践踏,激起遵化人民的受国热情,热血青年更是义愤填膺,跃跃欲动。省立五中学生救亡的浪潮,立即汇入全国抗日的巨流之中。当时各年级学生都有参加,以三、四年级学生最多,站在最前列,其中最著名、最为人所知的有三年级学生焦莹(原籍兰旗营人,借住遵化城内)、王续昌(遵化芦各寨人)、赵震春(蓟县龙虎峪人)、江士龙(玉田县人)、四年级学生孙炎(蓟县南贾庄子人)、一年级学生李江(遵化王各庄人)等。以学生主席焦蒙为首的一批学生,发动和组织了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贴标语、游行喊口号、宣传演讲、抵制日货。组织了抗日宣传队,除在县城关宣传外,学生还自己花钱租用自行车,组编了自行车宣传队,到远处去宣传。利用集市、庙会演戏的机会演讲。这样,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校方惊惶失措,勾结县政府警察局密谋对策,宣布开除焦莹,扣留外界寄给学生会的宣传材料,制止学生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于是激怒了全校学生,奋臂高呼“打倒阎金声”(当时阎是校长)、“不准开除焦莹”等口号,并在校内外张贴声援、抗议的标语,学生立即罢课。阎金声校长跑到县政府去了,训育主任李芗斋也躲藏起来了。以王续昌、赵震春、江士龙为首的200多名学生队伍,从城内将焦莹接回学校,继续领导抗日救亡宣传运动,向县政府要求交回阎金声,县政府置之不理,王、赵、江三人遂去北平,找学联声援,又去天津省厅请愿,要求撤换阎金声。1932年初,校方宣布撤销开除焦莹的决定,省厅也撤换了阎的校长职务。遵化五中的学生胜利了,他们以实际行动为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33年长城抗战之际,省五中部分爱国学生高唱校歌,与商界爱国人士及长城附近的农民群众一起,自动奔赴前线,参加了抗战活动,为二十九军官兵运送物资,修筑工事。 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沧桑,风风雨雨;今天,已换了人间,多年来,许多老五中毕业的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热心于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人民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虽然已由风华正茂的芬芳桃李,成为白发苍苍的伏枥老骥,但他们壮心不已,仍在发着光和热,信心百倍地在新的长征路上,为振兴中华,加速祖国四化建设步伐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正文来源:遵化党史网)
浏览
8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