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苏坡小学

联合创作 · 2023-10-08 04:35

学校介绍成都市苏坡小学(原苏坡中心校)建于“五·四”时期,原名“苏坡国民小学”。八十多年来,一代代教师在这里薪火相传,一茬茬学子在这里破土而出。近年来,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教育的大背景下,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我校已形成一定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也不断改善。教学楼、功能室一应俱全。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1100多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大专以上学历67人,占93.1%,青年教师53人,小学高级教师46人,区学科带头人8人。 ? 我校以“每天进步一点儿点儿,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为办学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充分利用苏东坡在师生心目中的已有影响,将与苏东坡相关的竹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以做竹的传人为切入点,确立“固君子之本,育坚劲之节,明思用之道,励凌云之志”的办学策略,使城乡儿童共享优质教育,促进所有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个性和谐发展,实现学校、社区、家庭教育三者的结合,带动一方文明。学校重点开展以培养学生现代文明的基本素养为目标的品位教育;以培养学生活能力为目标的生活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学力教育;以使所有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目标的现代教育。学校历史一、本土地域文化资源 ? 1、苏东坡与苏坡桥的传说:关于苏坡桥得名,传说苏坡桥为苏东坡所建,是因为很早以前苏坡地区盛产黑陶,陶工们为烧制黑陶,必须要到河心挖取黑泥,苦于无桥可过,当苏东坡路过此地时,见此情况则捐资建桥。人们为感激苏东坡给陶工和百姓之便和捐建之德,故把桥名称为苏坡桥。(见《四川政协报》) ? 2、社区文化教育朔源: 东坡公园和东坡图书馆 在二十世纪初叶,能在乡场镇上修建公园和图书馆实不多见。唯有苏坡桥地区建有一处可供平民休闲娱乐之地———东坡公园。倡建者是一当地留法学生李光斗先生。经李光斗多方筹措,终于在1936年前后,公园才得以动工兴建,到第二年建成并初具规模。取名“东坡公园”。公园建成之后,在公园内还专门又开辟了一座图书馆,取名“东坡图书馆”。目的望乡人能多读书,拓展视野,成为服务桑梓的有用之材。馆内还设有阅览室和藏书室三间。窗明几净设有桌椅以供阅读。藏书除四书五经、三坟五典古藉线装书以外,还有不少从成都购进的新版政治及农工石印图书,藏书有四五千册,成为当地民众休息学习场所。 ? 3、书画之乡的命名:苏坡乡本是文化之乡,苏坡人诵苏文、吟苏词、习苏体、学苏画蔚然成风,感念苏坡桥的人文氛围,徽州胡开文的弟子陈敬文于民国时期在此开设了“一乃阁墨庄”,以徽墨的传统工艺制售松滋侯、中华油烟墨,苏坡桥头翰墨飘香,苏坡的书法绘画如虎添翼,1985年,苏坡的书画方家成立了“苏坡书画协会”,199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党组书记王琦曾题赠了“苏坡文化,东坡艺术”以示鼓励。成都市于1996年4月公布的本市首批16个“特色文化之乡”,其中书画之乡便是青羊区苏坡乡。多年来,在苏坡乡的土地上,活跃着省内知名书法家尹文昭、著名画家、书法家尹康茹(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农民画家赵雨树(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李绍忠、刁华甫等一大批书画家和爱好者,其作品汇编成《苏坡书画》。 ? 4、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故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周慕莲先生就出生在苏坡桥,是名副其实的苏坡老乡。郭沫若曾亲自题诗将其与李白相提并论“前有青莲,后有慕莲,一为诗仙,一为剧仙;纵横九域,上下千年,春风风人,桃李满川。”川剧在苏坡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距学校仅一公里的三环路苏坡立交桥下,就是闻名遐迩的川剧艺术廊,这是成都历史文化风景的主要进出口之一。利用桥柱等构筑物塑造了众多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川剧脸谱,营造出具有川西特色的自然式立交园林。这里还修建了戏台经常性地进行川剧演出活动。苏坡桥边的老茶馆里,每到周末会有川剧戏迷自发组织的川剧演唱。川剧在苏坡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他传统群众性文化活动也在这里焕发生机,如腰鼓、莲萧、秧歌舞、龙灯等。 ? 5、源自深厚历史积淀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源自和积淀于昨天,影响、生成和作用于今天,又发展和影响于明天。它弥散在构成学校的一切元素和元素间构成的活动和场景中。我校是一所有近90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始建于1919年,原名“温江国民初级小学”。最早的教学楼就是苏坡桥边的一座庙宇。民国12年---1948年发展成为完小。民国20年被命名为“温江县高级国民小学”,1950年9月改为苏坡中心校。2004年5月27日,随着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14号)批准同意青羊区撤销苏坡乡、文家乡建制,所属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原苏坡中心校于2004年7月直属于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管辖,学校更名为“成都市苏坡小学”。 ? 建校八十多年来,一代代教师在这里薪火相传,一茬茬学子在这里破土萌芽,先后已为国家输送了上万名人才。学校八十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代代教师继承五四光荣传统、前赴后继、勇于奉献的奋斗史。在这一历程中,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学校形成了源自深厚历史积淀、打下了“五四”烙印的学校精神。虽然在不同的年代学校精神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但苏小人的“不畏艰险、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始终是这一精神的核心,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与创新,这种精神在今天日益彰显,历久弥新。 ? 学校发展我们认真分析学校精神与学校文化的源流,思考与学校有关的苏东坡文化、社区民族传统文化,重点研究由苏轼而辐射出的诗文化、词文化、书法艺术、国画艺术、竹文化、饮食文化、美学文化,同时兼顾传统文化涵盖下的川剧文化、联箫文化以及源于“五四”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道德文化,我们深深感到在当今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的背景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还需要我们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需要科学、理性、从容和冷静的文化抉择,建设现代新苏坡学校。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