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南门口小学
衡水市南门口小学位于衡水市胜利路南门口东小街一号,校园占地面积5202平方米,现为国办三轨制完全小学,隶属于衡水市桃城区教育局,现有18个教学班,在职教职工55人,学生1321人。 学校始建于1946年。1945年12月,衡水县城解放。当时的第一任县长王荣华在全县第一次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了兴办教育的号召,并及时办起教师培训班,一些有志青年纷纷响应,在战争的废墟中办起了一个个教学班,衡水的小学教育逐步走向正轨。1946年初,分散在衡水旧城区内东、南、西、北门口四个村联办的初级小学成立。初建校时,四个年级分设在四个村里的民宅中,只有教职员工8人,学生几十人。 1953年合并为一所初级小学,校址在原城南门里一家财主的旧宅中,属县直小学,先后由李金涛、闫官合、马秀贞等任校长,校名为“南门口小学”。此后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到1958年,已经成为完全小学。1948年,衡水县人民政府在滏阳河边建起了一所国办高级小学——阜丰小学,选派师范毕业的优秀教师任教,被称为衡水县“小宝塔”学校。1963年,衡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南门口、阜丰小学均被冲垮。党和国家十分关心灾区人民,彭真同志亲自到衡水视察,并拨款修建被洪水冲垮的各类学校。1964年春天,由政府拨款12万元,县教育科郭绍文同志操办在南门口村东小街(学校现址)重建新校舍,同年11月,县教育局将原阜丰小学和南门口小学合并迁入新址,学校更名为“衡水城内小学”,并任命梁其云同志为校长,同时调入一批教学能力较高的一批中青年教师,被确定为县重点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文革期间,学校更名为“要武学校”,由“造反派”组织和工宣队领导,教学秩序被打乱,优秀教师被批斗,学校一度停课。 1968年,学校复课,1969年,增设初中。 1973年,又增设高中班。1977年高中班撤销。1980年1月,遵照教育部《关于办好一批重点小学的通知》精神,学校仍被定为县重点小学,1988年撤销初中班恢复为完全小学。1983年,衡水撤县建市,学校更名为“衡水市南门口小学”。这一时期,学校教学秩序井然,教学质量名列全市前茅,学生数量由1964年迁校时的500余人增至1400余人。但由于八十年代后市区建设重心西移,学校地处老城区,交通不便,在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学校一度采取二部制教学。 1996年,原地委书记白润章、市委书记李忠信等同志到学校视察,提议地、市筹措资金,拆除原有平房,建设一栋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教学楼,1997年动工,1998年7月峻工投入使用,初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先后设立了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劳技室、实验室、德育展室、图书室。2002年,又增设了微机室和教师电子备课室。 2004年6月,为了进一步优化学校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清除了凹凸不平的砖铺操场,重新设计铺就下水道和彩砖操场,粉刷教学楼和教室墙壁,增设舞蹈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对教学楼进行了整体的文化布置,使校内建筑清新整洁,环境优雅舒适,校园处处充满文化气息,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2006年11月,桃城区政府又批准在学校西侧建设一座1300余平方米的教学楼,进一步增加学校功能用房,改善学校教学条件。 学校自建校后,在不同的时期,始终注意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内部管理,注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始终致力于教书育人,以“办一流的学校”为目标,以德育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和教科研力度,保证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小学的领先地位。尤其是2004年以来提出“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教科研工作如火如荼,方兴来艾,涌现出了一批科研型的教师。2004年——2006年,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优秀案例百余篇,数十篇教学经验文稿在省、市、区、内交流。三十余人次参加区、市、省优质课评比并获奖,确立了“以特色促发展,向精细要质量,用勤奋创价值,靠素质塑形象”的办学理念,使学校办学水平提高到新的层面,为全区小学教育教学发挥了示范作用。学校由于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表彰。曾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头脑奥林匹克擂台赛优秀奖、河北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先进单位、河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输送人才奖”先进单位、河北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衡水市文明单位、 衡水市卫生先进学校、桃城区“普九达标”先进单位、桃城区德育先进单位等。学校还以鲜明的作文教学特色,成为全市唯一一所全国小学生作文实验学校,并被确定为河北省创新教育先进学校、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 学校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是衡水教育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缩影,折射出衡水教育人一代又一代的艰辛努力与不懈探索。《南门口小学校志》是学校历史中的第一本校志,她的问世,既是学校向广大师生进行热爱学校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又为家长、社会全方位地了解学校辉煌历史提供资料;她既可作为今天兴校的参考,又可为后人办学留作借鉴,对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浏览
3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