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医院
玛丽医院,Queen Mary Hospital,香港玛丽医院,玛丽医院(英语:Queen Mary Hospital)是香港的主要公营医院之一,亦是香港两所教学医院之一,为香港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位于香港岛南区西高山,于1937年4月13日启用,当时号称为香港以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庞大的医院。
\n玛丽医院由医院管理局管理,属于其下的港岛西联网,为联网中的龙头医院及专科转介中心。玛丽医院拥有约1,440张床位,有逾3,800名职员,提供24小时急症室服务、外科、器官移植、儿科、各类专科服务、复康护理以至惩教署重型监护服务等等。
\n1925年,港督金文泰上任,致力改善香港的公营医疗服务。1929年9月,位于何文田亚皆老街的公立医院九龙医院开始启用,金文泰亦于同年宣布于香港岛兴建一所规模更大的医院,以代替兴建了超过半世纪、位于西营盘的公立医院。新医院选址薄扶林道与沙宣道对上的西高山山腰,面对西博寮海峡,环境清幽景色怡人。医院于1933年正式开始兴建,因资金不足,延至1937年4月13日正式落成启用,由继任港督郝德杰主持开幕仪式,并以当时英皇佐治五世 的皇后玛丽的名称,命名为玛丽医院。
\n玛丽医院为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医院,H型的7层主建筑物共分为6个翼,启用同年起亦成为香港大学的医科生临床实习及教授的地方。香港日治时期,医院曾被日军占领和征用作为军用医院。1945年10月1日,即香港重光后一个多月,玛丽医院便开始重新投入运作。由1955年开始,医院经历多次的扩建,其中以1960年代及1980年代的规模最大。1980年落成的K座高达137米(28层),是全亚洲最高的医院建筑物,亦是全球第二高。截至2005年,玛丽医院已经拥有共14座建筑物。
\n医院不同部分经过多次拆卸改建,建院初期的建筑物至今只剩下主楼及护士宿舍A座。主楼楼高八层,以新古典主义风格为设计。护士宿舍A座楼高六层,亦是以新古典主义风格为设计,以钢构架建筑,建筑物的材料是在水泥外铺上“批荡”,效果看起来像是用石砌出来的;内部的木楼梯、木门、及地板仍在使用。玛丽医院于2007年向政府申请拆卸护士宿舍A座,以兴建急症、创伤暨心脏服务中心,但建筑署评估后认为有极高历史文物价值,不可清拆,当局须另觅地点兴建大楼。
\n2011年年初,全港首间移植及免疫遗传学部化验室于玛丽医院开幕。3月11日,玛丽医院公布取得为期4年的澳洲医疗服务标准委员会(ACHS)评核认证。
\n玛丽医院大部分建筑物落成至今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香港社会上有意见认为医院的设计已经不能够配合现今的运作需要,需要考虑重建玛丽医院或额外拨地兴建教学医院。医院管理局已经就重建玛丽医院的建议提交予政府考虑,政府原则上接纳了重建计划。有待医院管理局进行前期策划工作,以确定工程计划的技术可行性。
\n在2012年至2013年度香港政府财政预算案,政府宣布会在2012年年内展开玛丽医院及广华医院的重建计划,以提升玛丽医院急症室和心脏科的服务[2][3][4]。玛丽医院将会分4期,合共约10年完成重建,预计须要68亿港元[5][6]2014年,需要进行首阶段的工程时,会向立法会申请拨款。首阶段工程包括拆卸医疗辅助仓库,以及扩阔道路,预计心脏科及癌症中心等将于2016年竣工;第二及第三阶段的工程,分别是加强急症室、手术室及心脏科的服务。
\n2012年,玛丽医院向职员发放最新重建资讯,提及原来重建方案在医院南面,包括拆卸教授楼、新教授楼、癌症中心、行政楼、护士学校、护士宿舍B座及具有争议性的护士宿舍A座;然而,此方案未能够根治多项局限玛丽医院未来发展的问题。医院管理局和港岛西联网的规划小组其后探讨发展医院北面的概念设计,即拆卸临床病理大楼和医生宿舍,把重建核心场向北移动,医院管理局总部和建筑署目前正在评估最新概念的可行性。根据最新建议,为将玛丽医院的重建重心向北移动,拆卸两座病理大楼和医生宿舍共3座楼,不但可以令到重建工程加快40个月完成、扩大楼面面积,更可以保留具有76年历史、属于二级历史建筑的护士宿舍A座;此外,再将两座病理大楼附近的K座扩建为超级K座,比起现时的K座楼面而积多逾一倍,令到所有手术室可以同处一层,而整座急症室则可以设立于地面,不用再分散;另外,亦考虑于薄扶林道近西环方向多兴建一条道路[11]。就此,医院管理局发出了标书物色顾问进行评估,包括例如拆卸病理大楼、病理大楼内的化验室和殓房等,可以在哪里再安置,以及化验室服务如何不会受到影响。
\n重建后的玛丽医院将会加入24小时运作的紧急楼层,为大型急症及严重病症治疗区,当中包括急症室、深切治疗部及加护病房等,主要集合心脏、心肺移植、心胸和神经外科治疗专科,用以即时处理严重病症。此举可以大幅度地减省运送病人及施行手术程序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