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柃

共 1194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1-09 05:52

Eurya tetragonoclada Merrill et Chun in Sunyatsenia 1: 71, 1931; Chun in Hu et Chun, Icon. Pl. Sin. 5: 8, Pl. 208, 1937; Kobuski in Ann. Miss. Bot. Gard. 25: 308, 1937; H. T. Chang in Act. Phytotax. Sin. 3: 44, 1954; Hsu in Act. Phytotax. Sin. 9 ; 95, 1964; L. K. Ling in Act. Phytotax. Sin. 11: 300, 1966;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2: 4899 1983; 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上册363, 1984; 四川植物志8: 218,图版88: 1-3, 1989; 广东植物志2: 173, 1991; 广西植物志1: 846, 1991.

灌木或乔木,高2-14米,胸径可达25厘米,全株无毛;嫩枝和小枝红褐色,具显著4棱,老枝灰褐色,常呈圆柱形;顶芽长锥形。叶革质,长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5-3.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钝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两面无毛,中脉在上面凹下,下面凸起,侧脉8-10对,在上面明显,有时且稍隆起,在下面凸起;叶柄长约5毫米。花通常1-3朵簇生于叶腋,花梗长约2毫米,无毛。雄花:小苞片2,卵形,长约1毫米,顶端有小尖头;萼片5,质厚,卵圆形或近圆形,长2-2.5毫米,顶端圆;花瓣5,白色,长圆状倒卵形,长约4毫米;雄蕊约15枚,花药具分格,退化子房无毛。雌花的小苞片和萼片与雄花同,但较小;花瓣5,长圆形,长约2.5毫米;子房卵圆形,无毛,花柱长约2毫米,顶端3裂。果实圆球形,直径约4毫米,成熟时紫黑色;种子肾圆形,稍扁,亮褐色,表面具密网纹。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5-8月。

产于江西南部(全南、龙南、铜鼓)、河南南端(新县)、湖北西部(巴东、兴山、房县)、湖南西部和南部(宜章、南岳、永顺)、广东北部和西南部(阳山、阳春、乐昌、大同、乳源、信宜)、广西(龙胜、凌乐、临桂、陆边、恭城、大瑶山、昭平、罗城、南丹、凌云、靖西、大苗山、乐兴、环江、北流、上思、贺县、田林、德保)、四川东部(城口、奉节、巫山)、贵州北部(遵义)、云南东南部(西畴、麻栗坡、文山、金平、富宁、广南、马关、嵩明)等地;多生于海拔550-1900米的沟谷或山顶密林中或山坡灌丛阴地。模式标本采自广东乐昌。

本种和滇四角柃E. paratetragonoclada Hu以及翅柃E. alata Kobuski在外形上都很相似,但后两个种的花药均不具分格以及侧脉在叶上面凹下等,都有明显的区别。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