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ongzhuea tumidinoda

Qiongzhuea tumidinoda

共 2324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3-11-09 07:54

Qiongzhuea tumidinoda Hsueh et Yi in Act. Bot. Yunnan. 2(1): 93. f. 1-2. 1980; Keng f. in Journ. Bamb. Res. 3(1): 27. 1984; D. Z. Li et Hsueh in Act. Bot. Ynnan. 10 (1): 51. 1988; 中国竹谱60页. 1988; D. Ohrnb., Gen. Qiongzhuea ed. 3. 13. 1989; 云南树木图志下册, 1480页, 图701. 1991.——Chimonobambusa tumidinoda in Z. Y. Wu (ed.). Pl. Veg. China(中国植被)pp. 411, 417, 420. 1980, nom. nud., comb. invalid. ——C. tumidissinoda Hsueh et Yi ex D. Ohrnb. Gen. Chimonobambusa 45. 1990, nom. invalid.

竿高2.5-6米,直径1-3厘米,基部通常有5节位于地表以下,各具环列之根12条;节间圆筒形,长15-25厘米(基部数节间长10-15厘米),竿下部不分枝的节间常具1极狭沟槽,且各节间的沟槽均位于竿之同一侧面,具分枝的各节间则在有分枝一侧变扁平,绿色,光滑无毛,无蜡粉,竿壁甚厚,竿基部数节间几为实心,往上的节间则逐渐中空;竿环极为隆起而呈一显著的圆脊,状如二圆盘上下相扣合,中有环形缝线似的浅沟,易自该处受外力影响而逐节脆断,断口极平整;箨环因有箨鞘基部之残留物而略呈木质环状,幼时被棕褐色刺毛,嗣后变为无毛;同一节的节内本身宽窄不一,通常宽的那边均位于竿的同一侧面,该处竿环格外隆起,竿芽成三角状桃形,先出叶为革质,解箨后当芽抽长时并不贴竿而是斜展的主芽3,彼此并列,其下方可各具1或2次生芽;竿每节通常具3枝,有时除主枝外还具1-4条次生枝。竿箨紫红色或紫色带绿,早落性;箨鞘黄绿色,厚纸质,长约为其节间的长度之半,长椭圆形,近基部微收缩而又向两侧呈耳状延伸,背面纵脉纹密而显著,小横脉有时可见,纵脉间生有棕色疣基刺毛,后者在鞘基部则较稀疏,在鞘上部则较密,鞘的上部边缘密生淡棕色长纤毛;无箨耳,鞘口具长为2-3毫米棕色繸毛;箨舌高1-1.3毫米,拱形,边缘密生灰白色小纤毛;箨片较短小,长5-17毫米,易脱落,钻形或锥状披针形,直立,质地较坚韧,纵脉明显。小枝具2-4叶;叶鞘圆筒形,长2-2.5厘米,背部上端具1纵脊,纵肋明显,边缘生纤毛;无叶耳,鞘口繸毛数条,直立而粗糙,灰白色,易脱落;叶舌极矮,截形或圆拱形,先端全缘;叶柄长1-2毫米,平滑无毛;叶片狭披针形,长5-14厘米,宽6-12毫米,两侧边缘因具斜止之小锯齿而粗糙,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无毛,次脉2-4对,小横脉清晰。花枝可反复分枝,无叶或部分分枝顶端具叶,分枝常与假小穗混生于同一节上;末级花枝纤细,基部托以向上逐渐增大的苞片3-5片;假小穗绿色或暗绿色,干后紫色,长3-4.5厘米,粗2.5-4毫米;苞片4或5片,上部2或3片腋内有芽或具次生假小穗,后者仅有先出叶而无苞片;小穗含3-8朵小花;小穗轴节间长4-6毫米,粗约0.2-0.3毫米,扁平,无毛,基部微被白粉而糙涩;颖2 (3)片,薄纸质,无毛,第一颖卵形,先端锐尖,长3-4毫米,第二颖长卵形,具数条纵脉,长8-10毫米;外稃长卵形,长10-14毫米,无毛,具光泽,纸质,黄褐色或褐色,先端渐尖或长渐尖、,边缘膜质,背部具9条纵脉,小横脉略明显;内稃长8-12毫米,2脊间宽约1毫米,无毛,先端钝或微裂,具不明显的纵脉;鳞被中两侧的2片为菱状卵形,长约2.5毫米,后方的1片为倒披针形,长约1.5毫米,膜质透明,上部边缘生小纤毛,具数条脉纹;花药紫色,长4-8毫米;子房呈倒卵形,长约2.5毫米,无毛,花柱1,长约1毫米,柱头2,羽毛状,长约2毫米。果实呈厚皮质的坚果状,倒卵状长椭圆形或广椭圆形,新鲜时呈墨绿色,光滑无毛,长约10-12毫米,直径约6毫米,顶端具宿存的花柱成喙状。笋期4月,花期4月,果期5月。

本种自然分布于四川宜宾地区和云南昭通地区,即云贵高原东北缘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亚高山地带。模式标本采自四川雷波。

本种为著名的笋用竹种,是目前竹亚科中仅有的两种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之一〔另一种为短穗竹Brachystachyum densiflorum (Rendle) Keng];由于笋肉厚,质脆,味美,于笋黄褐色并略具光泽,因而产区每年有大量的笋干外销。竿为制作手杖和烟竿的上等材料,具有较高的美术和经济价值;筇竹手杖,据历史记载远在汉唐时代就远销至印度、中亚乃至欧洲和非洲,在当时已是我国传统的著名输出商品;幼竿用于造纸,质量优于产区其他竹种。该种还是很好的观赏竹种。目前本种仍属野生状态。由于滥伐日剧,今后应对其天然竹林进行保护管理,并加以人工培育。

本种通常大面积集中成片生长于山区上部到山脊的常绿阔叶林,蓄积量很大,据调查,每亩有竹竿8000-17000根。在云南绥江县二十四岗,威信县长安乡白沙河,彝良县海子坪林场和四川筠连县解放乡,均以筇竹为主要下木。这些地区的竹类垂直分布带极为明显,海拔1400米以下为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 et Zucc.的种类,在1400-1560米为寒竹属Chimonobambusa Makino的种类,在1560-2100米(最高达2200米)则为本属集中的地带。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