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茨藻

小茨藻

共 1243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1-09 06:40

Najas minor All. Fl. Pe d. 2: 221 1785; Hook. f., Fl. Brit. Ind. 6: 569. 1893; Rendle in Trans. Linn. Soc. Lond. Bot. 5: 410. 1899, et. in Engl. Pflanzenr. 7 (IV 12): 14. 1901; Juz. in Kom. Fl. USSR I: 273. t. 13. 1934; Hand. -Mzt., Symb. Sin. 7: 1191. 1936;佐藤润平, 满洲水草图谱124.图62. 1942;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15. 图17. 1952; Ohwi, Fl. Jap. 58. 1956; de Wilde in Steen. Fl. Males. 6 (2): 164. 1962;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 15.图6859-1976; 江苏植物志 上册131.图210. 1977; 台湾植物志5: 39.图1226. 1978; 中国水生高等植物图说216. 图158. 1983.——N. moshanensis N. Z. Wang in Journ. Wuhan Bot. Res. 3 (1): 31. 1985.

一年生沉水草本。植株纤细,易折断,下部匍匐,上部直立,呈黄绿色或深绿色,基部节上生有不定根;株高4-25厘米。茎圆柱形,光滑无齿,茎粗0.5-1毫米或更粗,节间长1-10厘米,或有更长者;分枝多,呈二叉状;上部叶呈3叶假轮生,下部叶近对生,于枝端较密集,无柄;叶片线形,渐尖,柔软或质硬,长1-3厘米,宽0.5-1毫米,上部狭而向背面稍弯至强烈弯曲,边缘每侧有6-12枚锯齿,齿长约为叶片宽的1/5-1/2,先端有一褐色刺细胞;叶鞘上部呈倒心形,长约2毫米,叶耳截圆形至圆形,内侧无齿,上部及外侧具十数枚细齿,齿端均有一褐色刺细胞。花小,单性,单生于叶腋,罕有2花同生;雄花浅黄绿色,椭圆形,长0.5-1.5毫米,具1瓶状佛焰苞;花被1,囊状;雄蕊1枚,花药1室;花粉粒椭圆形;雌花无佛焰苞和花被,雌蕊1枚;花柱细长,柱头2枚。瘦果黄褐色,狭长椭圆形,上部渐狭而稍弯曲,长2-3毫米,直径约0.5毫米。种皮坚硬,易碎;表皮细胞多少呈纺锤形,细胞横向远长于轴向,排列整齐呈梯状,于两尖端的连接处形成脊状突起。花果期6-10月。2n=12, 24。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新疆、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省区。成小丛生于池塘、湖泊、水沟和稻田中,可生于数米深的水底,海拔可达2 690米(云南泸沽湖)。也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各地。

该种是本属内形态变异显著的种之一,其株高、直径,叶片长短、宽窄,叶齿大小等,因水体环境的不同而变异极为明显。较为稳定的识别标准首推种子外形及外种皮细胞结构,其次是叶耳的形状。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