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gesia ampullaris

共 743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3-11-09 05:53

Fargesia ampullaris Yi in Journ. Bamb. Res. 2(2): 18. pl. 1. 1983 et in ibid. 7(2): 7, 1988, in clav. Sinice.

竿柄长3-7厘米,径粗1.3-2厘米;节间长1.5-7毫米。竿直立,高2-5.4米,粗7-15毫米;节间一般长20-25 (30)厘米,基部第一节间长3-6厘米,圆筒形,坚硬,无毛,幼时密被白粉,纵向细肋不甚明显,基部数节间的竿壁很厚或近于实心,竿中部壁厚3-4毫米;箨环隆起乃至肿胀,幼时被黄褐色小刺毛;竿环隆起,幼时密被白粉;节内长2-4毫米,白粉较少。竿芽以12-20枚排列成上下两列,组合为半圆形的复合芽。竿每节簇生多枝,枝纤细,近等粗,不再分枝,直径1-1.5毫米。箨鞘迟落,革质,淡黄褐色,上半部呈瓶颈状变窄,常为不对称地向上长收窄,背面在上方被稀疏的棕色刺毛,基底部分除两侧无毛外,也密被黄褐色至棕黑色刺毛,腹面在狭窄部分被淡黄色至棕色小硬毛(近顶端尤密),边缘上半部生黄褐色小刺毛;箨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箨舌发达,高1.5-4毫米,密被黄褐色小硬毛,边缘具不整齐细齿裂;箨片线状披针形,外翻,上表面基部被黄褐色小硬毛。末级小枝具(3)4(5)叶;叶鞘长2.7-5厘米,淡绿色,纵脉纹不甚明显,边缘无纤毛;叶耳微小,暗紫色,早落,边缘具灰褐色繸毛;叶舌截形,无毛,高约1毫米;叶柄长约1毫米;叶片披针形,长(5) 7-11厘米,宽6-10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下表面基部具稀疏的灰色柔毛,次脉(2)3对,小横脉不清晰,叶缘具小锯齿而粗糙。花枝未见。笋期5-7月。

产西藏南部。海拔2200米。模式标本采自聂拉木县樟木口岸。

竿劈供编筐织篓用。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