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须状薯蓣

共 796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3-11-09 04:21

Dioscorea tentaculigera Prain et Burkill in Journ. Asiat. Soc. Bengal n. s. 10: 15. 1914; R. Knuth in Engl. Pflanzenr. 87 (4-43): 179. 1924; Prain et Burkill in Ann. Bot. Gard. Calcutta 14 (1): 57, pl. 27. 1936.

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圆柱形,垂直生长。茎左旋,无毛。叶卵心形,质薄,长6.5-10厘米,宽5-9厘米,渐尖或急尖,顶端有短尖头,两面光滑无毛,有时背面脉上疏生微小短毛;叶柄长3-6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小,3-6朵密集成小聚伞花序,无梗,若干小花序贴生在花序轴上,再排列成穗状花序,长达25厘米,密生微小短毛;苞片卵形,微尖,长约0.5毫米;花被管短,碟形,长约0.35毫米,花被裂片长约0.75毫米,宽卵形,内弯;雄蕊6,着生于管内,常与退化雌蕊的突起物联生,花丝与花被管等长,花药小,内向。雌株未见,据记载,雌花序穗状,长约6厘米,有8-16朵花;苞片宽披针形,渐尖,长约0.5毫米;花被裂片卵形。未成熟蒴果三棱状椭圆形,长约16毫米。花期7-9月。

产云南西南部。生于海拔1 300-1 500米的林下、山谷阴湿处。缅甸、泰国北部也有分部。模式标本采自缅甸。

由于 D. Prain 和I. H. Burkill 当时未采到该种地下部分的块茎以及未成熟而具周生翅的种子,故于1914 年在 Journ. Asiat. Soc. Bengal 文献中,把该种列入根茎组 (Stenophora) 。经研究发现该种地下部分为垂直块茎,且不含甾体皂苷元,染色体2n=20,花粉粒为双沟型,这些特征与顶生翅组 (Shannicorea) 一致,应放在顶生翅组。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