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山槭

苗山槭

共 595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3-11-09 02:04

Acer miaoshanicum Fang, in Act. Phytotax. Sin. 11: 158. 1966.

落叶小乔木,常高3米。树皮深褐色。小枝略呈圆柱形,无毛,当年生枝紫绿色,多年生枝深褐色,皮孔稀少、淡黄色,近于圆形。叶薄革质,基部心脏形,稀截形或近于圆形,叶片外貌近于圆形,长7-10厘米,宽8-12厘米,常5裂,稀3裂,裂片间的凹缺钝尖,裂片披针形或长圆卵形,先端锐尖或短急锐尖,尖尾长1-1.5厘米,边缘具不明显的小圆齿,上面无毛,深绿色,干后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干后淡黄绿色,除沿叶脉被淡黄色长硬毛外,其余部分无毛,主脉5或3条,在两面均凸起,侧脉13-15对,在下面微显著,小叶脉不显著;叶柄粗壮,深紫色,长4-5厘米,基部稍膨大,近顶端部分被淡黄色长硬毛。花的特性未详。果序圆锥状,深紫色,连同长4厘米的总果梗在内共长10厘米,无毛,果梗长1-2厘米。翅果嫩时绿色,渐老时淡黄色,小坚果凸起、长圆卵圆形,长8毫米,宽6毫米,翅长圆形,宽7毫米,连同小坚果长2.5-2.7厘米,张开近于水平。花期不明,果期9月。

产广西北部。生于海拔900-1200米的疏林中。模式标本采自融水。

本种与桂林A. kweilinense Fang et Fang f. 相近,区别在于本种的叶系革质,裂片的边缘具不明显的圆齿而不是锯齿,翅果具长圆形的翅,张开近于水平。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