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萼小檗

共 935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3-11-09 03:22

Berberis parisepala Ahrendt in Gard. Chron. (3) 109: 100, 1941 et in Journ. Bot. Lond. 79 (Suppl); 42, 1941; Sealy in Bot. Mag. 167, N. S. : t. 119, 1950; Ahrendt in Jrourn. Linn. Soc. Bot. 57: 114, 1961. ——B. everestiana var. nambuensis Ahrendt in Jrourn. Linn. Soc Bot. 57: 117, 1961, syn nov.

落叶灌木,高1-1.5米。枝暗灰棕色,被柔毛明显具槽,无疣点,幼枝棕褐色;茎刺细弱,三分叉,偶有单生或五分叉,长4-16毫米。叶薄纸质,倒卵形或狭倒卵形,长1.5-2.8厘米,宽6-12毫米,先端圆形,基部楔形,上面亮深黄绿色,中脉扁平,背面淡绿色,有光泽,中脉微隆起,两面侧脉和网脉不显,叶缘平展,全缘或每边偶有1-3刺齿;叶柄长2-5毫米。花单生;花梗长5-12毫米,被柔毛;花黄色;小苞片卵形,黄色,长约1.3毫米,先端急尖;萼片3轮,外、中、内轮萼片等大,长8-9毫米,宽6.5-7.5毫米;花瓣长约7.5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缺裂,基部具2枚分离腺体;雄蕊长约5毫米,药隔先端不延伸,平截;胚珠4枚。浆果椭圆形,长10-11毫米,直径7-8毫米,红色,顶端具明显宿存花柱,不被白粉。花期5-6月,果期9-10月。

产于西藏。生于山坡灌丛中或高山草甸。海拔3600-3900米。分布于缅甸、不丹和尼泊尔。模式为栽培品,种子采自西藏察隅,Kingdon-ward 8350号,栽培于英国大英博物馆。

本种十分近似Berberis angulosa Wall. ex Hook. f et Thoms,主要区别在于:本种萼片3轮,各轮萼片长几相等;花瓣先端缺裂;胚珠4枚;浆果顶端具宿存花柱,以及花梗较长而不同。

根据J. R. Sealy (1950)的记述:B. parisepala也有具2轮萼片的花和含7枚胚珠的子房。作者未见模式标本,特附记于此,有待研究。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