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松

巴山松

共 1275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1-09 07:00

Pinus henryi Mast. in Journ. Linn. Soc. Bot. 26: 550. 1902, ibidem. 35: 618. 1904, ibidem 37: 416. 1906; Beissn. in Mitt. Deutsch. Dendr. Ges. 12: 64. 1903, et Handb. Nadelh. ed. 2. 437. 1909; 郑万钧等, 中国树木学1: 201. 1961. ——Pinus massoniana Lamb. var. henryi (Mast.). Wu,植物分类学报5 (3): 153. 图版25. 图14. 1956, syn. nov. ——Pinus densiflora auct. non Sieb. et Zucc.: Shaw in Sarg. Pl. Wilson. 1: 2. 1911, pro parte.——Pinus sinensis auct. non Lamb.: Shaw in Sarg. l. c. 2: 15: 1914, pro parte.

乔木,高达20米;一年生枝红褐色或黄褐色,被白粉;冬芽红褐色,圆柱形,顶端尖或钝,无树脂,芽鳞披针形,先端微反曲,边缘薄、白色丝状。针叶2针一束,稍硬,长7-12厘米,径约1毫米,先端微尖,两面有气孔线,边缘有细锯齿,叶鞘宿存;横切面半圆形,单层皮下层细胞,稀出现散生的第二层皮下层细胞,树脂道6-9个,边生。雄球花圆筒形或长卵圆形,聚生于新枝下部成短穗状;一年生小球果的种鳞先端具短刺。球果显著向下,成熟时褐色,卵圆形或圆锥状卵圆形,基部楔形,长2.5-5厘米;径与长几相等;种鳞背面下部紫褐色,鳞盾褐色,斜方形或扁菱形,稍厚,横脊显著,纵脊通常明显,鳞脐稍隆起或下凹,有短刺;种子椭圆状卵圆形,微扁,有褐色斑纹,长6-7毫米,径约4毫米,连翅长约2厘米,种翅黑紫色,宽约6毫米。

为我国特有树种,产于湖北西部(房县、兴山、恩施、建始等)、四川东北部(城口、奉节、通江)及陕西南部之大巴山区,常散生于海拔1150-2000米之山地,很少成纯林。模式标本采自湖北房县。

木材性质及用途与台湾松或油松略同。

巴山松曾被G. R. Shaw并为油松,A. Rehder在改正油松的学名时亦将巴山松并为油松。吴中伦认为巴山松的形态介于马尾松与赤松之间,将其改为马尾松的变种。但巴山松与马尾松、油松在形态上差异显著:它与油松的区别在于后者的针叶较粗长,球果通常较大,种鳞的鳞盾亦较肥厚,鳞脐显著隆起,具较大的尖刺,种子亦较大。在湖北西部、四川东北部巴山松与马尾松虽分布于同一地区,但垂直分布带有着明显的差异,巴山松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山地,马尾松则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下低山丘陵地带,同时它们的形态特征也显著地不同,其区别在马尾松的针叶较细长,小枝下部着生雄球花的一段较长,雄球花较短,球果较长,基部圆,鳞盾平,鳞脐常下凹,无刺。因此,我们认为将巴山松作为一个独立的种较为自然。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