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红栒子

暗红栒子

共 1343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1-09 03:52

Cotoneaster obscurus Rehd. & Wils. in Sarg. Pl. Wils. 1: 161. 1912; Schneid Ill. Handb. Laubh. 2: 1002. 1912; Klotz in Wiss. Zeits. Univ. Halle 6: 967. 1957.

落叶灌木,高1.5-3米,多分枝;枝条开张,小枝圆柱形,暗棕褐色,幼时被带黄色糙伏毛,以后逐渐脱落无毛。叶片椭圆卵形或菱状卵形,长2.5-4.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稀急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微具柔毛,侧脉5-7对,稍下陷,下面具黄灰色绒毛,侧脉突起;叶柄长2-4毫米,具稀疏柔毛;托叶膜质,披针形,有稀疏柔毛。聚伞花序生于侧生短枝上,具花3-7朵,总花梗和花梗具短柔毛;花直径7-8毫米;萼筒钟状,外面具柔毛,内面无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渐尖,外面有稀疏柔毛,内面近无毛;花瓣椭圆形至卵形,长3-4毫米,宽2-3毫米,先端圆钝,基部有爪,带红色;雄蕊16-20,比花瓣短;花柱2-3,离生,稍短于雄蕊;子房先端具白色柔毛。果实卵形,长7-8毫米,直径5-6毫米,暗红色,通常有3小核。花期5-6月,果期9-10月。

产湖北、四川、云南。生于山谷、河旁丛林内,海拔1500-3000米。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巴郎山。

此种与尖叶栒子 C. acuminatus Lindl. 近似,惟后者叶片下面毛茸较少,果实亮红色,有2小核,可以区分。本种和西南栒子 C. franchetii Bois 的主要异点在于后者花序上花朵较多 (5-11),果实桔红色,嫩枝及花梗密被短柔毛。

A. Rehder 与 E. H. Wilson 曾发表暗红栒子大叶变种 C. obscurus Rehd. & Wils.var. comifolius Rehd. & Wils. in Sarg. Pl. Wils. 1: 162. 1912. ——C. cornifolius Flinck & Hylmo in Bot. Not. 115 (4): 379. 1962, 和前者区别在于叶片较大,长4-7厘米,宽2-3.5厘米,下面毛较少,上面叶脉较深陷;果实紫黑色,5小核。产四川西部。根据模式照片观察,本变种近似宝兴栒子 C. moupinensis Franch., 不应列为本种的变种。Karl Evert Flinck 和 Bertil Hylmo 根据 Harry Smith 在原西康所采标本12928号的种子进行栽培和长期观察后,发表 C. sikangensis Flinck & Hylmo in Bot. Not. 115 (4): 376, 1962。根据原记载该种和暗红栒子 C. obscurus Rehd. & Wils, 近似,区别在于该种植株直立,高2-3米,叶近革质,较厚,椭圆状卵形,果实亮桔红色,有4-5小核。而暗红栒子的植株较矮,不超过2米,枝条开展,具宽卵形叶和褐红色果实,有 (3) 4 (5) 小核。作者在近期检查了模式产地的标本后,发现两者不易区分,是否合并成一种,尚待考订。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