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褐柃

红褐柃

共 1333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1-09 05:52

Eurya rubiginosa H. T. Chang in Act. Phytotax. Sin. 3: 45, 1954; L. K. Ling in Act. Phytotax. Sin. 11: 321, 1966;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2 : 491, 1983; 广东植物志2: 174, 1991.

灌木,高2.5-3.5米,全株除萼片外均无毛;嫩枝黄绿色,具明显2棱,小枝灰褐色,也具2棱,老枝灰白色;顶芽长锥形。叶革质,卵状披针形卜,有时为长圆状披针形,长8-12厘米,宽2.5-4厘米,顶端尖、短尖或短渐尖,尖顶尖或钝,基部圆形,或偶有近心形,边缘密生细锯齿,干后稍反卷,干后上面暗绿色,下面红褐色,两面无毛,中脉在上面稍凹下,下面凸起,侧脉13-15条,两面均甚明显,且稍凸起;叶柄极短。花1-3朵簇生于叶腋,花梗长1-1.5毫米,无毛。雄花:小苞片2,卵形或卵圆形,细小,长约0.5毫米,顶端尖或近圆形,并有小突尖;萼片5,近圆形,质厚,近革质,长约2毫米,顶端圆,且有微凹,外面被短柔毛;花瓣5,倒卵形,长3-4毫米;雄蕊约15枚,花药不具分格,退化子房无毛。雌花的小苞片和萼片与雄花同,但稍小;花瓣5,长圆状披针形,长约3毫米;子房卵圆形,3室,无毛,花柱长1-1-0.5毫米,顶端3裂。果实圆球形或近卵圆形,长约4毫米,成熟时紫黑色。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4-5月。

产于广东增城、新丰、从化、龙门、连山等地;多生于海拔600-800米的山坡疏林中或林缘沟谷路旁。模式标本采自广东从化。

本种和黑柃E. macartneyi Champ.在外形上很相似,但嫩枝显具2棱,叶卵状披针形,基部圆形或微心形,萼片外面常被短柔毛,雄蕊15枚以及花柱长约1毫米,顶端3裂等易于区别。

var. attenuate H. T. Chang in Act. Phytotax. Sin. 3: 46, 1954; L. K. Ling in Act. Phytotax. Sin. 11: 321, 1966;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2: 491, 1983; 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上册362, 1984; 福建植物志3: 506, 图358, 1987; 广东植物志2: 174, 1991;广西植物志1: 847, 图版334: 3, 1991; 浙江植物志4: 213, 图4-273, 1993.——Eurya nitida Korthals var. rigida H. T. Chang in Act. Phytotax. Sin. 3: 52, 1954; Hsu in Act. Phytotax. Sin. 9: 97, 1964.

本变种和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片较窄,侧脉斜出,基部楔形,有显著叶柄以及萼片无毛,花柱有时几分离等。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5-8月。

产于江苏南部(宜兴)、安徽南部(休宁、太平、歙县、黄山、九华山、径县)、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南部(宜章)、广东、广西、云南东南部(屏边、。富宁)等地;多生于海拔400-800米的山坡林中、林缘以及山坡路旁或沟谷边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广东河源。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