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毛板凳果

多毛板凳果

共 1436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1-09 10:19

var. stylosa (Dunn) M. Cheng, stat. nov. ——Pachysandra stylosa Dunn in Journ. Bot. Brit. et For. 46: 326. 1908; Hand.-Mazz. Symb. Sin. 7: 236. 1929;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2: 630, 图2990. 1972. ——P. bodinieri Levl. in Fedde, Rep. Sp. Nov. 12: 187. 1913; 云南植物志 1: 154, 图版37, 6-7. 1977, syn. nov. ——P. axillaris f. kouytchensis Levl. Fl. Kouytcheou 166. 1914.

叶坚纸质,卵形、阔卵形或卵状长圆形,甚至近圆形,长6-16厘米,宽4-10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或急尖,稀楔形,全缘,或中部以上有稀疏圆齿、波状齿或浅锯齿,齿端有小尖凸头,中脉在叶面平坦,在叶背凸出,叶背有匀细的短柔毛,中脉、侧脉上尚布满疏或密长毛及全面散生伏卧的长毛;叶柄长5-7厘米,粗壮。花序腋生,长2.5-5厘米,下垂,或初期斜上,花大多数红色;雄花10-20,雌花3-6,雄花、雌花萼片均长3-4毫米。果熟时紫红色,球形,长约1厘米,宿存花柱长1-1.5厘米。

产福建中部、西北部、江西南部(吉安至遂川)、陕西南部(南郑)、广东北部(乳源)、云南东南部(蒙自、文山北至师宗一带);生山地林下阴湿地,海拔600-2100米。模式标本采自福建中部。

Dunn 在1908年根据福建中部采的标本,发表 Pachysandra stylosa 新种,大致谓 “叶卵形,长12-15厘米,全缘,坚纸质,无毛”。Leveille 在1913年根据 Bodinier 在云南师宗县附近采的标本,发表 Pachysandra bodinieri 新种,谓“该种和 P. axillaris Franch. 不同处,在于叶干时屡带棕色,基部圆形,穗状花序下垂。”但未提及叶下有毛与否。作者检查福建、江西、广东、云南、陕西、四川、广西、贵州、湖南有关标本,除最后四省区产的,叶下仅被较细的短柔毛外,其余几省所产,叶背中脉及侧脉上均被明显的长毛,全面或多或少被有伏卧的长毛,云南东南部产的,叶背中脉及侧脉上所被的毛较长且密,此即 Leveille 所定的 P. bodinieri。实则此类植物叶下被毛,是普通情况,无毛是稀有现象(即就福建所产而论,叶下无毛的植株,仅极少数)。而且叶形大小,花序长短,在 P. axillaris 和所谓 P. stylosa 之间,亦很难判然分界。如上文所示区别,主要依据他们两极端植株的形态,但在贵州、广西、湖南以及部分云南和四川(如灌县青城山所产)的植株,往往呈现中间状貌,不易归类。以此 P. stylosa 只能认为是 P. axillaris 的一个变种。至于此种叶下无毛的植株,有的植物学者,定为另一变种,称光叶板凳果 P. axillaris var. glaberrima (Hand.-Mazz.) C. Y. Wu 云南植物志 1: 154. 1977. ——P. stylosa var. glaberrima Hand.-Mazz. Symb. Sin. 7: 236. 1931.,以区别于一般的 P. axillaris。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