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叶垂头菊

共 822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3-11-09 03:52

Cremanthodium pinnatisectum (Ludlow) Y. L. Chen et S. W. Liu, 高原生物学集刊3: 65. 1984 ——C. campanulatum (Franch.) Diels var. pinnatisectum Ladlow in Bull. Brit. Mus. (Nat. Hist.) Bot. 5(5): 279. t. 32b. 1976.

多年生草本。根肉质,多数。茎单生,直立,高6-13厘米,被黄褐色有节柔毛。丛生叶与茎基部叶具柄,柄长2-5厘米,光滑,叶片轮廓近肾形,长1.5-4厘米,宽2-4.5厘米,通常为二回三出掌状分裂,有时呈羽状深裂,小裂片披针形,长4-6毫米,先端急尖,有小尖头,两面光滑;茎中部叶较小,羽状分裂;茎上部叶线形,全缘或有齿;茎最上部叶线形,全缘,苞叶状。头状花序单生,下垂,盘状,总苞钟形,长12-17毫米,宽1.5-3.5厘米,总苞片8-12,2层,黑紫色,花瓣状,近膜质,长圆形或近圆形,宽5-15毫米,先端圆形或钝,背部被紫色有节柔毛。小花多数,全部管状,紫色,长约6毫米,管部长约1.5毫米,檐部狭筒形,冠毛淡褐色,与花冠等长。瘦果(未熟)光滑。

产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约4200米的山坡草地。模式标本采自我国西藏和缅甸交界地(阿墩河,28°20′N, 97°40E)。

本种曾被视为Cremanthodium campanulaturn (Franch.) Diels的变种,但叶掌状或有时近羽状分裂而不同。

在垂头菊属中,叶形及叶的分裂在划分种上较为重要,因而将叶分裂与不分裂的两个相近类群分为两种是合适的。正如矢叶垂头菊C. forrestii J. F. Jeffr. 和细裂垂头菊C. dissectum Grierson,前者叶矢形,不分裂,后者叶羽状全裂,而它们的体态,总苞及舌状花的形状却完全一致。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