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五针松
共 1283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1-09 07:00
Pinus fenzeliana Hand.-Mzt. in Oesterr. Bot. Zeitschr. 80: 337. 1931; 陈嵘, 中国树木分类学 25. 1937; 郑万钧等, 中国树木学 1: 192. 1961; 陈焕镛等, 海南植物志 1: 210. 1964;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1: 307. 图614. 1972. ——Pinus parviflora Sieb. et Zucc. var. fenzeliana (Hand.-Mzt.) Wu, 植物分类学报 5(3): 143. 1956, 不包括异名 P. Kwangtungensis Chun 及图版24的图9以及作者鉴定的标本. ——Pinus armandi auct. non Franch. Merr. et Chun, 中山大学农林植物所专刊 5: 14. 1940.
乔木,高达50米,胸径2米;幼树树皮灰色或灰白色,平滑,大树树皮暗褐色或灰褐色,裂成不规则的鳞状块片脱落;一年生枝较细,淡褐色,无毛,干后深红褐色,有纵皱纹,稀具白粉;冬芽红褐色,圆柱状圆锥形或卵圆形,微被树脂,芽鳞疏松。针叶5针一束,细长柔软,通常长10-18厘米,径0.5-0.7毫米,先端渐尖,边缘有细锯齿,仅腹面每侧具3-4条白色气孔线;横切面三角形,单层皮下层细胞,树脂道3个,背面2个边生,腹面1个中生。雄球花卵圆形,多数聚生于新枝下部成穗状,长约3厘米。球果长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圆形,单生或2-4个生于小枝基部,成熟前绿色,熟时种鳞张开,长6-10厘米,径3-6厘米,梗长1-2厘米,暗黄褐色,常有树脂;中部种鳞近楔状倒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长2-2.5厘米,宽1.5-2厘米,上部肥厚,中下部宽楔形;鳞盾近扁菱形,先端较厚,边缘钝,鳞脐微凹随同鳞盾先端边缘显著向外反卷;种子栗褐色,倒卵状椭圆形,长0.8-1.5厘米,径5-8毫米,顶端通常具长2-4毫米的短翅,稀种翅宽大(长达7毫米,宽达9毫米),种翅上部薄膜质,下部近木质,种皮较薄。花期4月,球果第二年10-11月成熟。
为我国特有树种,产于广东海南岛五指山海拔1000-1600米及西部东方、感恩等地海拔1600米以下、广西大明山、九万大山、环江等地及贵州中部、北部等高山地区。喜光树种,能耐干旱、贫瘠的土壤。常散生于山脊或岩石之间。湖南西南部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海南岛。
材质较软,纹理直,结构较细,比重0.55-0.59。可作建筑等用材,也可提取树脂。
本种曾被误认为华山松 P. armandi Franch.。但海南五针松球果较小,种鳞边缘明显反卷,种子多为倒卵状椭圆形,木质种皮薄,具短翅,与华山松形态明显不同。植物分类学报5卷3期(1956年)中曾将海南五针松作为日本五针松 P. parviflora Sieb. et Zucc. 的变种,并认为两者并无显著区别。实则日本五针松小枝有毛,针叶短,种子具明显的宽翅;而海南五针松小枝无毛,针叶细长,种子具短翅,形态上是明显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