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柃

共 1370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1-09 05:52

Eurya saxicola H. T. Chang in Act. Phytotax. Sin. 3: 27, 1954; L. K. Ling in Act. Phytotax. Sin. 11: 337, 1966;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2 : 487, 1983; 福建植物志3: 500, 图352, 1987; 广东植物志2: 170, 1991; 广西植物志1: 838, 1991; 浙江植物4: 210, 图4-268, 1993. ——Eurya hwangshanensis Hsu in Act. Phytotax. Sin.9: 88,1964. ——Eurya chinensis auct. non R. Br. : Tsoong in Contr. Inst. Bot. Nat. Acad. Peiping 4: 74, 1936.

灌木,高1.2-4米,全株无毛;嫩枝有2棱,淡褐色或灰褐色,小枝灰褐色;顶芽锥形或披针形,渐尖。叶厚革质,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至长圆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5-3厘米,宽0.8-1.5厘米,顶端圆或钝,有时略尖,而有微凹,基部阔楔形,边缘密生细锯齿,干后常反卷,上面暗绿色,有光泽,下面淡黄绿色,中脉在上面凹下,下面凸起,侧脉5-7对,连同网脉在上面显著凹下,下面稍凸起;叶柄长2-3毫米,无毛。花1-4朵腋生,花梗长1.5-2毫米,无毛。雄花:小苞片2,极小,无毛;萼片5,近圆形,长约1.2毫米,顶端圆,有小突尖,外面无毛;花瓣5,倒卵形,长约1.5毫米,白色,基部合生;雄蕊5枚,有时6枚,花药不具分格,退化子房无毛。雌花的小苞片和萼片与雄花同;花瓣5,倒卵形或卵形,长约1.5毫米,顶端圆;子房圆球形,3室,无毛,花柱长0.5-1毫米,顶端3裂。果实圆球形,直径3-4毫米,成熟时紫黑色。花期9-10月,果期次年6-8月。

产于安徽(黄山)、浙江南部(龙泉、庆元、遂昌)、福建北部和中部(崇安黄岗山、猪姆岗、香炉峰、德化戴云山)、湖南南部(莽山)、广西北部(象州、龙胜、大瑶山)及广东北部五指山等地;多生于海拔1500-2100米的近山顶林中、矮林中、悬岩陡壁密阴地及林缘灌丛密阴处。模式标本采自广西象州县。

本种和川柃E. f angii Rehd.很近似,但嫩枝具2棱,全株无毛,叶厚革质,倒卵形,侧脉和网脉在上面明显凹下,萼片边缘无纤毛以及雄蕊5-6枚,花柱顶端3裂等易于区别。

f. puberula H. T. Chang in Act. Phytotax. Sin. 3: 27, 1954; Hsu in Act. Phytotax. Sin. 9: 88, 1964; L. K. Ling in Act. Phytotax. Sin. 11: 338, 1966;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2: 487, 1983; 福建植物志3: 501, 1987; 广东植物志2: 170, 1991.

本变型和原变型的区别仅在于嫩枝近圆柱形,有时具浅2棱,均密被微毛。花果期同原种。

产于江西武夷山、福建(崇安黄岗山和德化戴云山)、湖南(莽山)、广东北部(乳源)及广西(临桂、大苗山、灌阳、灵川)等地;生境和原种相同。模式标本采自湖南宜章莽山。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