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致和
个人概述
北京农业大学 管致和,1923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县,从小学到大学,他经历了“九·一八”及八年抗日战争,数度流浪辍学,目睹日本侵略暴行,使他在青少年时就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抗美援朝时,他积极参与筹款捐献活动。 在家庭和老师的影响下,管致和很重视学业。生物课的齐国佐老师使他在中学时代对生物科学就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投考了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受到系主任陈鸿逵的器重。他最喜欢动物学,并读了很多这方面的参考书,受到董聿茂的青睐和熏陶。 大学三年级时,正值抗战胜利,管致和去福建省立农学院借读了一年。当时,周明牂任病虫害系主任。他的昆虫学基础就是在那里打下的。管致和常说:“我终生难忘的是这些老师爱学生的情景,也使我明白怎样爱学生”。 1948年1月,管致和从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毕业。3月,经柳支英推荐到北京大学农学院昆虫学系任助教,当时的系主任恰是周明牂。1949年1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校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从此,管致和的命运就与北京农业大学紧紧结合在了一起。在这里,他历任植物保护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管致和著述颇丰,已出版著作6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他的译著有多种,大都与教学有关。 管致和曾任中国水稻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植保顾问团成员;中科院动物所“虫害鼠害综合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顾问。 管致和于1948年参加中国昆虫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理事,1984年成为常务理事。1954年受理事会委托筹备《昆虫知识》。该杂志1955年创刊,他任第一任主编,后曾任《昆虫学报》编委。管致和1982-1990年任北京昆虫学会理事长,1988 年被市科协评为“最佳理事长”;在任期间首次查清了北京昆虫学会会史;后为北京昆虫学会名誉理事长。他还是第1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组织委员,1980年,他参加发起成立中国生态学会,历任理事至1990年,并兼任《生态学报》编委,他1962年参加植保学会,并自1963年《植物保护》创刊至1986年一直担任主管昆虫的副主编。他积极审稿,从不拖拉压稿,也从不计报酬。
工作简历
1948年3月 北大农学院昆虫学系,助教。 1949-1982年 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5年8月25日 因病逝世。
学术贡献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 一、为昆虫学学科建设作出贡献 管致和在46年的教学生涯中,先后担任过普通昆虫学、昆虫分类学、昆虫形态学、昆虫生理学、昆虫生态学、蔬菜害虫学、农业昆虫学、昆虫学文献、化学生态学9门昆虫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基础扎实,并富创新精神,因此他讲的课非常受欢迎。 1955年,管致和与吴维钧、陆近仁合作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本《普通昆虫学(上)》,并被全国院校采用为教材,并列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国昆虫学成就之一。之后,他又受农业部委托主编了全国农业院校植保专业统编教材《昆虫学通论》上、下卷,分别于1980年和1981年出版。 1980-1984年,管致和任昆虫学专业主任的5年间,到处争取经费,从零开始,建立了昆虫生理室、昆虫病理室、显微技术室、昆虫生态微机室,并培养了骨干教师分别主持上述实验室。为调整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他鼓励和安排中青年教师进修外语和分支学科。其中,昆虫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等新型人才在他指导下迅速成长。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专业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单位,重点学科的建设,对中国昆虫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很大作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北京农业大学从陕北迁回北京。管致和跑到北京图书馆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研究这10年国际上昆虫学的发展动向,发现中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太大,感触很深。他说:“Southwood的《生态学研究方法》这本书使人几乎看不懂,微观上的分子生物文献也是这样。”他强烈地感到若要赶上去,就必须抓紧培养下一代。 二、在昆虫学基础理论研究上的贡献 管致和博学广知、精益求精,在昆虫学领域造诣很深,发表了许多有创见的论著。如他首次以动力形态学原理研究昆虫演化,1959年发表了《关于昆虫翅的发生与“双翅化”的发展问题的讨论》。该文发表在昆虫学报上,陈世骧教授在为建国10年大庆写昆虫学科的成就时,称该文是“中国动力形态学之开始”。 结合昆虫生态学教学,管致和在70年代将化学生态内容纳入《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预测预报原理》教材中,独立成章,这在国内是最早的。80年代,他正式以博士点基金和国家自然基金列题研究,由此培养出中国第一位昆虫化学生态博士,并建立了农业院校中第一个化学生态实验室,发表有关论文8篇。1990年,他与自己的博士生合作翻译出版了《昆虫化学生态学》,为研究生开出了化学生态课。1992年,他应韩国邀请在害虫综合治理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做了关于“化学生态学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专题报告。 管致和与吴福祯一起主编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是农业部下达的科研项目,经5年完成并于1990年出版。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劳动。那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昆虫为主题的专业百科全书。
个人影响
昆虫口器 管致和是中国媒介昆虫学的带头人。在裘维蕃和陈鸿逵两位教授鼓励下,1960年管致和开始研究植物病毒病介体昆虫,先后发表有关论文12篇。80年代,他还提出采用高秆作物间套、银膜避蚜防病。油剂防病等措施有效控制非持久性病毒病。其中,油剂防病试验是1965年做的,比德国早9年,比英国早15年。70年代,他创立了以分型计数法预测介体蚜虫产生有翅若蚜的新方法。 1980年,管致和发表论文“蚜虫唾液对白菜芜菁花叶病毒致病力的影响”。在此以前,国外植物病毒介体领域中有一种“唾液抑制”学说风行了数十年。该学说认为,唾液对媒介昆虫口器上的病毒起抑制作用;后来Nishi进一步认为蚜虫唾液对蚜虫口针上的非特性病毒起抑制作用。管致和认为,原学说以蜚蠊作材料,选材上有错误;而Nishi以整体蚜虫研磨代替蚜虫唾液,未排除血淋巴的作用,是试验方法上的错误。他修正了试验方法,证明萝卜蚜和桃蚜唾液均能促进芜菁花叶病毒的致病力,而且前者大于后者,与这两种蚜虫传毒效能的差异完全吻合。从而,他以自己的试验结果否定了“唾液抑制”学说。 1983年,管致和出版了《蚜虫与植物病毒病害》专著,填补了中国植物病毒病介体昆虫学领域的空白。该书对蚜虫传播的病毒病害作了全面的科学叙述,所提出的防止非持久性病毒病流行的措施,如银膜避蚜虫病、点播高秆作物防蚜防病,是防病策略的转变,已在生产中发挥作用。许多人认为,这部专著标志着“植物病毒病害介体昆虫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中国的兴起。不仅国内搞昆虫传毒研究的工作者经常引用这本书的资料,而且国际上也因此将管致和视为中国这一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1984年和1988年他分别应英国和波兰邀请进行有关媒介昆虫学的学术交流。1991年,美国2位介体昆虫学专家分别致函中国昆虫学会,建议由管致和担任第1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介体昆虫组主席。
个人荣誉
管致和著述颇丰,已出版著作6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他的译著有多种,大都与教学有关。1980年,管致和参加农业部组团赴法国谈判并签署中法联合编篡《中英法农业词典》和《法英中农业词典》,任中法联合编委会成员。1982-1984年,与他人合作,研究菜粉蝶颗粒体病毒及其应用,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1992年,他分别应邀赴英国、波兰、韩国进行学术交流,并应邀参加英国应用生物学家年会、韩国应用昆虫学会成立30周年等纪念活动。1990年应美国国际环保大奖执委会主席邀请为英国牛津大学副校长R.Southwood写学术评议书。这说明他的学术水平得到国际上的认可。1991和1994年又应邀为该奖提名获奖候选人。
主要论著
普通昆虫学 1、管致和,吴维均译:《Imms昆虫学纲要》,北京:中华书局,1953 2、管致和,吴维均,陆近仁:《普通昆虫学(上)》,上海:永祥印书馆,1955 3、管致和译:《昆虫主要目科检索表》,北京:财经出版社,1955 4、吴维均,管致和,赵又新,孙少轩译:《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北京:财经出版社,1955 5、吴维均,管致和译:《农作物害虫及其它有害生物的防治(上、下册)》,北京:财经出版社,1955,1956 6、管致和译:《仓库鳞翅目幼虫的鉴别》,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7 7、管致和译:《仓库蛛甲科害虫的鉴别》,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7 8、管致和译:《仓库鳞翅目成虫的鉴别》,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
人物评价
1995年8月25日,管致和因病去世。他一生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光明磊落,笃志力行,乐观豁达。他对昆虫学、生态学、植保科学做出的杰出贡献,及他对青年一代的热心培养和殷切期望,将永远激励后人奋进。 1958年冬,正在北京市郊东北旺下放的管致和应公社要求协助管理永丰公社的植保工作。为更新传统植物保护的观念,管致和正与同事密切合作在中国建立植物医学这门新学科。他们组织了一个多学科的小组。由他任主编写作第一部《植物医学导论》。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植保站、天津市植保站等单位纷纷邀请他作报告,或开会商讨办植物医生培训班。有了医院,理应有合格的、得到国家资格认定的医生。我们的时代向农业院校的教师提出了发展植物医学、培养植物医生的光荣任务。“导师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前列,无论他的生理年龄多么大,他的心理年龄必须永远年轻。”管致和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管致和招收研究生首先考虑的不是为了完成他的科研课题,而主要为了培养人才,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他跟学生说:“如果你在我这里呆三年,在你的领域里不超过我,就不是好样的。”他主张“如果我们自己的实验室工作条件不好,就不妨借用国外或国内其他单位的条件。联合培养研究生,就是为了取人家之所长。这样,即使我们条件差,也可以出人才。人才是国家的,不是我个人的”。 管致和已培养硕士生12人,其中7人获得学位,5人中途公派出国。他的博士生中已有3人获理学博士学位,现在还有在读博士生7名:昆虫生理3名,昆虫生态4名。他指导过的博士后研究人员1名,以支序分析法研究蝽总科系统发生。
参考资料
[1] 知网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ZF199812011.htm[2] 专家信息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right.jsp?id=66398[3] 万方数据 http://me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periodical.articles/yystxb/yyst2006/0604/0604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