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金森

联合创作 · 2023-12-27 09:01

人物生平

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国著名女诗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当时还是个小镇的艾默斯特;在艾默斯特学校受完中等教育又入芒特霍利约克女子学院就读不足一年。从25岁开始,弃绝社交,在家务劳动之余埋头写诗;到1886年5月15日,由于肾脏疾患而在昏迷中离去时,已给人间留下了自成一格、独放异彩、数量可观的诗篇。在她生前,她的诗只有10首公开发表过;其余的都是她死后30年内由亲友整理、结集,陆续出版的。她的诗公开发表后,得到了越来越高的评价。除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评论界派别之见而一度有过分歧之外,经过半个世纪反复品评、深入研究,狄金森作为对美国文学作出了重大独创性贡献的大诗人的地位已经确立。有人断言她是公元前7世纪莎弗以来西方最杰出的女诗人,有人就驾驭英语的能力而言,甚至把她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几乎在任何一部美国诗文选集中,狄金森的诗都占有显著的地位;她的诗拥有众多的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惠特曼的诗一样,已被公认为标志着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狄金森对诗歌的传统规范表现了不驯的叛逆姿态。狄金森倾向于微观、内省,艺术气质近乎“婉约”。她写爱的萌动,爱的燃烧,爱的丧失,有甜而不腻的喜悦,炽烈而蕴藉的吐露,苦而不酸的沉痛,绵绵难绝的长恨。爱,是她诗歌题材的重心,写来清新别致。她写自然如家园。常有细致入微、准确生动的描绘。有些平凡的景象,在她笔下总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置疑,确实存在,而又不曾为常人意识到的美。她爱生活和生命,试图多侧面、多层次地探索、解释和表达生的意义。她写死亡,不同凡响,尤其和流行的感伤滥调大异其趣。她的死亡诗,很有点一死生、齐彭殇的味道,却又不完全是,因为她虽不畏死,却更眷恋生,一想到生活,就能使她“心醉神迷”。她的思辨能力和想像力一样强,她写哲理精辟深邃,警句连篇,耐人寻味。在一般情况下,她的理念总是带有可感知的特征,总是以有尺寸、有音响、有色彩、有质感的形体出现;但是她也不避抽象。狄金森可以说是灵魂风景画的丹青妙手,但也不排斥政治性的重大题材。她在相对意义上的内向,不是自由的选择,而是她那基本上作为家庭妇女狭窄的生活圈子强加给她的无可奈何的限制。狄金森,艾米莉•伊丽莎白•狄金森(Emily Elizabeth Dickson,1830-1886),美国女诗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小城阿默斯特,年少时热爱大自然,乐于出外游玩,与人交往举止优雅,一度是小城社交界之花。二十三岁时,她第一次随父亲远游到华盛顿,在费城邂逅华兹华斯,并深深爱上了他,但华兹华斯已有妻室,这份感情注定是无望的。归来后,狄金森闭门谢客,终生未嫁。邻居偶尔瞥见她身穿的一袭白袍,称之为“白衣女尼”。艾米莉在三个小孩之中排行第二,家庭是马萨诸塞州安贺斯特(Amherst,Massachusetts)的一个富有家庭。她的祖父是山谬尔•富勒•狄金森(Samuel Fowler Dickinson),他是安贺斯特大学的主要发起人之一;父亲爱德华(Edward),与她的哥哥威廉•奥斯丁•狄金森(William Austin Dickinson)都是相当富有的律师,传承了家庭里开放的传统。艾米莉曾在安贺斯特学院及圣约克山女子学院(Mount Holyoke Female Seminary)接受教育,可是她在圣约克只待了两个学期,之后她就回家,终其一生未再离开,她甚至不肯离家做短暂的旅行。在一八六四及一八六五年间,她曾在波士顿住了几个月,以便让医生治疗她奇怪的眼疾,而她回来以后就再也不曾离开。从一八六○年到一八七○年的十年间,她变得更加孤僻,最后甚至不肯接见大多数访客,也不到隔壁哥哥家去拜访。到了某个时期,或许是在七十年代中期,她开始只穿白色的衣服。狄金森生前默默无闻,只有8首作品公开发表,其余诗作都是在她死后30年内由亲友们整理出版的。自20世纪50年代起,狄金森名声渐起,有人断言,她是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萨福以来西方最杰出的女诗人。由于狄金森深居简出,人们对她的了解少而又少,很久以来,狄金森就被认为是美国的隐士女诗人,是最富有神秘色彩的一位作家。人物逝世狄金森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但直到她去世后,世界才真正意识到她的才能。她一生中仅出版了七首诗;直到1886年她去世后,她的妹妹拉维妮娅发现了她写在成堆小册子中的近千首诗。马贝尔·托德和评论家托马斯·希金森对这些诗进行了大量编辑,并分三卷分别于1890年、1891年和1896年出版。

主要作品

作品风格

狄金森的诗采用一般教会赞美诗的格律:每节四句,第一、三句八音节,第二、四句六音节,音步是最简单的“轻、重”,第二、四句押韵。例如: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诗的篇幅短小,多数只有两至五节,经常破格,常押所谓“半韵”(half rhyme);放弃传统的标点,多用破折号,名词多用大写(但这个习惯在当时很平常);常省略句子成分,有时甚至连动词也省掉;句法多倒装,有学者指这是受拉丁文词序的影响。

狄金森的诗富于睿智,新奇的比喻随手抛掷,顺心驱使各个领域的词汇(家常或文学的,科学或宗教的),旧字新用,自铸伟词。喜欢在诗中扮演不同角色,有时是新娘,有时是小男孩,尤其喜欢用已死者的身分说话。狄金森描写大自然的诗篇在美国家喻户晓,常被选入童蒙课本。痛苦与狂喜,死亡与永生,都是狄金森诗歌的重要主题。

狄金森诗作的音乐性和图象性,成了批评家关注的题目。其诗用的破折号,时长时短,有时向上翘,有时向下弯,有批评家指这些是音乐记号,代表吟咏或歌唱那首诗时的高低抑扬;其诗的诗行往往不是一写到尾,有时一句诗行会分开两、三行写(即是说每行只有两三个字),有学者认为这是刻意的安排,跟诗意大有关系(另外,狄金森有时会在寄给朋友的诗里会附上“插图”)。因此,有人主张要研究狄金森的诗,必须以她的手稿(或手稿的影印本)为文本,才不致扭曲诗意。

作品出版

狄金森的妹妹-拉维妮雅(Lavinia)认得狄金森的字迹,但她却不了解这些文字代表的是狄金森终其一生的热情。当她发现这个藏着一千多首诗的箱子时,她真的十分震惊。

作品被陆续出版

作品部分诗选

七月回答

哪里是蜜蜂

哪里是红色

哪里是干草?

啊,七月说

哪里是种子

哪里是萌芽

哪里是五月

我让你回答

不-五月说

示我白雪

示我钟铃

示我松鸦!

挑剔的松鸦

哪里是玉米

哪里是薄雾

哪里是芒刺?

这里,年说到。

Answer July -

Where is the Bee -

Where is the Blush -

Where is the Hay?

Ah, said July -

Where is the Seed -

Where is the Bud -

Where is the May -

Answer Thee - Me -

Nay - said the May -

Show me the Snow -

Show me the Bells -

Show me the Jay!

Quibbled the Jay -

Where be the Maize -

Where be the Haze -

Where be the Bur?

Here - said the year -

“意象”这一概念在理解诗歌时非常重要,它是指诗人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简单说来,就是把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狄金森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准确、生动的意象,弥补了诗人生活经历方面的不足,使得她诗歌中的一词一句,一草一木都具有深远的韵味和哲理.影响了许多后世的诗人。她本人也被认为是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先行者。但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又由于自身的原因很少出行,更不要说远行到别处去游历.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又是非常有限的,都是来自于诗人对于自然,对于日常生活琐事的细心观察,尽管如此,狄金森却将这些意象运用得恰如其分,令人无限神往。狄金森曾写过一首题为《我为美而死》的诗,她的一生也正是秉持这样的态度在进行创作。狄金森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主要有:死亡意象、家园意象和自然意象。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象分析

死亡是人生无可回避的一个话题。人类对死亡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将继续下去.而这种认识被作家或是诗人以各种文学形式记载下来,构成了人类死亡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狄金森年轻的时候。先后经历了家人和恋人的辞世,诗人对死亡带来的痛苦感受至深.在心灵中亥4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成为诗人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在狄金森的诗歌中,有三分之一是描述死亡的。诗人运用了死神、死者、葬礼等死亡意象刻画了死亡的多个侧面,探讨了死亡以及生命的真谛。狄金森像许多西方人一样.认为死亡与永生相连.死亡导向永生。因此,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也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引导人走向死亡世界的死神也不再是面目狰狞,相反,它更像个绅士、朋友、甚至爱人。《因为我不能停下等待死神》就深刻地体现了这点。在这首诗中,我们发现,死神是一位亲切的车夫,他停住等“我”上去,车里还坐着“永生”。“我”被死神的和蔼和礼貌所打动,决定放弃劳作和休息,_起踏上了死亡的路程。在《放下门闩,啊死神》一诗中,诗人乞求死神打开门闩,让疲惫的人们进去休息,这样,他们就可以停止寻找,停止奔波。在这里,诗人以一种平和冷静的态度看待死亡,认为死亡只是肉体的毁灭. 而不朽的灵魂只有经过死亡这一必经阶段才能得以永生。只要领悟了这个秘密,死亡将不再可怕,而变得悠然而平静。

狄金森所刻画的死者形象也不是恐怖骇人的,而是在“安睡”,“面容胜柔嫩花枝”,呈现出一种超凡之美,没有抑郁、腐臭的死亡气息,诗歌的基调变得轻快起来。诗人采取这种创作倾向的原因在于诗人对于死亡本质的理解,即死亡是快乐的,是通向另一世界的特权。

葬礼作为生与死的分水岭,往往是令人心碎的、哀伤的。如在《我感觉葬礼在我脑中举行》一诗中,诗人作为一个死者来感受死神的降临,暗示只有在濒死的时候,人才能懂得生命的价值,懂得如何珍惜生命,但是一切已经来不及了,“我”虽然经过了痛苦的挣扎,但是仍然未能摆脱地狱之门,这也表明了狄金森对死亡的恐怖与绝望。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家园意象分析

家园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既可以是地理意义上的居住之所,也可以是精神意义上的心灵归宿。狄金森的家位于小镇的大街上,名叫家宅。除了184O年一1855年随全家迁居快乐街上不太豪华但更宽敞的房子里外,狄金森一直在家宅中居住直至去世。这种几近自闭的生活让她的外部经验极其有限,诗人对家自然会有着很强的依赖。在她的诗歌中,经常出现与家什的名称、建筑词汇以及其他与家居有关的字眼。家作为一个家园概念或符号对狄金森产生了巨大影响,诗人时常在诗中用与家相关的字眼营造家的空间感或安全感. 为读者再现了美丽的家园之梦。

作为一位一生囿于家居的女性,房间是狄金森逃离社会、醉心于诗文的地理场所.同时也是诗人感到安全、静谧的精神空间。房间这个词出现在狄金森的许多诗歌中,但是诗人在使用这些词汇时,往往把它们隐喻化,从而丰富了这些词汇的含义。如在《什么客栈》和《安居雪白光亮的屋子一一》两首诗中,诗人使用人们熟悉的“客栈”与“房间”来象征坟墓,象征人死后的托身之所,这两个意象潜藏着“安全、宁静、温馨、身有所属”之感。这种意识产生的心理基础在于诗人面对人生无常、神秘莫测的死亡时产生的对安全、归属、尊严此类精神的需要。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察觉出狄金森对于死亡的看法:死亡是真实的.人死后并不是踏上寻求天堂的漂泊之路.而是回归给予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家园:但是死亡者的家园此时变成一种完全封闭的空间.切断了死者与人间的联系,既存在于人间又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中,陷入一种永恒的孤寂。在狄金森所使用的家园意象中,“门”这个词的意象最为丰富,它可以表达孤独、失去、死亡、安全等等。在《离家多年的我》和《街上,一扇门微微打开》两首诗中,“门”这一意象主要与家园的失落联系在一起。在诗人看来,“门”关系着“存在”的开启与关闭.是生与死的分界:浓厚的家园意识牵引着诗人死去的灵魂。要返回“门”后那熟悉的温暖之中去;曾经的家园近在跟前,但是“门”内和“门”外却是永久的诀别和无法跨越的距离:人因死亡而成为永远的流放者,家园最终存在于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世界。

“园林”是一个重要的家园意象。从西方圣经中的伊甸园,到东方神话中众神的花园,“园林”都是潜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个象征着美好、幸福生活的所在。人们通过构建园林意象的方式进行着探索回归幸福的可能,找寻着人类失落的精神家园。狄金森在她的诗歌《另一片天空》中,凭借想象构建了一个远离尘世、仙境般的花园,在那里,时间永恒、鸟语花香,没有黑暗与痛苦,只有阳光与美好。这种理想化的花园正是诗人幻想的心灵栖息场所。用来躲避或减缓外部世界的压力.让心灵获得了一块宁静、幸福、安乐的净土。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分析

将自然作为诗歌的主题,这一传统可谓源远流长。许多大文豪都曾探讨了自然的神秘性以及自然对人类心灵的净化作用。作为一名生活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乡下小镇的女诗人,狄金森平日接触最多的、最易观察到的事物便是自然。在诗人身后留下的大量诗篇中,以自然为主题或背景的诗歌有500多首,这些诗歌勾画了乡村中原始的自然风景、花鸟虫草,自然的景致与诗人的情感、心态密切契合,成为诗歌中的重要的艺术符号。

在诗歌中,狄金森有时以花自喻,为花的短暂生涯和不为人知的处境而叹惜,以此影射自己多舛的命运和孤寂的一生。在《多少花儿在林间枯萎》中,诗人惆怅于花儿的凋落而不为人所知,而花儿无声无息的绽放与凋谢,正是诗人一生的折射。在《蜜蜂驶着他亮程的车驾》中,诗人借助花与蜜蜂的意象组合表达了对于理想的爱情模式的理解:飞翔于百花之中的蜜蜂是男性的象征,等待蜜蜂的花则是女性的象征:花总是以庄重的淑女风范出场,时而对求爱者不屑一顾,时而对追求者恋恋不舍。狄金森借这类诗歌竭力说明爱是出于一种无法摆脱的感情驱使,完全无法用理智加以控制或解释。

另外,“果子”意象也反复出现在狄金森的诗歌中,诗人常常使用“苹果”、“禁果”等词语。很显然,这表明“果子”意象与圣经中提到的禁果的含义是相关联的,但是,诗人不是将其当作引人堕落、诱人犯罪的罪恶源泉,而是坦白自身对于禁果的向往与渴望。在《禁果有一种滋味》一诗中,“禁果”在诗人心中别有一番滋味,那是“何等鲜美”! 对禁果的渴求乃是对知识的渴求,对文明的渴求。

除了“花”意象、“果子”意象之外,动物意象也在狄金森的诗歌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诗人通过刻画许多易被人忽视的、外表可怕的生物如老鼠、苍蝇、蛇、蜘蛛、蝙蝠等。赋予它们丰富的灵魂、鲜活的生命以表达自身的情感。在《一个瘦长的家伙在草地》中,诗人提到了与蛇的相遇,试图与之亲近却受拒绝,这暗示着诗人内心深处面对自然时的一种错综复杂的情感:恐惧、崇敬以及困惑。而在《我昕到一只苍蝇嗡叫— — 当我死去》中,作者加入了苍蝇这一不起眼的小生灵稀释了死亡的恐怖与阴暗,使死亡变得平淡无奇甚至毫无痛觉。苍蝇的闯入以及“嗡嗡”叫声是毫无意义的.这就与意义重大的死亡构成了一种不协调.甚至是滑稽,而这种不协调与滑稽让人感到生命的荒诞与无谓。

总之.死亡意象、家同意象和自然意象是狄金森诗歌中存在的主要意象,借助这些意象,读者能够更好地领会狄金森诗歌的含义。其中,死亡意象营造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意境.表现出人死后出现的各种可能性。激励读者去探索人类这一永恒的主题;家园意象表明了诗人的孤独感与不安,以及对安全、稳定、和谐、温馨的家园的寻求:而妙的自然则是诗人的诗歌缪斯,激发着诗人的创作灵感。

主要成就

她被视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美国诗人中最著名的佼佼者便是美国文学之父欧文,以及惠特曼和狄金森。她深锁在盒子里的大量创作诗篇是她留给世人的最大礼物。在她有生之年,她的作品未能获得青睐,然而周遭众人对她的不解与误会,却丝毫无法低损她丰富的创作天分。根据统计,艾米莉惊人的创作力为世人留下1800多首诗,包括了定本的1775首与新近发现的25首。狄金森的祖父是阿默斯特州学院的创始人。父亲是该镇的首席律师,思想保守。狄金森从小受到正统的宗教教育,因而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既平静又单调,平常很少外出,只旅行过一次。

创作特点

她的语言,一洗铅华,不事雕饰,质朴清新,有一种“粗糙美”,有时又如小儿学语那样有一种幼稚的特色。在韵律方面,她基本上采用四行一节、抑扬格四音步与三音步相间,偶数行押脚韵的赞美诗体。但是这种简单的形式,她运用起来千变万化,既不完全拘泥音步,也不勉强凑韵,押韵也多押近似的“半韵”或“邻韵”,有时干脆无韵,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一种具有松散格律的自由体。

个人生活

艾米莉曾与几位男士有过朦胧的浪漫情愫。最权威的狄金森传记作家理查德·斯维尔记录下她一生中比较重要的爱情经历:一是与塞缪尔·鲍尔斯的没有结局的爱情;二是与比她年长18岁的洛德法官的关系。艾米莉·狄金森与她父亲的朋友和同事洛德法官的恋情曾在一些文献中提到。在洛德法官的妻子去世后,他与艾米莉两情相悦的亲密关系开始于1878年初,当时她已经47岁,他65岁。洛德法官曾经希望与艾米莉结婚,可是受到了拒绝。那时,艾米莉已经不再年轻,她深知,婚姻意味着女子要放弃自己的独立,她不希望承担社会为女子制定的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她从小就看着自己软弱、无主见的母亲对丈夫绝对服从却得不到半点垂怜和温存,这大概也渐渐地压制了她步入婚姻的想法,但掩盖不了她对婚姻的憧憬。在1884年,艾米莉写过一首以新娘自居而语涉“拥有”和“被拥有”的不寻常的诗“CircumferencethouBrideofAwe(敬畏的新娘在你身边)”,是写给洛德的,她以古诗的形式表达了对成为“你”的新娘,拥有“你”并且爱“你”的渴望,再次表达了对爱的追求。

经典中心

人物履历1830年12月10日艾米莉·狄金森出生。1833年2月28日狄金森的妹妹拉维雅出生。1835年9月狄金森开始上小学。1840年4月狄金森全家迁至北喜街。1840年9月狄金森参与研究院课程。1847年9月狄金森进入圣约克山女子学院修习。1850年间狄金森开始写诗生涯。1852年3月24日律师班哲明·法兰克林·牛顿去世,他是狄金森的文学导师的挚友。1855年2月、3月狄金森与维妮拜访华盛顿特区、费城等地。1855年11月狄金森家族重购田产,搬回美因街的家宅。1858年狄金森开始她最杰出、富有想像力的创作。1860年春天查尔斯·魏兹华斯到安贺斯特拜访狄金森。1860年早期狄金森精神激变,原因不详。1862年4月15日狄金森首次写信给汤玛斯·温沃·希金森。1864年2月至4月狄金森几首诗刊登在《春田共和国报》。1864年4月至11月狄金森于剑桥求诊一位波士顿的眼科医师。1870年8月16日狄金森至安贺斯特拜访艾米莉。1873年12月3日狄金森再度拜访艾米莉。1874年6月16日狄金森之父爱德华·狄金森死于波士顿。1875年6月15日狄金森之母中风。1878年11月20日狄金森诗作《成功》刊登。1878年晚期狄金森与洛德法官坠入情网。1880年夏天魏兹华斯再度拜访狄金森。1882年4月1日查尔斯·魏兹华斯斯去世。1882年11月14日爱德华·狄金森夫人去世。1884年3月13日洛德法官去世。1886年5月15日狄金森死于肾脏疾病。1886年5月19日狄金森的丧礼举行。1890年11月12日狄金森诗集出版。1891年11月9日狄金森诗集II出版。1894年11月21日狄金森的书信出版。1896年9月1日狄金森诗集III出版。

轶事典故

园艺狄金森精通园艺,爱培植奇花异卉。学者朱迪·法尔指出:比起诗人,狄金森生前更多的是以园艺爱好者为人所知。狄金森九岁的时候,开始与妹妹一起学习植物学并照管家中的花园。她曾将压花收集到一本66页的皮制封面的标本集中。它包含了她收集,根据林奈体系分类并标记的424种压花标本。狄金森大宅内有她自己的花园,其父甚至特别为她兴建了一个温室。当时,其家庭花园在当地很有名,并得到了人们的赞赏。标本集没有保存下来,狄金森没有保留任何园艺笔记或是植物名录,但是从其朋友及家人的信件与回忆中,人们可以清楚了解到这一情况。狄金森的侄女,玛莎·狄金森·比安奇回忆道铃兰、三色堇铺成一条条地毯,一排排的甜豌豆、风信子,还只是三月,但蜜蜂采的蜜到夏天也吃不完。适逢花期,篱笆上缠满的芍药像是缕缕彩带,另有大片黄水仙,大丛金盏菊让人心驰神往。这简直是蝴蝶的乐园。特别的是,狄金森培育有香味的异国花朵,她写道自己:可以在餐厅与悬挂着盛放植物的篮子的暖房间种植香料群岛上的香料。狄金森常常送花束给朋友,附上诗句,但是他们珍视花朵胜过诗句。 [6] 烹饪狄金森也擅长烹饪,常用篮子将焗好的面包、曲奇饼从她房间的窗子吊下,送赠邻居、亲友;1856年,她的面包更在当地农业博览会的比赛中取得二等奖。下面是她存世的姜饼食谱:一夸脱(美制)面粉、二分一杯牛油、二分一杯奶油、一汤匙姜、一汤匙苏打、一汤匙盐,另加糖浆。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